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泰山日出教学设计
《日出》《泰山日出》教案及练习(北师大八年级必修)
《日出》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通过对日出景象的描绘所表达的独特感受和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
《泰山日出》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与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2.过程与方法:精读课文,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作者在文章里情感的奔放,想象的奇幻,词彩的华灿及作者诗化灵动的文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体验作者于字里行间浸透的一种给人以新的,生机的,神秘的,美德的享受。
[新课讲解]
《日出》
一、课文导读
(一)文题诠释
《日出》,大自然的壮美莫过于日出了,当一轮崭新的太阳冲破黑色的束缚,喷薄而出,把光明洒向人间,无不引起人们对它的赞美。本文以“日出”为题,表明了本文所描写的对象,揭示了作者歌颂自然,礼赞新生活的主旨。
(二)谋写自己从书上了解到的看日出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7—9自然段):写自己两次错过观日出。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详细描绘在飞机上所观日出的景象。
(四)结构图解
①海涅高峰看日出。
从书上所知向往
②屠格涅夫原野看日出。
①印度的科摩林海角
两次错过看日出惋惜
②黄山的狮子林
归国飞机上看日出惊异
(五)写作特点与写作借鉴
1.写作技法应用
(1)运用层层烘托、步步蓄势的手法来突出高空日出的奇景。文中有关日出的图画共五幅。前四幅全是铺垫,全是曲写,是“扬”前的“抑”,是欲扬先抑。在作了一次又一次的渲染之后,作者终于推出了雄伟无比的高空日出奇景。
(2)细致、生动地描绘。作者写飞机上看日出,采用了充分、细致,甚至是油画般的描绘,把一幅壮丽的日出图生动地刻画出来了。作者抓住了它的色彩,它的形态,它的气势,以及它给人的思索与遐想,全方位展现出日出的美,笔墨不多却令读者无法忘怀。
2.语言欣赏
绚丽、奔放,善于用准确、新鲜而又富于变化的文词细致而完满地表现形象,描写细节和表达情感,是本本句为开本句所引诗句都是写落日之景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王维的诗句,写的是无边无际的沙漠之上,一缕孤烟正笔直地升上天空。黄河的尽头一轮圆圆的太阳正滚滚西沉。“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是杜甫在《后出塞五首》(其二)中的句子。写的是边地傍晚行军时的情景。落日西照,将旗猎猎,战马长鸣,朔风萧萧。这两句诗都描绘了边地的落日之景,透出的是一股苍凉之气。因此,作者说“不免有萧瑟之感。”这里提到落日,是为后文写日出作比,以突出日出的壮丽与伟大雄浑。
3.人们不难想象,那雄浑的天穹,苍茫的大海,从黎明前的沉沉暗夜里升起第一线曙光,燃起第一支火炬,这该是何等壮观。
导析:本句是作者的想象之笔,他以站在海边为立足点,想象到在海边观日出时的景象,突出了海边日出壮观的特点。作者先点出海边日出所具有的广阔背景:“雄浑的天穹,苍茫的大海”,接着用一形象的比喻描绘了海上日出时的景象,另外,语句中饱含有欢悦的情调,这是本句的又一特点。
(二)重点段落导析
1.第②自然段中作者为何要写落日?
导析:首段中作者强调指出,看日出是他从幼小时便向往的事。第②段中作者故意宕开一笔,引用古人的诗句点染落日的妙处,旨在与日出形成对比。落日虽美,但难免有“萧瑟之感”,它远不如朝阳,因为那是伟大的诞生,是火、热、生命与光明的诞生。相比之下,日出之美要胜于落日之美。这样一比,更突出了作者希望见到日出的急切之情。
2.第③—⑥自然段中写海涅与屠格涅夫对日出的描绘有何不同?他们的描述有何作用?
导析:海涅所描绘的日出是在高峰之上所见的情景。屠格涅夫所描绘的是原野之上的日出。海涅所写的较简单些,直接写太阳的很少,而重点写云海与山峰,以此来烘托日出的壮丽。屠格涅夫重点描绘了日出的过程,从初升之时一直写到“一轮朝日”被拥出,中间突出了日出时不断变化的情况,着重从色彩的变换上、云层的变化上写日出。作者引用两人对日出情景的描述,目的是为下文写自己在飞机上所见日出作铺垫。作者在飞机上要比海涅站得更高,所见也比屠格涅夫更广阔。
(三)易错点导析
作者是如何写飞机上看日出的?这段描述与作者感情又是怎样融汇在一起的?
导析:写飞机上观日出是本文的重点。在第⑩段开头,作者就盛赞其“雄伟、瑰丽”的特点,并用了“最”字极言该景的美妙。接下来,作者按时空顺序写日出的美景。抓住了颜色的变幻,突出了其动态上的美。其中,作者用了大量的修辞句。如:“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再如:“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这些比喻句形象而准确地描绘出了初升之日的特点,颜色鲜明,又富有动感与神韵。
作者见景生情,由雄伟、瑰丽之景产生了喜悦之情,他在为那奇幻的景色而惊异,由此作者产生了联想,进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我深切感到这个光彩夺目的黎明,正是新中国瑰丽的景象”。至此,作者已把日出的瑰丽景象与新中国的瑰丽景象融合在一起,并获得了新的感受。伟大的祖国正如这初升的朝阳,她是那么地新鲜,又是那么地充满生命力,作为祖国的儿女们,应该为祖国做些什么呢?“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一句的引用,已明白地表露出作者的豪情。
《泰山日出》
一、课文导读
(一)文题诠释
《泰山日出》,“日出”点明本文所描述的内容,“泰山”限定了观看日出的地点。从题目上看,本文所要描述的是作者站在泰山之巅看日出的景象。
(二)谋写日出之前的所见所想。
第二部分(第9、10自然段):写日出时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歌颂太阳所带来的光明,表达了心中对日出的礼赞之情。
(四)结构图解
所见→云海
日出之前
所想→巨人
赞美之情
云海的变幻
日出时
日出的景象
(五)写作特点与写作借鉴
1.写作技法应用
(1)奇特的想象。本文写日出主要是通过作者奇特的想象来展现的。黎明消纳了长夜的幽闷,眠熟了的心渐渐苏醒了。作者觉得自己变成一尊超逸的天神。巍巍泰山,竟渺若脚下的拳石。长风吹散着巨人的黑发,如一面烈烈的大黑旗。巨人平伸着双臂,像要将眼前的云海拥入怀中,这是何等的气魄,接下来的幻想愈显神异了,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云海兽形的涛澜昂首摇尾地向着作者脚下的小岛冲洗着,激起了浪花,震荡着生命的浮礁。此刻,天边染出一片瑰丽繁艳,雀屏似的金霞,纯焰的圆颅,普照着灵光,映亮壮阔的丹霄。散发祷祝的巨人,终于迎来了普照的光明。总之,正是作者奇异的想象,构建出这本文写泰山日出,而这里提到海上日出,其目的是为了与下文写泰山日出的雄奇作对比。海上观日出,对作者来说“不是奇事”。“太阳从地平线下爬上来”,一个“爬”字表达出作者的态度。海上的日出虽有新鲜之感,但又使人感到沉重。“而且”之后的句子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证实上述的看法。让人感到真实可信。
2.但在高山顶上看日出,尤其在泰山顶上,我无餍的好奇心,当然盼望一种特异的境界,与平原或海上不同的。
导析:“但”字紧承上句进行转折。由于看惯了海上的日出,故而对高山看日出便心生好奇,更何况泰山观日历来就是一大胜景。“特异”一词是本文的文眼,下文就抓住此点进行详细地描绘。
3.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地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的悲喜交互的热泪……
导析:这句话是作者对他所幻想的巨人的描述。在这幅令人难忘的迎日图中,作者对巨人张开双臂,等待日出时的心理进行了细致的揣摩。连续用了八个带“在”的短语,一气呵成,气势磅礴。形象地表现了巨人迎接东方太阳升起来时迫不及待而又一往情深的复杂情感。
4.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
导析:作者一连用了五种东西来比喻日出的壮丽。这些事物形象而生动地形容出日出时色彩的浓郁、变幻的奇丽,把光的色彩表现得更加强烈而鲜明,更让人产生更多的美的联想。“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这一形象的比喻,更显出日出时极其活跃,而又变幻莫测的动态过程,更好地描写了日出时候景色的奇丽。
(二)重点段落导析
1.第①自然段末尾,作者“发生了奇异的幻想”,作者的幻想是凭空产生的吗?
导析:作者的幻想不是凭空臆造的。前文中,作者对眼前的云海进行了形象的描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作者正站在一座“小岛”之上,四周是弥漫的白茫茫的云气。脚下是云,头上是天,此情此景又怎能不使人心胸开阔,思绪飘飞呢?
2.第⑨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写云海的?
导析:本段主要写云海的动态之美。一个“活”字,不仅有拟人化色彩,还点出了云海的动感。眠熟的兽形涛澜昂头摇尾地向作者脚下的“小岛”冲洗过来,“浪花”飞溅,震荡着生命,好像在向世人宣告着光明的到来,充满着欢欣与激动。作者赋予了云海以情感,读来让人振奋。
3.第⑩自然段里是如何写太阳升起的?
导析:第一段中作者才对日出进行直接的细致的描绘。先是写太阳冲破了种种阻碍,把“雀屏似的金霞”展示开来,接着写它用力把“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地跃出了地平线。“纯焰”点出了太阳的颜色。“圆颅”写出了太阳的形态。这样的比喻既显其色又显其形。“探”字赋予了太阳以生命的动感,又显得可爱而俏皮,最后,太阳终于跳上了云背,把光明洒向了人间。
(三)易错点导析
本文第三部分中提到的“散发的祷祝的巨人”与作者和泰戈尔的关系。
导析:这里所提的“散发的祷祝的巨人”就是前文中所提到的巨人,即作者的自我形象,随着光明的到来,这些巨人便“消翳在普遍的欢欣里”了,作者的心便与初升的太阳交融在一起,响彻四方八隅的只有他雄浑的颂美的歌声,给人留下的是无尽的想象和联想。另外,这是60分钟)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魅力(mèi)炽热(zhì)泛滥(làn)绯红(fēi)
B.迸裂(bèng)瞬息(shùn)曙光(shǔ)弥漫(ní)
C.俯瞰(kàn)苍穹(qióng)晨曦(xī)瑰丽(guī)
D.簇拥(zù)万仞(rèn)苍莽(mǎng)刹那(shà)
2.下列词语的书面无误的一组是()
A.酣睡诞生丰彩恍然大悟
B.惋惜睛朗雄浑历历可数
C.无羁窒息箫瑟无与伦比
D.隙缝奇幻敏锐一望无际
3.选择用词准确的一组()
(1)但很长很长时间,我却没有机缘看日出,而只能从书本上去__________。
(2)那绯红的小球在天边升起,一片冬意__________的光照扩展开了。
(3)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_________一道细细的抛物线,……
(4)我忘掉了为这一次看到日出奇景而高兴,而喜悦,我却进入一种__________的思索。
A.鉴赏朦胧耸起庄严B.欣赏朦胧矗起庄严
C.欣赏朦胧耸起严肃D.鉴赏朦胧矗起严肃
4.指出下列句子中所使用的修辞。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太阳)从一片狭长的云层后面隐隐地浮起来,露了露脸,然后就又躲进它周围淡淡的紫雾里去了。()
(3)这时间,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
(4)我在体会着“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那最优美、最深刻的含义。()
5.判断下列句子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1)可是,太阳的初升,正如生活中的新事物一样,在它最初萌芽的瞬息,却不易被人看到。看到它,要登得高,望得远,要要一种敏锐的视觉。()
(2)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大悟。……()
(3)我们从德里经孟买、海德拉巴、帮格罗、科钦,到翠泛顿,然后沿着椰林密布的道路,乘三小时汽车,到了印度最南端的科摩林海角。()
6.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组是()
A.饱饫(yù)雾霭(ǎi)祈祷(táo)
B.驰骋(chěng)浮礁(qiáo)无垠(yén)
C.横亘(gèn)层累(lěi)醒豁(huò)
D.眠着(mín)弥漫(mí)平拓(tuò)
7.下列词语的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展露四隅崇拜昂头摆尾
B.涛澜呼啸普彻莽莽苍苍
C.辩认约略奇异交颈接背
D.山峦摧促异彩悲喜交互
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驰聘(奔跑)平拓(开拓,拓展)
B.溟濛(海)神驹(千里马)
C.消翳(遮蔽)横亘(空间上连续不断)
D.厚毳(鸟兽的细毛)弥漫(更加)
9.指出下列句子中使用权修辞。
(1)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着,交颈接背地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衡辨认得出。()
(2)这巨人竖方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张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地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的悲喜交互的热泪……()
(3)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
(4)听史,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
10.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的作用。
(1)果然,我们起初时,天还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铁青,东方些微有些白意,宇宙只是——如用旧词形容——一体莽莽苍苍的。()
(2)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地狂叫——因为眼前只是一个见所未见的境界。()
(3)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
二、整体感悟
1.《日出》共写了五幅日出图,归纳一下,指出其作用。
1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作用:
2.结合课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落日有落日的妙处”中“妙处”指什么?作者却说“可是再好,总不免有萧瑟之感”,前后矛盾吗?
(2)“一卷一卷浪花拍到我们的脚下,发出柔和音响,好像在为我们惋惜”结合课文内容谈谈“惋惜”什么?
(3)“整个宇宙就像刚生过婴儿的母亲一样温柔、安静,充满清新、幸福之感”一句中的“婴儿”指什么?你还能写出个类似的比喻吗?
3.整体把握课文,在空框内填上所写的内容。
朝阳未露前→(1)
日出时→(2)
日出之后→(3)
4.结合课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1)文章开“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您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①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了她的独生子
“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②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一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默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③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一个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已被清华大学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志身跑到自己房里里哭起来。儿子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1)文章通过来展开故事情节;详写的人物是,略写的人物是。
(2)你觉得文中的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
(3)联系上下文,分析文中三个画线句子分别表出了母亲怎样的感受?(各用一个词或短语回答)
①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
②回去路上,她流下泪。
③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
(4)听老师说儿子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妈妈为什么不着急,反而“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
(5)下面两句话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感情?
①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默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一下子舒展开来。
②儿子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6)妈妈应该教育孩子诚实,可文中的妈妈一再对儿子说“谎”,你认为妈妈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五、作文。
请在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文题一:在班级里,你的成绩也许并不起眼,然而,在操场上,你的球技却能让人大开眼界;在舞台上,你的歌声也许并不悠扬,然而,在宣传橱窗里,你的书法却令人赞布绝口……生活中,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独特世界,自己的个性特长或爱好。请以“我的另一片天空”为话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请以“我生活在中”为题写一前四幅图全是铺垫,是曲写,为写飞机上看日出作衬托。
2.①“妙处”指落日也含有美感。不矛盾,落日也是十分美的,不过落日虽美但却是短暂的,悲壮的,它意味着黑夜的来临,因而作者说它“不免有萧瑟之感。”
②因云雾所遮,没能看到海上日出的美景。
③“婴儿”喻指太阳。比喻示例:整个宇宙像一位手握奖杯的运动健儿,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3.①对云海及对想象中巨人的描述。
②云海的变幻及日出时的景象。
③赞美光明的到来。
4.(1)作者故意提到海上日出,目的是为下文写泰山日出作衬托,以显其奇异之特点。
(2)形容了日出时壮丽的景象。这些事物可形容出日出时色彩的浓郁、变幻的奇丽,把光的色彩表现得更加强烈而鲜明,更能引起人们对美的联想。
(3)这三个分句,一句比一句表达更强烈,体现了日出的动态变化,又反映了作者终于见到光明时激动的心情,而且作者的感情也在随着太阳的升起而逐渐迸发出来。点拨:从句子描述的内容上,以及作者的情感上分析。
三、
(一)1.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同时也是本段的中心句,此句统领下文。占拨: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时,可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考虑。
2.这里提到“在高山之巅”,“在大海之滨”看日出,对下文写从飞机上看日出来说,是一种衬托,以显出后者是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
3.比喻句,如,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拟人句,如:飞机好像唯恐惊醒人们的安眠,马达声特别轻柔,两翼非常平稳。
反复,如:这时一切都宁静极了,宁静极了。
这些修辞句,特别是比喻句在本段中大量使用,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在飞机所见的日出奇景,为这些修辞句,特别是比喻句在本段中大量使用,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在飞机上所见的日出奇景,为我们充分展示了它的美。
4.作者见景生情,即由雄伟、瑰丽之景产生高兴、喜悦之情,然后产生联想,进入思考,将日出的瑰丽景象与新中国的瑰丽景象融合在一起,获得了新的感受。
(二)1.先用一个“狂叫”,从主观感受上夸赞云海的奇异。接着作者使用了形象的比喻,对云海进行细致的描绘,再通过作者的幻想来展示云海的神奇。
2.通过这样奇特的想象,运用夸张手法,化实为虚,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泰山日出对“我”所产生的震憾,便于下文表达“我”对磅礴壮观的日出的礼赞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用这些动物来比喻,显示了一种极其活跃,而又变幻莫测的日出动态过程,更好地描写了日出时候景色的奇丽。
4.不同意。从第2—8自然段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作者设此比喻的目的旨在让人们联想到光明即将到来时激动的情态。
四、1.一位母亲开家长会的经历母亲孩子
2.文中的母亲是一位懂得教育孩子,富有爱心,能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孩子的人。
她是用鼓励和宽容的方法来教育孩子的。
3.(1)难过(2)痛苦(3)惊喜
4.因为在妈妈的教育和鼓励下孩子有了信心,懂得了如何学习。只要有了信心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好。妈妈为孩子的进步而感到高兴。
5.外貌描写表现了孩子当时意外的感受和激动的心情,同时是他对妈妈的感激之情。
语言描写表现了孩子内心对妈妈的感激的心情。
6.妈妈的做法是对的。她的谎言实际上是一种善意的谎言,她用这种特殊的方法塑造了孩子的自信心,重新帮助孩子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此题言之成理即可)
五、略。
【篇二】泰山日出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教材教法分析:意象、意境(人教版高二选修)
第二单元教材教法分析
选修课与必修课的不同是给学生更大更自由的选择空间。给老师的挑战是从更高的层次上给予指导,而不是拘泥于某
一、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像,品味诗歌的意境。
二、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一、置身诗境
1)沉浸其中
2)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
二、缘景明情
1)方法
2)情与景的关系
如何置身诗境,首先要“沉浸其中”,忘掉周围一切,全身心的投入到一个想象的世界中,得到美的享受。其次要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即便如《梦》这种从未经历过的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情景,也是借助于现实生活的土壤构建的,所以还要通过自己的想象,去模拟诗人所描绘的奇幻世界。
如何缘景明情。教参上说,就是不同诗歌用不同的欣赏方法。我不太同意,不仅是方法问题,而是情和景的关系问题,其实,这个单元的重点也是情景交融。
(08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画堂春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2)“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参考答案】
(1)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08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5分)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静动角度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教师准备:
意象和意境——中国诗歌独有的美
意象是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的融合,是连接情和景的载体,是表现情感和传达物象之美的媒介。
关于意境,从古至今,有不同的说法。
教参上说所谓意境是指是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意境是境界的一种。下面列举几种说法。
现代汉语词典上说: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故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指出了“意境”不仅是“意”与“境”的合一,而且“意”与“境”是不可分割的,真正的“意境”是达到了“意境两忘,物我一体”的交融。—王国维
中国抒情诗很发达,从诗经开始就有了良好的抒情的传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通过景物描写传达惜别和怅惘之情。开创了“情景交融”的美学传统。历来判断一首抒情诗的高下,也往往用是否做到了“情景交融”为标准。所以,掌握了“意境”,即掌握了中国古代抒情诗的精髓。
梅尧臣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写景和抒情分开。
姜夔说:“意中有景,景中有意”;王夫之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文心雕龙物色》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皎月彗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并以少胜多,情貌无遗矣”——情景交融。
“在审美观照的瞬间占据并充满了人的意识的审美形式”
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朱光潜
意境是主观情趣和意象融合构成的境界。—我赞成
举例: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杜甫:“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
姜夔: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表面上意象都是山,在实际上,却因情趣不同,各是一种境界。可以说,每个人见到的世界都是他自己创造的。
因此,如果把整个单元的意象做一梳理,就会惊奇的发现:每一首诗都有月的意象,但意境却不同。
《春江花月夜》中的‘月”既是宇宙中深幻莫测的精灵,又是游子思妇的相思的寄托,是人与自然沟通契合的媒介。
《夜归鹿门歌》中的“鹿门月照开烟树”,此时的月是隐逸在鹿门山中的月,不带任何世俗尘滓的月,在孟浩然迈向隐居之地的山间小路上,静静地照着。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是神界的月,他目睹并帮助李白飞向天姥山。
《登岳阳楼》中的‘乾坤日月浮”,月是自然界宏伟奇丽的景象,是穷困的但具有开阔胸襟的诗人杜甫才能见到的月。其意境十分宽阔宏伟。
《菩萨蛮》中的‘垆边人似月”则是选取月的美丽温柔一面来形容美女了。
可以以“月”来贯穿整个单元,通过对“月”的解读直逼每个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创造的审美境界。正象过常宝《依然旧时明月》中所说的“月映万川,各有境界”,只有一颗真诚的心灵,才能辩识出春夜栏杆上玲珑的花影,才能呼吸到疏影横斜中淡雅的暗香,才能从万卷诗
1诵读—2意象—3联想和想象—4再现画面—5创造意境—6审美享受
1、诵读。要想得到美感享受,就必须从诵读、涵咏开始,自己反复体会,自然生其气象。本单元所选诗歌,画面感很强,要创造丰富多彩的方式朗读,上周在101中学的古韵今声古诗诵读活动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诵读的积极性,有检测式、表演式、表演中有古装扮相,配乐朗诵,情景模拟,相信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必然想象和联想,必然体会意境,再造意境。我们提倡教师范读,带给学生的必然是不同于录音的活的感受,教师和学生分成小组,学生和学生分成小组,可分成风景制作组、配乐组、朗诵组、解说组,动作组,完成一部情景剧。其实是让学生从各种角度、各个层面去解读这首诗。
2、 找意象
怎样让学生感到这是张若虚的月,不是李白的月,不是杜甫的月呢?这月下的徘徊、月下的吟唱,月下的仰望、月下的惆怅,是张若虚独特的心理活动和审美创造。《春》有两个月亮:宇宙中的月亮,观照着世间万物,似精灵在这无边无际的夜色中神游,“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由此引发第二个月亮:人心中的月亮,“白云一片去悠悠,清风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3、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画面,创造意境(读者的二次创造),从而获得审美享受,抓住作者特点,体会主观情意。
从意象到意境到情感,联想和想象是最重要的环节,是置身诗境的不二法门。可以教一些方法,如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如海边望月的感受,梦游的体验等,也有一些我们未曾经历过的,如李白、李贺所描绘的神仙世界、鬼世界,就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借助联想和类比,贯通视觉和听觉,尽量构想出或虚拟出诗人为我们所描绘的奇幻的世界。
4、再现画面。《春》分两个部分,9个绝句,月生、月照、问月、月待、月思、月移、月华、月落、月沉。前四个绝句,主要是由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引发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意境呢?可以让学生改写成散文,运用联想和想象,调动已有的经验和体会,放音乐或朗诵,让学生闭上眼睛想,江潮连海,月共潮生,一轮明月随潮水涌生,仿佛两个活泼的生命,越来越高,越来越亮,景象壮观。月光闪耀,江水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霜。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一个优美、恬静、朦胧、神话般美妙的境界出现了。
只要感受到这个境界,诗人的遐想和疑问探索就顺理成章了。学生也会展开联想,提出千古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让学生回忆自己是否有过这样的疑问和体会,这说明了什么?人类永远对自然充满了好奇,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动力。
从第五个绝句开始,转入对人事的描绘,选取了最常见的主题,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用“月“来烘托,徘徊、朗照、卷不去,拂还来,”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游子的思归之情,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
结尾句“落月摇情满江树”—-以景言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在这首诗中体现得最突出。游子那无着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了江边的树林——情思摇曳,动人心魄。回味无穷。
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的训练,通过再现画面和创造意境,自己已经能初步感受怎么鉴赏诗歌,
5、创造意境—6审美享受
在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讨论《春》的意境美及主题。
胡晓明《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
《春》隐藏着一个绝大秘密。表面上看,即月光从思妇心头流过,由此形成诗歌文本上下两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诗歌意境的浑然一体;从深层结构看,恰恰是表达了人心与自然的大和谐。于是思妇之思念不复来自思妇本身,而是诗人的灵指在宇宙与人心的和弦上弹出的妙响。这不仅仅是“少年式的憧憬”(李泽厚语),更是中国哲学的古老灵魂在盛唐来临之际焕发出来的年轻的生命光华,这不仅仅是“梦境中晤谈”的“宇宙意识”(闻一多语),实际上应是由人类生命情感所滋润沐浴过的宇宙生命,又由宇宙生命所照亮,升华了的人类向上的生命。——礼赞生命、礼赞自然,这就是《春》的昭示万代流芳百世的精神主旨。中国山水诗的蓬勃的灵感气韵,正从此一主旨中流出。
可让学生和以前学的的游子思妇主题、花月旧题进行比较
二、自主赏析部分怎样教——
可采用对比法、活动法
一、王孟
先比较生平思想,再比较其诗歌。
王孟并称,自古而然。但深究之,差异显明:王维空灵澄静,孟浩然清远淡寂。王“静”,孟“清”。王维往往澄怀味象,孟浩然则多感发兴怨。
“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文心雕龙•体性》),文化教养、生活道路和人文环境等都“陶染”影响情性。王、孟生活道路不同,思想境界不同、艺术素养不同,因此诗的差异就很明显了:
王维出身书香门第,在晋时还算是名门望族。其父“终汾州司马”,寡母独立支撑门户,家境日衰。王维在兄妹六人中为最长,十五、六岁时便开始为家庭分忧,凭着诗、乐天才而游两京。十八岁时携大弟王缙同游,与歧王李范、薛王李业、宁王李宪都有过密切的交往,王侯们“待之如师友”。唐薛用弱《集异记》记录歧王向公主引荐王维的故事,可说明王维积极进取的活动能量。(《大明宫词》还附会王维和公主的爱情关系)
自从他进士及第而“调太乐丞”开始,算是步入仕途了,走上了从政的生活道路。可是,不久便“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王维自开元九年被出济州,到开元十六年冬由淇上回长安,长时间的远离政治中心,基本上完成了山水禅寂的人生态度和审美趣尚的转变,形成了心灵的自足性和精神的自足状,他在“吾丧我”中找到了自我。其后长安长达二十年的京官生活,一直近在帝座,却拖朱绂而放性山水,过着亦官亦隐的优裕生活,“已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
孟浩然则不然。孟浩然终身不遇,连一个小小的契机都没有碰上,布衣始终,在古代著名诗人中是个特例。眼看不惑之年即将到来而依然寂寞于山野,然而,“寂寂何可待”,等到四十岁终于等不及而自己走了出来,心境自然不十分的好。来到长安他四处活动,“朝朝空自归”的一无所获,很能让人想起杜甫“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尴尬来。纵观孟浩然所走过来的生活道路,连一次小小的开展的机遇都不曾有过,而且,又是在不断碰壁的境况中走向了绝无一线希望的空返,其心情不可能不为惘怨和孤愤所笼罩着:“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岁暮归南山》)“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王士源评价他“动则得真”、“期以放性”,必然不能忘情山水而专注于美,而总要千方百计地“感发”起来,借山水来表达些什么,使其山水诗成为其心气和其所要表现的名理的载体,不可能像王维那么的潜心和优游。他不可能像王维那样的淡泊清静而进入“山林吾丧我”的状态,其诗冲淡中深潜着怼怨之心气。总觉不清净。
王维母亲“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对王维及弟妹影响很大,“兄弟皆笃志奉佛,食不荤,衣不文彩。”王维一生也曾师事禅师,所以其诗带有禅意。王维自物观物,多泛物化,而孟浩然以我观物,多泛我化。
王维有着极高的艺术天分,王维沟通诗和画、乐,将画、乐艺术引入诗中,极大地提高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魅力。孟浩然艺术天分大不如王维,苏轼评云:“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酒手,而无材料耳。”明人锺惺《唐诗归》说:“王、孟并称,毕竟王妙于孟,王能兼孟,孟不能兼王也。”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也说:“孟浩然、王昌龄、常建五言清逸,风格均与摩诘相近,而李白有云:“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杜甫赞曰:“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十二首》之二)王维喜用“静”字,王维是静的极致,孟浩然乃清的至境。
讲清楚作者的生活轨迹和思想,再比较孟浩然《夜》和王维《归嵩山作》诗境有何不同就容易得多了。可以列一下一个表:
夜 归
背景
作者
意象
意境 清 静
《夜》选择江边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和山寺的僻静相对照,从世俗生活到隐居生活,两中人生,两种心情,恬然自得于孤独寂寞,表现的是隐逸志趣,凸显的是洒脱的隐士形象。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四句营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意境。“开”字传神地写出了月光映照下的树木舒展朦胧的姿态,“长”写出了岩扉松径寂寥的时间之久,传达了此地的远离尘世,因为此地是昔日著名的前辈隐士庞德公的隐居之地,现在我实践着庞德公的道路,这“幽人”既是庞德公又是自己。那么从渡头到鹿门就是从尘世到心灵净土。诗人把这种独特的内心体验,表现在对大自然的感受上,表现的平淡自然,深入浅出,和谐优美。
《归》是写王维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首联写开始归途时的安详闲适的心境。中间四句描写归途中的景色。流水有情,飞鸟相与还,自然安闲,但“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就和孟诗不同了,充满了黯淡凄凉的色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最后一句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这时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这个中间波折很真实,很生动,不求工而未尝不工,恬淡清新依旧。
共同之处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
不同之处是:孟诗多用白描,着磨轻淡,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但不华靡。
二、李白与杜甫
通过这两首诗意象、意境的不同,看抒情方式和效果的不同。李诗意象五彩缤纷,纷至沓来,意境迷离倘。杜诗意象明晰,意境壮阔。同是愤激之辞,李白是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一吐为快,杜甫是如冰河呜咽,汩汩滔滔,奔涌澎湃。同是写景,李白的神仙境界神奇瑰丽,迷离倘恍,杜甫的水上世界浑然阔大,厚重深沉。李白的诗才如系不住的奔马,束不住的白云,杜甫的诗才如昆山之玉、泰山之石。
1《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游仙诗
《现代汉语词典》说,游仙诗是“古代借描述仙境以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鉴赏这首诗,可从想像、夸张、浪漫主义手法方面入手。但重点还应放在本单元的重点:意境。
诗一开始借瀛洲的虚无缥缈来衬托现实的天姥山的神奇。进入梦幻之中,对仙境的描述,采用了想像和夸张的手法,天鸡鸣唱、熊咆龙吟、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神仙盛会开始了。他不但设计了众多神奇的动物和神仙,还渲染了情景,烘托了气氛,借月夜清光、鲜花奇石、乌云密布、深林战栗,日月交辉、金台银台,夺目绚丽,通过这些浪漫主义的非凡相象将这些神奇的景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但这首诗不同于一般游仙诗的是,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缥缈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已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对现实的愤激和不满使他愤然喊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于对权贵的抗争,他唱出了封建社会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那“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消极也掩不住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气概。反而平添了几许妩媚和缠绵,一个立体的诗人站在我们面前,他仰天长叹,他痛心疾首,他义无返顾的骑鹿而去,留给我们的是望眼欲穿的感叹。
李白的诗歌恢弘超迈,有吞吐群星、包蕴日月的气象。才气逼人、其气奇、其气逸、其气壮。即使是愁,也是万古愁,所用色彩多用“白”,所用意象都超出了前人,有新的创造。如月、海、河等都有了新的境界。其意境阔大雄美,其语言流转自然,汪洋恣肆,音节格律自由,没有什么能羁绊他自由的思想。“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登岳阳楼〉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湖北的江陵,漂泊到湖南的岳阳。三四两句是千古名句,登楼所见,洞庭湖水划分了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了一般。极力形容洞庭湖水的浩瀚壮阔、无边无际。但自己一身病痛,惟剩一条孤舟。从意境来说,三四句宽阔广大,五六句变得如此狭窄,可以结合第二题,让学生分析表达的感情。一是,空阔的境界,往往能激发人们的飘零之感,二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做基础,作者爱国爱民的胸襟宽广,才能与浩瀚壮阔的洞庭景色交融成一体,构成宏丽阔大的意境。
和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比较,李白所写洞庭景色也很阔大,如“川迥洞庭开”,但作者没有身世飘零之感,而是遇赦后的愉快心情,雁儿高飞,带走愁苦之心,月出山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因此其意境宏丽美好,似真似幻。与《登》的沉郁悲壮有很大不同。是豪放飘逸。
3李白与杜甫
梦 登
背景
体裁 古体诗 近体诗
意象
意境 神奇 阔大
情感 愤激 沉郁
风格 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
三、李白与李贺
积极浪漫主义(神奇瑰丽),消极浪漫主义(神奇怪谲)。
李白与李贺同为浪漫主义诗人,但他们的诗风迥然不同,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思想格调不同,李白诗属于积极的浪漫主义,李贺诗却是消极的。李白的想象带有明显的连贯性、统一性,而李贺的想象却变幻莫测、跳跃性极强;
二是风格特色不同,李白诗风豪放飘逸,李贺诗风奇崛凄清。
三是语言不同,李白诗歌语言清新自然,明净华美;李贺的诗歌语言峭奇险怪,
《梦天》:通过梦游月宫,描写天上仙境,以派遣个人苦闷。从意象上看,阴沉的天色,阴雨连绵是老兔寒蟾在哭泣,云销雨霁,玉轮式的月亮在水汽上碾过,我和仙女在飘散着桂花香的小径上相遇。回看人世间,沧海桑田,变化之快如走马,只在弹指一挥间,九州有如九点烟尘,东海就象打翻了一杯水。诗人尽情驰骋想像,看到大地上的时间流逝和景物的渺小,表现了冷眼看世界的态度,寄寓了深沉的感慨。比喻新颖,体现了李贺诗歌变幻怪谲的艺术特色。
李白的神仙带着豪爽之气而来,和人一样热情,李贺的神仙带着诡怪之气而来,让人不可亲近。一飘逸轻灵,一幻化莫测。一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一向往天国,慨叹人生苦短。一昂扬振奋,一苦闷彷徨,从意境看,李白的诗明朗坦率,充满阳刚之美,李贺的诗幽深神秘,弥漫阴柔纤弱。
老兔寒蟾别样眼光看世界,
银河天姥一流风采耀诗坛。
李白 李贺
李贺
体裁
意象
意境
风格
四、韦庄与白居易
韦庄 白居易
背景 晚年回忆旧游 晚年回忆旧游
意境
优美闲适
欢快中暗含愁绪—还乡不得 景色美、风物美、女性美
无限怀想—第二故乡
韦庄(约公元836年一公元910年),字端己。五代前蜀诗人、词人。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韦应物四世孙。广明二年(公元881年)在长安应举,适值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未能脱走。中和二年(公元882年)春,逃至洛阳。后流落江南。乾宁元年(公元894年)再试及第,任校书郎。四年奉诏随谏议大夫李询入蜀宣谕。光化三年(公元900年)除左补阙。天复元年(公元901年)为西蜀王建掌书记。天桔四年(公元907年),劝王建称帝建前蜀,官至吏部侍郎平章事。终于蜀,谥文靖。曾居成都浣花溪畔杜甫草堂,后人又称“韦浣花”。诗多忧时伤乱之作,怀古感旧,缘情而发。其词尤具特色,内容虽不外男女欢爱、离愁别恨,然能注入作者平生漂泊乱离、思乡怀旧之感,感情真挚,笔调清新,能运密入疏,寓浓于淡,多用白描手法,是“花间词人”中的代表作家。
韦庄的《菩萨蛮》词,共有五首,前后呼应,一气流转,是在章法结构方面极有次第的一组作品。与其他词人随意为某一曲调填写许多首歌词的情形,颇有不同。韦庄曾多年流寓江南,即江浙一带,这五首《菩萨蛮》为韦庄晚年寓蜀回忆旧游之作。课文节选的是第二首。
因为你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讲到这里再回头看“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人合江南老”,就会明白陈廷焯为什么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了。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端已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最为词中胜境。”这是韦庄词在艺术方面的真正好处。纡者,曲也;达者,通也。韦庄词表面显得直率,其实情意曲折;口吻看似通达,而内容其实沉郁,这正是词中最好的境界。故而况周颐《蕙风词话》评韦庄词谓其“尤能运密入疏,寓浓于淡,花间群贤,殆鲜其匹。”其“运密入疏,寓浓于淡”二句,与陈廷焯评语之“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的评语,意思颇有相近之处,这都是对韦庄词之特色深有体会的话。
白居易:
第一首摄取一年之春的江南景色,写得生机盎然,色彩艳丽。“日出江花红胜火”一句刻画在初日映照下的江畔春花,红得胜过火焰。表现出春天花卉的生机勃勃之态,使人感到江南春色浓艳、热烈之美。次句说“春来江水绿如蓝”。春水荡漾,碧波千里,诗人更夸张地形容它比蓝草还要绿,这深浓的碧绿色,与上句日映江花的火红色相映发,便觉更加绚丽夺目。诗人敷彩设色,用色彩明艳的词藻,很好地显示出江南春色的迷人之态,像作者这样长期居住在苏杭的人自然是“能不忆江南!”即便素未到过江南的人也会急欲一睹为快。
如果说第一首是对江南春色的客观的把握,总体的描绘,来表明“江南好”,那么第二、三首便是通过突出描绘苏、杭这两个被人喻为可同天堂媲美的地方来验证“江南好”了。古神话中有月中桂树的传说。《南部新书》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可见这寺中月桂的说法不过是寺僧自神其说而已。但是,生活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作品运用这一传说,意在表达杭州的非同凡俗。同时“山寺月中寻桂子”也表现了诗人浪漫的想像,我们眼前仿佛现出怒放的丹桂,闻到桂子浓郁的芳香。次句“郡亭枕上看潮头”则描绘了杭州浙江入海的奇观。诗人通过对当年山寺寻桂和钱塘观潮两个代表性的生活画面的描写,仅用两句话就足以使人想见杭州之多彩多姿。
最后一首是描绘苏州之美。苏州有当年吴王夫差为美人西施修建的馆娃宫等风景名胜古迹,有名叫“竹叶春”的美酒佳酿,苏州的女子也更美丽多姿,能歌善舞,她们的舞姿,令人联想到那在风中沉醉的荷花。诗人以美妙的诗笔,简洁地勾勒出苏州的旖旎风情,令人无比神往。
三首词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和女性之美,每首都以“江南好”开
1、 创作关于李白和杜甫的对联(联系生平经历、作品、意象、艺术手法等)
通过这个活动整理李杜生平,写小传,备材料。
如:上联:(征下联)(朝阳区特级教师崔秀琴)
下峨眉上莲花梦游天姥都云作者痴我叹诗仙山水志
学生自创联:
山月明月峨眉月月下起舞总独酌
孤舟危舟月夜舟舟中悲秋常作客
开元盛世酌酒花间恣长歌
安史之乱抱病舟上涕泗流
举杯邀月对影三人自云酒中仙
吹风拂草月映孤舟惟见世中圣
为国哭为民泣 时塑诗中圣
对梦痴对月狂 世造酒中仙
力士脱靴贵妃捧酒天子宾客放逐岂是蓬蒿人
长安叩门草屋受损严武幕府流浪总做孤独客
2、读余光中〈李白〉,仿写给李白的诗
3、课外阅读〈唐诗韵诗仙李白〉写一月、黄昏
1)“月”中的生命情怀
月在中国诗歌中包含着丰富的意蕴,有月下徘徊、月下孤独的生命漂泊之感,有月下相思、月下怀人的缠绵悱恻之情,悠闲自在、高洁的情怀,有仰望宇宙天人合一的时空永恒之理。
月
《春江花月夜》
《夜归鹿门歌》
《登岳阳楼》
《菩萨蛮》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把酒问月》
李白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
“今晓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2)、李白的月亮
据统计,在李白诗集中提到月的诗句不下三百处。“酒缺月无味,景无月不美。”月在李白的点染下变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论时间有秋月、古月、汉月等,论地点有秦地月、萧湘月、溪月、湖月等;他把月比作飞天镜、瑶台镜、白玉盘,并形容为素月、浩月、孤月、朗月、半轮秋等;他可以泛月、醉月、步月、乘月、揽月、寄月,他甚至可以去赊月。月亮唤起了李白不尽的诗兴和灵感。李白的月亮诗蕴藏了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深刻的哲理精神,完成了月亮由自然客体向人格意志的转变,使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月亮主题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3)、黄昏:
夕阳西下、“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为千古黄昏吟咏之祖,黄昏为一天中最具安宁、平和之家庭意味的时刻,渴望安宁团圆的安顿身体和心灵的心理需求,使得“黄昏”时的情感最为强烈。“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为何“断肠”,说不清楚,就是一种惶惶然,漂泊无着的黄昏体验。
《夜归鹿门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王维“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姜夔的“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都在增加着这种共同的悲时伤世、漂泊流浪、寻找寄托、渴望安顿心灵的惶然和急迫。所以,孟浩然在找到“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王维在‘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后心灵都找到了栖息处,归于平静祥和。
让学生再找十处不同的黄昏的句子: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人行。(《暮过山林》)
乌纱巾上是黄尘,落日荒原更恐人。(《十里》)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其实,杜甫诗中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中的孤舟、纳兰词中的“夜深千帐灯”中的“灯”都可归为这类意象。让学生再找十句含“孤舟”“灯”的句子: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莹。微微风簇浪,散作满天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补充资料:
1、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但描写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三四句实写湖,第三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城市瑟缩不安地匍匐在它的脚下。这么大的湖水是为了说明自己想渡过却没有船只,于是向垂钓者发出呼吁。作为干谒诗,有分寸,不失身份,不露寒乞相,不卑不亢,已经是第一等文字,无可挑剔了。但和杜甫的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比起来,就显得境界窄而气魄小了。
2、姜夔:
3、纳兰性德:
不作人间富贵花
性德姓纳兰,原名成德,后因避太子讳,改名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655年1月19日)生于满洲正黄旗一个贵族家庭。纳兰氏是满洲著姓,金代三十一姓之一,通常写作纳喇氏或那拉氏。性德的曾祖金台什生当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是海西女真叶赫部的领袖,与建州部女真的领袖努尔哈赤彼此争雄。后来努尔哈赤统一了叶赫,金台什的后人就成了满洲的贵族。金台什的妹妹嫁与努尔哈赤,即太祖高皇后,她的儿子皇太极是太宗文皇帝。纳兰氏世代在清朝都很显贵。性德十岁那年,父亲明珠担任了内务府总管,总理皇家事务,后来接连升任左都御史,刑、兵、吏各部尚书,保和殿、武英殿大学士,累加太子太傅、太子太师,一时权倾朝野。
性德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与政治气氛中长大。他自幼聪颖,好学深思,十八岁就中了举人,十九岁会试中式,三年后应殿试,中二甲七名进士。他这次殿试考得很出色,入对殿廷,数千言立就,条对剀切,书法遒逸,考官大臣无不惊叹。康熙皇帝满心欢喜,特意把他留在身边,授乾清门三等侍卫(正五品),后又升为二等侍卫(正四品)、一等侍卫(正三品)。挑选八旗贵族的精干子弟充当侍卫,考察他们的才能,培养他们对君主的感情,然后委以重任,这是清代皇帝发现和训练栋梁之才的一个重要途径。性德的父亲明珠就是由侍卫起家的,性德的弟弟揆叙也是初任侍卫,后至翰林院掌院学士、都察院左都御史。性德以进士出身而授侍卫,在他面前展开的实在是一条通往尊显的光明大道。
但性德却是个醉心风雅、酷爱生活而薄于功名的人。他虽然门阀崇隆,但却性情恬淡,“闭门扫轨,萧然若寒素”(徐乾学:《纳兰君墓志铭》)。那些奔走权门希风望泽者接踵而来,他却不喜会客,自在幽静处弹琴赋诗。他昼夜穷研经学,在他的座师一代名儒徐乾学的指导下,辑印了一千八百多卷的《通志堂经解》。他喜欢书法,善诗,尤爱词学,曾自选唐五代以来诸名家词,又依洪武韵改并连属编成《词韵正略》一书(已佚)。他填的词清新秀隽,自然超逸,都下竞相传写。他结交了严绳孙、顾贞观、秦松龄、陈维崧、姜宸英这样一批失意于时的海内名士,经常在龙华僧舍、花间草堂、渌水亭等处,咏月吟花,纵论文史、摩挲书画。对他这样一个放达不拘的人来说,入侍禁庭无异是进了牢笼。他的拟古诗第三十九首云:我本落拓人,无为自拘束。倜傥寄天地,樊笼非所欲。嗟哉华亭鹤,荣名反以辱!他羡慕野鹤朝饮碧泉暮宿沧江那样自由自在的生活。而现在,他要在这森严枯寂的宫院中度过一个个晨昏,要在那皇帝出巡的行列里紧随马队和旌旗,“动止类循墙”(《野鹤吟•赠友》),“耳目有拘系”(《和友人饮酒》之二),不能多说一句话,不能多走一步路。尽管康熙皇帝对他格外垂青,先后赐给他金牌、衣物等很多东西,巡幸各地及登东岳、幸阙里、省江南,处处都叫他随侍。朝中人人羡慕,以为贵近臣中没一个能比得上他。然而性德“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韩菼:《纳兰君神道碑铭》),他渴望的是美好的人生。他的词中写道: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画堂春》)他向往与友人团聚、与情人厮守,抱怨美好的事总难圆满。照这般亲人难亲,老天爷呀,那你的大好春光还为谁而设呢?也许有人说他没有壮志雄图,没有男儿气象。他有自己的观念: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采桑子•塞上咏雪花》)他羡慕冷处轻模样,只因它不是热闹场中富贵花。他想摆脱浮名,然而不能:“学得海鸥无事,闲飞闲宿”一身却总被“浮名束”。他嗟怨无止息的巡幸将他与情人遥隔万里,抱恨为了君王事耗尽了宝贵年华,失去了真正生活的光辉:长飘泊,多愁多病心情恶。心情恶,模糊一片,强分哀乐。拟将欢笑排离索,镜中无奈颜非昨。颜非昨,才华向浅,因何福薄!(《忆秦娥》)这种“令人怆神寒骨不可久居”的词境,正是他的热烈追求受到冷酷现实的摧折以后悲凉心境的自然反映。
性德多情而笃于友谊。他和妻子卢氏感情极好。卢氏夭亡,他悲痛欲绝,时时梦中相见。一次他梦见妻子淡装素服,执着他的手,哽咽着讲了许多话,临行送他两句诗:“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他醒来悲伤不已,作《沁园春》一首: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自那番摧折,无衫不泪,几年恩爱,有梦何妨。最苦啼鹃,频催别鸽,赢得更阑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飚一转,未许端详。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信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月,触绪堪伤。欲结绸缪,翻惊漂泊,两处鸳鸯各自凉。真无奈,把声声檐雨,谱入愁乡。哀感凄切,声泪俱随,令人不能卒读。
关于纳兰的评论
顾贞观:“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忍卒读。”
王国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郑振铎:“纳兰词缠绵清婉,为当代冠。”
4、推荐书目:
《栖息在诗意中–王维小传》(林继中)
《纵横论王维》(王志清)
《苏东坡传》(林语堂)
《杜甫传》(冯至)
《西风独自凉(清初词人——纳兰容若传)(作者:朴月)
《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词的情意写真》(作者:安意如)
五、学生活动设计:
一、我的研究专题
推荐研究题目
①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② 王维诗歌中的“禅趣”
③ 苏轼的旷达
④ 杜甫小传
⑤ 李白与杜甫
⑥ 姜夔的婉约
⑦ 我所知道的纳兰
⑧ 纳兰词的美
⑨ 论“温韦”“花间词派”的含蓄婉约
⑩ 忧患意识与儒学传统
二、分小组结成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准备好论文答辩会
操作程序:
1、提供研究报告
2、成立答辩委员会
3、设计答辩程序
(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的自主招生比例要逐渐加大到50%,这正是语文教学大显身手的时间。做好答辩可以应对面试,做好研究性学习可以应对笔试,做好课外阅读可以应对阅读和写作。)
三、对联征集
教师可设计关于这些作者的上联,通过征下联来复习综合知识,一举多得。
四、古诗创作
培养创新思维
五、高考连接
六、单元总结:
1我对置身诗境的体会是:
2我对缘景明情的体会是:
3我所读到的自然景色有:、花、月、树、江、湖、船、白鹭、黄鹂、海鸥、细草、沙鸥、野桃、溪柳、荠麦、红药、二十四桥——
时间:春、夏、秋、冬、夜、
地点:长江、洞庭湖、山海关、扬州、杭州、成都、蓝田、江南、襄阳
4我的诗:练习写古诗,是鉴赏诗歌的最佳途径。创作的过程就是学习鉴赏的过程。只要写一首好诗,鉴赏就能提高一个大档次。要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题目。北京自然景色的诗,一方面增添诗歌感受,一方面补充风土人情,增加文化含量。
如:咏红叶(香山)、咏竹(紫竹院)、咏樱花(玉渊潭)、咏荷花(颐和园)
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答案】
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
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注释〗
(1)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非常荒远的地方。
(2)左迁: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3)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
(4)子规:即杜鹃鸟。
(5)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6)五溪:指沅溪、武溪、西溪、巫溪、辰溪五条溪水,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7)随风:一作“随君”。
(8)夜郎: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木芙蓉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参考答案】
(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篇三】泰山日出教学设计
泰山日出 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1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生字新词和新颖鲜活词汇。
2、品读文章精彩的词句,欣赏雄奇瑰丽而富于活力的泰山日出奇景。
3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
4、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感受作者真挚热烈的情感。
2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对语文学科知识的领悟力和灵活运用能力较强,能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但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上课不注意听讲,字迹潦草,不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等。学生的阅读理解答题能力有待提高。
3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文章的精彩词句,比较刘白羽的《日出》。
2、难点:文章所浸透的诗化的灵动的美。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泰山日出
导入新课:
同学们,登泰山,有一件事不可不做,那是什么?(激起学生品泰山日出的热情)让我们一起随浪漫的诗人徐志摩一起去欣赏他心中的泰山日出奇景。
活动2【讲授】作者介绍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曾赴美、英留学,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他从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活动3【活动】品读精彩语言
(一)老师和个别学生范读课文,其他学生静听文章朗读,注意:
1、标记需要积累的生字新词及传神词汇。
2、标记文中描写日出景象的词句、语段,并初步品读。
(二)品读展示:
1、字词: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莽莽苍苍雾霭溟蒙(míng)飒飒(sà)层累(lěi)毳(cuì)饱饫(yù)无餍(yàn)醒豁(huò)平拓
热奋:热烈,兴奋。默祷:默默地祈祷。
涛澜:波涛,波澜。消翳(yì):消失并湮没在欢欣里。
2、朗读品味,交流展示:
朗读你标注的描写日出景象的语句,选择最精彩的加以品读,并在自己欣赏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各自欣赏到的精彩语句。
老师预测精彩点并注意在学生的回答中适时引导学生学会品读精彩语言点,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1)、描写日出的语句;
“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
(一系列美好事物的罗列展现日出时云彩的变幻美,多重比喻再现日出时色彩的浓郁、变幻与奇丽,让人产生美的遐想)
“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
(鱼龙的比喻,显现日出时活跃而变幻莫测的动态美)
“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奋的驰骋。”
(揭示东方巨人的觉醒,并用传神的比喻显现活跃而变幻莫测的动态美)
“海句力士已经扫荡了他得阻碍,雀屏似的金霞,从无垠的肩上产生,展开在大地的边缘。起……起……用力……用力……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地跃出了地平,反等了云背。临照在天空……”
(关注比喻和拟人修辞的重点词句,如“雀屏”的形态美,“金”的色彩美,以及拟人中的不可遏制的力量美)
(2)、描写云海的语句:
(对比两次云海描写,感受静态美到动态美的转化,品读日出到来时的活跃与生机,感受光明到来时的欢欣)
“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地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
“云海也活了,眠熟了的兽形涛澜又回复了伟大的呼啸,昂头摇尾地向着我们朝露染青的馒形小岛冲洗……似在报告光明与欢欣之临在……”
3、老师放映“泰山日出视频”画面,学生朗读并尝试背诵“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在热奋的驰骋。”
4、你能用文中的两个短语来概括泰山日出之美,美在何处吗?
关注“瑰丽荣华的色彩”,“伟大普照的光明”。
(三)主题探究:
如此充满瑰丽而雄奇日出景象饱含无限的绚烂,美好,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品读欣赏泰山日出的眼睛里饱含怎样的心灵吗?思考:
1、如此瑰丽、雄奇的泰山日出奇景触动了作者怎样的心灵感想?你如何理解作者对日出的这些感受呢?
(注意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出发,品读作者对光明的渴望)
“在航过海的人……我们无餍的好奇心,当然盼望一种特异的境界。”
(对比衬托泰山观日出的美妙,雄奇。更彰显企盼心境)
品读“我躯体无限的长大……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地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悲喜交互的热泪……”
(排比,短句,一气呵成,形象表现巨人迎接日出时迫不及待而一往情深的情感)
“起……起……用力,用力,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地跃出了地平,翻登了云背,临照在天空……”
(传神写出目不转睛的注视状态,仿佛在呼唤,在催促,在协助光明的伟大诞生,传神的体现出对日出的企盼)
品读最后三自然段
(当光明胜利之时,诗人的心与初升的太阳交融在一起,响彻四方八隅的只有他颂美的歌声,他在为东方的复活而歌唱,为光明的胜利而赞美,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与联想)
2、齐读最后三自然段,再次感受真挚而热烈的情感。
3、太阳升起时,诗人慨叹“东方之复活,光明的胜利”,那么这个东方仅仅指东方的天空吗?光明仅仅指阳光的普照吗?
老师顺势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相关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明确:光明不仅指日出的光明,还指社会的光明。作者描绘一幅令人难忘的迎日图,也是表达中国诗人对东方文学的泰斗泰戈尔的敬仰的感情。
(四)比较探究:
同样是描写日出,试比较徐志摩、刘白羽、屠格涅夫对旭日初升那一刻的描写,品味三人所描写的最生动之处。
(学生讨论,老师引导再次品读精彩,并将精彩语句当堂背诵)
活动4【练习】巩固提升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饱饫()无餍()醒豁()厚毳()溟濛()
飒飒()蜿蜒()祈祷()玛瑙()消翳()
②朝xù()长róng()雾ǎi()quán()石平tuò()
久mù()guī()丽八yú()神jū()临lì()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
①观②朝
()()
()()
③奇④约
()()
3.选出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A.莽莽彻成弥漫依稀B.平辅飘荡催促崇拜
C.婉似默祷馒形浮礁D.玫瑰紫荆驰骋涛澜
4.下列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饱饫:吃饱。
②无餍:不能满足。
③莽莽苍苍:无边无际。
④醒豁:清醒豁亮。
⑤见所未见:看到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形容事物十分稀罕。
⑥溟蒙:形容烟雾弥漫,景色模糊。
⑦蜿蜒:弯弯曲曲的龙蛇。
⑧临莅:来到﹑来临。
A.①②③④B.⑤⑥⑦⑧
C.②④⑥⑧D.①③⑤⑦
5.下面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结构完整,构思独特,呼应巧妙,其想象更是不同凡响,紧扣泰山日出的壮丽景观。
B.作者把对光明的歌唱,对光明的赞美表达到了极致。
C.徐志摩以“泰山日出”来隐喻泰戈尔的文学创作和来华访问,表达中国诗人对泰戈尔的敬仰的感情。
D.课文是一探究讨论:
饱饫无餍
醒豁消翳
厚毳溟蒙
飒飒蜿蜒
活动7【活动】教学反思
离开了语言的品读,语文教学便失去了魅力。对徐志摩先生这篇“浓的化不开”的文章,一开始我很是担心学生会望而却步,因而浮躁阅读,品读不出应有的内涵与神韵。但此节课以“拆——猜词义”为引子,诱发学生品读语言之法,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品读传神词汇和生动修辞手法所创造的精彩语句,从而理解了作者浓烈而真挚的情感。
同时倡导合作探究,采取小组评价的方法,小组内互助并互评,小组外竞争互评,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谭义专
【篇四】泰山日出教学设计
泰山日出教案
泰山日出
徐志摩
导入:1、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五岳是指哪五岳?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关于“泰山”的成语或俗语:泰山北斗、稳如泰山、泰山鸿毛……
*描写“泰山”的诗句: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2.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李白《游泰山》
2、上节课我们随着现当代作家刘白羽在飞机上看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今天哪,我们再随着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去泰山上看日出。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泰戈尔的相关信息及写作背景。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3、赏析徐志摩富有诗意的写景词、句。(重难点)
检查预习:饱饫(yù) 无餍(yàn ) 醒豁(huò) 厚毳(cuì) 雾霭(ǎi) 溟濛(míng) 飒飒(sà)驰骋(chěng)四隅(yú)浮礁(jiāo)海句力士(gōu) 横亘(gèn)
作者简介: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泰戈尔: 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主要作品有:《吉檀迦利》、《新月集》 、《飞鸟集》等
写作背景:《小说月报》约稿;游泰山归来; 作为泰戈尔即将来华的颂词。 解题:《泰山日出》标题给大家什么信息?
“日出”点明本文所要描绘的内容,“泰山”限定了观看日出的地点。从题目上看,本文所要描述的是作者站在泰山之巅看日出的景象。
解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都写了什么内容?并按照时间顺序划分本文的层次。
明确:云海、日出、想象自己是一个巨人、对日出的赞美。
教师小结:写“云海”有日出前的云海奇观和日出时的云海美景,“日出前的云海奇观”使诗人生发了奇异的幻想,把自己想象成一位立在大地顶尖的巨人,由“日出时的云海美景”,诗人又写到了“日出的景色”,最后诗人对日出后的景象发出了由衷的赞美。由此我们看,
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和刘白羽对日出的描写有相似的地方,都是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时间顺序描写的。因此本文13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写日出之前的所见所想。所见-云海 所想-巨人
第二部分(第9、10自然段):写日出时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歌颂太阳所带来的光明,表达了心中对日出的礼赞之情。 重点突破1:①请找出文章中具体对云海描写的语段
②齐读之后分析两处描写的不同
明确:1、9段。(明确:第1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云海比喻为绵羊,由绵羊联想,引出羊绒、羊角、羊颈的交接。这一比喻很形象地写出了云海的奇观,突出了云海的一种静态的美。第9段主要写动态之美,一个“活”不仅将云海拟人化,还概括了云海的动态。) 文本解读:带着下列问题,请大家速读课文。
1、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对日出景象描写的语段。【齐读】(第10自然段)
2、本段是如何描写太阳升起的?
明确: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用“海句力士”来太阳比喻太阳,用“雀屏”来比喻太阳放射的光芒,“纯焰的圆颅”比喻太阳,“一探再探”、“跃”、“翻登”等拟人的修辞,使太阳显得俏皮可爱,赋予了太阳一种生命的动感、一种不可遏制的力量,同时还用了“起……起……用力,用力”写出了太阳升起时努力、追求。最后,太阳终于跳上了云背,把光明洒向了人间。
第二课时:1、赏析徐志摩富有诗意的语言和奇特的想象的语句
2、反复朗读课文,根据时代背景理解词语的象征意义。
3、体会作者通过写景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文本解读: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除了以情动人外,奇特的想象和诗意的语言是本文主要的写作特点。请大家找出并分析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优美的语句或意蕴丰富的句子。(学生讨论并分析)【个别读并分析】
①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重点句)
明确:一连用了五种事物来比拟日出的壮丽。形象而生动的形容出日出时色彩的浓郁,变幻的奇丽,把光的色彩表现的强烈鲜明。“鱼龙”这一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日出时的动态过程,更好地描写了日出前景色的奇丽。让人产生更多的美的联想。
②“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 东方有的,在展露的,是什么? 东方有的是瑰丽
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深意句) 明确:这里的东方,显然不是地理学意义上的东方,是文化的、历史的含义;这里瑰丽荣华的色彩,伟大普照的光明不仅仅是大自然的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表达出作者对东方文化的自豪和憧憬。
重点突破2: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描写作者渴望光明的语句并分析说明这些语句。
①“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悲喜交互的热泪…… 这泪不是空流的,这默祷不是不生显应的。”
八个“在”构成排比,一气呵成,气势磅礴,形象地表现了巨人迎接东方太阳升起时迫不及待而又一往情深的复杂情感。
②“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 ”
明确:这三个分句,一句比一句表达强烈,体现了日出的动态变化,又反映了作者见到光明时激动地心情变化。
③“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
明确:用动物来比喻,显示了一种极其活跃而又变化莫测的日出动态过程,更好地描写日出时景色的奇丽。
④“歌唱呀,赞美呀,这是东方之复活,这是光明的胜利……”
明确:用诗化的语言,反复的修辞,直抒胸臆,抒发对太阳和光明的赞美,感情达到了极点。 重点突破3:齐读课文第三部分,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
诗人以他才华横溢的想像和语言,描绘了一幅令人难忘的迎日图,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的渴望和追求。自然的描绘中包含了他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感悟。 思考:如何理解文章中的“光明”一词?
明确:在文中光明是双关语,既指日出的光明,也指社会的光明。光明(即东方)在文中反复出现,特别是字里行间洋溢的热烈情感,使人感到这一不仅仅是自然意义的光明。作者面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并不消极颓废,而是积极地呼唤迎接光明的到来。文章中如“光明”“复活”“海句力士”等等都是在表现“五四”精神。作者夸张的欢乐就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欢呼和礼赞。文章中的悲喜交互,也表明光明来之不易,它经历了漫长黑夜的沉睡(痛苦、屈辱的等待)冲破了重重的障碍,也得以觉醒,这艰难的获得让作者悲喜交互。 拓展学:同样是描写日出,试比较刘白羽与徐志摩所描写旭日初升那一刻的句子,指出两人所描写的最生动之处。
明确:刘白羽:见课本第4页。
好处1:太阳本来是有固定形状的,刘却以液态(沸腾)来形容,显得特别新颖,刘白羽式的创造。
好处2:刘白羽选择了一系列富于动感和力度的动词来表现日出的强大力量(矗起、闪、抛溅、上冲、迸射、冲破、飞跃等)动感力度较强的词表现日出一刹那的巨大气势和力量,极其雄壮、瑰丽、真的是气象万千。
好处3:“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这里夹杂了作者独特的感受,晨光与黑夜的交替是即将过去的世界与即将到来的世界的交替,这里作者联想到的是新中国的瑰丽景象,同时双关。
徐志摩:见课本第10页。
好处:传神地刻画了对日出的企盼、渴望,对初升之时跳动状的精微感受,似乎感受到作者在呼唤,在催促,在目不转睛地注视,在协助太阳完成这一伟大的诞生。 屠格涅夫:见课本第2页。
好处:此比喻句把对耀眼亮色(光线)的敏锐,精致的感受描写了出来(色彩描绘的很精致);另外在情绪上将作者的主观感受与客观自然巧妙契合,光柱的跳跃,旭日初升的清丽,清晨的宁静化作了“肃穆的欢悦”。传神,精致。
当堂检测:阅读《泰山日出》第1—8自然段,然后回答下列各题。
1. 第1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写云海的?
明确:先用一个“狂叫”,从主观感受上夸赞云海。接着作者使用了形象的比喻,对云海进行细致的描绘,再通过作者的幻想来展示云海的神奇。
2. 把“我”幻想成一个巨人,有什么好处?
明确:通过这样奇特的想象,运用夸张手法,化实为虚,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泰山日出对“我”所产生的震憾,便于下文表达“我”对磅礴壮观的日出的礼赞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 文中用“鱼龙”“神驹”等各种动物形象来比喻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用这些动物来比喻,显示了一种极其活跃,而又变幻莫测的日出动态过程,更好地描写了日出时候景色的奇丽。
4. 有人说“作者写巨人是故意夸大自我”,你是否同意此点,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不同意。从第2—8自然段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作者设此比喻的目的旨在让人们联想到光明即将到来时激动的情态。
【篇五】泰山日出教学设计
《泰山日出》教案
《泰山日出》教案
主备人:李素云
教学目标:泰山日出教学设计
1、积累重点生字新词和新颖鲜活词汇,初品造词法。
2、品读文章精彩的词句,欣赏雄奇瑰丽而富于活力的泰山日出奇景。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
3、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感受作者真挚热烈的情感。泰山日出教学设计
4、比较阅读,感受浪漫华丽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点:
1、积累重点生字新词和新颖鲜活词汇,初品造词法。
2、品读文章精彩的词句,欣赏雄奇瑰丽而富于活力的泰山日出奇景。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比较阅读,感受浪漫华丽的语言艺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一起欣赏了雄伟瑰丽的日出景象,作为山东人,登泰山,有一件事不可不做,那是什么?(激起学生品泰山日出的热情)让我们一起随浪漫的诗人徐志摩一起去欣赏他心中的泰山日出奇景。
二、作家常识:徐志摩,现代作家、诗人。作品有《志摩的诗》、《巴黎的鳞爪》等。
三、品读精彩语言:
(一)老师和个别学生范读课文,其他学生静听文章朗读,注意:
1、标记需要积累的生字新词及传神词汇
2、标记文中描写日出景象的词句、语段,并初步品读。
(二)品读展示:
1、字词: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看解读词义有没有什么特殊规律。
莽莽苍苍 雾霭溟蒙(míng) 飒飒(sà) 层累(lěi) 毳(cuì) 饱饫(yù) 无餍(yàn ) 醒豁(huî)平拓
热奋:热烈,兴奋。
默祷:默默地祈祷。
眠熟 :睡足。
涛澜:波涛,波澜。
消翳(yì):消失并湮没在欢欣里。
(运用拆词法引导学生品读临时造词的意趣与神采)
2、朗读品味,交流展示:
朗读你标注的描写日出景象的语句,选择最精彩的加以品读,并在自己欣赏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各自欣赏到的精彩语句。
老师预测精彩点并注意在学生的回答中适时引导学生学会品读精彩语言点,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1)、描写日出的语句;
“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
(一系列美好事物的罗列展现日出时云彩的变幻美,多重比喻再现日出时色彩的浓郁、变幻与奇丽,让人产生美的遐想)
“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
(鱼龙的比喻,显现日出时活跃而变幻莫测的动态美)
“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奋的驰骋。”
(揭示东方巨人的觉醒,并用传神的比喻显现活跃而变幻莫测的动态美)
“海句力士已经扫荡了他得阻碍,雀屏似的金霞,从无垠的肩上产生,展开在大地的边缘。起„„起„„用力„„用力„„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地跃出了地平,反等了云背。临照在天空„„”
(关注比喻和拟人修辞的重点词句,如“雀屏”的形态美,“金”的色彩美,以及拟人中的不可遏制的力量美)
(2)、描写云海的语句:
(对比两次云海描写,感受静态美到动态美的转化,品读日出到来时的活跃与生机,感受光明到来时的欢欣)
“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地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
“云海也活了,眠熟了的兽形涛澜又回复了伟大的呼啸,昂头摇尾地向着我们朝露染青的馒形小岛冲洗„„似在报告光明与欢欣之临在„„”
3、老师放映“泰山日出视频”画面,学生朗读并尝试背诵“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在热奋的驰骋。”
4、你能用文中的两个短语来概括泰山日出之美,美在何处吗?
关注“瑰丽荣华的色彩”,“伟大普照的光明”。
四、主题探究:
过渡:如此充满瑰丽而雄奇日出景象饱含无限的绚烂,美好,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品读欣赏泰山日出的眼睛里饱含怎样的心灵吗?思考:
1、如此瑰丽、雄奇的泰山日出奇景触动了作者怎样的心灵感想?你如何理解作者对日出的这些感受哪?
(注意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出发,品读作者对光明的渴望)
“在航过海的人„„我们无餍的好奇心,当然盼望一种特异的境界。”
(对比衬托泰山观日出的美妙,雄奇。更彰显企盼心境)
品读“我躯体无限的长大„„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地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悲喜交互的热泪„„”
(排比,短句,一气呵成,形象表现巨人迎接日出时迫不及待而一往情深的情感)
“起„„起„„用力,用力,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地跃出了地平,翻登了云背,临照在天空„„”
(传神写出目不转睛的注视状态,仿佛在呼唤,在催促,在协助光明的伟大诞生,传神的体现出对日出的企盼)
品读最后三自然段
(当光明胜利之时,诗人的心与初升的太阳交融在一起,响彻四方八隅的只有他颂美的歌声,他在为东方的复活而歌唱,为光明的胜利而赞美,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与联想)
2、齐读最后三自然段,再次感受真挚而热烈的情感。
3、太阳升起时,诗人慨叹“东方之复活,光明的胜利”,那么这个东方仅仅指东方的天空吗?光明仅仅指阳光的普照吗?
老师顺势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相关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明确:光明不仅指日出的光明,还指社会的光明。作者描绘一幅令人难忘的迎日图,也是表达中国诗人对东方文学的泰斗泰戈尔的敬仰的感情。
五、比较探究:
同样是描写日出,试比较徐志摩、刘白羽、屠格涅夫对旭日初升那一刻的描写,品味三人所描写的最生动之处。
(学生讨论,老师引导再次品读精彩,并将精彩语句当堂背诵)
六、小结:
诗人徐志摩用“浓的化不开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一幅真挚而热烈的迎日图,表达对光明的企盼与赞美,字字传神,句句含情。学习此文,我们懂得了品文章之妙需悟语言之美,我们也应尝试用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语言来传达自己的所见所思。
七.布置作业:
1.朗读并背诵“巨人的手„„在热奋的驰骋”这段文字。
2.完成助学,注意书写规范。
3.积累徐志摩的几首诗并尝试背诵。(例如《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沙扬娜拉》等)
【篇六】泰山日出教学设计
泰山日出 教案
课题:《泰山日出》
课型:主读课文
上课日期:2012、9、14
作者姓名:张 怀 朋
单 位:滕州市洪绪中学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泰山日出》(2课时)
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及本文背景资料。
2、积累和整理刘白羽、屠格涅夫旭日初升那一刻的文字,并尝试说明他们的妙处
相关课程标准:
“ 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动、灵活的词汇和片段。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的奔放,想象的奇幻,词采的华灿,感受散文之美。
3、结合特定历史时期的背景,领会作者借写日出来抒发对光明的强烈渴望。
4、通过合作探究能明确: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性格影响下表达的观看日出的不同感受。
5、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巨人的手,指向东方——„„在热奋地驰骋”这段文字。
评价任务:
1.初次朗读,把文章读准确、流畅、有感情。
2.再次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自学问题。
3.诵读,读出对光明的渴望对新文化即将到来的赞颂。
4.比较阅读,品味: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性格影响下表达的观看日出的不同感受。
5.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指定片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感知全文。
通过《再别康桥》的视频朗读,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进而简介作者以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二、出示学习目标,初读课文。
全文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动、灵活的词汇和片段。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的奔放,想象的奇幻,词采的华灿,感受散文之美。
3、结合特定历史时期的背景,领会作者借写日出来抒发对光明的强烈渴望。
4、 通过合作探究能明确: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性格影响下表达的观看日出的不同感受。
5、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巨人的手,指向东方——„„在热奋地驰骋”这段文字。
课时目标:
1、勾画并掌握值得品味的词句和片段。
2、按写作的内容,尝试给文章划分结构。
3、读有关云海的片段,分析理解其特色。
4、有感情地朗读“巨人的手,指向东方——„„在热奋地驰骋”这段文字。 学生默读课文,并勾画词句,尝试划分文章结构。教师巡视,指导。
三、按探究提示,学生自学。
1、这篇课文都写了什么内容?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本文是否只是对日出的赞美?还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3、日出前对云海的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其中的句子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4、“日出时云海的描写”和“日出前云海的描写”有什么异同?试着从修辞和内容的角度加以分析。
四、学生互助,形成共识,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长组织交流。口述或笔答自学成果,对共性问题提出质疑。
1、云海、日出、想象自己是一个巨人、对日出的赞美。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
(提示语:合上课本,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对比刘白羽先生的《日出》,顺序上是否一致?)
2、本文在赞美日出的同时,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的期盼与赞美之情。 (写景的目的不会单纯的是表现景物本身,还有没有隐含或暗示的内涵?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是我们思考的方向。用喜欢的符号标志出这些语句。)
3、比喻的修辞。„„形象的写出了„„的状态,突出表现了„„
(比喻就是利用两者外在的相似性,可以按照老师的示范格式回答其好处。)
4、相同点:把云层比喻成“云海”,都把云海的形态比成“兽”,都写了云海的美丽。不同点:“前”写的是静态美,“时”写的是动态美。
(指名读出两个片段,然后提示从修辞和内容的角度分析)
五、课堂达标。
1、 下列各项中黑体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 驰聘(奔跑) 平拓(开拓,拓展)
B. 溟濛(海) 神驹(千里马)
C. 消翳(遮蔽) 横亘(空间上连续不断)
D. 厚毳(鸟兽的细毛) 弥漫(更加)
2、指出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方法。
(1)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地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 )
(2)这巨人竖方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张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地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的悲喜交互的热泪„„( )
(3)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 )
(4)听呀,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 )
六、课下思考。
比较徐志摩、刘白羽、屠格涅夫的旭日初升那一刻的文字,说说他们的妙处。
第二课时
一、前课回顾,检测学习成果。
1、作者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泰山日出的壮丽景色,同时表达了对光明的渴望。
2、作者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详细细腻并充满激情地展开了对云海、日出的描写。
二、出示学习目标,再读课文。
1、品读重点语句,理解作者行文的特色。
2、比较不同作家对日出写法的异同,理解作者情感、经历、性格对文章风格的影响。
3、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
三、按探究提示,学生自学。
1、从结构的层面来看,“我独自站在雾霭溟濛的小岛上,发生了奇异的幻想——”有什么作用?
(联系上下文阅读,然后体会它的作用)
2、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时代特征,尝试分析“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的悲喜交互的热泪„„”
(泰戈尔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传统文化的标志。1924年正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前期,徐志摩先生是其优秀的代表者)
3、从表达方式来分析,“歌唱呀,赞美呀,这是东方之复活,这是光明的胜利„„”泰山日出教学设计
(文章基本的表达方式是:记叙、议论、抒情和说明。它们的各自特征你还记得么?)
4、研读刘白羽与徐志摩对旭日初升的描写,从用词、立意、手法等角度比较其妙处。
(小组长组织分工,两人朗读读描写片段,然后自选一个角度比较。)
5、思考:《泰山日出》一文,并没有完全写日出的景象,更多的是作者的想象和情感的迸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作品呢?
(作者要通过日出的景象暗示些什么呢?)
四、学生互助,形成共识,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长组织交流。口述或笔答自学成果,对共性问题提出泰山日出教学设计
质疑。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为下文的想象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2、作者不仅是表现出对日出的迫不及待和一往情深,更表达了对光明的渴望。
3、这句使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直抒胸臆。传达了作者对日出到来的赞美之情,对新文化到来的欢呼和礼赞。
五、课堂达标。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的作用。
(1)果然,我们起初时,天还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铁青,东方些微有些白意,宇宙只是——如用旧词形容——一体莽莽苍苍的。( )
(2)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地狂叫——因为眼前只是一个见所未见的境界。( )
(3)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 )
2、判断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1)可是,太阳的初升,正如生活中的新事物一样,在它最初萌芽的瞬息,却不易被人看到。看到它,要登得高,望得远,要要一种敏锐的视觉。( )
(2)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大悟„„( )
(3)我们从德里经孟买、海德拉巴、邦葛罗、科钦,到翠泛顿,然后沿着椰林密布的道路,乘三小时汽车,到了印度最南端的科摩林海角。 ( )
六、课下练笔。
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巧写一篇写景的短文,不少于200字。
作业设计:
1、第一课时的课堂练习,第一题主要目的是提醒和检测学生对课下注解的关注,同时照应课时目标中的“掌握值得品味的词语”。第二题检测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把握,同时照应课时目标的“掌握值得品味的语句”。通过这两道题的安排让学生关注本课修辞的运用。
2、第一课时的课下思考,不仅让学生关注本课的细节描写,而且尝试对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进行横向的理解。
3、第二课时的课堂练习,第一题拓展学生对破折号作用的认识,第二题分辨表达方式的运用,从而体会和理解本课的语言特色。
4、第二课时的课下练笔,将学练结合,有意识的进行景物片段的练习,现实知识的迁移。
教学反思:
1、本课的设计,特别关注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提供有效的帮助的基础上,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2、在探究提示上,降低了自学的难度,给予了恰当的思考方向的提醒,有效的节约了教学时间。
3、教学设计不仅关注课时,而且把握整体,做到点面结合。将课内和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篇七】泰山日出教学设计
泰山日出教案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泰山日出》(2课时)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及本文背景资料。 2、积累和整理刘白羽、屠格涅夫旭日初升那一刻的文字,并尝试说明他们的妙处相关课程标准:“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动、灵活的词汇和片段。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的奔放,想象的奇幻,词采的华灿,感受散文之美。 3、结合特定历史时期的背景,领会作者借写日出来抒发对光明的强烈渴望。 4、通过合作探究能明确: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性格影响下表达的观看日出的不同感受。 5、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巨人的手,指向东方——„„在热奋地驰骋”这段文字。评价任务: 1.初次朗读,把文章读准确、流畅、有感情。 2.再次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自学问题。 3.诵读,读出对光明的渴望对新文化即将到来的赞颂。 4.比较阅读,品味: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性格影响下表达的观看日出的不同感受。 5.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指定片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作者,感知全文。通过《再别康桥》的视频朗读,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进而简介作者以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二、出示学习目标,初读课文。全文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动、灵活的词汇和片段。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的奔放,想象的奇幻,词采的华灿,感受散文之美。 3、结合特定历史时期的背景,领会作者借写日出来抒发对光明的强烈渴望。 4、通过合作探究能明确: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性格影响下表达的观看日出的不同感受。 5、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巨人的手,指向东方——„„在热奋地驰骋”这段文字。课时目标: 1、勾画并掌握值得品味的词句和片段。 2、按写作的内容,尝试给文章划分结构。 3、读有关云海的片段,分析理解其特色。 4、有感情地朗读“巨人的手,指向东方——„„在热奋地驰骋”这段文字。学生默读课文,并勾画词句,尝试划分文章结构。教师巡视,指导。三、按探究提示,学生自学。 1、这篇课文都写了什么内容?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本文是否只是对日出的赞美?还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3、日出前对云海的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其中的句子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4、“日出时云海的描写”和“日出前云海的描写”有什么异同?试着从修辞和内容的角度加以分析。四、学生互助,形成共识,展示交流,教师点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长组织交流。口述或笔答自学成果,对共性问题提出质疑。 1、云海、日出、想象自己是一个巨人、对日出的赞美。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提示语:合上课本,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对比刘白羽先生的《日出》,顺序上是否一致?) 2、本文在赞美日出的同时,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的期盼与赞美之情。(写景的目的不会单纯的是表现景物本身,还有没有隐含或暗示的内涵?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是我们思考的方向。用喜欢的符号标志出这些语句。) 3、比喻的修辞。„„形象的写出了„„的状态,突出表现了„„(比喻就是利用两者外在的相似性,可以按照老师的示范格式回答其好处。) 4、相同点:把云层比喻成“云海”,都把云海的形态比成“兽”,都写了云海的美丽。不同点:“前”写的是静态美,“时”写的是动态美。(指名读出两个片段,然后提示从修辞和内容的角度分析)
五、课堂达标。 1、下列各项中黑体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 驰聘(奔跑)平拓(开拓,拓展) B. 溟濛(海)神驹(千里马) C. 消翳(遮蔽)横亘(空间上连续不断) D. 厚毳(鸟兽的细毛)弥漫(更加)
2、指出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方法。(1)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
交颈接背地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2)这巨人竖方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张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地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的悲喜交互的热泪„„()(3)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4)听呀,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六、课下思考。比较徐志摩、刘白羽、屠格涅夫的旭日初升那一刻的文字,说说他们的妙处。第二课时一、前课回顾,检测学习成果。 1、作者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泰山日出的壮丽景色,同时表达了对光明的渴望。 2、作者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详细细腻并充满激情地展开了对云海、日出的描写。二、出示学习目标,再读课文。 1、品读重点语句,理解作者行文的特色。 2、比较不同作家对日出写法的异同,理解作者情感、经历、性格对文章风格的影响。 3、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三、按探究提示,学生自学。 1、从结构的层面来看,“我独自站在雾霭溟濛的小岛上,发生了奇异的幻想——”有什么作用?(联系上下文阅读,然后体会它的作用) 2、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时代特征,尝试分析“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的悲喜交互的热泪„„”(泰戈尔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传统文化的标志。1924年正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前期,徐志摩先生是其优秀的代表者) 3、从表达方式来分析,“歌唱呀,赞美呀,这是东方之复活,这是光明的胜利„„”(文章基本的表达方式是:记叙、议论、抒情和说明。它们的各自特征你还记得么?) 4、研读刘白羽与徐志摩对旭日初升的描写,从用词、立意、手法等角度比较其妙处。(小组长组织分工,两人朗读读描写片段,然后自选一个角度比较。) 5、思考:《泰山日出》一文,并没有完全写日出的景象,更多的是作者的想象和情感的迸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作品呢?(作者要通过日出的景象暗示些什么呢?)四、学生互助,形成共识,展示交流,教师点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长组织交流。口述或笔答自学成果,对共性问题提出
质疑。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为下文的想象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2、作者不仅是表现出对日出的迫不及待和一往情深,更表达了对光明的渴望。 3、这句使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直抒胸臆。传达了作者对日出到来的赞美之情,对新文化到来的欢呼和礼赞。五、课堂达标。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的作用。(1)果然,我们起初时,天还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铁青,东方些微有些白意,宇宙只是——如用旧词形容——一体莽莽苍苍的。()
(2)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地狂叫——因为眼前只是一个见所未见的境界。()(3)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 2、判断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1)可是,太阳的初升,正如生活中的新事物一样,在它最初萌芽的瞬息,却不易被人看到。看到它,要登得高,望得远,要要一种敏锐的视觉。( ) (2)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大悟„„()(3)我们从德里经孟买、海德拉巴、邦葛罗、科钦,到翠泛顿,然后沿着椰林密布的道路,乘三小时汽车,到了印度最南端的科摩林海角。()六、课下练笔。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巧写一篇写景的短文,不少于200字。作业设计: 1、第一课时的课堂练习,第一题主要目的是提醒和检测学生对课下注解的关注,同时照应课时目标中的“掌握值得品味的词语”。第二题检测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把握,同时照应课时目标的“掌握值得品味的语句”。通过这两道题的安排让学生关注本课修辞的运用。 2、第一课时的课下思考,不仅让学生关注本课的细节描写,而且尝试对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进行横向的理解。 3、第二课时的课堂练习,第一题拓展学生对破折号作用的认识,第二题分辨表达方式的运用,从而体会和理解本课的语言特色。 4、第二课时的课下练笔,将学练结合,有意识的进行景物片段的练习,现实知识的迁移。
【篇八】泰山日出教学设计
登泰山看日出 教学设计
登泰山看日出
教学目标
1、能自主学习不认识的字,通读课文,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词汇。
2、学习写游记要通过时间和地点这两条线索来描绘景物,在语言环境中学习和理解日出前后天气的变化。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断,并能运用所写的语句进行复述性的说话。
4、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阔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
教学重难点
学习写游记的方法:通过时间和地点这两条线索来描绘景物。并能运用精彩的写景片断,进行复述性的说话。
课前准备:上网浏览泰山风光;收集描写日出的语段。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你知道“五岳”吗?
(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师:其中东岳泰山,突兀挺拔,雄伟壮丽,被尊为五岳独尊。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出示课题)
2、出示课题:登泰山观日出
师:从课题上,我们可以知道课文写了哪两部分内容?
板书:登泰山 观日出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根据板书把课文分成两段,并用一个词语表达你读了“登泰山”和“观日出”这两部分内容后的感受。
2、交流:(1-6节;7-9节);喜悦 艰辛
三、学习“登泰山”部分
1、指名分节读1-6节
思考:这部分按什么顺序介绍?
板书:时间、地点(中天门——对松亭——南天门——日观峰)
2、从这部分内容中你感受到什么?读读有关句子。
3、交流
1)辛苦的:凌晨2点半就起床了
1)山路很长: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山有多高的感觉。
2)山路险峻:猛抬头一看„„就坐下来休息。
随机引读老人和我的对话。
3)喜悦:„„一鼓作气登上南天门。
师:在一步步前进的过程中,我的心情也随着景物的变化而变得喜悦起来。
4、学习第4节
师引读:站在对松亭前向下俯视,被云雾笼罩着的山势,有的如——,有的如——。随着云雾的不断扩展,飘动,升腾,有的像——,有的像——,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 这段话主要采用什么修饰手法?(比喻、排比)
自读句子,读出身临其境之感。
分男、女生读
四、学习“观日出”部分
师:7点10分,我终于到达日观峰。让我们也随着作者一同观日出。
1、自读7、8节
2、指名读日出前和日出时的语句。
3、读了课文,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好?为什么?
4、再读这部分描写优美的语句,复述日出的经过。
师:看着壮丽的日出景色,我情不自禁的喊道——
五、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描写了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泰山日出的绮丽风光。采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美景的特点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六:拓展积累
1、回程的路上,我和几位老人结伴而行,关于这次登泰山观日出,我感触颇多。想像一下,我会和老人们说些什么?
2、交流收集的日出语段。
六 回家作业:
1.积累描写泰山景色的语句;或描写日出的语句。
2.做“神游泰山”的小报。
板书:
29、登泰山观日出
(喜悦、艰辛)
登泰山 观日出
按时间、地点顺序 按时间顺序 中天门——对松亭——南天门——日观峰 日出前 日出时 (所见所闻)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sucai/chengyudaquan/211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