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昭萍实
典出《孔子家语·致思》。
传说春秋时,楚昭王乘了一艘楼船在长江中航行。这时,江中忽然飘来一个大如巴斗、形状浑圆、颜色通红的东西,和楚昭王的楼船正面相撞。船工见这东西十分罕见,又叫不出它的名字,便把它捞了上来,呈献给楚昭王。
楚昭王看了,也觉得很奇怪,就问群臣说:“你们谁认识,这是什么东西?”
群臣们一个个上前细看,但没有一个人回答得出这是什么东西。
这时,有一个大臣对楚昭王说:“当今的天下,要数孔子的学问最为渊博,应该去请教孔子,只是他远在鲁国。”
“远在鲁国有什么关系,我立即让人骑着快马前去向孔子请教。”于是,楚王一面派使臣骑快马前往鲁国,一面把那怪东西贮在一个与江水相通的小河湾中,装上栅栏,以保持原样,并不让它再漂走。
楚国的使者来到鲁国,见到了孔子。孔子听使臣讲述了那东西的形状及得到的经过,说:“这东西叫萍实,可以剖开来吃,这是吉祥之物,只有成霸业的君王才能得到它。”
楚国的使者向孔子表示了谢意。回国后,他把孔子的话告诉了楚昭王。楚昭王吩咐把萍实取来,剖开来吃,味道果然甜得像蜜一样,好吃极了。
过了很久,那位楚国使者又因事出使鲁因,把楚昭王吃萍实的事告诉了鲁国大夫。鲁国大夫十分惊异,就让孔子的学生子游去问孔子:“老师怎么会知道萍实可吃,而且是吉祥之物呢?”
孔子说:“要记住,生活往往是我们最好的老师,知识是从日常生活中日积月累的,有些是直接知识,有些是间接知识。拿萍实来说,那就是一种直接知识。我从前在陈国的时候,听到一首童谣:‘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甜如蜜,剖而食。’这首童谣正应验在楚昭王身上,所以我就知道了。而这种萍实又为世所罕见,没有大福分的人是不可能得到的,那就必定是个吉祥之物了。”
后来,“楚昭萍实”这一典故,用来形容建功立业的吉样之物,或用来指称世所罕见的珍贵果品。
苏门长啸
典出《晋书·阮籍传》。
孙登是魏晋时的著名隐士,他志行高洁,博学多才,精通《易经》。当时,曹魏政权实际上已控制在司马氏的手中,一些不肯投靠司马氏的人不断遭到杀害。孙登为了远避祸害,便隐居在家乡西北的苏门山上。他留着垂膝的长发,穿着草编的衣服,与山民为伍。
当时“竹林七贤”之一的名士嵇康,是孙登的好朋友。嵇康曾经来到苏门山,和孙登一起住了三年。嵇康曾经多次问孙登将来有什么打算,孙登一直不肯回答。后来,嵇康决定下山,又问:
“老朋友,我要走了,你难道没有什么话嘱咐我吗?”
孙登说:“你很有才能,但见识却不多。在当今的世道,有才能的人并不一定能善终。如果你下山出仕,将来恐怕很难保全自己。我劝你还是跟我住在这儿算了。”
但嵇康不听,下山而去。后来嵇康做了曹魏的中散大夫,终于遭到司马昭的杀害。
过了一段时间,“竹林七贤”中的另一位名士阮籍,也慕名来到苏门山拜访孙登。阮籍闭口不谈出山做官的事,而和孙登大谈高士养生导气的方术,孙登听了,竟然一言不发。
当时的文人学者之间,流行着一种用啸声表示自己名士风度的习惯。阮籍看到无法和孙登谈下去,只得站起身来,凝神屏息,对着群山长啸几声,告辞下山。可是,他刚走到半山腰,猛然听见岭上也传来几声嘹亮的长啸,啸声犹如鸾凤和鸣,回荡在群山之中,震得他心头也仿佛发生颤动。阮籍听了,知道这是孙登的啸声,从这清越、超然的啸声中,阮籍似乎听出了孙登高洁的胸怀。
阮籍回到家中,特地写了一篇《大人先生颂》来称颂孙登,对这位洁身自好的高士表示了由衷的钦佩和景仰。
后来,“苏门长啸”这一典故,用来形容声态高傲而不同凡响;或者形容人的品格清高旷达,不同凡俗。
大泽诛蛇
典出《史记·玄祖本纪》。
秦朝末年,秦始皇征发大批民工在骊山为自己修筑陵墓,规定各郡各县都必须押送一定数量的民工前往骊山,如果数量不足或不能按期到达,不但民工要被处死,押送的人也一样要被处死。
那时,刘邦在家乡沛县担任泗上亭长之职。一次,他受县尉派遣,押送一批民工前往骊山。半路上,不少民工知道前往骊山筑墓,必将有去无回,纷纷逃亡。刘邦知道自己即使押送剩余的民工到达骊山,所有的人也都难免一死,便在丰县西的一个大泽旁的凉亭中和民工们一起停下来喝酒。
刘邦开怀畅饮,喝得有些醉了,对民工们说:
“我们到达骊山,也不免一死。我决定放你们离去,我也不再回沛县去了。”
民工们对刘邦的义举十分感激,有十几个壮士看出刘邦将来是个大有作为的人,便当即表示愿意跟随刘邦共图大业。
刘邦很高兴,当天晚上便带了这十几个人穿行大草泽。夜,黑漆漆的,大泽中的小路已看不太清楚,刘邦便派一个人在前面探路。
过了一会,那探路的人回来向刘邦报告说:“前面路上有一条大白蛇,看起来十分吓人,我们还是绕道走吧!”
刘邦这时已喝醉了酒,仗着酒胆,大声说:“壮士走路,从来不会害怕什么,只有不断向前,决无后退之理!什么大白蛇,我去一剑把它斩了!”
于是,刘邦独自一人,一摇三晃地向前走去。走了不远,果然见到一条大白蛇横卧在路中,样子十分凶恶。刘邦丝毫也不感到害怕,拔出剑来,一剑砍去,便把那大白蛇斩成两段。
刘邦便从大蛇身上跨过去,继续前行。走了一段路,他因酒力发作,醉得厉害,想起后面的同伴们,便停下来等候。
后面的壮士们等了一会,不见刘邦回转,便一起前行。他们来到刘邦斩蛇的地方,见到一条被斩成两段的大白蛇,一个老婆婆正在白蛇身旁哭泣。他们很奇怪,问她说:“老婆婆,你为什么半夜三更在这里哭泣?”
“有人杀了我的儿子。”老婆婆回答说。
“谁是你的儿子,他是怎么被杀的?”
“我的儿子是白帝的儿子。他化成了一条大白蛇,躺卧在这条道上。谁知道他竟遇上了克星赤帝之子,被赤帝之子杀了。”
壮士们认为这老婆子是在胡说八道,刚想羞辱她一番,那老婆子突然化成一阵风,不见了。
那些壮士们都十分惊奇,前行来到刘邦停歇之处,把所见到的告诉刘邦,刘邦心中暗暗高兴。那些壮士们知道刘邦是赤帝之子下凡,也更加死心塌地追随他,对他也更加敬畏。
这个故事,《史记》和《汉书》中都有记载,似乎真有其事,其实是刘邦做了皇帝后,后人编出这斩蛇之事,借此说明他是“赤帝之子”,他做皇帝是天命所归而已。
后来,“大泽诛蛇”这一典故,用来形容帝王创业。
半面之识
典出《后汉书·应奉列传》。
后汉时有一个人名叫应奉,他十分聪明,并且有一个特别的本事,那就是他的记性非常好,能过目不忘。
这一年,应奉已经二十岁了,想出门游历一番,借此增长见识。
应奉有个朋友名叫袁贺,家住彭城,应奉便前去拜访。来到袁贺家,谁知他却不在家里。
原来,袁贺因为经常要出门,需要一辆马车,就请了一位造车匠,在家中造车。这马车还没完工,他又有急事要出去。就嘱咐造 年匠说:“我要出去几天,你就在家中接着干活。如果有人来找我,你帮我打个招呼。”
这天应奉来访,造车匠就打开门,露出半个脸说:“主人出门去了,过几天才回来,我是在他家造马车的工匠。”
应奉没办法,只好怏怏离去。
时间过得很快,几十年过去了,应奉已年过半百。
这天他出门散步,走到集市上,忽然看见一个老者十分面熟,仔细一想,原来是当年在袁贺家造马车的工匠。
为了证实一下,应奉上前打招呼说:“你不是当年在袁贺家造马车的匠人吗?”
老者一脸茫然,说:“我是造车匠不错,当年好像是有这么回事,可你怎么知道的呢?”
原来老者已经忘了当年的事,而应奉只见过那工匠半个脸,过了几十年还能认出他来,可见记忆力多么惊人。
后来,“半面之识”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人记忆力好,或形容相交不深。
后主入井
典出《南史·陈本纪下》。
南朝陈的最后一个君主陈后主(叔宝),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他只顾贪图享乐,从不问政事,成日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他劳民伤财,建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与宠妃佞臣在此饮酒作乐,荒淫无度。
果然好运不长,北方的杨坚开始了统一全国的大业,派大将贺若弼、韩擒虎等攻陈,很快攻陷陈的国都建邺(今南京)。隋军攻入皇宫,陈后主荒不择路,携二宠妃跳入后宫枯井中,被隋军发现,收捕带到长安。
后来,“后主入井”这一典故,用来指君主荒政亡国。
介推焚死
典出汉·刘向《新序·节士》。
春秋时,晋公子重耳在成为晋国国君之前,曾在国外流亡了十九年,他手下的一批智能之士赵衰、狐毛、介子推等也随他历尽了艰辛。
重耳在流亡到卫国的时候,有一次在一个名叫五鹿的地方,饿得再也走不动了。介子推见重耳再不吃东西要饿出事来,便悄悄离开大家,在自己的大腿上割了一块肉,煮了端给重耳。
重耳饿慌了,见这肉的味道很好,便狼吞虎咽,一下子把那碗肉吃得精光。吃完了,他似乎想起了什么,问:“你这肉是哪里弄来的?”
介子推回答说:“是我从大腿上割下来的。”
左右的人听了,都十分敬佩介子推为主人勇于牺牲的精神。重耳听了,流着眼泪说:“这……我怎么对得起你呢?”
介子推说:“但愿公子能回国,做一番事业就是了。我这一点疼算得了什么呢?”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终于回晋国做了国君,史称晋文公。晋文公把跟他一起流亡的人都封了大宫,可就是忘了介子推。
介子推是一个贤人,他不去向晋文公争功求赏。于是他带着母亲回家乡隐居去了。
介子推手下的人很为不平,就在宫门上贴了一首诗:
有一条龙,奔西逃东;
好几条蛇,帮他成功。
龙飞上天,蛇钻入洞;
剩下一条,流落山中。
晋文公见了,知道是介子推手下贴的,不由脸红地说:“介子推是有大功的人,我怎么竟把他忘了呢?”
于是,他立刻派人去找介子推,但介子推早已离开了都城。晋文公是个要脸面的人,他不能让别人说他忘恩负义,便亲自到介子推的家乡介山去找。一个老乡告诉他,介子推前些日子背着母亲到山上去了。晋文公带人上山去找,可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
有人出主意说放火烧山,介子推一定会跑出来,晋文公便下令放火烧山。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仍没出来。等火灭了,人们才在一棵烧焦的大树下找到了介子推和他母亲的尸体。
晋文公十分伤心,吩咐将介子推母子厚葬后,才怏怏不乐地回京去了。
后来,“介推焚死”这一典故,用来感叹贤人爱惜名节,不肯轻易求取封赏。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sucai/chengyudaquan/211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