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团队荣获2020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大学生设计竞赛本科生组一等奖
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同济大学承办的2020全国风景园林学会大学生设计竞赛落下帷幕,参赛队伍各自把握场地特征、立意求新,不断探索风景园林的新技术新方法,使得本次竞赛异彩纷呈,佳作频出。由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16级风景园林专业四名同学组成的设计小组在本次竞赛中表现优异,喜获竞赛本科组一等奖。
佳作赏析
知夏——基于微气候和风廊塑造策略的夏季园中园设计
团队成员:马梦雅、朱千红、陈玥、李维娇
指导教师:袁嘉
解题
本次竞赛要求在大型城市综合性公园或植物园中选取5-8公顷的用地,设计某一季节主题下的“园中园”。设计小组很快联想到重庆山城的夏天,浓烈湿热、绿意盎然却少有繁花色彩,本应难以忘怀的山城之夏总有些让人有些避之不及。怎样用设计让山城之夏迎来徐徐清风与色彩缤纷?不入园林,怎知夏色沉醉?由此,小组将“知夏”定做主题,围绕如何在“园中园”感知山城的夏天展开探索。
场地概况与设计构思
竞赛设计选取的“园中园”位于重庆市白云湖公园的北侧入口,地处集合多元消费,生态休闲和高品质居住为一体的礼嘉新区,场地山水相依,多维空间特质显着。小组拟定以微气候调节(如风廊塑造)为核心策略,结合植物景观配置与水陆生境营造,创造一个色彩缤纷,凉爽惬意的“山城夏天”新印象,为礼嘉新区的居民提供一座夏季桃花源。
设计了以“色彩—风—温度—生境”为序列的多重风景探索路线。从公园入口可直接抵达色彩体验区,散步至此的游人们可以收获满眼的夏色缤纷,恢复身心活力。接着穿过风体验区,夏季风和水陆风在这里汇集,为时常无风且湿热的重庆提供惬意舒爽的夏天。抵达舒适的温度体验区,体验遮荫绿植及植物蒸腾作用等带来的降温作用,亦可看到绿意浓厚与缤纷繁花。紧接着在生境营造区,以森林为背景,小微湿地、草甸、光滩、浮木等生境与城市生物相得益彰、互相成趣。
愿景一:夏色满溢,暗香浮动。
愿景二:绿露幽草,槐夏清风。
愿景三:空山新绿,树有繁阴。
愿景四:夏暖见鱼,湖上飞鸟。
设计策略
策略一:风廊塑造
引入重庆夏季季风,通过季风、水陆风、山谷风风廊叠加加强通风效果。小组在设计中对通风环境进行了计算模拟,以地形改造、种植策略、水体利用等方式综合改善热环境舒适度及空气质量。其中林带、疏林、花田与水体交替嵌套,并对开放活动空间设计引入盛行季风,促进场地自然降温。南北向通过制造缓坡地形,将水陆风尽可能引向场地的高处的广场,利用植物合理的枝下高,疏通风道。东西向利用水体和植被相互穿插,将风引入夏季色彩体验的野花草甸和疏林探险区。
策略二:微气候调整
利用植物群落的结构与组成成分设计降温机制,绿植遮荫、蒸腾作用调控温度,乔木冠下通风,形成良好的降温效果。同时,通过下垫层吸收热量、上界面遮阳和将水引入活动场地来实现降温。
策略三:植物色彩丰富夏季视觉体验
植物景观是“风景中的风景”(Landscape in landscape)——以小见大,以生命感染生命,提供夏季应有的多彩风景。园中园的色彩由丰富多样的植物表现,在城市略显沉闷的单一绿色之中中,园中园内色彩缤纷。野花草甸区观花观叶植物色彩丰富而浪漫雅致;湿地区植物自然生长充满野趣;其他区域植物依据生态群落搭配来维持生态稳定和多变层次色彩。
策略四:水陆生境营造
在整体的规划设计基础之上,恢复生物栖息地。在垂直层面,建构从树林、草地、湿地到淡水栖息地的层次,增加生物多样性。营造具有复层结构的“密林—疏林—草甸—湿地”生境系统,提升植物种类多样性,提供丰富的季相色彩与动物的庇护、营巢、摄食环境。
编辑:罗衍欢
投稿邮箱:cjmeitizhongxin@163.com
欢迎关注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