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校园新闻

太谷旅游名村阳邑、白燕、三台

发布时间:2021年2月7日责任编辑:赵小云来源:扬子晚报

家乡——太谷阳邑

史忠华

家乡——阳邑,距今太谷县城东十五公里,为春秋晋大夫阳处父所分之邑,汉旧县,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县治由阳邑迁白塔村,城废微存(《永乐大典?太原府志》1403年)。之后,“一修于明景泰之元年,再修于正德、嘉靖、隆庆、万历之间,……旋毁旋葺,虽云增陴益,稽规制建宏……(《太谷县志》乾隆六十年本1795年)。”可见,村庄距今已有2600年历史。

岁月的长河,时间的厚度,积淀成家乡的一幅《民国初年古城全景图》。观此图,不禁被家乡的布局,家乡的规整,家乡的秩序,家乡的厚重所折服。

家乡——阳邑,典型的城堡式村庄。村庄四周,城墙环绕,十字大街直通四面,内外通衢,13道城门,青砖石砌,上有神阁,与城墙互围全境。村内有阁门9座,寺庙8座,祠堂6家,戏台8个,巷门若干,相隔封闭,自卫防范,非常安全,固若金汤。

然而,封闭不是闭塞,封闭不是保守,封闭更不是孤陋寡闻。

一首,“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妇孺皆知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其祖籍就是在家乡——阳邑。(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1996.7)。而这位大诗人《观刈麦》, “田间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是否就是看到他的乡邻在炎炎烈日下,辛苦劳作,所作的感想?

家乡自古设镇,教育自然兴盛。清代杜、杨、贾家大办私塾。头戴瓜皮帽,身穿长袍马褂,拖着长辫,摇头晃脑,抑扬顿挫,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就是他们的子孙吧!稍长,加读《家训》、《孝经》、《幼学》、《朱子治家格言》的终学有所成,有名可查的杜氏太学生16名,进士3名,贡生、痒生、监生若干。

先祖,大都为儒商,所以,如此重视兴学,他们著述颇丰。清代11人,内容涉猎书画、诗文、医药、家谱、县志等。民国1人写出了《阳邑镇经商者现状调查之研究》。同时,他们爱好广泛,酷爱诗文书法。杜大统,楷、行、魏体俱佳,不以秀逸趋势,却以奇拙见巧。本人书并刻的“兰亭序”在家乡有十处,近年,在榆次常家庄园有2套,榜出刻石107字,极妙。

民国以来,村设国民小学,基督教公立小学、女子小学。1956年9月,在家乡成立太谷第二中学。

近现代所见著述,内容涉猎有农村改革;国共合作;医疗、医药;军队财务等13部。

而文化的辐射是无形的,是源远流长的,是润无细无声的。那些留在家乡居民门上的哲理名言匾额、院门前治家格言影壁、楹联、石刻,比比皆是。家乡一直浸染在文化洇藴的氛围里。

目之所及,脚之丈量,现实中的家乡,于家乡曾经的过往,已大相径庭。

家乡古建筑,在解放前和1963年城墙,14座门阁,3座戏台全毁,大街商铺,庙宇花园,坟碑祠堂也遭拆毁,只剩下街巷完好。

云南巡抚杜瑞联的祠堂,是村内6家祠宇中建筑最好,规模最大,时间最晚的建筑,建于清咸丰九年。

记得,祠堂为二进院落,门口内置石狮一对,一雄一雌左右护门,雄狮足彩绣球,展示其百兽之王的威严,雌狮双足护子,象征其主人子孙绵延,富贵吉祥。大门对面砖雕花纹图案,一巨大的“福”,传言是慈禧手御,因杜瑞联任云南巡抚,功劳显赫,得慈禧太后赏赐,主人便刻于照壁。里面的房屋,斗拱飞檐,彩绘雕刻,贴金沥粉。“敬爱堂”中供奉先祖牌位60尊,依大而小,均为雕刻精品,各种铜质供器属贵族用品,有些是清宫官宦所赠。其讲究,排场,令人诧然。

解放后到六十年代末,祠堂为县粮站所占,保存完好。

祠堂,没有毁在战火纷飞的岁月,没有毁在破四旧的年代,归后裔所住后,房屋拆改,只剩一块地盘,其中的精髓,内涵,恢弘气势,已丧失殆尽。

不禁觉得,苦心经营的东西,其实也是瞬间偶得的喜悦。先祖们腾飞奋起,抛洒热血,建成的兴旺发达,高墙大院,祖宗祠堂,花园楼阁,石雕木刻,书法楹联,封闭了他们后人的梦想,却无法封闭奢豪之欲,他们在祖先的荫护下,苟且着,狭隘着,自我满足着,有的染上毒瘾,于是,这些前人的心血,他们的良苦用心,便散落在拆迁、变卖的灰飞烟灭中,呻吟在鸦片的云遮雾绕中。

无怪,林则徐“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财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一语道破宿命。

太谷古文化第一村——阳邑

山西太原向南60公里,是民国四大家族、宋霭龄之夫孔祥熙的故乡,山西太谷。

这个如今空气里整日弥漫着呛人煤火味道的普通晋中县城,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传记作家罗比·尤恩森所著的宋霭龄传记中,曾被这样描述,“霭龄坐在一顶16个农民抬着的轿子里,孔祥熙则骑着马,但是,使这位新娘大为吃惊的是,在这次艰苦的旅行结束时,她发现了一种前所未闻的最奢侈的生活。因为一些重要的银行家住在太谷,所以这里常常被称为‘中国的华尔街’。”

而让太谷与“中国华尔街”共同走进公共视野的,还有百年以来晋商文化与乡土文化对接融合下,太谷县和周边村落的诸神信仰。佛祖和耶稣、穆罕默德与孔子、民间传说中的狐仙、龙王、灶王爷、关帝……各自拥有着自己的信众。

太谷县城中心区的购物中心大喇叭里,反复播放着时下流行的“爱情买卖”。广场对面一角的聚贤楼旁,去往周边各个村子的农民们,拎着从超市购买的方便面、酱菜罐头,陆续找到开往自己村子的班车。只要花两块钱,坐上一趟从县城往东面里美庄方向的公交,沿省道319出去十余里后,远远看到路边玉米地里后面一栋高墙灰瓦的古代寺庙风格建筑,真正的老太谷---阳邑村就到了。

距离县城15里的古村阳邑,将太谷的历史向前追溯了2600余年。乾隆六十年(1795)编纂的太谷县志在“风俗篇”中谈到阳邑晋商发达的缘由时说:“阳邑民多而田少,竭丰年之谷,不足供两月,故耕种之外咸善谋生,跋涉数千里率以为常,土俗殷富实由于此焉。”

对于乡村史研究学者来说,阳邑村的现代样本价值,不在于玉米地的收成,更多的是其曾经庙宇扎堆、神灵密集的信仰崇拜。阳邑村究竟有过多少座寺庙?连村里公认对历史“最能说道说道”的能人、58岁的村文化站站长白二海也一下子说不清。除了村口路边那座响当当的唐代净信寺,白二海掰着手指头数到最后,两手一摊,摇了摇头。“刚解放后那会,村里人以前信的各路神仙,都在这寺里供奉着,年节、初一、十五,村里都有人来祭拜。但谁也说不全庙里都供奉着哪些神仙。”

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的净信寺,是阳邑村远近闻名的“大寺”,也是太谷县供奉的神仙最多的寺庙,与传统寺庙一寺一主神不同,这里更像是村民们信仰的“大集合”,诸神聚集而供,除了佛教中的正神,村民们自己信仰的民间神也都位列其中。这在太谷村子的“大寺”中,相当普遍。

白二海2020年开始在县史志办的帮助下收集编写县里第一部村志《古城阳邑志》,对阳邑村的大小寺庙进行了一次全面普查。除了净信寺外,村里有迹可寻的,还有东西中三座关帝庙、三座河神庙、四座五道爷庙、十座供奉玉帝、奶奶神和白衣大士(二者同为当地生育神)的“阁”和一座废弃了的善芳寺。而作为家族拜祭所用的祠堂、戏台,在稍微大一些的村里则家家可见。

在老辈人的讲述和白二海的记忆中,净信寺和村里关帝庙的香火曾经非常鼎盛,逢年节或初一、十五,村里一度人人出动来供奉香火。1958年之前,净信寺的香火已经大不如前。“文革”过后,村里偶有人在重要日期去上香,但却是越来越冷清。

作为官方批准的太谷11个宗教活动场所,净信寺在这几年越发沉寂了。守寺僧人和白二海都说,除了一些特别重要的日子,寺里偶尔来人,也都是旅游拍照的,平时寺庙里的香火“很冷清。”“平时没什么人来这里进香了。”

沿着阳邑村最繁华的大街南大街走上一会,精品店、杂货铺、肉店、邮局,各种微缩版的现代城市要素都能够找到。虽然衣服的款式还有些乡土,但手机维修的招牌却实实在在地立起来了,饼干、糖果甚至奶粉,都能在村里的商业街上买到。

杜家的商铺,就在南大街最中央的位置。由于家族庞大,杜家有自己的家庙,族谱中记载杜家供奉的神仙,凸显了太谷地区典型的“杂神信仰”。除了供奉先祖,灶王爷、福禄寿三星、喜神(又称吉神)、主婚姻美满的和合神、关羽、门神等俗神和人神信仰都有记录。家族里有外出做生意的,还会祭拜行业神,比如做钱庄、票号生意的,就祭拜一种“金龙财神”。狐仙、古槐、谷神等动植物信仰也有记载。

不过,杜家后人说,老辈们祭祖拜神的大阵仗已经很多年未见。解放后,杜家的宗祠就陆续被拆得差不多了。1957年,建于明代的杜家宗祠被村供销社占用,拆除以后盖起了门面房,1988年,原本杜氏宗祠剩下未拆的3间屋子也改建成了门面房,老宗祠只在一间临街门面的后面留了个院子,还能依稀看出家族宗祠的影子。而家庙、戏台,也拆的拆,荒废的荒废。

这种阳邑村杜家家族信仰的淡化,在太谷县史志办主任陈旭看来,与改革开放以来太谷城镇化和人口变化带来的家庭“小单元”化相关。与大多数地方当地人的外出务工并不一样。“太谷自明清以来,商帮文化就非常发达,当地人除了经商之外,并不存在整村整村外出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的劳务工迁移现象。”当地农民到外地打工的群体所占比重非常小。反而因为有玛钢产业,太谷县吸引了众多外来务工人员。

《太谷县志》乾隆六十年本(1795年)载:“阳邑城在县东二十里故县治也。春秋时晋大夫阳处父食邑。北周建德四年徙今治,废址微存,芳草满其上,视伯处独加茂焉,为十景之一”。阳邑村距今已有2600余年的历史,2000年10月4日,该村被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授予中国特色村称号,2003年9月,被山西省命名为首批历史文化名村。

王莹张小玲

可叹,太谷阳邑曾经的精美老院

史忠华

这些腰缠万贯的家乡商人,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农村,发迹后在家乡大兴土木,大修宅院,兴办私塾,大建祠堂。独特的环境,造就深宅大院无数。

而深宅大院之大,气势之宏当属杜家宅院了。杜家先祖,以卖烧土为生,后发迹,陆续连片盖成大小院落20余处,楼房约500多间,翰林府、大夫第、进士第、杜大统院、杜家花园等是杜大统家族在道光年间的连片建筑群,总面积约有百余亩。

据记载,仅杜大经的府第——大夫第,就由东中西三院并排,整体建筑墙壁厚,围墙高,院子深,特大号方口门,6寸厚门板,古钉四排,像城门一样结实,坐北朝南,为五间二层闷楼。

门、楼、厅均有大赤金匾和对牌若干,挂在北院垂花门楼正中的“居安资深”牌匾,恐怕是主人永远的追随。

读着这些记载,我只好将想象浓缩在这层楼叠院中,愿景挤压在灰砖青瓦中,那飞扬高挑的屋檐,放飞的应该是志气,是抱负,是雄心吧!

可他们不曾想见,厚实的门板,高深的院墙,挡住了后人的上进,却没挡住后人的好吃懒做,偷吸白粉,刮金卖匾,已将他们引以为豪的家业倒腾一空,现已面目全非。

杜家花园——依倚地势而建园,随地势不同标高而置院落,得景随形。随阶级台地而起落,各院自成格局,院院虽不相同,但有廊轩洞窗可窥视邻院景致,且因地势高低起伏,布局开合敞闭,使游园者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感。在花园内,小亭峭壁,飞瀑泉流,松、柏、竹、柳、桑、枣、杏、荷花、牡丹、芍药等树木花卉,与“怡情轩”,“四明亭”,“莲花池”,“石拱桥”,“石刻”等,共同绘就了别墅园风情。

可悲呀!30亩地,如此美丽的花园,也被那些杜氏后裔约在1920年前后,开始拆毁变卖。50年代初,园中尚存松、柏、花窖。记得,70年代建公社农技站,才将园基摊平。

故,此极精致的一座“地台园”已无遗迹可寻,只留下一张绘制于民国二十三年四月《晋谷阳邑镇西墙外杜家花园全影画图》,略可窥见其昔日的繁华。

随着文字记载,足迹遍布街巷,只看到已故的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杜润生的旧居。

杜润生,1913年生,思想先进,早年积极投身革命,23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他提出的土地改革分步走,提倡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得到毛主席的肯定。1979年调任国家农业委员会副主任,提出了公有土地由农民家庭承包经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土地家庭承包为切入口,深化农村经济改革,推进农村经济市场化,从理论和实践上支持了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总路线。

故居院门,为坐西朝东状元门楼,贴金彩绘精细,颜色亮丽,是典型的里五外三夹过厅四合院,东西房各三间,为梯儿房,过庭三间,为全隔扇一堂空,拱棚顶,两侧有过道通往后院,可惜里院改为平房,其气势,于当时主人居住相比已逊色不少。

庆幸,终于看到一处保存完好的乔季五故居。

乔季五,1938年秋任太谷县县长,兼山西省第八届专署祁县、太谷、榆次联合办事处处长等职,一生积极投身革命,主张和平,乐施好善,爱民如子。

这是在民国初年完工的一幢四连院。入大门,一砖雕照壁,上刻立雕石狮,生动传神。篆联“德门膺后福,仁里东长春”。在主人迎客会友的南方客厅,悬一幅中堂对联“闲将棋酒亲师友,多置诗书教子孙”。在这个宅院中徜徉片刻,便可领略到一种,庇荫后世,福德绵长,家族常兴的殷殷厚望。

古箕城与箕子

大禹开创的夏王朝在400余年后,毁在了暴君夏桀的手里,成汤王建立了商王朝。根据古史传说:成汤是契的14代孙,而契与大禹的爷爷尧是亲兄弟,都是帝喾的儿子。当初,父亲帝喾分给长子尧和次子契的地盘都在山西黄河流域,两家相邻。契的居住地,即部落的中心就在今太谷一带。由于两家部落人员经常因为打猎发生摩擦,兄弟之间也开始闹意见,甚至到了动武的境地。父亲一怒之下,就把兄弟两个给分开了。尧带着他的部落分迁到了今天的临汾一带,而契则带着他的部落分迁到了今天的河南安阳一带(史称“尧契分迁”)。后来,尧继承了帝位,契虽胸怀大志,也只能等待东山再起。《诗经·商颂·玄鸟》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说简狄等三个少女在野外洗澡,有一只玄鸟生下一个蛋,简狄吞下鸟蛋,于是怀了孕,生的孩子就是殷商的始祖契。所以,成汤建立的商王朝便以玄鸟为图腾。实际上“玄鸟”也不是什么像凤凰一样的神鸟,就是今天常见的燕子(契可能是帝喾与美丽的少女简狄在河边一见钟情的结晶,简狄后来被奉为殷商先妣和生殖之神,受到顶礼膜拜)。契的子孙建立的商王朝在过了600余年后,又出了个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暴君商纣王,他刚愎自用,腐化残暴,骄奢淫逸。当时,商王朝有很多忠臣,其中微子、比干、箕子最为贤良。他们直言进谏,但结果都不好。最悲惨的是比干,他虽是纣王的叔父,却被捆在铜柱上炮烙,还把心给挖了出来。微子是商纣王的哥哥,纣王还算留了情面,没有杀他,微子只好出逃,最后投奔了周武王。

根据湖南大学陈蒲清教授所著《箕子评传》记载:箕子,名胥余,大约出生在公元前1173年,卒于公元前1080年,活了93岁。他是商高宗武丁的第7代后裔,也是纣王的叔父,在朝廷任太师一职,被封于商王朝所属箕国的都城箕城,其地位十分尊贵显要。箕子目睹纣王的暴虐,为了避免落得与比干同样的下场,无奈只得披头散发,浑身涂满油漆,装疯离开了国都。他弹着琴四处游荡,口中唱到“嗟,嗟!纣为无道杀比干,嗟重复嗟独奈何!漆身为厉,被发以佯狂,今奈宗庙何!天乎?天哉!欲负石自投河!嗟复嗟,奈宗庙何!”箕子悲愤到了想抱石投河自尽的地步,这就是被后人称作殷商《离骚》的《箕子操》或《箕子吟》。不久,商纣王发现箕子是假装疯狂来咒骂他,就把箕子抓了回来,关进了大牢。次年,也就是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122),周武王兴兵伐纣,大军攻入商王朝都城朝歌,纣王兵败自焚。随后,周武王敬重箕子的贤德,将他放出了大牢。在箕子出狱后的第三年,周武王向箕子询问怎样顺应天命来治理国家,箕子陈述了《洪范》九畴。武王非常高兴,要重用箕子。箕子回答:“商其沦丧,我罔为臣仆”,意思是商王朝灭亡了,我绝不做新朝的臣仆。于是,周武王封箕子为朝鲜侯,箕子便远走异国他乡,去了朝鲜。周武王十六年(前1117年),箕子朝周回到故国,一路上感慨商王朝宫室毁坏,原来的地方有的已种上了禾黍,悲伤不已,想哭不敢哭,欲泣又担心随从笑话他像个妇人,于是作《麦秀歌》咏之。歌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所谓狡童,就是指商纣王,人们听到箕子的咏唱,无不痛哭流涕。此后,箕子再没有回过故国。

箕子是中国文化史上有可靠著作传世的第一位思想家,其代表作《洪范》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重要奠基之作,其中蕴含的五行学说、天人感应学说、王道学说都具有开创意义,对后代产生了重大影响。箕子还留下了古老的诗歌《麦秀歌》及《箕子操》,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子”和儒学的先驱。在《周易》和《尚书》这两部中国文化的元典中都给予箕子很高的地位。孔子在《论语》中,把箕子与微子、比干称为殷商的“三仁”。唐代柳宗元所写的《箕子碑》高度赞扬箕子,认为箕子符合伟大人物的三条标准,即:“正蒙难,法授圣,化及民”。意思是说:箕子处在纣王那样的黑暗时代,自身蒙受危难,却能够坚持正道,垂范后代;在王朝更迭、时代发生巨变后,能够把古代的历史经验加以总结提高,把《洪范》传给周武王那样的圣明帝王,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而且在箕子到了朝鲜后,能够教化百姓,形成良好社会风气,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箕子分封的箕城为箕国都城,是当时晋中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十分繁荣。而箕城就在今太谷县乌马河北岸白燕遗址所在的白燕村、王村一带,这里曾经是殷商始祖契分迁前曾经居住的地方,被视为商王朝的圣地。这个地方之所以得名白燕,与“殷人尚白”的礼制和“玄鸟生商”燕子图腾崇拜有关。除白燕村外,今天太谷县境内以“白”字打头及带“白”字的地名仍然很多,诸如小白、大白、白城、白村、白大石、白鸡岭、白家山、白尖头以及原属太谷县的白壁、白圭等,这些都可能是殷商时期的地名孑遗。另外,白燕遗址出土的实物中有部分规制很高的商代青铜器等文物,在明清《太谷县志》中皆有箕子分封箕城,箕城在县东北三十五里的记载,国家和山西省大量的古今图书典籍也都有类似的记载,还有碑刻、民间传说等也可以佐证古箕城就在白燕村、王村一带。1953年,太谷县王村村民吕二马在自家院内挖红薯窖时,挖出一座古墓,当时发现《周故人王君之铭》石碑。该村文化员吕恕发现后,将石碑背在身上,骑着自行车来到太谷县文化馆,将石碑上交了国家。当时,《太谷小报》还报道了吕恕保护文物的行为,给予表彰鼓励。该碑为唐代骑都尉王师的墓志铭,碑文记载王师葬于“萁城之内故茔之北”,而王村与白燕村相邻,早先曾是一个村,说明王师就葬在古箕城遗址内。在白燕村与大白村东交界处有一名为秃尾巴冈的地方,“秃尾巴冈”名称来历与“玄鸟生商”的记载极其类似。

如今,在箕城遗址,也就是白燕遗址的“聚箕场”,还遗存着一座被村民叫做“高庙”或“高寺”的庙宇,其名称源自商代称作“高禖”(或“郊禖”)的祭祀活动,就是在每年仲春燕子飞来时,商民们都要聚集在“聚箕场”举行隆重的生殖祭拜活动,而供奉的神祗就有简狄。箕城后来怎么样了?《左传》记载:“晋绝秦书,焚我箕郜”。即公元前574年,晋厉公派吕相出使秦国,向秦国送去了绝交书。书中有“及君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君亦不惠称盟,利有狄难,入我河县,焚我箕、郜,芟夷我农功……”的记述。据此判断:箕城被焚毁的时间,发生在晋景公即位的599年至晋厉公即位的公元前580年之间。当时,秦国利用晋国和赤狄争战的时机,出奇兵深入晋国腹地,狠狠地教训了一下晋国。自此,太谷箕城成为一片废墟,逐渐被黄土覆盖,成为白燕遗址的商周文化层。

清乾隆四年《太谷县志》收录的太谷雍正壬子科(1732)举人孟攀云在《箕城怀古》诗中写道:“城覆于隍水没壕,年年风雨老蓬蒿。只留禹甸山河旧,不见汤孙宫闱高。在昔歌声悲麦秀,而今曲谱列琴操。几回凭吊东阜上,落日寒松响碧涛。”意思是,大禹治水所改造的山河依旧,而成汤子孙建立的箕城宫殿却不见了。在古箕城荒凉的遗址上,凭吊者仿佛在落日寒松的碧涛声中听到了箕子悲怆的麦秀之歌!

(陈旭)

三台村:田园之旅的好去处

摘特色水果、采农家蔬菜、品农家饭菜、看太谷秧歌……在这个炎炎夏日,找一处田舍人家,开始一次悠然自得的田园之旅,最惬意不过!

三台村,是远近闻名的最美乡村,位于素有“天然氧仓”之称的晋中市太谷县北洸乡境内,距离太原仅一个小时车程。之所以得名“三台村”,是因村南的东台山、中台山、西台山三座山峰的三个“台”。三台村境内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人杰地灵,民风淳朴,物产丰富,文化资源悠久。

天刚蒙蒙亮,我们便从太原出发,经高速路轻轻松松到达太谷县城,往西上108国道,不一会儿就到达北洸村曹家大院,穿过立交桥,再往省果树所方向8公里,梦寐以求的三台村近在咫尺。

站在山头上远远望去,美丽的三台村依山而建,风景秀丽婀娜,梯田山地层次分明,满目皆是郁郁葱葱的绿色。村里一位老人说,据传,这个有着3000余年历史的古村落原名“天盖村”,因村南一座危峰兀立的高山阻挡,村里交通不便、灾害连连,但百姓和谐处世的淳朴民风感化了玉皇大帝。之后,玉帝就把这座山点化成为一座中低西高且外形颇似元宝的大青山,让它来庇佑天盖村民世代风调雨顺。这座元宝山也就是如今环村而立的东台、中台、西台三座山峰,后来村民为了感恩就把村子改为“三台村”,也叫“元宝村”。

尽管有人曾说看景不如听景,但眼前的三台村以三座山峰为背景形成了农家嵌套的居住环境,构成了门前俯瞰园,房后大观园的美妙精致。村内有耕地1020亩,现有常住居民145户,502人。村子里因大面积种植果树、粮食作物,无一家污染型企业。因此,这里空气清新,得一处僻静优雅,而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氧仓”。

远离尘世的喧嚣和污浊,我们几个成年人像孩子般贪婪地呼吸着清新而又芬芳的空气。悠闲自得地漫步在三台村乡间小路上,醉人的田园风光映入眼帘,小路两边,高低错落的丘陵与村庄、层叠铺陈的庄稼与田野、连绵的十里长山、玉带缠绕的潺潺流水……一幕幕让人心旷神怡的田园风光让人迷醉。

村西南,两棵古老沧桑的古柏,树干粗壮、枝繁叶茂,1500多年的历史年代感尽显。据说,雄树树干粗壮、枝叶细密光亮,雌树婀娜摇曳,这一雄一雌树冠相互交叉,像极了一对含情脉脉、互诉衷肠的夫妻,因而得名“夫妻柏”。同行的亲朋,纷纷围着树摩挲着树干,拍照留影。

一直沿着小路,向村子北面径直走去,一个别致的展览馆近在眼前。农村的展览馆会展出什么?带着疑问,我们迫不及待地走进里面看个究竟。原来,农家人要用的犁、耧、碌碡、耙、石磨、石碾等农村传统用具,静静地躺在展览馆里,等待游客的瞻仰。从播种到收割,这一件件带有厚重历史色彩的传统农具将农业生产全过程展现。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我们,好奇地欣赏着眼前种种农家用具,细细品味农民五味杂陈的生活。

除了“夫妻柏”和展览馆,三台村知名的观花台、赛车道、知府塔、旧村落和果窖群等景点,都极具特色。近两年,三台村还投资数十万元进行整村开发,实施了乡村酒店、接待中心、农家乐饭店、农家旅店等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还投资近百万元硬化了果园道路,新打了灌溉机井,铺设了引水管道,并在村内外栽植了绿树花草,全力提升基础设施条件,优化旅游环境。这些努力使三台村的民居生活日益便利,也使这里的旅游接待能力大幅提升。

原来,近年来,三台村依托特有的优势,大力发展民俗文化风情。从2020年开始,就开发了生态采摘游、农家乐旅游项目,目前已经形成了以观光旅游、采摘、餐饮、住宿为一体的乡村游品牌。每到周末和节假日,来自省城以及周边市县的游客络绎不绝。农村特色旅游项目让这个小乡村每年吸引着几万游客前来体验农耕、农趣和农乐。

摘特色水果、采大田蔬菜、品山野饭菜、睡农家吊炕、听太谷秧歌、玩童年游戏、看篝火晚会……除此之外,三台村还开发了赛车道、中台游等旅游线路,编撰了夫妻柏、知府塔、感恩坝等故事,加盟了夏令营、桃花节、油画及摄影采风等活动,逐渐形成了集“农耕、农趣、农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特色品牌,吸引游客纷至沓来。2020年前村民年均收入4000余元,到2020年村民年均收入提高到1万余元,收入实现了翻番。特别是通过旅游带动采摘,直接带动了当地干鲜果销售,更是让群众尝到了增收的甜头。

三台村已成为北洸乡省级休闲旅游度假区必不可少的一个特色景区,她以其浓郁的乡土文化和农家体验吸引着广大游人,更为群众增收致富开辟了新的路径。

郝薇

网络热门关键词

  • 1、皇妃日记
  • 2、有缘千年来相会
  • 3、爱情公寓2种子
  • 4、官场现形记下载
  • 5、乌龟快跑
  • 6、陈青云武侠小说
  • 7、黄集骧
  • 8、我不想说我是鸡mv
  • 9、云狐不喜
  • 10、鄂尔多斯车辆违章查询
第一中学——为您搜集全国各地一中网站信息联系方式。
网站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4 www.15033.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