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校园新闻

知青三定律:执有任何态度的知青都不肯扎根农村

发布时间:2021年3月4日责任编辑:李小花来源:新华网

知青三定律来源:红色边疆荒友家园

中央电视台播放电视连续剧“知青”。我这个在农村插队八年的人却连一个镜头也没有看过,这不是太奇怪了吗?但是如果你明白,一个人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就是被无情虚耗在荒唐无比的“接受再教育”之中,对造成如此罪恶的人,他不能原谅,你就会觉得可以理解了。我虽然没有兴趣观看电视剧,但是上网看我博友的文章时,免不了会碰到对此电视剧的评论文章,其中有一篇,相当有意思。

作者归纳了知青三定律,如下:定律之一:下乡感受与下乡时间成反比。定律之二:回城后的状况与对上山下乡运动的好恶成正比。定律之三:执有任何态度的知青都不肯扎根农村。这第一定律,讲到了一个关键:下乡的时间。在外人来看,似乎没有什么不得了。但是在我看来,却绝对是大有玄机。大家先要知道一个基本事实:当年下乡,没人知道要在农村待多久的,大家都以为恐怕会待一辈子。但在内心又有朦朦胧胧的希望:菩萨保佑!但愿能够早日上调,早日回城。打个不太合适的比方,好比一个囚犯,关进监狱,自己以为是无期徒刑,但又抱着渺茫的希望,最好有奇迹发生,好让自己早日脱离苦海。这也不是我的发明,因为当批判林彪时,提到他的话--“上山下乡是变相劳改”,心里不禁大为感动:还有人真的理解我们啊!当然,大家并不敢说出来的。可以说,下乡时间的长短,意味着太多的东西。下乡时间最短,也就是最早离开农村的,是那些有权有势的革命干部家庭的孩子。比如我下乡大概一年后,有个知青,突然之间消失了。后来得知,其父为他办了招兵的手续。本来规定上海不可以直接到贵州招兵,但是这根本难不住手眼通天的大官。他名义上算是贵州招的兵,但是在贵阳军分区招待所只住了一晚,也就是当了所谓一晚的贵州兵,第二天马上飞回上海,就成为上海兵了。现在看来,这根本没什么。父母为了孩子的前途,也是万般无奈,开这么一点点后门很正常。另外,这个人在大家心目中的印象,还是很不错的。但是不可否认,我们这些原先非常纯洁的年轻人,忽然之间,明白了社会的丑陋:人和人根本不平等!接下来,是所谓根正苗红的红五类,他们一般下乡两、三年后,纷纷上调。有进保密工厂的,大型国企的,有上大学当工农兵学员的,有担任当地教师的等等。下乡四、五年后,能走的基本都走了,剩下的,一般是走不了的“垃圾”。所谓“垃圾”,我就是代表。说得好听一点,是所谓“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不好听一点,就是“黑崽子”。凡是来招工,招兵,招生的人,看见我们,也很同情,但是绝对爱莫能助。我们也能理解,他们也没有办法的。我们这一类,一般是熬到“油干灯灭”,最后随着“返城风”,被刮回家乡。那时,大部分人已经接近“而立”之年了。但极具讽刺意味的是,他们还根本不能“立”!正急急忙忙、千方百计找饭碗呢!设想一下,要是没有大返城,他们也许真的要扎根农村一辈子了,这可不是开玩笑!以上说到的三种情况,是很粗的分类。对这样的三种人来说,下乡的体验是有极大差别的。如果认为知青对下乡的感受是一样的,岂非太荒唐?对下乡时间特别短,出身革命干部家庭的知青来说,下乡也许是好玩的。只当是到农村游玩一趟,倒是新鲜得很,有趣得很,还顺便革命得很!要是他们当了官呢,则必须给自己的这段历史涂上光辉的色彩。于是就高唱“青春无悔”,自称在农村战天斗地干革命,那是自己光荣无比的宝贵精神财富。他们要这么吹,我能理解。别人要这么捧,也很自然,因为眼下就是如此才能捞到好处的。

但是,对于那些在农村待了整个青春时期的人来说,对此是断然不可能赞同的。他们不能原谅,在经历了绝望后,他们早已看透了这一场运动的实质:上山下乡运动,不过是文革的延续。否定文革既成定论,还能肯定荒诞的上山下乡运动吗?那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巨大灾难无疑!比较微妙的,是处于中间地带的人。应该说,绝大部分的知青都认同,上山下乡运动是彻底失败的。否则为什么几乎所有知青都返城了呢?即使是下乡铁杆扎根派,不是也离开了吗?甚至还跑得比谁都快!下乡时表决心,写血书;结果到了返城的时候,还是写血书,表决心。当然,很可能这不是同一批人所为。但是,知青基本都返城了,这难道不是事实吗?要是我见到哪个“青春无悔”的家伙,我一定要告诉他:请他回到“无悔”的地方去,我来欢送!不过,也许我不敢。因为我明白,和这样的人讲道理,耐心再好也难,怕是要从头启蒙。所以还是不惹他们最好,由他们去“无悔”好了,也算是给自己失败的青春拼命留一点安慰吧?说清了定律一,定律二就很简单了。如今过得很风光的知青,心情很好,对他们当年经历的感受,会产生微妙的影响。我绝对算不上是风光的人,不过是一个普通的退休教师罢了。但是我的心情是愉快的。凡是吃过苦的人,有个好处,那就是对生活比较容易满足,凡事比较想得开,更豁达一点。我喜欢写东西,当然,知青的经历和回忆是我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可始料未及的是,一些年轻人读了我的回忆后,非常兴奋,他们说:你们的青春简直太浪漫啦!可惜我没有生活的那个年代,错过了好时机,太可惜!他们如此反应,让我大吃一惊。怎么会那样?后来仔细一想,才明白了。原来,我是以今天的心情来写当年的事情,给人的感受当然就不同了。我使用幽默,调侃的语气,使得本来痛苦和绝望的事情走样了。当然,我更多的是想要直接揭露黑暗。但正如季羡林先生在“牛棚杂忆”开篇中所言,我也担心会无意中伤害到一些人,所以很多事只能不提。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赞歌我是绝不会唱的。

但是很风光的人需要唱赞歌,要使自己的历史辉煌起来,必须给知青这一段添光彩。这是政治的需要,百姓是不明白的,也不需要他们明白。如果说如今生活的现状决定了对上山下乡运动感觉的好恶,恐怕有一点太简单了。因为我相信,有很多过着好日子的知青,对当年这场运动,是深恶痛绝的。还有少数过着苦日子的人,却还在死抱着自己在这一段的“光辉形象”不放,还在做“战天斗地”的革命梦,继续“无悔”呢!至于定律三,实在没什么可说的。这是事实!如今还在农村待着的,毕竟太少了。说什么好呢?什么也不必说了。既然大家都选择离开,就不要唱高调了。但是还有搅局的人。他们说:上山下乡哪是苦难?如果是的话,难道农村就该是劳改犯待的地方么?农民就该死?这是一些人典型的想法。在他们看来,好像农民受到的苦,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是由知青引起来似的。好像农村农民待得,知青为什么不能待?知青还要抱怨,农民向谁抱怨去?知青跑了,农民却还是待在那儿,太不公平了。提出这样的观念的人,本身也曾经是农民,后来离开了农村,甚至当了作家等,有了学问、地位和名声。于是就想为农民兄弟抱不平。但是,我得说,这完全是荒唐的看法。可他们的话产生的效果,却相当具有迷惑性,还很危险。必须加以回应,以正视听,免得造成农民和知青相斗的情况。知青本是学生,本该在学校继续学业,等到学业有成,可以为国家建功立业。可是,他们的学业因上山下乡而半途而废,被剥夺了继续学习的权利。这不仅对国家是极其重大的损失,对他们自身来说,陷于尴尬的境地。实际上,他们虽然被称为知青,却没有什么知识,是没有知识的知识分子!硬把他们投入农村,对农民有好处吗?到底是他们以自己所学的知识可以带领农民走向富裕道路,还是贫下中农可以给他们来个再教育,使得他们有所收获?这两件事都根本不可能!毛要贫下中农欢迎他们去,因为毛明白,农民是不会欢迎的!农民普遍缺粮,一年中有三个月要挨饿,难道他们希望来一些无用之人,来分走他们本来不足的粮食吗?下过乡的人都明白,天下农民是最苦的。但是,这并不是知青造成的。知青的经历是痛苦的,荒诞的,正如文革给人留下的痛苦和荒诞一样,所以有伤痕文学。农民的痛苦可能更大,所以作家们应该多写,让大家都明白,而不是来责怪知青的抱怨。但愿这些搅局的人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基本常识。能够真正反映知青生活的电影和电视剧会有吗?不要再让我们这些亲身经历一切的人来接受谎言的洗脑可能吗?这需要时间。估计不会太久吧。

网络热门关键词

  • 1、成都东软学院地址
  • 2、纪湘视频在线观看
  • 3、解脱mm小游戏
  • 4、灵动喷射2
  • 5、交通信号灯图解
  • 6、九娱
  • 7、弃妃俱乐部
  • 8、蚁贼txt
  • 9、艳情小说集
  • 10、少年妖梦
第一中学——为您搜集全国各地一中网站信息联系方式。
网站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4 www.15033.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