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州名人】新绛历史人物
目录:羊舌肸、荀子、梁轨、王之涣、薛奎、高克明、孟宗政、孟珙、李潜夫、李毓秀、武俊英、张平、裴怀亮。
羊舌肸,复姓羊舌,名肿,肸字叔向,又称叔肸、杨肸肿。春秋时期荀国绛州王守庄人,王守庄俗称羊舌村。
羊舌肸,为晋武公之后。其祖父称羊舌大夫,晋献公时任军尉。其父羊舌职;连任晋厉公、悼公两朝的中军佐。羊舌自幼好学,博览强记。晋悼公时(公元前566年前后)任太子彪的老师,太子彪即位(即晋平公)叔向继续任太傅,兼上大夫。晋平公六年(公元前552年)曾因弟羊舌虎叔同党一案牵连坐牢,祁奚营救出狱后,仍为晋平公之太傅。
羊舌肿尽忠辅国,为国分忧,且能秉公办事。晋昭公四年(公元前528年)其弟叔鱼因受贿被邢侯所杀,韩宣子问其罪名;回答说:“同罪”。孔子赞叔向为历史上一个正直的人。并赞扬他能“治国制刑,不隐于亲”。
羊舌肿在处理事务上,也有远见,他说的话多能应验。周景王十年(公元前535年)郑国把刑法条文铸在鼎上,叔向派人送给子产的信上说:“国将亡,必多制,其此之谓乎?”他见单子视力下降,说话缓慢,就预言单子快要下世。他听见鲁昭公对国事不紧迫,就料到昭公即将失去王位。羊舌肿曾提出立国必须有贤臣、良主、具谋策、有民附,四者兼备谓有德,五个条件具备,方可建霸业。
荀子(前313-前238),姓荀,名况,尊号荀卿,世人尊称荀子。西汉时因避宣帝刘洵之讳,曾一度改称孙卿或孙卿子。荀子系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
荀子祖籍古荀国。现今新绛县北之席村,原称荀城,即古荀国之都城。春秋时期荀国被晋国所灭。战国时期三家分晋之后,绛州一带本属魏国。但因秦、赵、魏之间的战争,国境线犬牙交错,时有变化。绛州一带曾属赵国。临近的稷山县廉城,相传即赵国大将廉颇屯兵之地。故司马迁在《史记》中为荀子与孟子合写列传时,称荀子为赵国人。新绛城内龙兴寺发现(荀子故里)石匾额一块。当地至今流传着关于荀子的传说。
荀子在青少年时期就刻苦学习,饱读诗书。15岁远游齐国,在齐国都城稷下(今山东临淄)学馆读书、讲学。精研诸子各家学说,成为著名的学者。当时七雄并存,兼并战争十分激烈。各国大兴办学养士之风,齐国都城市井繁华,一时也聚集了许多儒士。荀子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位。由于天资聪明,过目成诵。又加上刻苦好学,能言善辩,在学馆里崭露头角。
公元前301年,田齐宣王死后,田齐滑王继位。滑王不听儒士们忠告,反而大骂学馆的儒士们都是些“衣架饭囊”。儒士们纷纷离去。荀子把自己的政治主张写成文章,再三表白他的治国良策,田齐滑王偏偏不听。苟子愤然离开齐国,到秦国游说。
秦昭王与宰相范睢对荀子的态度也十分冷淡。不采纳他改革时弊的政见。荀子又回到赵国。赵孝成王也是一个不喜欢进谏的君王。对于荀子的直言忠谏,很不满意。
荀子四处游说,虽然满怀赤心忠胆,却得不到各国君王的赏识。反而遭到一次次地冷嘲热讽、诽谤打击。不免仰天长叹,感慨万端,深为这些君王的无知无识而遗憾。
荀子年过半百,仍在四处游说,他再次来到齐国都城,在稷下学馆担任了祭酒(相当于校长)。此时的齐国因战败而时局混乱。荀子还是难以施展才能。不久他就南行至楚国。
楚公子春申君一向对荀子比较尊崇。初次见面就任命他为兰陵县令(今山东省苍山县兰陵镇)。春申君死后,荀子被免职。此时,他深感年老体弱,无力再四处奔波。就留在兰陵著书讲学。直到公元前238年逝世。终年75岁。葬于兰陵。
荀子一生颠沛流离,饱尝风霜之苦。他的著作中反映了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他提出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反对求神祈雨,倡导引河开渠。他提出“法后卫”的主张,强调实行法治,建立统一的封建国家。代表了战国末期社会生产力发展与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进取精神。
荀子的著作集为《荀子》32篇,其中《大略)等最后6篇系他的门人记录整理而成。他的著作说理精辟,比喻精切,气魄雄浑,行文流畅。许多精彩的警句成为千古名言,使人百读不厌。如《劝学》中的“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他的《成相辞》,体裁别致,格调新奇,开后世弹词、鼓儿词等说唱艺术之先河,其《赋篇》对汉赋的兴起有一定的影响,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荀子继承与发展了儒家学说,并在法家思想的发展上起了奠基的作用。韩非、李斯均是他的门下弟子。
梁轨,字世谟。隋代开皇十三年(593)以内军将军为临汾令(新绛古称临汾)。到任后实地调查,发现地干旱而水空流。于是发动民众,开发治理鼓堆泉十二渠。又根据“水,动物也。顺之则下,激之则上”的原理,因地制宜,建造石闸以激水灌田。经数年努力,终于完成这一规模宏伟的水利工程。全县自北至南有二十五个村庄直接受益,可灌田五百顷。余水流入县城,在县衙后兴建绛守居园池(即著名的隋代花园,俗称莲花池)。后人为表彰梁轨的功绩,分别于鼓堆泉旁、三林镇和新庙(古交上院)等三处建与起梁令祠纪念。《绛州志·艺文》中载有宋代薛仲儒撰《梁令祠记》碑文。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原籍晋阳,他的五世祖王隆曾任北魏时的绛州刺史。因而迁居绛州。中华书局出版的(唐才子传校笺)根据清代末年河南出土的《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尉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纠正了历代沿袭的误载,说明了王之涣古籍绛州的缘由。
王之涣幼年聪明伶俐,秀拔颖悟。青年时好学不倦,才思敏捷,但在官场上却屡试不第。后凭着父亲王昱的老关系,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县主簿。不久即被人诬告,辞官归家,四处漫游,足迹遍及黄河南北。与诗人高适、王昌龄等结识后,互有赠诗。饮酒听歌,旗亭画壁,传为美谈。一晃就是十五年。亲友们劝其出去做事,晚年调补河北文安县尉。“在职以清白著,理人以公平称”(墓志铭语),曾为百姓做过一些实事,受到赞誉。唐玄宗天宝元年,卒于任所。终年五十五岁。
王之涣的诗作很多,传说因其表兄在协助整理时不慎失火焚毁。“全唐诗”第二百五十三卷中仅载有六首,《登鹳雀楼》、《送别》、《宴词》、《九日送别》各一首,(凉州词)二首。绝句(登鹳雀楼)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特别是后两句,已成为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至理名言,堪称唐诗中的精品。
薛奎(967-1034),字宿艺,一字伯艺,绛州正千古堆(今新绛县三泉镇古堆村)人,宋乾德五年(967)生,宋仁宗淳化三年(1025)中进士。初授书省校书郎,后任军事推官、知县、知州、通判、员外郎、枢秘直学士、龙图阁学士、参知政事等职。死后,追封为兵部尚书。
薛奎在任职期间,曾做过不少有益于群众的事情。在隰州任军事推官时,到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调阅判过的案件。经他复审,使错判了的四个人的冤案平反,得以活命。在莆田县(今福建省)任知县时,废除了历年来交纳的王氏无名地租,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在益州(今四川省)任知州时,判了两起案件,颇受人们赞扬。一是,有一老妇控诉其子不孝,其子说家境贫寒,无力奉养。经察访确属实情,薛奎慷慨解囊,在自己的俸禄中拿出一部分钱送给其子,让他做点生意,奉养老人。此后,母慈子孝,家庭和睦。二是,有一富户没有儿子,只有三个女儿。有些人妄想争夺其产业。薛奎在审理此案时,将财产分给三个女儿,并帮助三个姑娘得以婚配;当时,被益州群众誉为有仁有德的父母官。
薛子直儒,早卒,侄子仲儒为嗣。有五个女儿,四女儿嫁于欧阳修为妻。薛奎一生对长者敬,对晚辈慈爱,生活非常勤俭,景祐元年(1034)卒,终年六十八岁。死后,赐谥号为简肃,其婿欧阳修为他撰写了墓志铭,文存(绛州志)艺文。遗著有(薛简肃公文集)四十卷。
高克明,北宋著名画家。山西绛州人。自幼聪敏,酷爱绘画。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游历京城,以画为生。大中祥符元年(1008)入国画院,艺术技巧越发提高。天圣元年(1023)宋仁宗诏高克明入便殿,为宫廷作画,受到赞赏。被封为待诏、守少府监主簿,并得到皇帝的赏赐。景祐元年(1034),宋仁宗命鲍国资为彰圣阁作画,鲍首次面君,惊慌发抖,不能执笔,高克明连忙上前为鲍解释,仁宗让高克明代笔,鲍才得转危为安。皇祜元年(1049),高克明奉命画太祖、太宗、真宗三朝的文治武功,画面壮阔,气势磅礴。宫殿、山川、銮舆仪卫,栩栩如生,名为《三朝圣鉴图》。仁宗命学士李淑等作序赞,并刻板印刷,赐给大臣宗室。北宋《圣朝名画评》将高克明的画列为妙品,评语是:山有体,水流意,而自近至远,景有增易,求其妙手,岂易也哉?高克明铺陈物象,自成一家,当代少有。宋徽宗宣和御府藏有高克明画的精品《春波吟龙图》、《夏山飞瀑图)、《窠山野渡图》、《烟岚窠石图)、《村学图》等。
高克明为人正直,不图富贵,不畏权势。有一位大商人陈永出高价求他画《春龙起蛰图》。高克明说:“这类画从未画过”,怎么苦求也不答应。而朋友有所求,立即欣然命笔,一挥而就。《圣朝名画评》赞道:“画流中好义忘利,性多谦损者,惟克明矣。”
孟宗政(?-1223),宋代绛州(今新绛)人,字德夫。其父孟林随从岳飞,迁居湖北随州。
宗政幼时随父出入疆场,养成一种豪迈的性格,胆略过人。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金人来犯,宗政血气方刚,率义士据险迎击,夺其辎重。宣抚使吴猎十分惊奇,推荐宗政补承节郎,任枣阳令。京西路官员争相荐用,又升任京西钤辖,驻襄阳。嘉定十年(1217),金人再次入侵,宗政联合扈再兴、陈祥,分三路力挫金兵。驰解枣阳之围。其时,部下有亲信的仆人触犯了军令,宗政立斩不饶,军民皆服。战争喘息之隙,宗政抓紧时机,筑堤积水,修筑城堞,检阅练兵。嘉定十一年(1218)金人卷土重来围城,宗政与再兴合兵抗敌,历时三月。大小七十余战,每战身先士卒。终于配合援军击退金兵,受到嘉奖,御赐金带。转武德郎。十二年(1219)金人攻城,宗政巧设埋伏,施以烟火。金人闻风丧胆,从此数年不敢来犯,呼宗政为“孟爷爷”。战后,中原一带难民来归者,数以万计。宗政开仓济贫,分给田地、房屋。并招募青壮年二万余人,组成“忠顺军”。军纪严明,威震境外。
宗政治军,正直无私,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好贤乐善,有口皆碑。他不曾读兵法,但是决策与兵法暗合。
嘉定十六年(1223)宗政突然病卒,边城罢市恸哭。
孟珙(1195-1246),宋代绛州(今新绛)人。后随父徙居随州(今湖北随县)。字璞玉,号无庵居士。孟宗政之子。
嘉定十年(1217)随父作战,大败金兵于枣阳。以功补进勇副尉。转进武尉。统领宗政所募“忠顺军”,英勇善战,累建奇功。十六年(1223)宋理宗特授忠翊郎,又辟京西第五副将。绍定初年,孟珙创平堰于枣阳,建通天槽,溉田十万顷。军民同耕,当年收获五十万石。绍定二年(1229)升京西第五正将,后又任京西兵马钤辖;端平元年(1234),与蒙古军合围金人于蔡州,大获全胜。二年又屡次抗击蒙古军进攻,收复襄阳、樊城等地。皇帝问和议,孟珙坚定地回答:“臣当言战,不当言和。”此后,孟珙为节制黄(州)、蕲(州)、光(州)信阳四郡军马。嘉熙三年(1239)累授枢密都承旨、制置使兼知鄂州。后拜武宁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
孟珙一贯主张革除弊政,在四川条颁诸郡县施行。他在中原一带大兴屯田,招抚遗民,为民谋利,以恢复中原为己任。
孟珙晚年治江陵府。庆祐六年(1246)卒于治所。死后,赠太师。封吉国公,谥忠襄。遗著有《警心易赞》等。
李潜夫,字行道,又字行甫,绛州人。元代杂曲作家。当时绛州治所在今新绛县东北,属晋宁路(即平阳),李潜夫为元曲平阳七大家之一。贾仲明著的《录鬼簿》中,称他为“绛州高隐”。他一生未仕,隐居乡间。整天掩门读书写作,寄情于青山绿水,过着恬淡清苦的生活。他精心编写的杂剧《包待制智勘灰阑记》,颂扬了包公铁面无私、智谋果断的精神。剧作仅留此一种。海外有多种译本。一九三三年《灰阑记》被选入《世界戏剧》一书。由英国伦敦阿普尔顿出版公司出版。德国现代戏剧家布莱希特的《高加索灰阑记》即根据李潜夫原作改编而成。
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新绛县城关人,国学注选县丞,生于清代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享年八十三岁。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从师党冰壑游历近二十年。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来听课的人很多,门外满是脚印。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他的著作有《弟子规》、《四书正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宋孺大文约》、《水仙百咏》等,分别藏于山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
特别是《弟子规》(初版时称《训蒙文》,浮山贾木斋修订为《弟子规》),辗转翻印,流传甚广,成为清代至民国年间通用的儿童启蒙读物。此书以浅近通俗的文字、三字经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文风朴实,说理透彻。可谓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在我国清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响。比如“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衣贵洁,不贵华”、“人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饮食,若衣服,不如人,勿生戚”、“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等等,皆可谓至理名言,至今仍在群众中广泛流传。
武俊英(1956- ),女,蒲剧旦角。山西新绛人。
她的唱腔优美委婉,声情并茂,风格独特。代表剧目有《苏三起解》、《西厢记》、《送女》、《玉婵泪》等。
武俊英深受群众喜爱,不仅仅是因为她戏唱得好。她出名后,演出活动十分频繁,但却从来不端名家架子。她常说:“人民需要艺术,艺术离不开人民”。所以,她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常年下乡随团演出,每年她都要演出200多场。热情的戏迷有时要求她加演节目,她也从不回绝。有时戏演完了,戏迷们不愿走,她就清唱。她认为,戏迷们辛辛苦苦跑来看戏,她苦点累点不算什么,一定要让观众们高兴而来,满意离去。
另外,她每每到乡村演出,都要打听当地有没有厂矿、革命军人或敬老院等。如有,她就组织演员前往进行义务演出。许多年来,她始终坚持这一原则。所以,她在老百姓中的声望也越来越高。有一位病卧在床的老太太曾说:“这一辈子恐怕难看上武俊英唱戏了。”武俊英得知后,就和丈夫两人大雪天步行到老人家里,专门为她一个人唱了一场戏,感动得老太太在病床上哭了。2001年5月1日,武俊英到正在修建中的运三高速工地演出,工人激动地将她围住,要求与她合影,武俊英不嫌人多和麻烦,一一答应他们的要求。
每到一处,武俊英演唱完毕,不但要和老百姓同娱同乐,还会请戏迷们对她的唱腔提出意见,她也不断改进自己的唱腔艺术,使“俊英腔”在舞台上演出时情先于声又情溢于声,更具艺术魅力。
武俊英身为运城市蒲剧团团长,在平时她不只是追求自己的艺术无止境,同时她也把培育新人,发展蒲剧事业放在首位。在工作中,她以深厚的艺术功底言传身教,下大力气培养蒲剧新人。剧团实行了以中带青,以戏育人的培养方法,鼓励中老年艺人为青年说戏、教戏、传戏,结合戏曲本身加深年轻人对戏剧人物的理解,引导他们揣摸戏剧人物的心理、语言、唱腔、做到学中演,演中学。同时,她还鼓励年轻人敢于竞争,敢于冒尖。
武俊英说:“古人有一句话,宁舍十亩田,不舍一场戏。”意即演员们非常珍惜每一次的登台演出。而武俊英经常把上台演出的机会让给年轻人,在她的影响下,许多演员也都纷纷效仿。在这种体制下,该团的演出经常获奖。演员王艺华、吉有芳先后分别获得中国戏曲梅花奖。一大批年轻演员已崭露头角,如贾菊兰、王苗苗、程小荣、杨燕燕、李小芳等青年演员已深受广大戏迷的喜爱。目前,运城市蒲剧团拥有3个梅花奖演员,10个杏花奖演员,12个龙门奖演员。所以,在戏迷们的眼里,武俊英是一个好演员,而在蒲剧团青年演员的心中,她还是一个好老师,好领导。
大型现代剧《滴血的母爱》反映了一位个体女老板平时生意忙,无暇照顾正上学的孩子,只是在经济上给予百分之百的满足。结果其孩子因上网、早恋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该剧情节紧凑,催人泪下,对现在的中学生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武俊英在剧中饰演个体女老板。她说,我们剧团这么多年的宗旨就是出好戏,推人才。
所获奖项:山西省振兴戏曲青年团调演主演金牌奖;山西省蒲剧青年演员杏花奖广播大赛第一名;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首届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出奖。现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张平,男,汉族,1953年11月生,山西省新绛县人,大学学历,文学学士学位、一级文学创作,民盟盟员,1971年10月参加工作。参加工作后任新绛县西关学校代理教师;1974年入运城地区教育干部学校师范班学习;毕业后任新绛县东街学校教师;1978年入山西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毕业后历任临汾地区文联《平阳文艺》编辑部编辑、文艺科科长,省文联《火花》编辑部副主编、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文研室副主任;1996年任省青联副主席;1998年任省文联副主席;2001年任民盟山西省委副主委,同年12月至今兼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02年至今兼任民盟中央副主席;2003年任十届全国政协常委、省作家协会主席;2020年任民盟山西省委主委。山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当选为山西省副省长。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委,省十一届人大代表,八届省政协委员。
裴怀亮,1941年5月生,山西新绛人。196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5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2020年6月晋上将军衔。历任文书、代理排长、军司令部作训参谋、副营长、营长、团参谋长、团长、国防大学校长。中共第十四、十五、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
谭晶,1977年出生,新绛县柳泉乡孙家院村人。2003年,她为家乡山西省新绛县捐资三十多万元,在北张镇西行庄兴建春蕾学校,并被聘为“名誉校长”。
谭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独唱演员,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歌唱家,我国第一位通俗唱法硕士学位获得者,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在读博士生,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九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青联委员。
谭晶被业内专家誉为当今中国歌坛的领军人物之一,并被美国国家民俗中心授予收藏荣誉证书。她在唱法上大胆探索,兼容并蓄,融美声、民族和通俗三家之美,传统与现代相交融,民族与流行相贯通,形成了大气、简约的演唱风格,在歌坛独树一帜。她的演唱音质清丽纯正,音色丰富,情真意厚,高亢嘹亮,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被专家、观众誉为“天籁之音”。代表作有《在那东山顶上》、《远情》、《妻子》、《蔓延》、《在和平年代》、《走西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