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的几条老街老巷
地名作为地域文化的活化石终于可以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了。《贵阳地名故事》出到第五集有300多万字,挖掘了不少贵阳的老地名,向国家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该没有问题,国家要求首批纳入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是具有千年以上历史的地名,一查历史资料惊了我一身冷汗,贵阳市竟然一个千年地名都拿不出来申报。怎么可能呢?贵阳有文献记载的历史延续上千年,应该说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应该有地名,因为没有地名人类难以开展较为广阔的生产、生活活动。
翻开贵阳的历史,其建制沿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资料写得非常清楚:贵阳之地春秋属牂牁,战国属夜郎。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夜郎置牂牁郡,下辖17县,黔中属且兰县,为牂牁首邑。西汉及东汉,贵阳之地均属牂牁郡且兰县。三国时。蜀汉分牂牁郡为牂牁、建宁、兴古三郡,且兰仍属牂牁。西晋于牂牁郡增设万寿县,以万寿为郡治,贵阳之地属万寿县。东晋又将原牂牁郡分为牂牁、夜郎、平夷三郡,万寿县属牂牁郡,并分万寿地增设晋乐县。南齐时,又将晋所设牂牁郡分为南牂牁、东牂牁二郡,万寿、晋乐两县属南牂牁郡。到了隋朝,在今重庆彭水置黔安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黔安郡为黔州,武德三年(620年)置黔州都督府,今贵阳之地大都属黔州都督府,于乌江以北置经制州(正州),乌江以南置羁縻州(边州)。武德四年(621年)置矩州,初为经制州,唐天宝三年(744年)降为羁糜州,今贵阳之地属矩州。宋太祖开宝七年(974年),彝族先民“乌蛮”首领普贵进京朝贡,以普贵为“贵州经略安抚使”,并在《宋太祖敕普贵书》中有“唯尔贵州,远在要服” 之语,从此有“贵州”之名。这段历史记载贵阳上千年的行政区划的历史,在这个地域内,不仅应该有行政区划名称,而且应该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居民地名称,大型人工建筑等名称。而且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的出现要比其他名称早得太多。这才符合人类生产、生活的逻辑。可是,猛然间却发现牂牁没有了,夜郎没有了,且兰也没有了。就像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南部,两河流域,即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发拉底河(Euphrates)] 的文明古国古巴比伦王国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王国消失了,两河流域的许多古地名也消失了,但是,两河流域的文明或多或少的被保存下来,两河流域的古老民族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他们世代相传的神话传说被犹太人改编后编入《旧约全书》传承至今,在苏美尔阿卡德时代,制定了太阴历,每个月29或30天,12个月为1年(6个月为29天,6个月为30天),每年354天,通过置闰月的办法调整。开始依靠经验置闰,后来先后有8年3闰和27年10闰的规定。在天文学方面,已经能够区别恒星和五大行星,还观察到黄道。在亚述时期,确定了今天星期的名称和7天1周的规定。数学上,两河文明使用十进制和六十进制。圆周为360度,1天为12时,每时30分。古巴比伦人还掌握了四则运算,平方,立方和求平方根、立方根的法则。还会解有三个未知数的方程。得出了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并且求出圆周率为3。这些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至今还在受益于全人类。相比之下,牂牁也好,夜郎也好,且兰也吧,他们的文明在哪里去了呢?至今没有发现这一地域上的古老民族给人类留下炫目的高度文明的东西,就连被称作人类历史的活化石存在得最为普遍的地名都在其地理载体上消失了,这些或多或少能体现点地域文明文化内涵的千年地名消失得如此神速,令人不得不深感惋惜。挖掘整理贵阳的老街老巷是我们这一代人应尽的职责,这对保护和弘扬地方文化是有益处的。
法院街老街名。位于南明区,南起都司路,穿市府路东接公园南路。长360米,宽10米,柏油路面。清道光年间称府前街,民国三十年(1941)改为院前街,1981年为记住“刺汪案”历史,更名为法院街。民国元年(1912年),贵州高等法院成立于府前街(今法院街),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1月1日上午,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在南京召开。进入会场的晨光通讯社记者孙凤鸣冲出向汪精卫连开三枪。案发不久,预谋“刺汪”的余立奎、贺坡光被捕。民国二十六年(1937),南京法院判处两人死刑,被告不服,依法上述。上诉途中,抗战爆发,江苏省高等法院将此案转入贵州高等法院审判。民国二十八年(1939)2月4日,贵阳遭日军飞机轰炸时,狱长打开后门让犯人逃生。余立奎和贺坡光坚信“刺汪”无罪,继续留在狱中维持秩序。民国三十五年(1946)3月,此案在贵州高等法院公审。法庭上,辩护律师痛斥汪精卫是民族败类,余立奎等人是为民除害,应无罪释放。两天后,贵州高等法院撤销对二人判处死刑的判决,分别判处余立奎、贺坡光有期徒刑11年、8年。对此,两人继续上诉。民国三十六年(1947)12月,贵州高等法院审理认为,“刺汪案”日期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12月31日前,依照《罪犯赦免减刑令》款项,余立奎、贺坡光在减刑之列,对二人各判处有期徒刑10年。由于二人已在狱中12年,民国三十七年(1948)1月24日,余立奎、贺坡光在贵阳监狱被释放。法院街因此载入史册。现法院街沿街主要是市级机关宿舍。
汉相街 老街名。位于南明区。南起醒狮路,北至中山东路。全长245米,北面进口宽4.3米,南面进口宽3.5米。混凝土路面。原名三板桥,清朝咸丰年间,从富水南路(老地名福德街)流经此街有一条排水大沟,为让百姓过往方便,在沟上用三块木板搭桥,故名三板桥。光绪十年(1884年),木板桥改建为小石桥,仍用三条石板铺面,后路面加高,排水沟改明沟为暗沟,并覆盖成路,从此再也看不见桥的痕迹,民间有“过桥不见桥”之说。街上原有一座祠堂,供奉汉臣肖何、曹参,称汉相祠。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正式更名为汉相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大量湖南人聚居于此,故把“相”字加了三点水,更名为汉湘街。1981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时,考察街道渊源,正本清源,改为“汉相街”。
省府路老街名。位于云岩区。文明路起至中华中路止。长500米、宽20米,民国时期所建石板路面保存完好。明代在此设巡抚署,巡抚门辕题字“抚驭全黔”。清顺治十八年(1661)贵州巡抚卞三元重修巡抚衙门,在巡抚衙门至大街口建一座牌坊,称抚牌坊,称此街为“大抚坊街”。民国时,巡抚衙门为省政府驻地,民国三十年(1941)改“大抚坊街” 为“光明路”。民国三十五年(1946)杨森任贵州省主席时利用撤除城墙的石板铺设路面。1949年11月15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和贵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设在光明路, 1953年省政府迁往八角岩。1981年光明路更名为省府路。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交通银行贵州省分行、省府路小学等单位在此。
圆通街老街名。因圆通寺得名。位于云岩区。自富水北路起至堰塘街止,长300米、宽4米,混泥土路面。圆通寺建于清代,民国十五年(1926)设育英女校于寺内。民国三十年命名圆通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育英女校改为育英小学,1981年,圆通路更名为圆通街。街道两旁多商铺和居民住宅。
黑羊巷 老街名。位于云岩区。地处大十字中心地段,西起中华中路“时代广场大楼”路口,北通正新街。长20米、宽六米。黑羊巷因黑羊箐而得名。“箐”有竹篁成林,树木繁茂之意,唐武德四年(621)置矩州,治今贵州省贵阳市。由土司谢龙羽及其后人统治。五代时,彝族水西安氏远祖乌蛮(亦称卢鹿族,或罗罗族)首领主色率部攻入矩州,改矩州为“黑羊箐”。宋开宝八年(975),水东宋氏远祖蛮州(今开阳县地)刺史宋鼎的后裔宋景阳攻入黑羊箐,朝廷封宋景阳为宁远军节度使都总管,贵阳之地称贵州,黑羊箐之名被废。清末,将黑羊箐的一口天然井命名“黑羊井”,一条小路命名为“黑羊巷”。民国二十八年(1939)2月4日,日寇飞机轰炸贵阳,黑羊井被炸废填埋,2020年因旧城改造黑羊巷消失。
慈善巷老街名。因资善堂得名。位于云岩区。富水北路起至巷顶止,长80米、宽4米,混泥土路面。清中叶建资善堂,清末在此设救济所和养老院,后改为习艺所和老残所。民国初年改为贵州省救济院,后改为实验救济院,并办有资善堂书局。道光年间称车家巷。光绪二十九年(1903)创办贵州第一所招收女学生的小学资善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资善堂小学改名为复旦女子小学。民国三十年(1941)改车家巷为慈善巷。复旦女子小学已消失,慈善巷作为贵阳老街名沿用至今。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直接领导和创办的《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在此,旧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贡院巷 老街名。因贡院得名。位于云岩区。自太平路起至贡院巷巷顶止。长250米、宽5米,混泥土路面。明嘉靖十六年(1537),朝廷允许云南与贵州分闱乡试,在贵阳新建贵州贡院。入场前,考生须在院外等候,此地故称贡院坝。时建有贡院桥和贡院坊,街名称贡院街。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9月2日,废除科举,贡院消失。1981年命名为贡院巷。现贡院巷两旁多商铺和居民住宅。
飞山街老街名。因飞山庙得名。位于云岩区。自公园北路起至瑞金路止,长700米、宽20米,柏油路面。飞山庙始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供奉唐末五代时期“飞山蛮”酋长、号十峒首领、人称“飞山太公”的杨再思。民国时期飞山庙被拆除,飞山街作为贵阳的老街名沿用至今。飞山街现发展为贵阳饮食一条街,贵州省中医二附院、贵阳市建筑设计院等单位在此。
蔡家街老街名。位于云岩区。自文明路起至中山东路止。长200米、宽10米,柏油路面。相传有姓蔡人家在此做豆腐,称蔡家豆腐坊。清道光年间称蔡家坊。民国三十年(1941)后称蔡家房。1951年取名蔡家路。现蔡家豆腐坊已消失,蔡家街之名沿用至今。蔡家街现有许多小商铺和饮食店,包括贵阳特色小吃肠旺面店。
贵山街 老街名。位于云岩区。原名半壁街,民国三十年(1941)因这里的贵山书院更名为贵山街。自省府路起至民生路口止,柏油路面,长154米、宽20米。清雍正十三年(1735),贵州巡抚元展成奉朝廷令,用银1000两在阳明书院原地重修,增建学舍50间,购买经史典籍各类书籍1000余卷,并购买田土设置学田作教员和学生生活来源。嘉庆二十年(1815)贵州巡抚曾燠、同治八年(1869)贵州巡抚曾璧光都曾一度重修贵山书院。光绪二十四年(1998)廷议变法,下诏各省书院一律改设学堂,二十七年(1901),贵山书院取消。贵山街作为贵阳老街名沿用至今。贵山饭店在此。
油榨街老街名。位于南明区,东起园林路与富源路路口交叉,西接宝山南路与市南路路口,全长800米,宽30米。油榨街之名初现于明洪武年间(1368年至1398年),为当时贵阳城区的东出口,是进出贵阳城的驿道,故称南驿站。明成化六年(1470)此地多榨油作坊,称为“油榨关”。 明、清时期贵州重要官吏上任,卸职或受皇廷褒封,大都在此举行仪式或立牌坊,曾立有各式牌坊20余座,颇为壮观。民国时期修建砂石路面的湘黔公路 ,油榨街牌坊逐渐消失。1951年油榨街改称油榨路,1981年恢复油榨街名称至今。油榨街两旁现驻有贵阳钢厂医院、南郊小学、油榨百货商店、贵阳市残疾人联合会等。
都司路老街名。位于南明区。东起中华南路,西至瑞金南路。全长724米、宽40米。柏油路面。明洪武十五年(1383年)设贵州都指挥使司统领贵州等十八卫,简称“都司”,故命名都指挥使司所在地东面的一座桥为“都司桥”,都指挥使司门前的街道为“都司桥街”。民国三十年(1941),借用都司桥街谐音改名为“都市路”。1979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考察街道渊源,正本清源,改“都市路”为“都司路”。1995年在都司路上修建了贵阳市第一条双向车道高架桥,取名“都司高架桥路”。贵州省人民医院、贵阳中医学院、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省司法厅等单位在此。
永乐路老街名。位于云岩区。中华北路起至环城北路止。长1500米、宽20米,柏油路面。道光年间称永乐巷,取民生永乐颂太平之意。民国二十八年(1939),日寇轰炸贵阳,“二四”轰炸后,民国政府决定开辟火巷,拓宽马路,以利疏散,于民国三十年(1941)扩建永乐巷,民国三十一年(1942)改为永乐里,后称永乐东路、永乐西路。1981年统称永乐路,永乐路北侧巷道则命名为永乐巷。永乐路两旁现多商铺和居民住宅。
合群路老街名。位于云岩区。自延安中路起至环城北路止。长850米、宽25米。合群路北段在明清时期叫岩井街,南段因有黑神庙称黑神街。清光绪三十年(1904)创办寻常小学堂于此,后改称乐群小学堂,这里便统称乐群路。民国三十四年(1945),取中华民族 “合群救亡”之意,改为合群路,以此纪念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合群路作为贵阳老街名沿用至今。合群路上曾经建有合群路小学,小学于1975年改为云岩区教师进修学校。现有贵阳市第五中学、白志强骨伤科医院等单位在此。
威清路 老街名。因威清门得名。位于贵阳市云岩区,自黔灵西路起至枣山路止,长米1100、宽20米,柏油路面。明天启六年(1626),云贵总督张鹤鸣、贵州巡抚王瑊在北门外增砌外城600 多丈,设威清门。清道光年间因威清门取名威清街,民国三十年(1929)更名为威清路。民国三十一年至民国三十六年(1944~1947)间,为拓展市区,便利交通,依照贵州省政府第948次会议决定,撤除贵阳城墙。威清门消失,威清路作为贵阳的老街名沿用至今。
铜佛巷老街名。因铜佛寺得名。位于云岩区。自毓秀巷起至合群路止。混泥土路面,长60米、宽5米。明崇祯初年,四川永川人万春任云南昆明知县,铸不同坐姿的释迦牟尼铜佛像三尊,预在峨嵋供祀。崇祯十六年(1643),万春病故,万春之妻王氏将其运至贵阳,在普定街后黄泥塘处就地结茅祭祀。清顺治初,贵州总兵罗联芳捐资复建,兴建殿宇六楹,前殿祀关羽,最初名为净土庵,后改名铜佛寺。铜佛寺后来还有毗卢佛铜像一尊,观音菩萨铜像两尊,关羽铜像一尊,明朝令牌两块。关羽铜像后转移到通济桥头(即今头桥)的关帝庙供奉。雍正九年(1731),移南霁云像于寺内,更名为忠烈宫。乾隆三十七年(1772)重修,嘉庆中改建外忠烈宫时将铜佛寺并入,铜佛祀于后殿楼上。道光四年(1824)再次重修。光绪二十年(1894)重加改建(寺中有光绪二十年重修石刻),在殿后建造楼房以供铜佛,此时铜佛寺广阔宏伟,过于往昔。民国20年(1931),又另建殿于东园,移供铜佛于其中,将铜佛寺与忠烈宫分开。寺中藏有令牌二纸:一为(南)明弘光元年(1645);一为(南)明隆武二年(1646),均系罗联芳颁给王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铜佛寺曾作为铜佛寺小学校舍,现在是云岩区教师宿舍。铜佛寺消失,铜佛巷作为贵阳老街名沿用至今。
箭道街老街名。位于南明区。自瑞金南路起至新华路南明桥头止。长700米、宽20米,柏油路面。明洪武三(1370),朱元璋皇帝批示,要求国子学和县学学生都要习射,命国子监辟射圃赐诸生弓矢,并在科举考试中加试“射”“骑”科目。故贵州地方政府在箭道街设讲武堂,并设射圃,作为练习跑马射箭场所,清代因之取名“箭道街”。清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杨雍建《贵阳射圃晚归马上作》诗咏射圃:“寒原木叶马蹄中,射圃归来趁晚风;片月初衔孤塔顶,怒流直下小桥东;背城山涌三层黑,傍郭灯摇一片红;却羡渔矶烟水上,柴门深闭鹿皮翁。”现跑马射箭场所现为南明区政府机关办公地。沿街驻有贵阳市财政局、贵阳棋院、等单位。
六洞街老街名。因六洞桥得名。自中华南路沿贯城河至六洞桥止。长302米、宽6米,混凝土路面。六洞桥建于清代初年,为六座单孔石拱桥。民国二十九年(1930)福建会馆设于街区天后宫,称福建路。民国三十七年(1948)改名六洞街至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将六座石拱老桥全部拆除。1984年,贵阳市整治贯城河时,重建新桥一座取名六洞桥。六洞街作为贵阳老街名沿用至今。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张之洞出生于六洞桥附近。贵阳海关大厦、万国大厦在此。
指月街老街名。位于南明区。原名林家巷,1952年更名为指月街。自文昌南路起至护国路止,长150米、宽5米。明代卫指挥检事许善所的祖宅在指月街,清顺治五年(1648),许善所自河南解官归来,建佛堂于住宅边,取名指月堂,取“指向圆月(圆满)”之意。许善所在明末时期历任河南西华、襄城教谕,南河知县,岳州通判,河南南召知县等职。明亡后,借佛自隐,在指月堂静心修行,拒不任清朝官员。清康熙六年(1667),其孙许光彤又建宅于堂中。指月堂前有古井、水池,后有玉石洞,堂下有紫薇树两株,一红一紫。指月堂规模宏大,殿内供有铜佛多尊,其中一米以上的有三尊。殿前放生池名“指月塘”。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官立第二初等小学堂于堂内,许氏后人徐俊生任教习。民国年间,该地曾办过警察训练所、省直辖区训练班。现指月堂和指月塘已消失,指月街作为贵阳老街名沿用至今。贵阳市民政局在此。
石岭街老街名。位于南明区。自市南路起至新华路止。长273米、宽5米,柏油路面。明代有贵阳名人杨龙友的私家园林石林精舍。精舍内有石林小仇池、片玉亭、翠屏山明霞洞等精致景观。贵阳著名文人谢三秀、越其杰等人与杨龙友结社赋诗,常在石林精舍聚会,石林精舍一度声名显赫。清代石岭街分段称为粑粑街、迎恩寺、洼子街、太子坡、阳河沟等。当时路面用乱石及鹅卵石铺成,雨水长期冲洗后石子露出地面,似无数小峰岭,民国十九年(1930)统称石岭街。现石林精舍已消失,石岭街已由泥石路面改造为柏油路面,石岭街作为贵阳的老街名沿用至今。
护国路老街名。位于南明区。南起大南门口,北接中山东路。全长800米、宽10米,沥青路面。1997年贵阳市修建万东大桥,桥与护国路交叉,将护国路一分为二,当地居民习惯称呼南段为下护国路,北段为上护国路。护国路建于清道光年间,时称双槐树、顺城街,后改顺城街为会文路。民国三十一年(1942)贵州省主席吴鼎昌等,为纪念民国五年(1916)1月贵州、云南两省宣布独立,打响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之役”,遂将该路改名为护国路,同时彰显居住在护国路上的王伯群、王文华兄弟的倒袁事迹。护国路作为贵阳老街名沿用至今。现王伯群故居、五星级凯宾斯基大酒店、林顿大酒店、贵阳二十一中等在此。
博爱路老街名。位于南明区。自都司路起至遵义路止。长365.5米、宽12米,柏油路面。清道光年间因其地为武官养马练骑之所,故称大马槽巷。咸丰十年(1860)罗马教廷任命胡缚理为贵州主教,于次年4月兴建南天主堂,南天主堂门头挂有同治御笔“敕建天主堂”匾额。民国十五年 (1926)改大马槽巷为南堂街。民国十九年(1930),贵州省政府训令,取天主教教义,更名博爱路。“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一度改为反帝路,民间仍称博爱路。1981年地名普查时,考察街道渊源,正本清源,改为“博爱路”。南天主堂因年久失修已拆除,现为商品房博爱公寓,博爱路作为贵阳的老街名沿用至今。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明区都司路小学在此。
皂井巷老街名。因皂角井得名。位于南明区。自中山东路起至汉湘街止,长75米,北面进口处宽3.3米,南面进口处宽1.8米,巷呈弧形,混泥土路面。因巷内有皂角树一株,树下有水井,明代称 “皂角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因皂角井取名皂井巷。现皂角井已消失,皂井巷作为贵阳老街名沿用至今。在此两旁多为居民住户,创办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 的达德学校在此。
雪涯路老街名。因雪涯洞得名。位于南明区。南起瑞金南路,西至文化路止。全长465米、宽5米,水泥路面。雪涯洞深7米,高2.6米,面积为30平方米,位于雪涯路北段西侧,后枕玉盏山,前临南明河。玉盏山突出河岸,山下有一溶蚀浅洞,后经凿穿,逐通南北,北洞口上有岩刻“雪涯洞”三字,南洞口刻有“雪涯秋柳” 四字,字刻出自清末民初贵阳名人尹笃生诗句:“雪涯秋柳仰丰碑,心迹似水赞故人”。明清时洞内塑有佛像,建有玉皇殿,有“来仙洞”石刻,洞前有三官殿,来仙亭,亭内有吕真人刻石像,亭额有“万神来朝”“天上人间”等匾额。雪涯路曾经叫娘娘庙、修家庵、薛家洞、昭忠祠等,民国统称为雪涯路。1951年改称“雪涯街”。1981年恢复称“雪涯路”至今。现玉盏山和雪涯洞已消失,雪涯路作为贵阳的老地名沿用至今。雪涯路紧邻筑城广场。
五显巷老街名。因五显庙得名。位于云岩区。通衢街起至中山西路止。长60米、宽3米,混泥土路面。明朝初年建五显庙,清道光年间称五显庙街,民国改为五显街,1981年改为五显巷。相传赵匡胤黄袍加身夺取天下后,欲封曾今在澴河西岸给他治过病的医生,那人却谢绝皇帝的高官厚禄,继续行医济世。赵匡胤于是派人在距赵寺皇庙西北八里的地方建寺,供他居住,并取名“理药寺”。理药寺疗疾堂聚集了许多医术高超的僧人,他们恪守“医身显德、医德显廉、医技显精、医理显高、医风显善”的信条,治病救人,“五显庙”因此得名。现五显庙已消失,五显巷作为老街名沿用至今。
九架炉巷老街名。因九架炉得名。位于南明区。自市南路起至解放路止。长100米、宽1.5米,混凝土路面。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部将张献忠在成都成立大西国。清顺治三年(1646),张献忠率部与清军作战,中箭身亡,其旧部孙可望率余部占据滇黔。明永历皇帝朱由榔封孙可望为秦王,孙可望迎接朱由榔于安龙府(今贵州安龙县)。顺治九年(1652),孙可望率领大西军兵分两路,一路出湘桂,一路出四川,击溃清军,一度拥有滇、黔、川、湘、桂五省之地。孙可望坐镇贵阳,决定亲率5万精兵出湘再击清兵,遂在贵阳南郊举行誓师大会,设九架炉焚香祭祀天地,后这一带逐渐形成小街巷,1981年命名九架炉巷至今。
翠微巷老街名。位于南明区。新华路南明桥头起沿南明河岸转至贵阳九中宿舍止。长180米、宽5米,混凝土路面。清末民初此地曾名刘公祠、如意庵、紫竹林、芳杜洲等。抗日战争胜利后,因巷内居住者多系割马草为生的市民,故此地又名马草巷。随后又以万佛寺内的翠微阁而改名“翠微巷”。翠微阁与城南甲秀楼相毗邻,占地4000多平方米,是一组较大规模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沙巷老街名。位于南明区。自护国路起至富水南路止,长100米宽4米,混凝土路面。巷内原有水井两口,因井底现白沙得名。清道光年间,该巷东段名偏岩井,西段名白沙井,清末合并两地名为白沙井,后称白沙巷。同治举人、楹联作家刘蕴良著《壶隐斋联语类编》撰联道:“白可麟敲仙曲韵;沙为怀金本性坚。”现白沙井和偏岩井均已消失,白沙巷作为贵阳老街名沿用至今。贵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贵州军阀刘统之先生祠在此,“刘统之先生祠”六字乃晚清戊戍变法的代表人物康有为亲题。
醒狮路老街名。位于南明区。自富水南路起,至中华南路止,长378米宽7米,柏油路面。清道光年间醒狮路西段称独狮子,东段原是一片荒坡,长满野茴香,故又名茴香坡。抗日战争初期,改名统称醒狮路,取“东方睡狮觉醒”之意。云南督军唐继尧在贵阳时,因石狮阻碍交通,遂将石狮毁掉。醒狮路作为贵阳老街名沿用至今。两旁多商铺和居民住宅区。贵阳市公安消防支队在此。
虎门巷老街名。因虎门得名。位于云岩区。长300米、宽5米,混泥土路面。虎门一带原名郭家湾,民国28年(1939)2月4日,日本飞机轰炸贵阳,为便于百姓疏散,在新东门与洪边门间增辟虎门。民国三十三年至三十六年间(1944~1947),为拓展市区,便利交通,依照贵州省政府第948次会议决定撤除贵阳城墙,虎门消失,后逐渐形成一条巷道。1981年命名为虎门巷。现两旁多商铺和居民住宅。
曹状元街老街名。位于南明区。东起富水南路,西至中华南路。长210米、宽9米。柏油路面。原名常平仓,又称仓门口。常平仓用以调节粮价,谷贱时收进,谷贵时卖出,保持粮价平衡。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癸未科武举殿试进士第一名、贵州平越府人(今贵州福泉市)曹维城居住于此,更名为状元巷。曹宅为大宅院建筑,前有朝门,中为四合院,1992年撤除。民国时,状元巷巷道拓宽,商店小贩云集,状元巷成为新市场。因英国基督教青年会在此路段,故又名青年路。1951年改为“市场路”。1986年改为“曹状元街”。曹状元街两旁多商业写字楼与居民住宅,标志性建筑贵阳电信综合大楼在其北侧。
普陀路老街名。位于云岩区,贵乌南路起至中华北路止,长800米、宽25米,柏油路面。明代这里建有白鹦庵,供奉观音菩萨,观音道场为普陀山,普陀路因之得名。通往白鹦庵的桥原名镇北桥,又名福桥,清乾隆《贵州通志》载:“镇北桥在布德门外(即北门),一名福桥。”道光《贵阳府志》又载:“普陀桥,一名福桥,原名镇北桥。”民国《贵州通志》记载:明代建福桥于化龙桥以北的贯城河上,后改为普陀桥。民国二十九年(1940)将普陀桥外的道路取名普陀路。“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一度改为立新路,民间仍称普陀路。1981年第一次地名普查时,考察街道渊源,正本清源,更名为普陀路。凯旋门大厦、洪边农贸市场、贵阳银行普陀路支行等在此。
北衙路 老街名。因北衙寨得名。位于乌当区。自新添大道北段起至航天大道止,长4000米、宽10米,柏油路面。明改顺元为贵州,赐宋蒙古歹为宋钦,授怀远将军,世袭贵州宣抚司同知,领水东贵竹等十长官司,洪边、陈湖等十二马头。治贵州城(今贵阳)内,五年(1372)升贵州宣慰使司同知。十四年(1381)去世,葬于洪边之白牙(北衙)关口。宋钦对元、明两朝都建立有功勋,为宋氏家族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明代洪边宋氏的北庄称“北庄绮陌”,为洪边八景之一。清代,贵州望族高氏家族居于北庄,清乾隆五十二年(1786)高氏迁居贵阳城后,将北庄改为收租用,因称北衙,北衙所在村寨称北衙寨。民国三年(1914)贵阳县第三区的北衙乡因北衙寨得名。后此地逐渐形成道路,1960年命名为伯雅路,1982年12月更名为北衙路。乌当区计划生育妇幼保健服务中心在此。
十字街老地片名。位于息烽县。民国二十五年(1936)整修川黔公路,公路穿过息烽县城,形成十字形街道。川黔公路在息烽县城的第一段由北门桥经中正路至十字街,第二段由十字街经水井巷至操场坝。十字街成为息烽县城的中心区,现十字街为文化东路、东门路、县府路、解放南路的交叉路口。2000年,息烽县城南移西扩,原来仅有0.4平方公里的老县城扩建为4平方公里,十字街失去了县城中心的地位。
万寿路老街名。因万寿宫得名。位于开阳县双流镇。万寿宫起至两流泉街止。长500米、宽4米,混凝土路面。万寿宫建于康熙七年(1868),供奉许真君,许真君即为晋代道士许逊,字敬之,江西人。传说他曾镇蛟斩蛇,为民除害,道法高妙,声闻遐迩,时求为弟子者甚多,被尊为净明教教祖。万寿宫因年久失修,于光绪初年拆除。万寿路作为老街名沿用至今。万寿路两旁多民房。
女婿街 老街名 。位于贵阳市开阳县龙岗镇。老街中心螺丝弯东北老米市至挑水路止,为月亮形石板小街,长600米、宽6米。明代天顺年间,水东土司宋然曾一度把衙署迁至大羊场(今龙岗镇),故羊场为开阳县最早最大的场集。清代道光初年,江西崇仁寒士陈炘煊在乡累试不中,经商至开州(今开阳)龙岗镇,结识当地杨姓富豪。杨为开明士绅,见陈炘煊为人正派,对人笑脸相迎,顿生好感,又见陈炘煊白天卖杂货,晚上挑灯夜读,判定他前途无限。遂招陈炘煊为上门女婿,并将自己拥有的一条街房作为陪嫁品送给陈炘煊管业。陈炘煊育三子均成才。长子陈夔麟清同治十二年(1873)于开州中举,1880年中进士,官至湖北安察使、广东布政使;次子陈夔麒中举人,官至四川荣昌县令、道员;三子陈夔龙1886年中进士,曾任河南巡抚、江苏巡抚、四川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成为满清王朝重臣,后人称陈家所居的此街为“女婿街”,现街道两旁多为农户居住。
文庙巷老街名。因孔庙得名。位于云岩区。贵州省粮食局侧巷口起至团结巷止,长300米宽6米。明代万历二十一年(1593),布政使王来贤、提学徐秉正、知府刘之龙在贵州驿旧址修建学府宫,亦称孔庙,以奉祀至圣孔子,二十四年(1596年)落成。崇祯四年(1631)及清顺治十八年(1661)两次重修。清康熙、雍正、道光三朝均有修葺。民国时期在此开办省立高初两级小学。贵阳的祭孔活动也每年在此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学府宫建省粮食局。孔庙消失,文庙巷作为贵阳老街名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