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校园新闻

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校史(一) 1912—1941年

发布时间:2021年2月7日责任编辑:张小明来源:新京报

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老校区在和桥镇团结街(南临东横街)。西校门濒临横贯全镇的古运河——蠡水。相传春秋时期范蠡助越灭吴后退隐江湖,与西施牧鹅泛舟这段古运河,因而名为“蠡水”。

蠡水流经学校后,迤逦东向。沿运河两岸,为古镇和桥繁华的商业街。从学校东側后门出来,就到了和桥东横街。沿街向东是有名的古寺院——化城寺。

化城寺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咸丰十年(1860)遭兵焚,同治十三年(1874)建复大殿及东西配殿,光绪二年(1876)重建山门。寺宇建筑为宜兴市清代建筑中保存最为完整,具有较大规模的古刹。

学校的前身最早来自和桥镇上的宜兴私立彭城中学。

老校区旧址原属酉生中学。酉生中学在抗战胜利后停办,后又成立了宜兴县立和桥初级中学,不久改宜兴私立和桥初级中学。

彭城中学也在抗战时期几经辗转,抗战胜利后迁回由城隍庙改建的新址。

新中国成立后,两所学校合并,成立宜兴私立新和中学,后改公立,1956年改为宜兴县第三中学、1969年宜兴县和桥中学。

学校的创建与沿革情况可概括成下列示意图:

“文革”前,先后并入了和桥民办中学及和桥农业中学。1988年撤县改市后,更名为宜兴市和桥中学。初高中分离后,1992年改为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初中部在分离后另建和桥第二中学。

现新校区位于和桥镇镇南新区彭城南路1号,于2020年9月12日正式破土动工,2020年8月竣工并交付使用,占地127.8亩,总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

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最早为私立彭城中学。

私立彭城中学是宜兴县最早的一所中学。它创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因此,在它的校歌里就有这样一句:“唯我彭城,与国同生”。创办人为金晓湘(著名妇科医生)和钱镜海(清末秀才、县参议员),由于金、钱两姓氏的古代郡名都是彭城,故名彭城中学。

当时校址在和桥镇下塘寨沟潭旁财神堂原址,校门朝北,过小沿河即到东横街。校门是西式红砖拱形木门,校门后面是二层楼学生宿舍,计十八间,是金姓私产。学制是旧制四年,毕业后可以直接报考大专院校,相当于现在的完全中学,教师都是一时之选。

第一年只有旧制一个班,学生十四人。后来学生逐渐增加到三百多人,锡、常、溧等邻县以及江阴、常熟、泰兴、海门等远地的莘莘学子都慕名负笈而来。随着学生数的增多,学校又在原址东面建造教室、办公室、礼堂等二十余间,与原址间用骑楼连接,并在原址两面和对面租借了部分房屋作为师生宿舍的补充。

后来又把校门改向朝东,在新校门外辟建一大片可踢足球的操场,并添置了一些教学设备,使教学设施逐渐完善。学校刚开办时,由冯叔如任校长,不久,金晓湘去世,学校因经费无着而面临停办危险。经和桥各界人士蒋筱竹、程荫南、程国鈞、朱子培、俞心陶、黄达夫、钱遇葆等商议公推程国鈞继任校长,酬款继续维持,程接办初期曾一度典去家中部分衣饰,解决学校部分经费问题。后来学生数增加,又得到了旧教育厅的补助,才摆脱了经济困难。

彭城中学早期,学校就孕育了革命的火种。当时中共地下党江苏省委侯绍裘同志应聘来校任教,就在师生中播下了一批红色的种子。

《宜兴文史资料》第二辑所载《宜兴秋收起义与学生运动》一文的作者宗益寿,是当时共青团县委委员会兼学生支部书记,也是宜兴秋收起义“行动委员会”成员。他在该文中说:“我以宜兴中学学生会主席名义主持学生联合会的筹备工作。不久,水到渠成,与县女中和彭城中学联合成立县学联”。

据彭中初期校友吴兴生(1923年毕业,上海杨树浦发电厂高级工程师)回忆:“我在彭中读书时,史砚芬是我的同班同学,蒋象昇是我的好朋友,后来我在浙大读书时,史担任共青团宜兴县委书记,蒋在彭中担任教师,史经常来和桥与蒋在我家商量事情,宜兴秋收起义时,史与万益领导了这个起义,蒋与孟立三参加了这个起义。解放后,蒋曾任上海杨树浦发电厂军代表,上海市总工会筹备委员,华东电力局材料供应处处长,北京电力部中心试验所工程师等职。”

老校区东南侧碑群

据悉,当时彭城中学学生会主席方谦生正准备组织一批学生去宜兴参加秋收起义,因被和桥镇反动商团逮捕而未能成行,后来由校长程国钧出面保释,才未受害。秋收起义失败后,史砚芬调往共青团江苏省委工作,1928年5月5日在南京被捕,受尽酷刑,始终不屈,同年农历8月14日被害殉难,从狱中走上囚车后,一路高呼口号,在“共产主义胜利万岁”声中,慷慨就义。年仅24岁。

此外,如潘汉年同志也在彭中读过书,未等毕业,就参加了革命工作。

随着全国学制改革,旧制四年制中学改为“私立彭城初级中学”,1933年重新登记立案时,由程国鈞任主席校董,校长改由程淦年担任。1936年秋,由于原来校舍的一部分要转让给养初小学,根据长远规划,把校址迁移至和桥镇上塘南头西街梢城隍庙中(原和桥医院院址),由钱企镜(卓伦)转请何应钦在校门上方横额上题写校名,改建大殿为礼堂,并新建教学大楼一幢、平房二幢,平整校内外运动场两处,各处种植花草树木,学校面貌一新。

1937年秋冬之间,日寇入侵,宜兴沦陷,校址被日寇侵占,因而学校不得不暂时停办,但不久就转移至农村继续办学。1938年学校先迁至新庄附近的男留村,1939年春再迁至周铁桥附近的棠下村。在校本部迁至男留村期间,曾有原彭中的部分教师葛辅人等先后在和桥附近的大生寺和赋村两地,以彭城中学一分校和二分校的名义办学招收过一些学生。

1939年3月13日,日寇侵犯和桥,沿途烧杀,群众倾家逃避,化城寺内躲有难民二百余人。日军来到寺前,强行进寺搜索。宜兴佛教长老,八十余高龄的宏仁和尚为救难民,率徒众圆亮、道德、道梧、隆珠和徐宗义拦立庙门,拒日军进寺。悉被日寇强行带至观音巷惨杀。宏仁和尚无头尸体,竟站立不倒,吓得日军鼠窜而去,寺内难民方得保全。这为化城寺的历史增添了壮丽的一页。

程氏宗祠旧址

1941年秋,学校又迁回和桥镇,先迁在东横街程氏宗祠内,1943年秋,再迁至创办时的寨沟潭原址,并增办了高中,但到1945年春高中又因故停办。1945年秋,抗战胜利,学校才迁回抗战前由城隍庙改建的新址。1946年秋,添办高中一班。1947年秋又增设了高中部,当时有初中二班、高中五班,合计七个教学班,在校学生初中91人,高中304人,合计395人,是彭城中学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时期。在旧中国三十多年的历史变迁和民族灾难中,彭城中学的发展是曲折而缓慢的,但这种艰苦创业,长期坚持办学的精神是难能而可贵的。

老校区池塘

彭城中学的历任校长有冯叔如、程国钧、程淦年、郁宇启、史汉清、胡铁吾、唐积庆等。历任教师中颇多知名人士,如黄兼善(字达夫,前清秀才,后任教苏州东吴大学)、王辛南(教英文,后任教上海同济大学)、徐悲鸿(扬名世界的大画家)、侯绍裘(地下党江苏省委,革命先烈)、陈彬和(著名书法家和学者)、朱重明(教体育,后任苏州中山体专校长,台湾大学教授)、史绍熙(教数理,后任省立常州中学校长,著名教育家)、潘介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交大管理学院副院长)等。因此,在学校创立初期,就具有较好的教学质量,不断吸引了各地前来求学的青少年,当时不仅是宜兴县的最高学府,也成为全省中学中的一所较有名声的学校。

从1912年到1950年累计,高初中毕业生达2130多人,为国家造就了大批人才。其中如唐敖庆(中科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朱洪元(中科院院士,高能物理专家)、吴琪(勤工俭学时期的留法学生、早年就与周总理等一同参与革命工作)、吴凯声(法学博士、著名律师,曾参与对廖承志、陈赓等革命前辈的营救工作)、金凤(著名高级记者)、查汝强(北京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未来研究会副理事长)、吴光汉(法学硕士、曾任旧政权外交官、归国华侨、企业家)、吴兴生(上海电厂高级工程师)等都是在彭城中学毕业的优秀学生;又如潘菽(心理学专家,中科院院士,第一任南京大学校长)、史砚芬(革命先烈)等也都是在彭城中学读过书的知名人士。

整理:陆宝初

网络热门关键词

  • 1、亡灵至尊
  • 2、过去庄严劫
  • 3、不存在的女儿txt
  • 4、充气娃娃实战图
  • 5、网游之猎天下
  • 6、乞丐王爷跋扈妃
  • 7、十七妾
  • 8、黄洋复旦大学
  • 9、胭花笑
  • 10、wosewoyin
第一中学——为您搜集全国各地一中网站信息联系方式。
网站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4 www.15033.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