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无闭关自守之操切
《包含-"庸"-字的成语》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成语拼音成语典故成语出处举例子樗栎庸材chūlìyōngcái樗栎:不成材《庄子·逍遥游》:庶曰:““某~,何敢当此重誉。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六附庸风雅fùyōngfēngyǎ附庸:依傍,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二回:却偏要~,在扬州盖造了不少的花园,因此种花“喜欢便宜,暗中上当,附庸风雅,忙昏庸无道hūnyōngwúdà糊涂平庸,凶天下本无事,tiānxiàběnwú指本来没有事,yōngrénzìrǎozhī《新唐书·陆象先传》:“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无庸讳言wúyōnghuìyá没有什么不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种种歪风邪气无庸置疑wúyōngzhìyí事实明显或理无庸赘述wúyōngzhuìsh用不着多说。这个道理简单明了,~。庸人自扰yōngrénzìrǎo自扰:自找麻《新唐书·陆象先传》:他在房里踱了半圈,在门口停下,背对着郑成功“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而烦耳。”“不庸言庸行yōngyányōng指平平常常的《周易·乾》:“庸言之信,庸行之谨。”庸医杀人yōngyīshārén庸医:医术低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八回:“我有几个草头方儿,能治大病,管情医得庸中佼佼yōngzhōngjiǎ佼佼:美好。《后汉书·刘盆子传》:“卿所谓铁中铮铮,佣中佼佼者也。”中庸之道zhōngyōngzh指不偏不倚,《论语·庸也》:他一面想,这既无闭关自守之操切,也没有开放“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
花园,因此种花之风,遍及扬州。(《晚清文学丛钞·情变》第八回)着种种歪风邪气。
,背对着郑成功,警告似地说:“不要~。”(华而实《汉衣冠》三)
“~”的。(鲁迅《彷徨·幸福的家庭》切,也没有开放门户之不安:是很合于
第二篇 无闭关自守之操切
《中庸之道不应提倡》
【解释】: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出自】:《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示例】:他一面想,这既无闭关自守之操切,也没有开放门户之不安:是很合于“~”的。◎鲁迅《彷徨·幸福的家庭》
【近义词】:不偏不倚
【反义词】:厚此薄彼、偏听偏信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伦理学和方法论。孔子在《伦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即中庸是一种最高的德性,人们很久都不具备这种道德了。“中庸”也叫“中道”,“中行”,意为“无事”与“不及”,即对立的两端之间的调和与折衷。《中庸》指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种所谓的“执两用中”之说,亦即中庸之道。北宋的程颐解释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后来又解释为:“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
对 “中庸之道”,不少人以为是修身养性的根本,甚至某些所谓的权威们也一而再再而三地鼓吹“中庸之道”的种种好处。依笔者看,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社会的存在,中庸之道功莫大焉;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徘徊不前的事实,中庸之道祸莫甚焉。要想发展,要想进步,要想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坚决、彻底、干净地肃清仍流布于中华大地上的中庸之道思想。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庸之道是阻碍中华民族进步的祸根。
一、中庸之道培养了大批乡愿之徒
乡愿是什么?乡愿就是和事佬,就是和稀泥,就是“不骑马,不骑牛,骑着毛驴走中游”的所谓的中间路线,就是毫无个人观点,唯主子之意旨行事的奴才思想。表现在政治上就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保命哲学,是一种道德极其败坏的行为。
中国儒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孟子在《孟子·尽心下》中对乡愿有过这样一段鞭辟入里的描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孟子又说:“阉然媚于世也者,乡愿也”。意即那种八面玲珑,四方讨好的便是乡愿。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在一首《千年调》的词中这样描绘乡愿:“然然可可,万事称好。”“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章炳麟(太炎)先生在 1906年撰写的《诸子学略说》中直指“中庸之道”的实质是叫人做“乡愿”,即当两面派的伪君子。
对于深谙“中庸之道”实质的乡愿来说,自以为得了孔孟的精髓,无论做什么,都随大流,绝不当出头鸟,绝不做出头椽子,哪怕火烧眉毛,哪怕国难当头,民族危亡,就是看得再清楚,也绝不先于人言,先于人去做利国利民的些微事情。这种人纯粹是墙头上的草,东风西之,西风东之,毫无个性,毫无主见。可就是这批毫无骨气,毫无人格可言的乡愿,却偏偏在“中庸之道”盛行的中国吃得开,行得通,显得很有人缘。而且因为他们的影响,中国人中的绝大部分都具有这种唯唯诺诺,不敢为天下先的乡愿思想。若林则徐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大仁大德之辈,他们是百般诟病,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二、中庸之道让一批昏君肆意虐民
因 为孔子在《论语泰伯》中说过 “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的话。所以,这帮得了中庸精髓的人,便在昏君不理朝政,大肆虐民时,学会了一套“忍”的方法。什么万事忍为高,什么忍字头上一把刀,什么能忍则忍。什么“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明君尽忠可以,对昏君暴君也可以尽忠吗?乃至清末权臣李鸿章也撰写了一幅“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心中一段春”的对联,来表明自己的忍。谈到这里,笔者不得不说,孟老夫子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的浩然正气,才是中国人应该也必须具备的。他的“君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股肱;君视臣如股肱,则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粪土”的铮铮铁骨,令笔者佩服得五体投地。可惜,孟老夫子的影响远不及孔子。
历朝历代的君王中,祸国殃民的昏君举不胜举。如此昏庸无道的君主为何没人去推翻呢?为何让他们如此肆无忌惮地祸乱国家呢?因为孔子认为昏君、暴君不该诛,杀了就是犯上作乱。昏君、暴君可以肆意危害百性,百性不可以有一点的想法去危害暴君。如孔子认为春秋时代是“礼坏乐崩”,“臣杀君,子杀父”,“邪说暴行” 不断发生的糟得很的大乱局面。可是同时代的师旷则说“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纵其欲?”(《左传襄公十四年》)意即天是非常爱护百姓的,岂能容忍暴君荒淫,作威作福?被驱逐出国是罪有应得。公元前510年,鲁昭公被三桓(季孙、叔孙、孟孙三家)赶出国外后死亡,晋国的史墨评论道:“鲁君世纵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左传昭公卅二年》)就是说,鲁君一代代放纵,这样的国君流亡死去,谁会怜悯?国君的位置本来就不是固定的。倘若历史不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是采用师旷、史墨这些富有民主思想的先驱的理论,或者奉行孟子“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思想的话,工业革命未必不首先在中国发生。自鸦片战争以来,屡受列强侵略,蹂躏的历史未必不会改写。可惜,一心为了刘家江山的汉武帝听从了董仲舒的愚民建议,并把它作为国策固定下来,并为以后各朝代所效仿,严重
束缚了人民的正常思维,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从这点上,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孔子、董仲舒等一批主张愚民政策的人是中华民族的罪人。
三、中庸之道为统治者培养了大批顺民,也让一批奸佞之贼稳居高位
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历朝历代都出现大量稳居高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奸佞之贼,如唐玄宗时的的李林甫、杨国忠;宋徽宗时的蔡京、王黼、朱勔、李彦、童贯、梁师成等“六贼”;明朝的严蒿、魏忠贤;清朝的和坤等。他们之所以能呼风唤雨,肆意残害忠良,一是得了昏君的宠爱,二是在中庸思想的影响下,没有敢于揭发他们罪恶的忠贞之士。虽然士大夫看得都很清楚,知道他们在祸国殃民,可是谁也不愿当这个出头的椽子,而是听任他们胡作非为。至于百姓,因为孔子有“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的话,所以更不敢出头,而是安于当顺民。
最典型的当数南宋高宗赵构时的奸相秦桧。昏君赵构为了自己的帝位,不惜置江北大好河山于不顾,只图偏安于江南一隅。秦桧则秉承赵构的意者,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了抗金英雄岳飞。听到岳飞被害的消息,“天下闻者,无不垂泪,下至三尺之童,皆怨秦桧。”
为什么都埋怨秦桧而不去埋怨赵构那个老混蛋呢?还是因为孔子的正名思想,孔子的中庸之道。那个老混蛋是正统,是他妈的真龙天子,埋怨他就是大逆不道,就是犯上作乱,就该株连九族。那为什么只埋怨而不去揭发秦桧的罪行,以使全国人民共愤呢?又是那个中庸之道作怪,秦桧是皇帝跟前的红人,操着生杀大权,谁会去冒这个大不韪呢?不能当出头鸟,保住富贵,保住性命才是第一位的。终于在赵构和秦桧死去若干年后,因为后继皇帝政治和军事上的需要,才对岳飞平反昭雪,也才有了民众阿Q式的精神胜利。
由此,我想到了从有关资料上看到的一件真实的事情,抗日战争初期,一个班的日本鬼子掳掠了200多强壮的中国北方男人,而后不用捆绑的押解着他们准备去处决。因为天热,这一个班的日本鬼子又走了一多半去找水,只剩下三四个鬼子看着。我们愚钝到极点的同胞竟没有一个想领头反抗,逃跑的,而是听任其他的鬼子回来后,把他们押解到一个坑里活埋了。这是说的老百姓。同样是抗日战争初期,近百个日本兵,押解着五万名国民党军俘虏去燕子矶枪杀,可怜这五万名军人,不要说反抗,连逃跑的勇气也没有。我们在责骂日本鬼子毫无人性的同时,难道不对我们同胞的行为反思一下吗?他们为什么没有反抗精神?为什么安于当顺民而任人宰割?抗日战争,如果没有毛泽东辈的昂起头颅,挺直腰杆,以大无畏,不怕死的刚烈血性与日本鬼子拼杀,则未必只有八年。
四、中庸之道使人们不敢有创新意识,只能步人后尘甚至固步自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中华民族本来是一个最有创新意识的民族,在中庸之道的流毒传播不广时,中华民族的创新和进取精神是最强的。他们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创造了辉煌,成为领先当时世界潮流的优秀民族。比如商鞅变法、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王安石变法、乃至后来的康乾盛世等,都是因为受中庸之道的影响小才得以发展起来的。
凡是中庸之道影响广、中毒深的时代和地区,其发展速度都是异常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再如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南方和沿海地区为什么比北方和内陆地区发展快呢?根本原因就是那些地方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中庸之道思想对他们影响甚微。
孔子对统治者大加吹捧,时时处处替统治者着想,建立了一整套为巩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含有严重愚民政策的理论。就是这套理论,被历代统治者奉为圭臬,成为愚弄人民的工具,成为苟延封建统治的利器,成为束缚人们正常思维的羁绊,成为阻碍中华民族进步的祸根。中庸虽有好处,但害处更大,中庸的实质是要达到平衡。任何事物若稳定发展一定是处于平衡状态,平衡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收缩的方法,两种力量向内,相互抵消达到平衡,即中庸;另外一种是扩张的方法,两种力量向外达到平衡;中庸是采取了收缩的方式,抵消两种力量来达到平衡状态,结果虽然是平衡的,但另一个结果是很难让事物成长起来。这个道理也许不太容易理解,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一粒种子发芽成长起来,是向下扎根和向上成长两重力量的平衡,如果这两种力量都很弱,收缩平衡到一定程度,最终长成的就是根不深叶不茂的小草;相反,如果这两种力量都很强,扩张平衡到一定程度,最终长成的就是根深叶茂的大树。
一直中庸下去就是平庸。不愿做一个过于平庸的人,所以不能一再地自我安慰。应该有雄心壮志,不能自我满足,不沉于幻想,努力地做些事情。
中庸只是生活中的调味剂,不应该成为生活的目标。或许,中庸是达到极致目标后的另一种境界吧。
中庸之道不该提倡
因为中庸之道的本质,是贪图表面的稳定与和谐
为了追求这种表面稳定,从不从根本上去着手解决问题;
中庸之道的外科医生,是绝对不会对外表看不出任何问题的病人动手术的;
方认为中庸之道不应该提倡,尤其是其“无过无不及”的折中调和思想严重偏离这个社会的发展轨道,是这个社会无法也绝对不能接受的。
中庸之道在古代固然对社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时代变了,在21世纪,我们应该用新的思想去推动时代的发展,而不是沿用腐朽的中庸之道,应该用新的眼光去找到适合自己的发现之路,而不是一味套用古老的言论。我方认为中庸之道不应该提倡。
第一,中庸之道提倡“慎独自修”“君子素其位而行”。以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为基础的自我封闭状态。在这样一种闭关自守状态下,怎能长足发展,怎能与时俱进,正是因此,推行中庸之道的清朝末期如此衰败,正是因此,中庸之道固步自封,不接受再来文化的橄榄枝,也正是因此,让中庸之道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与社会渐行渐远。对于一种几乎已经脱离现实的处世态度,我们当然不应该去提倡它。
第二,中庸之道提出一种所谓“无过无不及”的无矛盾社会,显而易见,此乃镜中花,水中月,完全无法企及。社会的多元化注定这个社会的复杂性,我们怎能强行将其理想化,因此我方认为中庸之道与现代社会几乎格格不入,我们又怎能去提倡它,甚至妄想去实现它,难怪连孔子都说:“道其不行矣夫!”
第三,也是中庸之道的最大弊病。它扼杀了人的进取心。人们失去进取心也就意味着社会的停滞不前。鲁迅曾说:“惰性有两种表现状态:一是听天由命,二是中庸。”这里的惰性指的也就是对人的进取心的消磨。在21世纪甚至是未来的社会中人们提倡的是社会发展,在发展历程中,我们最需要的是有进取心的人才。由此可见中庸之道已经退出潮流。
我们并不是想否认中庸之道有其积极意义,而是想说,应该先对其精神理解透彻,并考量其对社会发展的负面作用后再决定现代社会该不该提倡中庸之道。
综上,我方得出观点:面对中庸之道,对不同个人的不同价值观的确有可用之处,可是中庸之道不是什么理性折中,而是一种在矛盾中间取中间值的思想,对于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要说中庸之道不应该提倡!(完) 孔子是生活在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个矛盾体,距今已有2500多年。他创立的学说是中庸之道。要君子对天下的事,不刻意强求,不无故反对,没薄没厚,没远没近,没亲没疏。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告诫他的学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但他又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把女子与小人归做一类。孔子的中庸思想长久以来一直被历代统治者所吹捧利用,并包装成包治百病的狗皮膏药随处张贴。中庸之道历经2000多年的提炼、煎熬、再重组,历朝历代的刀风血雨,阴晴圆缺,它的药性远远超过了太上老君八卦炉中的长生不老药,直白的说长生不老药不能让帝王的肉身长生不死,而狗皮膏药则可以叫中庸的死魂灵在平民的身上世代相传,乐此不疲。呜呼哀哉,肉身死了无数,而精神却得到了永存。无闭关自守之操切
中庸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的这块热土上被热捧了2000多年,也影响了2000年,使这个历史最悠久,号称最古老文明的东方古国,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一口气儿就悠哉了20多个世纪。如果不是西洋人杀将进来,国门被火炮利器一次次打破,保不齐时至今日咱们华夏子孙仍生活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也不改其乐”的中庸极乐世界里之乎者也已焉哉呢。
为什么说孔子的中庸思想不应该被现代人所效仿,不应该再被打着学术旗号的人拿出来忽悠不学无术的老百姓?原因很简单,孔子的东西是过时的,孔子的时代与当今社会跨度太大,孔子的中庸学说在外交实践中做幌子都不配,充其量只是个挨打的靶子。当学术研究可以,盲目推崇万万不可。
中庸的本质其实是在倡导一种消极的、但求无过的言行。如果我们现在还搬出2500年前的思想来教化现代人,大张旗鼓地克己复礼,到处传销君臣礼数那一套,指不定哪一天国门将再次被打破,国人也将再次被列强蹂躏奴役。强盗是不会奉行“人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套行为准则的。他们信奉的是弱肉强食。
领土被占,我们能和强盗讲高唱“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吗?不能。岛屿被别国瓜分,海军将士又怎么可以手捧《论语》含情脉脉地吟诵“和为贵”拿“求同存异”去息事宁人。腐败了、贪赃枉法了,全体人民都避而自保,念念不忘“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让那些人为所欲为,鱼肉乡里?那么,我们凭什么还要搬出这么腐朽的东西来教化当代人?就因为中庸才叫中国元素,只有孔子的东西才配称为文化?
建几所孔子学院就能增进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吗?不能。宣传中庸思想就可以教化外国人不再对我们的家园和大好河山虎视眈眈了吗?也不能。我们越是讲和为贵,人家越是说三道四,连阿五、猫六的都可以随便拿中国的大事小情搞名堂,做文章。狼走千里吃肉,狗走万里吃屎,再怎么中庸也改变不了狼与狗的本性。别说什么杂交、同化,即便杂交了那也是新物种,同化了也去不掉兽的野性,骡子可以去拉车,狮虎兽怎么同化也不会改为吃草。
不要迷信什么中庸、大学,“圣人”的话多半靠不住。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什么圣人,也没有一层不变的神话,变化是永恒的主
题。公平地说,孔子创立了一种思想,一种学说,他的理论对过去对统治者是灵丹妙药,对今天的贫民百姓仍是鸦片、海洛因。
把一部过时的理论再搬出来学习、效仿於社会发展无益。中庸思想能被历代封建朝廷不厌其烦广为利用,其中最根本的是中庸里蕴含了极大的副作用,其中最大功效就是能以学术的名义来麻痹人们的意志,涣散人们的思想,为统治者的长治久安提供最良好的技术保障。翻看历史,哪个统治者不对中庸顶礼膜拜,有几代王朝不给孔夫子加装圣人的外衣……
换一种思维吧,不要一提孔子就是圣人,一提商纣王就是暴君,对待历史人物我们应该公正客观,还历史于本来面目。如果我们对历史、对逝去的人物都不能做到客观公正,都带上有色眼镜,甚至再加点儿什么色彩,那么当今这个世界还能有真东西吗?
中华民族地大物博,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中华文化渊远流长。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中华文化最好的概括。在这其中,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影响最深,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严重影响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历史的滚滚洪流,弘扬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是展现中国软实力的一面。但是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儒家文化。在亚洲,尤其是中国,是受儒家文化中庸之道影响最深的国家。文化不同于文明,中庸之道是儒家文化的糟粕,对人们的思想毒害最深。笔者年轻,只从身边的事来和自己的理解谈谈他的危害。
一。麻痹人们的思想,积累社会矛盾。纵观中国的历史,几乎历朝历代都有农民起义。真是中庸之道的影响,让历朝历代政府错过了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时机。“天塌压大家”“人家咋着咱咋着”。在社会矛盾最初出现的时候,大多数人选择了忍气吞声。当他们活不下去的时候,积累很久的社会矛盾如山洪爆发。
二。滋生贪污腐败的温床。“不偏不倚”,“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友”,“见好就收”。这是某些为官者的所谓成功之道。那些贪官污吏们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拿了不该拿的,走上了不归路。
三。磨灭人的进取心,阻碍改革进程。“枪打出头鸟”,使人做事瞻前顾后,前怕狼后怕虎,停留在中间阶段。很多碌碌无为的为官者们,一辈子虽无大错,却也一事无成。各个行业有心改革的人们停止了前进的脚步。
四。助长了不和时宜的复古之风。如提倡繁体字,影响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毒害青少年的身心。又如不拜鲁迅拜孔子,认为中国在国外设立的孔子学院就是“孔子的学院”。如个别单独领导家长制,一言堂,听不进下属的合理化建议,岂不知孔子有“民贵君轻”的思想。间接否定“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
五。混淆试听。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建立和谐社会等同于中庸之道的“和”。胡主席的和谐社会构想是共同富裕,人民安居乐业。中庸之道的“和”是保护少数人的利益,不让人们对压迫进行反抗和斗
中庸思想对国人的压抑和束缚,导致了国人的劣根性和可悲性。
象祥林嫂死的可怜,但她只会让人遗憾的同情;
这样的提法,做为正方应该如何解?
中庸的是看着她这样死去却各扫门前雪的人。无闭关自守之操切
他们麻木,恪守中庸。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我是很讨厌的
每次义愤填膺的时候 旁边的人总会说 唉 管我们什么事 别管那么多了
造就了这个冷漠的社会 擦
中庸之道一直被后世认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五四运动以来,随着西方自然和社会科学观念的普及,出于对 旧制度,旧观念禁锢的反抗,中庸之道常常被视为中国文化的劣根而受到批判.果真如此么?
首先,中庸是主客体之间矛盾斗争的平衡产物.
单就一个中庸之道坑害中国上千年。
中庸之道的倡导者可能认为其是合理的、辨证的。
但无论怎么辨证地分析,它终归是自私自利的、不具奉献的、趋吉避凶的,永远是站在个人、自我立场上的一种自私。 中庸之道能衍生不少人性的劣根:无闭关自守之操切
自私虚伪不率真、不具团队精神、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推委扯皮、玩弄伎俩权术狡诈多变、逆来顺受忍辱负重懦弱、寄希望于自己的手铐让别人打开等等等等。
这种劣根性的品质极容易导致民族的劣根性和社会的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倒退和腐败。
不难看出,在近代发展较快的国度的人品特征无不具有率直坦诚。
所以,中国要发展必须正视自己的传统文化,批判与吸收并举,决不可在文化领域倒退,而让本已腐朽的文化思想引导现代
社会掉入腐朽醒污的深渊。
反腐败不可不反中庸
谢谢主席!大家好!我方认为:中庸之道不应提倡!
首先, 我想明晰中庸和折中的概念,折中是通过事物矛盾两方面的斗争而最终选择最为合理的方案,而中庸之道则是事先存有的一种观念,从而否认事物的斗争,而一味在矛盾对立面取平衡态度,择中间方案。无闭关自守之操切
所以对方立论中举出的(昭君出塞),三三制,一国两制等等都是理性的折中而非中庸。而宋朝政府面临契丹,女真,西夏,蒙古,一味退避忍让,苟且求安,才是中庸之道。当然,最后连国家也给中没了。
其次,我很遗憾地指出正方立论中地几点错误:
四,谈到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诚然需要继承,但对于其糟粕,到底还要不要继承呢?
五,对方辩友眼中的中庸之道诚然十分完美,但在这个世界上,完美的事物从来就不曾存在过。在世俗的实践中成了一种没有明显态度,不走极端,一味和稀泥的处世哲学。在它不断被提倡的两千多年中,造成了国民人格上的卑怯与保守。而这正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最不堪回首的记忆!
我方还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论证中庸之道的不可取:
首先,从理论层面讲。第一,它只讲对立面的统一,不讲对立面的斗争。而无论是生物进化还是社会变革,只有竞争才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力。其次,中庸之道所推崇的调和折中只能缓和矛盾而不能解决矛盾。最后,中庸之道第三,中庸之道虽认识到量变会引起质变,但它强调不过分,而这个衡量的度恰好就是量变到质变的分界线。如果不越过这个分界线,那又如何由量变走向质变,产生新的事物,产生新的发展与变革。
从实践方面看,深受儒家中庸之道影响的中国其社会结构确实具有超稳定性,以至于我们的封建时代比任何一个民族都要漫长,到后来还是由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敲开我们的国门,尴尬地被逼入畸形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西方正是由于此前经历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三大变革而冲破中世纪的漫漫黑夜,率先迎来科学与民主的灿烂阳光!
而在当今,现代法治要求明辨是非曲直,而中庸之道一贯各打五十大板的传统做法往往影响到司法的公正。不利于当今中国的法治进程。而且如果我们是用中庸之道去调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而没有革命先烈们的“抛头颅,洒热血”,那么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还有可能到来吗?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中庸之道不应该提倡!
开宗明义,什么是中庸之道。《现代汉语词典》中说,中庸是儒家提倡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调和折中的态度。在书面语中指德才平凡。而《现代汉语大词典》中,中庸是指待人处事不偏不倚,也可指不思进取,保守
其实,中庸之道乃是中国产生劣根性之首,提倡相同的价值观,并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即使给中庸之道来个正本清源,提倡中庸之道,是否还要批批鲁迅的观点,改改现在的《汉语大词典》呢?那岂不耗费人力物力来提倡一种本来就存在的价值观呢。
而中国资改市场化社会的三十年,不仅不能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不能自我监督、不能自我教育、不能自我完善,不能把自己培养成具有理想人格,不能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更不能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何谈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看中国,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精华与糟粕共存。何为精华?何为糟粕?人们所见不同,形成不同看法。一般人看问题是从对自已有利为好、无利为不好开始的。站在客观公正对人类和社会向好的方向发展的角度出发,才能较为公正分辨中国传统文化中,何为精华、何为糟粕。
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是中国的封建殖民化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看出中国社会体制的弊端。从中国社会体制的弊端可以看出,中国人深受传统文化弊端的荼毒而不知醒悟。
在中国讲的是为人处世。一个人要想立身社会,重要的不是他的才能,而是被历代文人政客视为生命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封建社会维护稳定和维护人与人之间人际关系的重要精神支柱。可以说;没有中庸之道就没有封建社会的稳定和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
当今中国社会并没有从根本上走出封建社会专制的阴影。中庸之道还是当今绝大部分中国人奉行的法宝。忍让,在能忍者自安,知足者常乐的中庸之道思想指导下,人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是当代中国和中国人落后于世界大国的主要原因。 中庸之道是要求人安分守己,并且在任何时候都保持中庸,不要锋芒毕露,这样不适合资改时代的发展,新时代需要的竞争力、创新能力,而中庸之道会埋没人的创造力、使人丧失掉竞争力,中庸之道只适合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古代社会。
所以,中庸之道实际上就是向人们倡导不偏不倚、调和折中,四面奉承、八面玲珑,见人未说先笑、点头哈腰的市侩哲学,
第三篇 无闭关自守之操切
《闭关自守用英语怎么说?》
第四篇 无闭关自守之操切
《清朝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sucai/chengyudaquan/211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