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校园新闻

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师沿革

发布时间:2021年2月7日责任编辑:刘小强来源:新浪新闻

步兵第1师1949年2月,由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第358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第1师。其前身为1930年7月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2军团,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1952年6月,与第3师合编,仍称第1师。1985年,整编为陆军第1集团军步兵第1师。2000年,改建为两栖机械化步兵师。第1师及其前身部队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了雁门关、滑石片、陈庄、齐会、米峪镇、百团大战、田家会等重要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陕北三战三捷、宜川、沙家店、西府陇东、荔北、扶眉等重要战役战斗。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1961年1月为全军首批10个战备值班师之一,1962年参加东南沿海紧急战备行动,1984年参加中越边境老山防御作战。其第1团第6连曾被国防部和中央军委分别授予“硬骨头六连”和“英雄硬六连”荣誉称号,为我军著名英模连队。现该师下辖步兵第1团(红军团)、步兵第2团(红军团)、炮兵团、高炮团和装甲团。步兵第2师1949年2月,由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独立第1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第2师。其前身为1937年底成立的冀中游击军第5路,38年6月改编为八路军第3纵队独立第1支队,同年9月改称冀中军区独立第4支队,1939年3月与八路军120师715团合编为120师独立旅(同年5月改称独立第1旅)。 1952年6月,与第3军第8师合编,仍称第2师。1985年,整编为陆军第1集团军步兵第2师。1996年改隶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建制,改为武警机动部队第2师。第2师及其前身部队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了齐会、百团大战等重要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陕北三战三捷、宜川、沙家店、西府陇东、荔北、扶眉等重要战役战斗。1952年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步兵第3师1949年2月,由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独立第7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第3师。其前身为1947年12月组建的晋绥军区独立第7旅。参加了临汾、晋中、太原、扶眉等重要战役战斗。1952年6月,与第1师合编为第1师。原第3师师部改编为青海军区领导机关,7团改建为第1师炮兵团,8团改建为第1师战车团,9团团部调归空军,部队分编入第1师各团。1969年5月,由北京、沈阳军区组建陆军第3师,归新疆军区建制。12月,改称陆军第7师。该师1996年改隶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建制,改为武警机动部队第7师。1969年12月,陆军第1军第7师改称陆军第3师。1985年,整编为陆军第1集团军步兵第3师。1998年,缩编为陆军第1集团军摩托化步兵第3旅。步兵第4师1949年2月,由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独立第4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军第4师。其前身为1945年11月组建的吕梁军区独立第4旅。1953年3月改编为国防师,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4师”,归新疆军区建制。以原4师10团、12团、独立团合编为第10团(以第10团为主),以原5师14团、 15团、13团(红军团)3营各一部及2军教导团之边卡营合编为第11团,以原17师49团(红军团)、50团、51团合编为第12团。1985年,整编为新疆军区步兵第4师,执行北方甲种摩托化步兵师编制。第4师及其前身部队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了百团大战等重要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陕北三战三捷、沙家店、运城、宜川、西府陇东、荔北、扶眉等重要战役战斗。1949年10月进军新疆。1962年参加中印边境自卫还击战,涌现出舍身滚雷的著名战斗英雄罗光燮。现该师下辖步兵第11团(红军团)、步兵第12团(红军团)、炮兵团、高炮团和装甲团。步兵第5师1949年2月,由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第359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军第5师。其前身为1933年8月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团,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抗日战争时期,该师及其前身部队参加了苛岚、邵家庄、上下细腰涧、百团大战等重要战役战斗,歼敌15977人。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中原突围、晋西南、汾孝、陕北三战三捷、沙家店、运城、宜川、西府陇东、荔北、扶眉等重要战役战斗。1949年10月进军新疆。1952年3 月,第5师第13团(红军团,欠第3营)、新疆军区通讯团、第6军骑兵团组成第5军第15师。1953年3月,第5师整编为新疆农业建设第5师,其师直一部组建阿克苏军分区机关,第14团、15团、13团3营各一部及2军教导团之边卡营合编为步兵第4师第11团(以第14团为主)。1968年,由济南军区组建陆军第五师,归新疆军区建制。1985年缩编为新疆军区守备旅,1992年缩编为新疆军区独立步兵第1团。步兵第6师1949年2月,由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独立第6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军第6师。其前身为1947年2月以359旅719团2营为主,抽调干部300余人组建扩编的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同年12月归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建制,并改称独立第6旅。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运城、宜川、西府陇东、荔北、扶眉等重要战役战斗。1949年10月进军新疆。1953年3月,整编为新疆农业建设第2师,并抽调人员组建焉耆军分区机关,师骑兵团改编为新疆军区骑兵第1团(现为新疆军区工兵第9团)。1968年5月,新疆军区以步兵第2、第4团、阿里骑兵支队组建陆军第6师,担负中印方向机动作战、进行战场准备、边防守卡等任务。1985年,整编为新疆军区步兵第6师。2003年,改建为机械化步兵师。现该师下辖步兵第17团、步兵第18团、炮兵团、防空团和装甲团。步兵第7师1949年2月,由西北野战军第3纵队独立第2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军第7师。其前身为1939年4月以八路军120师358旅机关一部及直属队等组建的新的358旅(彭358旅),同年9月改称第120师独立第2旅。抗日战争时期,第7师及其前身部队参加了百团大战等重要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沙家店、延清、宜川、荔北、陕中、扶眉、兰州等重要战役战斗。1952年6月,与第9师合编第1军第7师。1969年12月,改称陆军第3师。1985 年,整编为陆军第1集团军步兵第3师。1998年,缩编为陆军第1集团军摩托化步兵第3旅。1969年12月,新疆军区陆军第3师改称陆军第7师。1996年转隶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建制,改为武警机动部队第7师。步兵第8师1949年2月,由西北野战军第3纵队独立第3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军第8师。其前身为1945年8月组建的晋绥野战军独立第3旅。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扶眉、兰州等重要战役战斗。1952年6月,与第1军第2师合编为第2师,原8师师部调归空军,1952年12月改为空军第27师师部;第22团团部调归空军,其部队编入第2师师直和第4团;第23团整编为第2师第5团;第24团(红军团)改建为第2师战车团(现为装甲第11师第42团)。1969年10月,新疆军区骑兵第1师调整扩编为陆军第8师。其前身为1942年10月组建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骑兵旅,1945年9月,与绥蒙军区骑兵第 2、第3团合编为绥蒙军区骑兵旅,1948年9月编入西北野战军第8纵队,1949年3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第l师。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该师及其前身部队参加了开辟大青山、保卫陕甘宁边区、坚持晋绥的斗争。1962年8月移防新疆。1985年11月,整编为新疆军区步兵第8师,执行北方甲种摩托化步兵师编制。现该师下辖步兵第22团、步兵第24团、炮兵团、高炮团和装甲团。步兵第9师1949年2月,由西北野战军第3纵队独立第5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军第9师。其前身是1946年11月组建的晋绥军区第3纵队独立第5旅。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沙家店、延清、宜川、荔北、陕中、扶眉、兰州等重要战役战斗。1952年6月,与第7师合编为第1军第7师。原9师师部改编为炮兵第15师师部;第25团团部调归空军,其部队编入第7师第19、第20团和战车团;第26团改建为第7师炮兵团;第27团整编为第7师第21团。步兵第10师1949年2月,西北野战军第4纵队警备第1旅与骑兵第6师第1团合编,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军第10师。其前身是1939年12月组建的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1旅。抗日战争时期,该师及其前身部队长期执行保卫陕甘宁边区的任务。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延安保卫战、宜川、西府陇东、荔北、陕中、扶眉、兰州等重要战役战斗。1952年6月其部队编入第11师,其30团(红军团)改为11师30团(1953年4月,改称为第31团)。1952年9月,师部改编为炮兵第10师师部。步兵第11师1949年2月,由西北野战军第4纵队警备第3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军第11师。其前身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陕北红27军84师、陕甘军事部、陕北红 29军、陕甘宁独立师、陕甘宁红2团、陕北独立第1师和红4方面军第4军军部等部。1937年8月,陕甘宁军事部改编成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红4方面军第4军军部改编成八路军第129师385旅旅部。其余部队分别改编为八路军120师辎重营、炮兵营、特务营,129师特务营和工兵营。1942年12月,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改编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3旅旅部, 1946年4月,警备第3旅和第385旅合编为警备第3旅。抗日战争时期,步兵第11师前身各部圆满地完成了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保卫陕甘宁边区的任务。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延安保卫战、陕北三战三捷、宜川瓦子街、西府陇东、澄邰、荔北、陕中、扶眉、兰州等重要战役战斗。1952年6月,原10师下属部队编入第11师,10师30团编为11师30团,原11师33团分散充实到师直和31、32团,撤销了33团番号。1953年4月,第30团改称为31团,31团改称为32团,32团改称为33团。建国后,步兵第11师先后参加了西北剿匪、甘南平叛、西藏平叛、中印边境自卫还击等作战。1963年至1967年担任西藏日喀则地区边防—线的守备任务。 1979年调防新疆,归新疆军区建制。1985年11月整编为北方甲种摩托化步兵师。该师现辖步兵第31(红军团,能攻能守英雄团、长攻善守英雄团)、 32团(红军团、勇猛顽强英雄团、真正顽强英雄团)、装甲团、炮兵团和高炮团。步兵第12师1949年2月,由西北野战军第4纵队警备第4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军第12师。其前身为1948年5月组建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警备第4旅。该师成立后,曾执行过保卫边区、解放西北及卫戍、剿匪、生产等任务。1952年12月,改编为公安第20师,归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公安部队建制。1955年7 月,公安第20师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军内卫第3师,1957年9月更名为公安内卫第3师。1959年1月,内卫3师番号撤消,部队与陕西、河南两省公安厅民警处组成陕西、河南省公安厅人民武装警察总队。(原12师36团在70年代曾为河北省军区独立第1团,后调给武警河北省总队。)步兵第13师1950年1月,由新疆民族军主力一部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军第13师。该师成立后,参加了新疆剿匪平叛战斗。1953年5月,由第13师师直组成南疆军区喀什军分区,其第38团改编为新疆军区骑兵第3团。步兵第14师1950年1月,由新疆民族军主力一部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军第14师。该师成立后,参加了新疆剿匪平叛战斗,其第40团解围伊吾,为伊吾保卫战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1953年5月改编为新疆农业建设第3师,第40团改编为新疆军区骑兵第4团。步兵第15师1952年3月,由步兵第5师第13团(欠第3营,前身为红6军团、八路军359旅717团)、新疆军区通讯团、第6军骑兵团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军第 15师。1953年5月,改编为新疆农业建设第4师,第13团、通讯团和骑兵团分别改编为农业建设第4师第10、11、12团。步兵第13团(红军团)现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4师第72团。1991年9月国家副主席王震为该团题词:“生在井岗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扎根在天山。”步兵第16师1949年2月,由西北野战军第6纵队教导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军第16师。其前身为1944年1月组建的冀鲁豫军区西进支队和晋察冀军区机动旅。 1944年秋,西进支队改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1旅,机动旅改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2旅。1945年10月,教导第1、第2旅合编为教导旅。教导旅前身各部大都为历史悠久、功勋卓著的老红军部队,包括红25军75师225团、陕北红28军、红1军团骑兵营发展而来的冀鲁豫军区第19团、晋察冀军区第9团、骑兵团等老部队。抗日战争时期第16师及前身各部参加了开辟和坚持晋察冀、冀热察、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保卫陕甘宁边区的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延安保卫战、陕北三战三捷、宜川瓦子街、西府陇东、陕中、扶眉、兰州等重要战役战斗。1949年11月进军新疆。1950年3月29日,在伊吾县城保卫战中,46团2连在战斗英雄、副营长胡青山指挥下.英勇顽强,坚守伊吾40天,粉碎了敌6倍于我兵力的围攻,全歼叛匪于城下,被第一野战军授予“钢铁英雄连”光荣称号。1952年10月,师部改编为空军第25师,1953年5月,第16师改编为新疆农业建设第5师,并抽调人员组成新疆哈密军分区机关,第46团(红军团)改编为新疆军区骑兵第2团(1975年11月,与边防1营合并为边防4团),第47团(红军团)、48团分别改称农5师13团、15团。1985年8月空 25师撤消番号和建制。步兵第17师1949年2月,由西北野战军第6纵队新编第4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军第17师。其前身为1944年3月以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前身红31军91师)、16团(前身386旅新1团)、25团组建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4旅。抗日战争时期,第17师及其前身部队参加了神头岭、黄崖底、响堂铺、长乐村、香城固、百团大战、韩略村等重要战役战斗。香城固战斗后,朱德总司令赞誉新1 团为“模范青年团”,后被八路军前方总部授予“朱德青年团”的光荣称号。1943年秋,16团在韩略村全歼日军战地观战团180余人,其中少将旅团长1 人,大佐联队长 8人,其余多是大队、中队军官,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赞扬。解放战争时期作为西北我军头等主力师(旅),第17师参加了延安保卫战、陕北三战三捷、宜川瓦子街、西府陇东、陕中、扶眉、兰州等重要战役战斗。1949年11月,奉命进军新疆。1953年5月,改编为新疆农业建设第6师,并抽调人员组成新疆迪化军分区和塔城军分区机关,第49(红军团)、50、51团合编为步兵第4师第12团(第49团编1个营,第50团编2个营,第51团编1个营,师直和三个团共同编组团机关和团直属队)。步兵第18师1949年6月,以运城军分区机关和部队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军第18师。1950年12月改编为公安第4师。1951年12月,公安4师合并于西北公安司令部,撤消该师番号和建制,保留各公安团。步兵第19师1949年3月,由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独立第10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军第19师。其前身为1948年7月组建的晋绥军区独立第10旅。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太原、扶眉、陇东追击战、陕南陇南、解放西南等重要战役战斗。1952年2月改编为铁道工程第5师,1953年1月入朝,1954年3月回国,同年4月改称铁道兵第5师。1980年12月,铁道兵5师和6师合并,仍称第5师。1984年1月5师并入铁道部,改称铁道部第15工程局。1985年3 月改称铁道部第15工程公司,同年9月恢复原工程局名称。2001年4月改称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步兵第20师1949年3月,由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独立第12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军第20师。其前身为1948年7月组建的晋绥军区独立第12旅。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太原、扶眉、陇东追击战、陕南陇南、解放西南等重要战役战斗。1950年11月,改编为炮兵第7训练基地(济南)。1951年1月,部分部队与暂2师第4团组建18个高射炮兵独立营。1951年2月,第58、第60团与空军青岛流亭基地合编组建空16师。1952年8月,炮兵第7训练基地改编为高炮第65师师部(1985年缩编为高炮第19旅,1992年与陆军第14集团军原高炮旅合编为陆军第14集团军高炮旅)。1969年,骑兵第2师整编为陆军第20师。骑兵第2师组建于1962年10月,由原骑兵第1师所辖第4、5团和兰州军区独立骑兵第6、7团组成。这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和历史的部队,第4、第5团前身分别为1940年初组建的大青山骑兵支队第2、第1团,第6团前身为1950年组建的一野第1军骑兵团,第 7团前身为1949年组建的一野第3军骑兵大队。抗日战争时期,骑兵第2师及其前身参加了开辟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集宁、绥包、扶眉等重要战役战斗。解放后参加了西北平叛和剿匪战斗。1983年1月,陆军第20师改编为兰州军区守备第1师,1985年撤销建制,以师直机关为基础改编为陆军第47集团军坦克旅旅部。步兵第21师1949年6月,由华北军区独立第5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军第21师,该师前身是1948年10月组建的晋中军区独立第2旅,1948年12月改称华北军区独立第5旅。21师调归第7军后,参加了进军西北和解放西南的作战。1950年10月改编为炮兵第4训练基地(锦西),同月以该师一部组建炮兵第 31师。1951年1月又以该师62团为基础,组建炮兵32师。1951年8月,炮兵32师师部改为沈阳炮兵第5学校,专门培养防坦克炮兵连、排干部。 1956年改为沈阳炮兵学校。步兵第22师1949年1月,由西北野战军第8纵队11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军22师,该师前身是1948年7月组建的晋绥军区独立第11旅。22师参加了解放大同的作战,后调入绥远军区。1951年11月入朝,补充在秋季反击战中损耗过大的20兵团。22师部分机关人员和其第65团共1800多人编入第68军,补入在抗击敌人“秋季攻势”战斗中伤亡较大的202师第606团和204师第612团;22师师直部分干部、部分连队和第64团补入第67军201师;师机关部分干部、部分连队和第66团第一、三营补入第67军200师;部分师团机关干部、部分连队和第66团第二营、师教导队、警卫营补入第67军199 师;其余人员补入第67军军直。步兵第23师1949年1月,由西北野战军第8纵队14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军22师,该师前身是1948年9月组建的晋绥军区独立第14旅。23师参加了解放大同的作战,后调入绥远军区。1949年11月该师撤消并入第22师。步兵第24师这个师的番号没有使用过。步兵第25师1949年12月,由起义的新疆国民党军整编第78师179旅为主,并编178旅旅直单位及533团、42师128旅382团、瓜代边卡大队、省保安司令部特务大队、省警备司令部警卫团3营、监护团之二部及特务连、宪兵连等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军第25师。1953年5月,该师改为新疆农业建设第7师,驻沙湾。1954年11月列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制,1957年师部迁奎屯。1975年,农7师建制撤销。1981年,以奎屯农垦局为基础恢复农7师建制,师部驻奎屯。步兵第26师1949年12月,由起义的新疆国民党军整编第78师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军26师。1953年5月,该师改为新疆农业建设第8师,驻石河子。1954年11月列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制。1975年,农8师建制撤销。1981年恢复农8师建制。步兵第27师1949年12月,由起义的新疆国民党军整编第42师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军27师,1953年5月,该师改为新疆农业建设第9师,驻焉耆。 1954年11月列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制,1955年撤销建制,师机关并入农7师机关,所辖第25团、26团由南疆北调合并为第25团并人农7师,第 27团改为农4团划归农2师。步兵第28师1949年2月,由中原野战军第2纵队4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军28师,该师前身是抗日战争初期泰西人民抗敌自卫团和筑先纵队一部,长期坚持冀南地区武装斗争,抗日战争中歼敌12748人。1945年11月邯郸战役结束后组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2纵队第4旅,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2纵队4 旅。解放战争期间参加过定陶、巨野、羊山集、挺进大别山、宛西、淮海、渡江和进军大西南等重要战役。1952年4月,调入第23兵团。其83团调出改为工程团,后缩编为广西军区工兵营。84团改83团,第184师550团调入28师,改称第84团。该师以后又称第69军28师,1969年12月改称第69 军205师。1985年整编时为陆军第28集团军步兵第205师,执行北方甲种步兵师编制。1998年,缩编为步兵第205旅,改属内蒙古军区。2003 年该旅撤消建制和番号。28师按番号序列自称为“刘邓大军第一师”,60年代曾涌现出著名爱民模范谢臣。步兵第29师1949年2月,由中原野战军第2纵队6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军29师,该师前身是八路军129师东进纵队第1团和冀南地方武装,长期坚持冀南地区武装斗争。1945年11月邯郸战役结束后组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2纵队第6旅,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2纵队6旅。解放战争期间参加过定陶、巨野、羊山集、挺进大别山、宛西、淮海、渡江和进军大西南等重要战役。1951年1月,编入第15军入朝参战,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9师,参加了第5次战役、上甘岭战役等,涌现出著名遵纪模范邱少云,现为我军8位挂像英模之一。1954年5月该师回国,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29师番号。1960年6月脱离15军建制,划归武汉军区直属。1967年8月到1968年10月又划给空降兵第15军领导。1968年10月编入新组建的陆军第17军,1969年 12月改称陆军第17军49师,1972年11月复归武汉军区直属。1976年3月,由湖北花园移防甘肃武威,改称陆军第19军56师。1985年9月,称陆军第47集团军步兵第56师,执行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1989年12月,该师168团改为特种警备团。1998年10月56师缩编为步兵旅。值得一提的是,29师转隶建制次数之多为我军师级部队第一,该师在革命战争年代共歼敌92500人,其中抗美援朝歼敌17714人。步兵第30师1949年6月,由皖北军区独立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军30师,该师前身是1948年6月以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分遣于皖西各军分区部队组成的皖西军区独立旅。该师为创建和坚持皖西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各团前身都是老部队:88团前身是筑先纵队主力一部,89团前身是1943年5月成立的太行林县大队,90团前身是前中原军区突围部队组建的皖西人民自卫军第1支队。30师编成后随军进军西南。1951年4月北上,6月担负锦西海防任务。1952年4 月,30师调归海军,师机关和直属队改编为海军航空兵第1师机关和直属队。88团全部和90团3个营与海军炮兵学校预科总队合编为海军炮兵预科学校,89 团后改编为海军陆战队第1团,90团团直改为海军航空兵第1师第1团。30师是建国初期少有的全部兵力均调入海军的步兵师。1968年7月,我军历史上陆军第二个第30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组建,基础是内蒙古军区独立步兵第1、2、3、4团,1、3两团前身是内蒙公安军内卫第3 团,2、4两团前身来源于1961年从天津西调包头的陆军第66军198师593团1营。30师下辖第88、89、90团、炮兵团,该师部队基础较老,为当时内蒙古军区部队主力。1979年1月改称北京军区守备第6师。1983年5月,以内蒙古军区独立师改编为北京军区陆军第30师,该师前身是1966年8月由山西省公安总队改编的山西省军区独立师,1969年2月调防内蒙古改为内蒙古军区独立师。1985年7月,陆军第30师缩编为步兵第30旅。1999年,该旅扩建改编为内蒙古陆军预备役步兵第30师。步兵第31师1949年3月,由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7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军31师,该师部队前身有红4方面军主力第4军10师改编的八路军385旅769团和朱德警卫团等部,1945年10月组建成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7旅,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第7旅,参加过邯郸、陇海、定陶、巨野、鲁西南、挺进大别山、宛西、淮海、渡江和进军大西南等重要战役。1950年12月调归第12军建制,1951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1 师。参加了第5次战役、金城防御作战、上甘岭战役等,是上甘岭战役志愿军主要参战部队之一。该师涌现出特等功臣胡修道,是志愿军12名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之一。1954年4月回国,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31师番号。1969年12月全军统一部队番号,31师改称陆军第12军第36师。1984年7 月随陆军第1军赴云南轮战。1985年9月改为陆军第12集团军步兵第36师,执行北方甲种步兵师编制。1989年4月被中央军委确定为首批全军应急机动作战部队。1998年体制编制调整后,36师下辖第106团(红军团)、第108团(红军团)、炮兵团、高炮团、装甲团(红军团)。2003年该师缩编为步兵旅。我军历史上第2个31师成立于1969年11月,前身为昆明军区直属陆军第49师,列入新组建的陆军第11军建制。1979年2月参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表现上乘,毙敌710人,俘35人。战后有2个单位、4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984年参加两山战斗,又有1个单位2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985年11月该师改编为陆军第14集团军步兵第31师,执行南方甲种步兵师编制。1998年体制编制调整后,31师下辖第92团、第93 团、炮兵团、高炮团、装甲团。步兵第32师1949年3月,由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8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军32师,该师部队前身有著名的汪乃贵支队和八路军129师特务团等部。1945年 10月组建成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8旅,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第8旅,参加过邯郸、陇海、定陶、巨野、鲁西南、挺进大别山、宛西、淮海、渡江和进军大西南等重要战役。1952年10月,32师转隶第16军建制,12月随16军入朝参战,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2师,参加西海岸反空降、反登陆作战准备。1958年4月回国,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32师番号。1969年12月全军统一部队番号,32师改称陆军第16军第48师。 1985年9月改为陆军第16集团军步兵第48师,执行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1998年体制编制调整,该师缩编为步兵第48旅。该旅3营7连为著名的“马定夫爱民模范连”。我军历史上陆军第2个32师成立于1969年11月,前身为昆明军区边防第1支队,该支队机关和直属队改为32师师部和直属队,列入新组建的陆军第11军建制。部队由边防1支队3个营、昆明军区独立第3团、云南省军区警卫团和从14军、54军、49师、炮4师、高炮65师、汽车23团、军区仪器侦察大队抽调建制分队和干部、技术骨干组成。1979年2月32师参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战后有1个单位、2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984年7月参加老山防御作战。1985年10月该师与蒙自军分区合编组建成都军区守备第2师,1992年11月改为蒙自军分区。步兵第33师1949年3月,由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9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军33师,该师部队前身有八路军129师385旅独立1团和新编第11旅31团等部。 1945年10月组建成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8旅,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第8旅,参加过邯郸、陇海、定陶、巨野、鲁西南、挺进大别山、宛西、淮海、渡江和进军大西南等重要战役。1952年11月入朝,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3师,由第3兵团直接指挥,先后配属第12军、60军作战,主要参加了1953年夏季进攻作战。1954年9月回国后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33师番号,调入第26军建制。1969年12月全军统一部队番号,33师改称陆军第26军第76师。1985年9月,称陆军第26集团军步兵第76师,执行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1998年体制编制调整,该师改建为山东陆军预备役步兵第76师,现驻防山东烟台。该师唯一一个红军连现为步兵138旅3营9连。我军历史上陆军第2个33师成立于1979年5月,由云南省军区独立师改编并列入陆军第11军建制,该师前身系云南省公安总队(1959年4月在昆明市以省公安厅民警处为基础组建),长期担任内卫值勤任务。1977年2月移防思茅和西双版纳,执行机动作战任务。1985年9月33师师部与炮兵第65师一部合编为陆军第14集团军高炮旅。1992年,该旅撤消番号和建制,成都军区直属高炮第19旅改为陆军第14集团军新的高炮旅。步兵第34师1949年2月,由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16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34师,该师部队前身有红25军一部改编的八路军688团、129师新编第10旅 29团和太行军区48团,1945年8月组建太行军区韦(杰)支队。1945年10月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16旅,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第16旅,参加过上党、平汉、陇海、定陶、巨野、鲁西南、襄樊、淮海、渡江和进军大西南等重要战役。1951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4师。此前102团留在西南,36师106团调入该师。在朝期间,参加了第5次战役、金城防御作战、上甘岭战役等,涌现出特等功臣伍先华,是志愿军12名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之一。1954年4月回国,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34师番号。1985年9月,称陆军第12集团军步兵第34师,执行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下辖第100团(红军团)、102团(老36师106团)、103团(襄阳特功团,原属35师)、炮兵团,可以看出,该师集中了 1949年2月编成的12军3个师的主力团队,因此被称为“小12军”。1998年体制编制调整,该师缩编为步兵第34旅,100团团部调出与36师坦克团合并为36师装甲团;102团团部调出改编为合肥陆军预备役高炮团,2004年划归安徽陆军预备役步兵师;103团团部调出改编为常州陆军预备役通信团,炮兵团团部撤消(后恢复)。该旅是郭兴福教学法的发源地,2营5连为基层安全保卫工作模范连,3营7连为尊干爱兵模范连,炮兵团为红军团(2003年 36师缩编为旅,原师装甲团团部调归34旅,与原炮兵团团部合编,2003年12月将原36师装甲团团史由34旅炮兵团继承)。步兵第35师1949年2月,由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17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35师,该师部队前身有八路军第129师新编第11旅32团和太行军区46、52 团,1945年8月组建太行军区石(志本)支队。1945年10月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17旅,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第17旅,参加过上党、平汉、陇海、定陶、巨野、鲁西南、襄樊、淮海、渡江和进军大西南等重要战役。特别是在襄樊战役中,103团(当时为49团)英勇顽强,首先登城获“襄阳特功团”称号。1营获“襄阳登城第一营 ”称号。1951年3月该师参加抗美援朝,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5师。参加了第5次战役、金城防御作战等,涌现出特等功臣杨春增,是志愿军12名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之一。1954年4月回国,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35师番号。在革命战争年代共歼敌10.5万人,其中抗美援朝17617人。 1962年改称陆军第35师。1985年9月,该师番号撤消,以师部为基础组建陆军第12集团军炮兵旅旅部,下属第103团划归34师建制,以104团为基础组建12集团军工兵团,105团机关和师直通信营编为12军通信团,师炮兵团划归12军炮兵旅建制。步兵第36师1949年2月,由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18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36师,该师部队前身有八路军第129师东进纵队第2团、太行军区第42团和第5 团,1945年8月组建太行军区秦向支队。1945年10月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18旅,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第18旅,参加过上党、平汉、陇海、定陶、巨野、鲁西南、襄樊、淮海、渡江和进军大西南等重要战役。1950年1月 36师组建川东军区涪陵军分区,1950年12月,106团调归第12军34师,后为12集团军34师102团。1951年2月,108团调归11军33 师建制,后为26集团军76师228团。1952年2月,107团调离分区改为公安第16团,后编为14集团军40师120团。在解放战争中,36师是刘邓大军的一支劲旅,歼敌12万人以上,涌现出以不朽的英雄王克勤为代表的大批英雄模范人物。我军历史上陆军第2个36师的番号出现在1969年12月,全军统一部队番号,陆军第31师改称陆军第12军第36师。以后发展见31师。步兵第37师1949年2月,由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10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军37师,该师部队前身是鄂豫皖红4军第12师,后为红四方面军第25军73 师,1933年7月扩编为红31军,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第129师386旅,1945年10月改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第12旅,1946年1 月,4、8纵合并为新4纵,12旅改称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第10旅。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第10旅。这支部队在红军时期就是红4方面军主力,抗战时期参加了长生口、七亘村、神头岭、长乐村、香城固、百团大战、豫北等战役战斗,被日军视为劲敌,恼怒之余,在“扫荡”时曾在装甲车外面贴上 “专打386旅”的标语。美国驻华武官卡尔逊上校甚至称“386旅为中国最好的旅”,抗日战争中该旅歼敌2.5万。在解放战争中该部参加了上党、临浮、晋西南、汾孝、挺进豫西、洛阳、淮海、渡江、广东、滇南等重要战役,歼敌10万,是第二野战军的主力师,战斗作风顽强凶猛,战斗经验丰富,敢打大仗、恶战。驻防云南期间,进行剿匪、抗法援越、建设边防等任务,曾帮助越南训练装备部队。1968年移防四川,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毙敌2166 名,俘敌77名,战后有1个单位、2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985年9月,称陆军第13集团军步兵第37师,执行南方甲种步兵师编制。1988 年4月至1989年10月,步兵37师参加老山轮战,歼敌1787人,为中越十年边境战争划上圆满句号。1998年9月体制编制进行调整,步兵第37师下辖第109团(红军团)、111团、炮兵团、高炮团、装甲团。步兵第38师1949年2月,由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13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军38师,该师部队前身是1942年10月组建的太岳军区第4军分区,所属部队前身来源于八路军129师补充团和新军决死1纵队57团等部。1945年10月组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第11旅,1945年12月组建8纵时又改为8纵 22旅。1946年1月4、8纵合并为新4纵,22旅恢复11旅番号,当月月底又改称4纵第13旅。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第13旅。在解放战争中该部参加了上党、临浮、晋西南、汾孝、挺进豫西、洛阳、淮海、渡江、广东、滇南等重要战役,淮海战役时,第38团1营被总前委授于“钢铁营”荣誉称号。驻防云南期间,进行剿匪、抗法援越、建设边防等任务,曾帮助越南训练装备部队。1968年移防四川,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战后有1 个单位、1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985年9月,改称陆军第13集团军步兵第38师,执行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1996年10月,该师调归武警部队建制,改番号为武警第38师,下辖武警第112团、117团、443团、713团。步兵第39师1949年2月,由豫西军区第3、6军分区部队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军39师,该师部队来源于6分区39、40团和3分区164团,基础较老,164 团前身可追溯至杨虎城17路军部队。该师成立后,参加了渡江、广东、滇南等重要战役,驻防云南期间,进行剿匪、抗法援越、建设边防等任务。1960年参加中缅勘界警卫作战,1968年移防四川,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表现极佳,歼敌1672人,战后有3个单位、4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985年9月,该师撤消番号,师机关和13军坦克团、50军坦克团、148师高炮营等部改编为陆军第13集团军坦克旅,下属第115团、116团、炮兵团撤消番号和建制,117团(前身是15军43师127团)划归第38师建制,改为教导团。1998年坦克旅改称陆军第13集团军装甲旅。步兵第40师1949年2月,由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11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军40师,该师部队前身是抗战初期成立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1总队,后为决死第1纵队。抗战期间,该部开辟太岳根据地,先后参加了反“九路围攻”、同蒲路破袭战、反击阎锡山部围攻、反“五路围攻”、百团大战、沁源围困战、豫北攻势等作战,越打越勇,歼灭日伪顽军14704名。1945年10月组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第10旅,1946年1月4、8纵合并为新4纵,该旅改称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第11旅,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第11旅。解放战争期间,参加了上党、临浮、晋西南、挺进豫西、洛阳、郑州、淮海、渡江、广东、进军云南等重要战役,歼灭国民党军和土匪100832名。驻防云南期间,进行剿匪、抗法援越、建设边防等任务,1960年参加中缅勘界警卫作战。 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战后有2个单位、4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著名孤胆英雄岩龙就是40师120团5连战士。1984年4月参加两山战斗,又有3个单位8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985年9月改称陆军第14集团军步兵第40师,执行南方甲种步兵师编制。1989年11 月,新任军委主席第一次视察解放军部队落脚点就在40师。1998年9月体制编制进行调整,步兵第40师下辖步兵第118团、119团、炮兵团、高炮团、装甲团。步兵第41师1949年2月,由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第22旅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军第41师,该师前身为1947年2月太岳军区1分区新7团、2分区警备5团、 4分区独立1旅1、2团组成的晋冀鲁豫军区第8纵队第22旅,在陈赓、谢富治指挥下参加了挺进豫西,开辟豫西根据地、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两广和1950年1月进军云南,随后一直驻扎大西南,1962年5月29日整编为大师,辖2个大步兵团、1个小步兵团。6月1日执行中师编制,1975年12月执行南方乙种师编制。并与1979年和1984年参加对越作战,1985年10月,改称陆军第14集团军步兵第41师,由甲种师编制缩编为乙种师编制,1992年9月17日撤消121团,42师124团划归41师建制。1996年10月改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第41师,下辖武警第122团、武警第123团、武警第124团、武警第714团(原师炮兵团改编)。步兵第42师1949年2月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军第42师,师部为起义的110师师部,所辖124团由原4纵11旅33团改编为,125团由原4纵22旅64团改编为,126团由淮海战役起义的国民党85军110师起义部队分散编入各营,这是一支年轻的部队,该师随军先后参加了上党、同浦、晋南、吕梁、洛阳、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两广、1950年1月进军云南和西昌战役等,解放战争中毙敌12000余人,俘虏敌24800余人,后一直驻扎大西南,参加了西藏平叛作战,962年5月29日整编为大师,辖2个大步兵团。6月1日执行中师编制,1975年12月执行南方乙种师编制。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毙敌979人,俘虏敌68人,42师牺牲256人,伤880人。126团1连军委授予“钢刀连”,1981年参加扣林山作战,歼灭敌人802人,42 师伤369人,126团1营被中央军委授予的“扣林山战斗英雄营”称号,此战被中央军委赞誉为“创造了山岳丛林地作战的典范”,1985年10月,改称陆军第14集团军步兵第42师,执行乙种师编制,1989年10月11日执行南方乙种师编制。1992年9月步兵第42师撤消建制,124团划归41师建制,将126团1营及7连整编为124团1营及7连。。步兵第43师1949年2月,由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25旅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第43师,该师前身为1946年底成立的太行军区独立1旅,纵队成立后随即参加战略进攻,南渡黄河,转战伏牛山,第25旅留在豫西,开辟豫西根据地,1949年归建,参加了渡江战役、广西战役、广东战役、进军云南、1950年12月撤消步兵43师,师部改编组建云南昭通警备区,127团调13军39师编为117团,128团调14军41师编为123团,129团编为云南军区警卫团。涌现出全国战斗英雄刘子林等。步兵第44师1949年2月,由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26旅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第44师,该师前身为1946年底成立的太行军区独立2旅,76团前身是 1938年4月28日组建的晋豫边游击支队(唐天际支队),纵队成立后随即参加战略进攻,南渡黄河,转战伏牛山,参加了郑州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广西战役、广东战役、进军云南、西昌战役,1951年3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4师入朝参战,先后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和平(康)、金(化)、淮(阳)地区防御作战,以及著名的上甘岭战役,1954年5月回国,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44师番号。1961年6月1日改为空降兵第44师,1985年11月缩编为空降兵第44旅,1992年4月又扩建为空降兵第44师。步兵第45师1949年2月,由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27旅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第45师,该师前身为1947年8月15日由太行军区部分分区基干武装组建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9纵队27旅,参加了郑州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广西战役、广东战役、进军云南,1951年3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5师入朝参战,先后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和平(康)、金(化)、淮(阳)地区防御作战,以及著名的上甘岭战役,1954年5月回国,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45师番号。 1961年6月1日改为空降兵第45师,1985年11月缩编为空降兵第45旅,1990年5月成为空军应急机动作战部队,1992年4月又扩建为空降兵第45师。涌现出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等。步兵第46师1949年2月由中原野战军第1纵队1旅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军第46师,该师前身是中央红军“模范红五团”,1937年11月组建的第115师第 5支队,1938年9月底改编为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5支队,1940年4月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343旅兼鲁西军区运河支队,同年10月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3旅,1941年7月7日改称八路军第2纵队教导第3旅,1942年6月与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第2军分区合并为新的冀鲁豫军区第2军分区,1944年5月改称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第8军分区,1945年9月编入新组建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为第1旅,1946年1月调入晋察冀军区第2野战军为第1纵队1旅,同年3月改称晋察冀军区第1纵队1旅,1946年12月归建仍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1旅,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1纵队1 旅,先后参加平汉、豫北、鲁西南战役。8月随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参加了宛西、确山、豫东、郑州、淮海、渡江等战役和进军大西南,46师战斗足迹遍及26个省市、自治区,征程150000余公里,参加主要战役战斗3500余次,歼敌271500余人。1952年12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6师入朝参战,1958年4月18日从朝鲜回国,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46师番号,1985年9月改称陆军第16集团军步兵第46师,执行甲种步兵师编制。 1998年9月撤消137团,138团与原47师139团合并,保留139团番号,调归46师建制,师坦克团改为装甲团。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136团“模范红五团”、136团9连被国防部授予“学习毛主席著作模范红九连”荣誉称号等大批英模集体。步兵第47师1949年2月由中原野战军第1纵队2旅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军第47师,该师前身是1945年9月22日,冀鲁豫军区第11军分区部队组成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2旅,以11分区10团与1分区3团合为2旅4团,以11分区12团与热河独立团大部合为2旅5团,1946年1月调入晋察冀军区第2野战军为第1纵队2旅,同年3月改称晋察冀军区第1纵队2旅,1946年12月归建仍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2旅,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1纵队2 旅,先后参加平汉、豫北、鲁西南战役。8月随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参加了宛西、确山、豫东、郑州、淮海、渡江等战役和进军大西南,1952年12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7师入朝参战,1958年4月18日从朝鲜回国,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47师番号,1985年9月改称陆军第16集团军步兵第 47师,执行乙种步兵师编制,1998年9月步兵第47师改编为陆军预备役步兵第47师隶属于吉林省军区建制,其中139团调归46师建制。著名英模单位有139团“模范红十二团”,140团2连“肖宝国英雄连”等。步兵第48师1949年2月以豫皖苏军区部队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军第48师,该师前身是豫皖苏军区独立3旅,所属各团由豫皖苏军区2分区独立4团、豫皖苏军区1 团和豫皖苏4分区7团和5分区28团改为。后142团划归赣东北军区,5月5兵团警卫团划回48师,改称142团。1952年3月13日该师撤消建制,师机关整编为泸县军分区机关,142、143、144团改称西南军区独立1、2、3团分别归泸县、乐山、宜宾军分区建制。我军历史上陆军第2个48师,由11军32师1952年10月转隶16军,1969年12月全军统一部队番号时,改称陆军第48师,1998年缩编为步兵第48旅。步兵第49师1949年2月由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31旅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第49师,该师前身是1946年1月,由冀鲁豫军区第29团(原平原党校特务团)、第2分区独立团、第1分区第2、第6团合编组成的冀鲁豫军区独立旅。1947年6月20日独立旅改称军区独立1旅,8月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 纵队第31旅,1948年5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31旅改称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31旅。参加过绥西战役、强渡黄河天险、跃进大别山以及淮海、渡江、解放大西南等战役,1950年1月15日49师兼任贵州省军区兴仁分区,1952年3月13日49师147团调归铁路工程第6师建制,改称16团,以 49师师部、145团和46师137团、47师141团及50师149团团直、贵州军区炮兵团山炮营、部分团属迫击炮连,合并为贵州军区轻装步兵师归贵州军区建制,8月14日改称步兵49师,1955年4月1日划归昆明军区建制,1957年6月3日49师调归成都军区建制,参加四川西部平叛作战。1958 年5月19日49师调归昆明军区建制。1969年11月14日划归11军建制,改番号为31师。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1984年参加老山作战,1985年10月改称陆军第14集团军步兵第31师,执行甲种师编制。我军历史上陆军第2个49师,步兵第29师于1968年7月13日调归重新组建的陆军17军,1969年12月29师改称陆军17军第49师,1973年 2月撤消17军,49师改归武汉军区直属,1976年3月改称陆军19军第56师,1985年10月改称陆军第47集团军56师,1998年10月缩编为步兵56旅。步兵第50师1949年2月由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32旅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第50师,该师前身是1947年6月以冀鲁豫军区2分区5、8团和3分区9团组成的冀鲁豫军区独立2旅,8月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第32旅,1948年5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32旅改称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32 旅。1948年8月撤消33旅,所属的97、99团划归32旅建制。1951年1月12日148团调归16军46师,1952年3月13日该师撤消建制,师部并入贵州省镇远军分区,149团团部改为49师炮兵团团部,150团改为铁道工程6师17团。我军历史上陆军第2个50师,河南省军区独立1师于1968年7月13日调归重新组建的陆军17军,1969年12月改称陆军17军第50师,1973年2月撤消17军,50师整编为河南省军区独立1师。步兵第51师1949年2月由原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第3旅和独立支队合编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第51师,该师前身是1947年8月18日以冀鲁豫军区1分区基干1、2团和6分区新编3团重新组建军区独立1旅,1948年3月以3分区9团、5分区14团为基础,重建独立3旅。1952年3月13日该师撤消建制,师部并入贵州省独山军分区,151团(1950年1月15日调归安顺军分区)、152团改称铁道工程6师18团,153团调归西南军区整编。我军历史上陆军第2个51师,湖北省军区独立师于1968年7月13日调归重新组建的陆军17军,1969年12月改称陆军17军第51师,1973年2 月撤消17军,51师整编为湖北省军区独立师。 1949年2月由中原野战军第1纵队20旅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第52师,该师前身是1945年9月晋冀鲁豫军区第8军分区第5团、独立团,第 11军分区第9团编成的晋冀鲁豫军区第7纵队第20旅;组建后,即南下豫东作战。 1947年3月,晋冀鲁豫军区第7纵队与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合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20旅改为1纵建制,6月,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第1 纵队第20旅随纵队南渡黄河,先参加鲁西南战役,然后连续行军20余天,行程1300里,粉碎敌人围追堵截,抵达大别山北麓,投入开辟豫东南的斗争。 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1纵队第20旅。之后,该旅曾参加宛东战役、开封战役、睢杞战役、襄樊战役。从10月开始,第20旅均参加淮海战役。 1950年10月参加昌都战役,打开了进军西藏的大门,为和平解放西藏创造了条件,该师是二野部队中颇能攻坚且战斗力强的主力师。蒋军亦称该师前身之20 旅为战斗力甲、善于攻防和土工作业之主力部队。1952年7月23日52师师部撤消,154、155团归军区领导。1952年2月16日158团同156 团合并为156团归53师领导。原52师部队参加了1959年西藏平叛作战和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均有优异表现。涌现出“阳廷安班”(155团)、张映鑫(154团)、谢道银(155团)等英雄群体和战斗英雄,我军历史上陆军第2个52师,1965年5月20日,奉中央军委命令,恢复了第52师番号,下辖藏字419部队的3个团,即第154团、第155团、第 156团(由原419部队第157团改称),9月21日编为南方甲种师。我军历史上陆军第3个52师,1969年1月25日西藏军区陆军第52师与陆军第50军149师对调防务,12月18日番号对调,149师改称52师。 1975年9月28日执行乙种师编制,1978年8月16日执行甲种师编制。 1985年9月24日整编为山地步兵52旅。 1949年2月由原豫皖苏军区独立旅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第53师,该师前身是1946年12月以原新四军华中军区8分区34,35团、原冀鲁豫军区6分区30团组建豫皖苏军区独立旅,该师是开辟和坚持豫皖苏根据地的新四军部队, 1951年12月至1954年12月,53师(配属工兵第8团)开始全面投入修筑康藏公路,1952年2月16日53师158团与52师156团合并为 156团,归52师建制,5月11日52师番号撤消,156团划归53师建制。1957年4月15日撤消53师,154团调归成都军区康定分区,155 团、炮兵308团划归西藏军区建制,157团归昌都分区指挥,师直属队分别编入各团。参加了1959年西藏平叛作战和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我军历史上陆军第2个53师,1968年2月15日以原中国人民公安部队西藏总队机关(代号藏字843部队)和西藏军区153、4、3团为基础,依次改称 157、158、159团,新建炮兵团,重建53师。 1985年9月24日改称山地步兵53旅。 1949年2月原豫皖苏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第2军分区第11团,第3军分区第36团(前身原华中8分区改为豫皖苏军区3分区,部队3支队改为36团)合编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第54师,该师成立较晚,参加修筑康藏公路,1955年5月24日命令,第54师机关和直属队(当时驻昌都)于6月下旬调出西藏军区,赴武汉与武汉防空指挥所合编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第1师,9月14日正式成立。该师属武汉军区建制指挥,步兵第54师番号撤消。 1949年5月由陕南军区第12旅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5师,该师前身为1945年12月5日成立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第24旅,其第 70团原为豫西第2分区特务1团,其基础是山西新军决死第2纵队第6总队;第71团原为豫西第2分区特务2团,其基础是抗战期间豫西分区所领导的几支地方武装;第72团原为太岳第3分区第54团,其基础是政治保卫1支队,1939年7月改为新军212旅,42年2月并入太岳军区4分区,原属3个团合并为 54团。这几个团在编成第24旅以前,分别参加过粉碎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的晋西“十二月事变”、百四大战、吕梁、中条山、浮(山)翼(城)等战役,开辟了岳南、稷王山、豫西等抗日根据地。在编成第24旅之后,一直活动在晋中、晋南地区,先后参加了上党、白晋、晋南等战役,为阻滞国民党军向我华北解放区的进攻,做出重大贡献。1946年初改称太岳军区独立旅,1947年5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第24旅调归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改称第12旅,8月下旬随陈赓、谢富治兵团渡过黄河,执行开辟豫西、陕南根据地的任务。1948年4月,晋冀鲁豫军区第4纵队12旅改称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12旅。6月7 日,奉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命令,第4纵队第12旅和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第17师组成陕南军区,属中原军区建制。参加襄樊战役,以冲入敌第15绥靖司令部,歼敌8000余人的战绩,受到中原军区刘伯承、邓小平首长的嘉勉。后参加淮海战役。 1952年7月1日,第19军军部改编为陕西军区,第55师调归西北军区领导。1969年10月重建陆军第19军时,调归19军为55师,1985年10月改为陆军第21集团军第55师,1998年10月缩编为步兵第55 旅,2003年转隶陆军第47集团军建制。 1976年3月由49师改称陆军19军第56师,1985年10月改称陆军第47集团军56师,1998年10月缩编为步兵56旅。 1949年5月由陕南军区第17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该师前身为是1945年7月17日起义的国民党军第38军第17师(原为冯玉祥旧部爱国将领杨虎城第17路军的主力,参加过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1946年9月编入西北民主联军仍为第38军17师,1947年8月随所在军编入陈谢兵团,,1948年6月7日改称陕南军区第17师, 1952年7月1日,第19军军部改编为陕西军区,第57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工程第1师。我军历史上陆军第2个57师,1976年3月由兰州军区守备师划归陆军19军建制,5月改编为陆军19军57师,1985年撤消番号。 1949年2月由华东野战军第1纵1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第58师,该师前身是1933年5月闽东“霍童暴动”组成闽东红军游击3支队,2月 24日组成闽东独立2团,连江游击13支队扩为13团,1934年10月两个团合编为红军闽东独立师。1938年1月改编为新四军第3支队第6 团,1939年5月6团与无锡、江阴游击队合为江抗2路,10月26日与丹阳游击纵队(原管文蔚的丹阳抗日自卫总团改为),在扬中合为新四军挺进纵队,1940年7月改为苏北指挥部1纵,1941年1月20日改编为新四军1师1旅,1944年12月由1团、特务2、3团组成苏中军区教导旅,1945 年4月组成苏浙军区第4纵队,11月11日编入新四军第1纵队为1旅,同年12月随纵队编入津浦路前线野战军为第1纵队1旅,1946年1月改称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1旅,1947年1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1师,该师是有红军基础的新4军老部队,参加过著名的郭村保卫战、黄桥决战、苏中反清乡作战、天目山反顽作战、宿迁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抗美援朝第2次战役等。解放战争中参加大小战斗89次,歼灭敌人4万余人,有2200余名指战员牺牲。该师部队机动能力强,尤其善长野战条件下的攻防作战,亦能攻坚。该师战斗力强,被新四军军部去定为甲等旅,是三野头等主力师,有百旅之杰的美称。1950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 58师入朝参战,随即参加了第二、五次战役,在长津湖战斗中,第58师172团3连连长杨根思率领一个排坚守小高岭阵地,顽强阻击敌军的冲击,最后与敌同归于尽,追授特级战斗英雄称号,并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1952年10月回国,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8师番号,抗美援朝作战中,先后歼敌11952人,击落、击伤敌机26架,缴获和击毁坦克和汽车313辆,各种火炮67门。1979年3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共毙敌629人,俘虏敌军3人,58师牺牲64人,伤165人。1985年10月改称陆军第20集团军步兵第58师,执行甲种摩托化步兵师编制。1998年9月缩编为摩托化步兵第58旅,不久即改装机械化步兵,成为我军第一个机械化步兵旅。 1949年2月由华东野战军第1纵2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第59师,该师前身是1939年5月,6团东进阳澄湖地区,改称“江南抗日义勇军 ”,9月主力西撤后,余部以36名老江抗伤病员组成特务连,“沙家浜连”于11月6日成立“江抗东路司令部”,即著名的“沙家浜部队”。5月扩为1、2支队(相当于营),10月以苏州江阴民抗队、无锡、青浦、昆山、嘉定、太仓游击队扩为3--7支队,11月整编为3个纵队,1941年2月新江抗改为新四军新3支队,该部于1941年3月编入新四军6师18旅,10月北上进入苏中地区,归新四军第1师,1942年4月兼苏中1分区,1945年6月改为苏中军区教导1旅,同年8月改称苏中军区教导旅,11月11日编入新四军第1纵队为2旅,同年12月随纵队编入津浦路前线野战军为第1纵队2旅,1946年1月改称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2旅,1947年1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2师,1950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9师入朝参战,随即参加了第二、五次战役,1952年10月回国,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9师番号,1985年10月步兵第59师撤销,175团(沙家浜团)调归60师,师部改编为陆军第 20集团军高炮旅部。 1949年2月由华东野战军第1纵3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第60师,该师前身是1941年5月成立凇沪游击队第5支队,宗德指挥部3大队,1942年8月19日整编为3、4、5支队,1943年12月22日改称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1945年1月改编为新四军苏浙军区第2纵队,同年11 月11日编入新四军第1纵队为3旅,同年12月随纵队编入津浦路前线野战军为第1纵队3旅,1946年1月改称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3旅,1947年1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3师,1950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0师入朝参战,随即参加了第二、五次战役,全师先后共伤亡1万余人,其中牺牲营团干部12人,连以下干部战士2600余人。1952年10月回国,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0师番号,1954年12月20军60师防化学连改编为喷火连,全军第一个喷火连。1955年1月,第60师与华东军区海、空军共同参加解放一江山岛战斗,该师成为全军唯一的参加过三军联合登陆作战的部队。1985年 10月改称陆军第20集团军步兵第60师,1998年9月缩编为摩托化步兵第60旅。1998年是济南军区第一支奉命参加抗洪的部队,为60师的师史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步兵第51师(第2 个)1949 年2月由原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第3旅和独立支队合编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第51师,该师前身是1947年8月18日以冀鲁豫军区1分区基干1、2 团和6分区新编3团重新组建军区独立1旅,1948年3月以3分区9团、5分区14团为基础,重建独立3旅。1952年3月13日该师撤消建制,师部并入贵州省独山军分区,151团(1950年1月15日调归安顺军分区)、152团改称铁道工程6师18团,153团调归西南军区整编。我军历史上陆军第2个51师,湖北省军区独立师于1968年7月13日调归重新组建的陆军17军,1969年12月改称陆军17军第51师,1973年2月撤消17军,51师整编为湖北省军区独立师。步兵第52师1949年2月由中原野战军第1纵队20旅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第52师,该师前身是1945年9月晋冀鲁豫军区第8军分区第5团、独立团,第 11军分区第9团编成的晋冀鲁豫军区第7纵队第20旅;组建后,即南下豫东作战。1947年3月,晋冀鲁豫军区第7纵队与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合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20旅改为1纵建制,6月,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第1 纵队第20旅随纵队南渡黄河,先参加鲁西南战役,然后连续行军20余天,行程1300里,粉碎敌人围追堵截,抵达大别山北麓,投入开辟豫东南的斗争。 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1纵队第20旅。之后,该旅曾参加宛东战役、开封战役、睢杞战役、襄樊战役。从10月开始,第20旅均参加淮海战役。 1950年10月参加昌都战役,打开了进军西藏的大门,为和平解放西藏创造了条件,该师是二野部队中颇能攻坚且战斗力强的主力师。蒋军亦称该师前身之20 旅为战斗力甲、善于攻防和土工作业之主力部队。1952年7月23日52师师部撤消,154、155团归军区领导。1952年2月16日158团同156 团合并为156团归53师领导。原52师部队参加了1959年西藏平叛作战和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均有优异表现。涌现出“阳廷安班”(155团)、张映鑫(154团)、谢道银(155团)等英雄群体和战斗英雄,我军历史上陆军第2个52师,1965年5月20日,奉中央军委命令,恢复了第52师番号,下辖藏字419部队的3个团,即第154团、第155团、第156团(由原419部队第157团改称),9月21日编为南方甲种师。我军历史上陆军第3个52师,1969年1月25日西藏军区陆军第52师与陆军第50军149师对调防务,12月18日番号对调,149师改称52师。1975年9月28日执行乙种师编制,1978年8月16日执行甲种师编制。1985年9月24日整编为山地步兵52旅。步兵第53师1949年2月由原豫皖苏军区独立旅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第53师,该师前身是1946年12月以原新四军华中军区8分区34,35团、原冀鲁豫军区6分区30团组建豫皖苏军区独立旅,该师是开辟和坚持豫皖苏根据地的新四军部队, 1951年12月至1954年12月,53师(配属工兵第8团)开始全面投入修筑康藏公路,1952年2月16日53师158团与52师156团合并为 156团,归52师建制,5月11日52师番号撤消,156团划归53师建制。1957年4月15日撤消53师,154团调归成都军区康定分区,155 团、炮兵308团划归西藏军区建制,157团归昌都分区指挥,师直属队分别编入各团。参加了1959年西藏平叛作战和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我军历史上陆军第2个53师,1968年2月15日以原中国人民公安部队西藏总队机关(代号藏字843部队)和西藏军区153、4、3团为基础,依次改称157、158、159团,新建炮兵团,重建53师。1985年9月24日改称山地步兵53旅。步兵第54师1949年2月原豫皖苏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第2军分区第11团,第3军分区第36团(前身原华中8分区改为豫皖苏军区3分区,部队3支队改为36团)合编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第54师,该师成立较晚,参加修筑康藏公路,1955年5月24日命令,第54师机关和直属队(当时驻昌都)于6月下旬调出西藏军区,赴武汉与武汉防空指挥所合编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第1师,9月14日正式成立。该师属武汉军区建制指挥,步兵第54师番号撤消。步兵第55师1949年5月由陕南军区第12旅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5师,该师前身为1945年12月5日成立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第24旅,其第 70团原为豫西第2分区特务1团,其基础是山西新军决死第2纵队第6总队;第71团原为豫西第2分区特务2团,其基础是抗战期间豫西分区所领导的几支地方武装;第72团原为太岳第3分区第54团,其基础是政治保卫1支队,1939年7月改为新军212旅,42年2月并入太岳军区4分区,原属3个团合并为 54团。这几个团在编成第24旅以前,分别参加过粉碎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的晋西“十二月事变”、百四大战、吕梁、中条山、浮(山)翼(城)等战役,开辟了岳南、稷王山、豫西等抗日根据地。在编成第24旅之后,一直活动在晋中、晋南地区,先后参加了上党、白晋、晋南等战役,为阻滞国民党军向我华北解放区的进攻,做出重大贡献。1946年初改称太岳军区独立旅,1947年5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第24旅调归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改称第12旅,8月下旬随陈赓、谢富治兵团渡过黄河,执行开辟豫西、陕南根据地的任务。1948年4月,晋冀鲁豫军区第4纵队12旅改称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12旅。6月7 日,奉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命令,第4纵队第12旅和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第17师组成陕南军区,属中原军区建制。参加襄樊战役,以冲入敌第15绥靖司令部,歼敌8000余人的战绩,受到中原军区刘伯承、邓小平首长的嘉勉。后参加淮海战役。 1952年7月1日,第19军军部改编为陕西军区,第55师调归西北军区领导。1969年10月重建陆军第19军时,调归19军为55师,1985年10月改为陆军第21集团军第55师,1998年10月缩编为步兵第55 旅,2003年转隶陆军第47集团军建制。步兵第56师1976年3月由49师改称陆军19军第56师,1985年10月改称陆军第47集团军56师,1998年10月缩编为步兵56旅。步兵第57师1949年5月由陕南军区第17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该师前身为是1945年7月17日起义的国民党军第38军第17师(原为冯玉祥旧部爱国将领杨虎城第17路军的主力,参加过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1946年9月编入西北民主联军仍为第38军17师,1947年8月随所在军编入陈谢兵团,,1948年6月7日改称陕南军区第17师, 1952年7月1日,第19军军部改编为陕西军区,第57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工程第1师。我军历史上陆军第2个57师,1976年3月由兰州军区守备师划归陆军19军建制,5月改编为陆军19军57师,1985年撤消番号。步兵第58师1949年2月由华东野战军第1纵1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第58师,该师前身是1933年5月闽东“霍童暴动”组成闽东红军游击3支队,2月 24日组成闽东独立2团,连江游击13支队扩为13团,1934年10月两个团合编为红军闽东独立师。1938年1月改编为新四军第3支队第6 团,1939年5月6团与无锡、江阴游击队合为江抗2路,10月26日与丹阳游击纵队(原管文蔚的丹阳抗日自卫总团改为),在扬中合为新四军挺进纵队,1940年7月改为苏北指挥部1纵,1941年1月20日改编为新四军1师1旅,1944年12月由1团、特务2、3团组成苏中军区教导旅,1945 年4月组成苏浙军区第4纵队,11月11日编入新四军第1纵队为1旅,同年12月随纵队编入津浦路前线野战军为第1纵队1旅,1946年1月改称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1旅,1947年1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1师,该师是有红军基础的新4军老部队,参加过著名的郭村保卫战、黄桥决战、苏中反清乡作战、天目山反顽作战、宿迁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抗美援朝第2次战役等。解放战争中参加大小战斗89次,歼灭敌人4万余人,有2200余名指战员牺牲。该师部队机动能力强,尤其善长野战条件下的攻防作战,亦能攻坚。该师战斗力强,被新四军军部去定为甲等旅,是三野头等主力师,有百旅之杰的美称。1950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 58师入朝参战,随即参加了第二、五次战役,在长津湖战斗中,第58师172团3连连长杨根思率领一个排坚守小高岭阵地,顽强阻击敌军的冲击,最后与敌同归于尽,追授特级战斗英雄称号,并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1952年10月回国,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8师番号,抗美援朝作战中,先后歼敌11952人,击落、击伤敌机26架,缴获和击毁坦克和汽车313辆,各种火炮67门。1979年3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共毙敌629人,俘虏敌军3人,58师牺牲64人,伤165人。1985年10月改称陆军第20集团军步兵第58师,执行甲种摩托化步兵师编制。1998年9月缩编为摩托化步兵第58旅,不久即改装机械化步兵,成为我军第一个机械化步兵旅。步兵第59师1949年2月由华东野战军第1纵2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第59师,该师前身是1939年5月,6团东进阳澄湖地区,改称“江南抗日义勇军 ”,9月主力西撤后,余部以36名老江抗伤病员组成特务连,“沙家浜连”于11月6日成立“江抗东路司令部”,即著名的“沙家浜部队”。5月扩为1、2支队(相当于营),10月以苏州江阴民抗队、无锡、青浦、昆山、嘉定、太仓游击队扩为3--7支队,11月整编为3个纵队,1941年2月新江抗改为新四军新3支队,该部于1941年3月编入新四军6师18旅,10月北上进入苏中地区,归新四军第1师,1942年4月兼苏中1分区,1945年6月改为苏中军区教导1旅,同年8月改称苏中军区教导旅,11月11日编入新四军第1纵队为2旅,同年12月随纵队编入津浦路前线野战军为第1纵队2旅,1946年1月改称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2旅,1947年1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2师,1950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9师入朝参战,随即参加了第二、五次战役,1952年10月回国,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9师番号,1985年10月步兵第59师撤销,175团(沙家浜团)调归60师,师部改编为陆军第 20集团军高炮旅部。步兵第60师1949年2月由华东野战军第1纵3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第60师,该师前身是1941年5月成立凇沪游击队第5支队,宗德指挥部3大队,1942年8月19日整编为3、4、5支队,1943年12月22日改称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1945年1月改编为新四军苏浙军区第2纵队,同年11 月11日编入新四军第1纵队为3旅,同年12月随纵队编入津浦路前线野战军为第1纵队3旅,1946年1月改称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3旅,1947年1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3师,1950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0师入朝参战,随即参加了第二、五次战役,全师先后共伤亡1万余人,其中牺牲营团干部12人,连以下干部战士2600余人。1952年10月回国,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0师番号,1954年12月20军60师防化学连改编为喷火连,全军第一个喷火连。1955年1月,第60师与华东军区海、空军共同参加解放一江山岛战斗,该师成为全军唯一的参加过三军联合登陆作战的部队。1985年 10月改称陆军第20集团军步兵第60师,1998年9月缩编为摩托化步兵第60旅。1998年是济南军区第一支奉命参加抗洪的部队,为60师的师史画上了圆满地句号。步兵第61师1949年2月,由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第4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第61师。其前身为1935年2月重建的鄂豫皖红28军,1938年春改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1941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第2师第4旅,1946年1月改称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4旅,47年2月改称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4师。抗日战争时期,打响了新四军抗日的第一枪,坚持淮南抗日根据地,共歼敌3万余人;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朝阳集、泗县、鲁南、宿北、白塔埠、莱芜、孟良崮、南麻临朐、胶东保卫战、挺进苏北、淮海、渡江、解放浙东南沿海岛屿等重要战役战斗,歼敌6万余人,是第三野战军的主力师。。1953年3月,随军入朝参战,参加金城战役等作战,1958年8月回国。1985年,整编为陆军第21集团军步兵第61师,执行北方甲种摩托化步兵师编制。1986年5月至1987年4月,配属陆军第47集团军参加老山轮战,战后有1个单位、2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989年4月被中央军委确定为全军首批应急机动作战部队。该师现下辖步兵第181团(红军团、金刚钻团)、182团(红军团、铁锤子团)、183团(钢铁团)、炮兵团、高炮团、装甲团,是我军仅剩的两个六团制步兵师之一。步兵第62师1949年2月,由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第5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第62师。该师前身是1940年7月由彭雪枫亲手创建的新四军第6支队第1、2团合编而成的八路军第4纵队第5旅,1941年2月改称新四军第4师11旅,1945年和新四军4师12旅一部组建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1947年2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第5师。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朝阳集、泗县、鲁南、宿北、白塔埠、莱芜、孟良崮、南麻临朐、胶东保卫战、挺进苏北、淮海、渡江、解放浙东南沿海岛屿等重要战役战斗。1953年3月,随军入朝参战,参加金城战役等作战,1958年8月回国。1959年赴甘南平叛,歼敌4111人。1960 年11月脱离陆军第21军建制,改为兰州军区直属,184团与陆军61师181团对调建制。1967年2月,21军由北京军区转隶兰州军区,62师归建。 1975年年底,62师181团和61师184团再次对调。1985年,改编为兰州军区守备师(184团和63师189团对调建制),1992年10月撤销番号,缩编为宁夏军区独立步兵团。1994年5月,步兵第 184团(老虎团)改编为兰州军区特种大队(保留184团番号),1996年改隶陆军第21集团军。步兵第63师1949年2月,由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第6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第63师。该师前身为1938年12月组建的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游击支队,1940年9月与新四军第6支队第4总队合编为八路军第5纵队第3支队,1941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9旅,同年9月改隶第4师建制,1946年 1月改称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9旅,1947年2月改称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6师。抗日战争中歼日伪军17874人,顽军20755人,有“常胜9旅”之称;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朝阳集、泗县、鲁南、宿北、白塔埠、莱芜、孟良崮、南麻临朐、胶东保卫战、挺进苏北、淮海、渡江、解放浙东南沿海岛屿等重要战役战斗,歼敌42962人。1953年3月,随军入朝参战,参加金城战役等作战,1958年8月回国。1965年9月28日,187团8连被国防部命名为“英雄八连”,与同时期命名的“南京路上好八连”、“硬骨头六连”等英雄连队一起,成为全国全军瞩目的英雄群体,也是目前武警部队惟一曾被国防部授予荣誉称号的英模连队。1985年,63师整编为陆军第21集团军步兵第63师,执行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1996年10月1日,改隶武警部队建制,改番号为武警第63师,下辖武警第187、188、422、707团。步兵第64师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第8师24团和胶东军区南海军分区独立第2团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军第64师。该师组建后,参加了渡江、解放浙东南、舟山等战役战斗。1955年8月,步兵第191团改编为嵊泗要塞团,同年11月扩编为嵊泗要塞区,1956年12月改编为守备第14旅。1958年4 月,守备第14旅与第22军合编为舟嵊要塞区,其所属部队改编为嵊泗守备区,第64师改编为岱山守备区,以步兵第192团为基础扩编为大衢守备区。大衢守备区1963年缩编为守备64团,1970年3月恢复,1976年5月又撤消。嵊泗守备区在1980年1月改为守备4师,1985年9月撤消番号建制。岱山守备区在1980年1月改为守备5师,1985年9月缩编为守备5旅,1992年改称海防第5旅,1997年撤消番号建制。步兵第65师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第8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军第65师。其前身为1945年9月由鲁南军区主力3团、5团组建的山东军区第8 师,1947年2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第8师。该师是华东野战军少有的有115师老红军连队基础的部队,尤以善于攻坚闻名华东,被誉为“陈军长袖子里的小老虎”,陈老总称其“始终是很好的头等兵团”。该师成立后,参加了界河、兖州、枣庄、韩庄、泗县、宿北、鲁南、莱芜、泰安、孟良崮、沙土集、金刚寺、洛阳、开封、济南、淮海、渡江、解放浙东南沿海岛屿等战役战斗。在多次战役战斗中担任主攻任务,为战役的全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第三野战军的主力师,两任师长王麓水、王吉文先后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洛阳战役中,23团(195团)1营首先突破东门,被华东野战军授予“洛阳营”荣誉称号。淮海战役中,“洛阳营”与中野“襄阳营”并肩作战,一举消灭黄维兵团的“威武团”,使敌中心据点双堆集完全暴露在我强大的火力之下。1958年4月,65师改编为舟嵊要塞区定海守备区。1963年11月定海守备区撤消,1967年6月恢复,1976年5月又撤消。第194、195团分别发展为如今的舟山守备区海防第17、18团。步兵第66师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第9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军第66师。该师前身是1946年4月由山东军区警备第10、11旅合编组建的滨海军区警备旅,1947年2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第9师。该师成立后,参加了鲁南、莱芜、泰安、孟良崮、沙土集、金刚寺、洛阳、开封、济南、淮海、渡江、解放浙东南沿海岛屿等战役战斗。1950年12月,第66师在浙江萧山改编为空军第12师,所属第197、198团分别改编为航空兵第34、36团。部分分队调坦克第1、第3师或组建独立坦克部队。1951年1月,66师机关一部分、第196团团营机构、空军轰炸机第12团及第12供应大队合编组成空军第 10师。1951年2月由浙江军区抽组部队重建第66师,归第22军建制。1958年4月,改编为舟嵊要塞区普陀守备区。普陀守备区在1980年1月改为守备6师,1985年9月缩编为守备6旅,1992年改称海防第6旅,1997年撤消番号建制。步兵第67师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第10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军第67师。该师前身是1946年5月组建的华中野战军第1师第1旅,1947年2 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第10师。该师成立后,参加了苏中七战七捷、鲁南、莱芜、孟良崮、豫东、淮海、渡江、上海等重要战役战斗。1旅2团(200团)在苏中战役中首创立功运动,野战军政治部主任钟期光据此写了6万多字的《一年来华野立功运动的总结报告》,上报军委和毛主席,得到了毛主席的赞扬。延安《解放日报》三次发表评论,号召全解放区普遍地开展这一运动,至此,立功运动推向全军,并一直发展至今。1952年8月,67师199团团部调出,改建为海军航空兵第5师14团,各营连编入师其他两团,68师202团调入改为新199团。1952年9 月,67师随军入朝参战,参加了丁字山防御战、四次反击石岘洞北山等战斗,涌现出志愿军一级战斗

网络热门关键词

  • 1、天天加分
  • 2、寒冬腊月的成语
  • 3、侯五杰
  • 4、hhkk
  • 5、当糟糠遇见黑社会
  • 6、时而时而造句
  • 7、锐射
  • 8、天国的嫁衣字幕
  • 9、后天美女养成记
  • 10、网游三国之野人当道
第一中学——为您搜集全国各地一中网站信息联系方式。
网站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4 www.15033.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