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昭通回族的风俗习惯
发布时间:2021年2月21日责任编辑:刘小强来源:环球报
1.服饰:昭通回族的服饰因时间、地点、年龄、性别的不同 而有所变化。虔诚的穆斯林无论城镇农村,中老年男人包白布波斯式包头或戴白帽;领拜的阿訇(伊玛目)穿对襟白色大褂;妇女中一部分戴盖头,一部分戴白帽,清真寺的男学生戴白帽,女生戴盖头,以白色为主,其次是绿色和黑色。农村的老年妇女用青绸或青蓝布包鸡尾形包头。2.宗教信仰:昭通回民整体信仰伊斯兰教。1933年出现 “新行”和“老行”的区别。新、老行分属于伊斯兰教逊尼派中的伊哈瓦尼和格底木。除宗教活动严格按伊斯兰教要求进行外,伊斯兰教的教规教义还突出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民族风俗习惯。3.民居建筑:民居建筑与当地其他民族相同。只是信仰虔诚 的人家在住房中修一沐浴室,以便每天礼拜的大、小净使用。4.日历:一般日常生活中通用公元历和夏历(农历)。宗教 活动(包括三大节日)都采用伊斯兰教历。5.饮食习惯:饮食以大米、玉米、麦面为主,辅以洋芋、燕 麦、荞子。食经阿訇下刀宰的牛、羊、鸡、鸭、鹅、兔肉和鱼虾。牛干巴远近闻名,远销香港、泰国、缅甸。牛肉凉片是富有特色的菜肴,蘸水配料讲究,普遍喜欢麻辣味,喜欢喝茶。糯米粑、燕麦粑、碗豆凉粉、荞面汤和包谷熬制的花生糖、核桃糖是回族历史悠久富有特色的小吃,受到其他民族的喜爱。6.回族体育:回族人民喜爱健身活动,民间体育运动项目有 摔跤、跳绳、赛跑、拔河、打秋千、武术等。尤以武术有名,历代都有武术大师享誉当地。7.婚姻家庭:昭通回族同族内不同姓氏之间通婚,其中,不 同姓氏(宗室)的马姓间可以通婚,相同姓氏(宗室)的马姓间禁婚娶。与外族联姻,非穆斯林男女要履行入教仪式,俗称进教或随教。结婚除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外,还必须按教规请阿訇念“尼客哈”证婚。六十年代前盛行姑表亲婚,形成昭通回族网兜亲的特点。解放前有多妻现象,结婚年龄女的一般在18岁左右,男的约20岁。解放后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男女恋爱一般是名媒正娶,通过媒人带上说亲的礼物茶、糖、糕点等到女方家提亲,得到双方父母的口唤(许可)后,双方可来往了解一段时间,男方有娶亲的要求后,又备上一定数量的钱和物资并预定两个结婚的日期,用红纸书写后请媒人送到女方家,再由女方家确定一个日期让媒人带回,叫通信。结婚的头一天,男方家还要向女方家过礼——送去一腿牛肉或一只羊及适当的大米、盐、茶、红糖等。结婚当天女方办早席,男方待晚餐,八人一桌。新娘由送亲婆和接亲婆带领到婆家,青年男女相互嬉戏、玩笑。傍晚,请阿訇念证婚词(尼客哈)。先讲一些坚定信仰,尊老爱幼,成家立业,遵纪守法,睦邻和舍,节俭勤劳的道理,然后若新郎新娘记不清经名(阿拉伯名),则由阿訇分别另起一个,接着念尼客哈,念毕撒喜果——核桃或花生,其中夹一些硬币撒在地上给人们捡。在农村,老表弟兄一起闹房欢笑,然后散去。在城市,等辈的亲戚朋友在一起开个晚会。次日清晨新郎带着新娘在到场的亲戚中认大小。老表弟兄们说四言八句逗乐取笑。第三天新郎陪着新媳妇回娘家,当天往返,叫回门。8.葬俗:人死称归主、归真、无常。人归主后实行土葬、速 葬,强调早入土为安,一般不超过三天。人在归主前,亲属要请阿訇念“讨白”,忏悔平生遵守出入,言行举止差误。弥留之际要提念“识认”——作证言。归主后的尸体称“默体”,要把默体的四肢拉直,口眼料理闭好,用干净稻草铺在地上或专用的洗床上按方向头北脚南面向西将默体停放在上面,用干净布单盖上,再挂干净布为幔帐遮隔。晚上小伙子成群结队来守默体,停放默体的房间由哈里发(清真寺的学生)静守。家属作打坟准备并报请各方阿訇来送默体。坟墓是先挖一个两米深的平方形土坑,称明堂,然后再朝 北面的底部挖一个洞,长两米,宽和高各一米称窖窝。送默体一般多在中午哺礼后进行。按程序先将默体用水洗净,用三丈六尺白棉布量体制成三层衣服(称卡凡)穿上,两头打结,中部系一股白布带。整理后,装入公用经匣,由阿訇及学生站成一个圈,老行转经,新行转钱,给亡人罚恕生平所欠斋拜和过失。丧家出散一定的钱,由阿訇举行站者脑则(殡礼)仪式后,男青年八人一班,轮班抬着经匣送上坟山,再将默体送入窖窝后,用松木挡住窖窝口,明堂内填入土,在地面上垒起一个南北向的椭园形坟堆。之后的40天请阿訇清晨来坟前念经,称走坟。9.生育:生小孩称坐月子。婴儿出生后,要请阿訇起一个经 名(阿拉伯名),产妇的娘家要送红糖、米、鸡蛋等祝贺,称送祝米。婆家准备茶饭待客,称待祝米客。(文字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