咸阳塬上看秦陵
一号秦陵位于汉延陵东北,周围地势平坦。钻探发现壕沟呈南北向的长方形,西壕沟距离延陵的东垣墙仅有145米。
壕沟内有“亚”字形墓两座,中字形墓一座(地面无封土)。两座“亚”字形墓位于壕沟内中部偏南。南边的墓葬封土大部分已被平毁,仅余2-5米高的平台,平台南北长90米,东西长90-120米。该墓四面中部各有墓道一条。
北边墓葬在南墓北160米处,封土基本完好,底边长76-89米,顶边32-34米,高14.8米,顶部中心塌陷。四面中部各有一条墓道。该墓传说为延陵陪葬墓中的“班婕妤墓”,远之2020年去延陵寻访时曾特意在延陵封土顶部拍摄了全景,但当时不知道它们原来并非延陵的陪葬墓,相反,这二陵早于延陵屹立在咸阳塬上。
在壕沟范围内,考古人员发现有三处建筑遗迹,并采集到了铜镦、陶瓮、瓦当、绳纹板瓦、等遗物。—————————————————二号秦陵的分割线—————————————————二号秦陵即是所谓“周王陵”,位于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周陵中学北部。“周王陵”南北封土前分别存有清代毕沅所立的“周文王陵”、“周武王陵”石碑各一通。
关于周陵镇的这两座封土,有“西周”、“西汉”和“战国秦”三说,其中“西周”说产生最早、流传最广,清代陕西巡抚毕沅爱护古物,也从此说并立碑。学界目前已公认,所谓“周陵”绝无可能是周代陵墓。
[二号秦陵·王陵 正面][二号秦陵·王陵 北面][二号秦陵·后陵 正面][二号秦陵·全景 西北朝东南方向]考古报告显示,“周陵”陵园呈南北向长方形,由南北两陵、内外双重围墙、双重壕沟、外藏坑、建筑遗址、小型墓葬六部分组成。以内围墙、内壕沟为界可将陵园分为内、外陵园。
外围墙、内围墙辟有四门,分别位于南陵封土东西轴线的正东、正西以及南、北陵封土南北轴线的正南、正北。内围墙四门紧贴着南、北陵的四出墓道。南、北陵均为“亚”字形墓。南陵封土堆较大,北陵较小,二陵相距146米。南陵封土为覆斗状,底边长90-103.7米,顶部边长41.4-48.1米,高度14米。四面各有一条墓道,墓道尽头深度15-18米不等。北陵封土亦为覆斗状,底部边长55.5-66.2米,顶部边长9.5-10米,现存高度17.5米。四面各有一条墓道,墓道尽头深度12.5-18.5米不等。“周陵”发现外藏坑27座,建筑遗址5处、小型陪葬墓168座。 一、二号陵均有以壕沟环绕的大型陵园,陵园中部均有2座“亚”字形帝王级大墓,墓均为南北排列,显然属于同一性质、同一等级、同一时期的墓葬。在陵墓周围环绕壕沟的做法与凤翔秦公墓相似,与咸阳塬上西汉陵园差别较大,此外,陵园内采集的遗物多以秦国风格为主,陪葬墓分布也不尽一致。从规格、排列、遗物等方面推断,这两座陵园应是战国时代秦国的王陵,南陵为王陵,北陵为王后陵。但这二陵究竟分别属于哪两代秦王?《史记·秦本纪》载:“惠文王享国二十七年,葬公陵、生悼武王。”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说:“秦惠文王陵在雍州咸阳县西北一十四里。”《史记·秦本纪》载:“悼武王享国四年,葬永陵。”《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说:“秦悼武王陵在雍州咸阳县西十里,俗名周武王陵,非也。”度量上述一、二号陵与唐代咸阳县的位置,恰与记载相符。一号陵一直被认为是西汉成帝的后妃墓,二号陵长期以来就被认为是周文王和武王的陵墓,尤其是二号陵的错误更是影响深远。现在看来,一、二号秦陵很可能是秦惠文王公陵和秦悼武王永陵,但具体归属尚有多种说法,如刘庆柱、李毓芳认为二号陵南、北陵分别是公陵和永陵,此说影响不小,不少文物地图上亦按此标识。但颇令人生疑的是,两位秦王同葬一园,且陵墓封土规格相差较大,从礼制上来说可能吗?最新的观点是,延陵东北的一号秦陵为惠文王及其夫人的公陵,而二号陵“周陵”是悼武王及其夫人的永陵,二陵的南陵都是王陵,北陵都是王后陵,这叫做同茔异穴墓。西汉帝陵也采取了同样的葬制,所不同的是后陵往往居于帝陵之东,如阳陵、长陵、义陵、杜陵,以司马道相连。《汉书·楚元王传第六》记载:“及秦惠文、武、昭、严襄五王,皆大作丘陇,多其瘗臧。”这表明,最迟从秦惠文王开始,墓葬上覆盖封土成为趋势和流行,封土高低大小是墓主身份、等级的标志之一。另外,临潼的秦东陵可以为一、二号秦陵进一步佐证,推测属于秦昭襄王的东陵一号陵园由两座“亚”字形墓、围墙和壕沟环绕,形制与咸阳塬上的二陵一脉相承。补充:1、一号秦陵南陵被人为平毁,可能与汉成帝有关。一号秦陵在东,延陵陵区显得逼仄,所以一号秦陵的南陵极有可能是在延陵修造时被削平。2、二号秦陵东部有三号秦陵,为两座“中”字形墓,推测墓主是秦国高级贵族,毕沅立碑为“周元圣周公墓”和“鲁公伯禽之墓”,又一次犯了标注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