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高山仰止教案
yong 《高山仰止》教案1
借双慧眼透视真实的孔子
——《高山仰止》教学设计
柴桥中学 徐姣琴
【教学目标】
1、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2、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3、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4、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文化内涵】
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2、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感知
上面一章我们了解感受了一个教育家的伟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高山仰止》。 从题目“高山仰止”导入,问其意思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 “止”是语助词 。
明确: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问:这里讲的是谁的高尚品德,令人仰慕呢?
——孔子。
问:那孔子有怎样高尚的品德呢?学生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集中在本文的哪几则? ——(最后三则)颜渊对孔子 9.11 ; 子贡对孔子 19.23 19.24
1、颜渊眼中的孔子。
9·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颜渊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比喻老师学问说成是高深难测、无所不在,高不可攀。“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是说老师之教高明,“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是说自己之学勉力。
好学的颜回谈学习。主要感叹老师之道的高深莫测,难以追随。
仰之弥高四句,感叹孔子的道极其高深。夫子循循然至约我以礼,赞叹孔子传道有方。
欲罢不能至末由也已,颜子为自己修道的情形而感叹。
仰钻都是比方之词。譬如仰望高处,愈望愈高,望不到极处。又如钻凿一物,愈钻愈坚,此喻往深处说,深不可测。瞻之在眼前,忽焉在其后。前后左右,无不是道。颜子从孔子学道,发现道是如此高深,而又无处不在。何晏注:“弥高弥坚,言不可穷尽。在前在后,言恍惚不可为形象。”如此无形无尽的道不是孔子独具,而是人心本有,也就是中庸所讲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不可须臾离。所以颜子所学,是从孔子学其本有之道。
是颜回对孔子师道崇高的咏叹。孔子的学问到底有多深,人格到底有多么伟大,无法估计。颜回用形象的语言表明了自己无限敬仰之情。
颜回对孔子的道德学问的赞美。颜回的这番话是他二十多年追随孔子的切身感受和经验总结。讲了三个问题:孔子道德崇高,学习精深,难于企及:教学方式方法独特可取,博文约礼,使人精进不舍;自已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中,虽欲依从,又因学问高深无边而有不可企及之叹。
只有理解孔子学问道德的人,才知孔子学问道德的博大精深;才会对孔子有如此真挚的感情。颜回不仅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而且是孔子的真正知音。
2、子贡眼中的孔子。
子贡即端木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比孔子小三十一岁,卫国人。口才很好,雄辩滔滔,又能料事。曾担任鲁国或卫国之相,最善于搞外交活动,曾在齐、吴、越、晋诸国间游说,使吴国攻齐,从而保全了鲁国。子贡很善经商,家境非常富有,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富商。 孔子器重他仅次于颜回,称他为“琏瑚之器”。(盛祭品的容器,很贵重)
子贡话说得好,官当得好,生意也做得好,用现代人的标准来看,是一个地道的成功人士。
人们常用是否“入门”来形容学习的深浅程度。未入门的人 是“门外汉”,根本还是外行,因为他并不知道门内是些什么,有 些什么珍贵的东西。另一种说法是,没入门时,在外面看一座房 子常简单,一眼观尽。但当你入得门去时,才会发现里面非常 复杂,亭台楼阁,奇花异草,东西房屋,南北厅堂。所以,越入 门越觉得深,越入门越觉得自己原先的了解太浅薄。这是一般人 的经验。
子贡在这里也正是用这种一般人的经验来说明问题的。当他 听到别人赞美他比老师孔子更贤时,不是沾沾自喜,而是实事求 是地加以辩驳。用他的比喻来说,自己好比是一堵齐肩高的围墙, 人们要认识自己很简单,门都不需要进,只需在外面把头一伸,内 部的一切都在眼中了,包括“室家”(夫妻住的寝室)都可以看得 清清楚楚,没有什么遗漏。而老师孔子就不同了,如果还是用围 墙来作比喻,他那围墙就非常之高,假使你找不到门进到里面去, 里面的一切,包括宗庙的华美,房屋的多种多样,你根本就不知 道。正因为你连门都找不到,入不了门,不知道里面的深浅,所 以你才会认为没有什么。
子贡的意思很清楚:叔孙武叔之所以说我比老师还贤,是因 为他只能见到我这个矮围墙里面的东西,而老师的围墙里面到底 有些什么,由于他连门都没有入,所以根本就不知道。 这就叫深者见深,浅者见浅。我固然很浅,那只能见浅的人 本身不也很浅吗?所以,他说出孔子不如我的话来,也是可以理 解的嘛。
这就是子贡,雄辩而明事理,不自我标榜而是维护老师的声 誉。不过,给我们的最大启发,还是浅者见浅,深者见深的道理。 所以,当你尚未进入某一个门时,切勿乱发滥言,妄加评议,以 免贻笑大方,暴露出自身的浅薄来。
19·23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1、因为子贡的这段话,后代将“师门”又称为:门墙
2、子贡擅长辞令,曾有“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游说列国,保全鲁国之时,摧毁了齐国,又灭掉了吴国。使晋国强大又成就越国称霸)”之功,在维护老师的形象上,他是不遗余力的,请你结合本章内容谈谈子贡的说话艺术。
——子贡对老师相当尊敬,不容忍别人对老师的诋毁,他把老师的学问比做“数仞之墙”若不得其门而入,就见不了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巧妙地以宫墙作比,指出他不得其门而入,对孔子根本不了解,结尾用反语,表面平和,实为坚决。
室家、宗庙(百官)都喻指学问修养。“室家之好”,在墙外能见,说明学问修养尚浅;“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墙高而不得见,说明学问修养之精深。“不亦宜乎?”看起来是肯定,实则否定,巧妙批评叔孙武叔的浅薄和妄言。
子贡是否有点不识好歹?说他比老师还厉害,他却不买账。
——叔孙武叔借提高子贡而贬低孔子,子贡清楚地认识到他的用心。
19·24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可见老师在弟子心中的地位之崇高。“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批评了中伤者的不自量力,语颇犀利。
以上两章,都是子贡回答别人贬低孔子的问话。在他的心目中,他的老师道德高尚,内在华美,好比太阳月亮,无人可以超越。可见子贡对孔子十分敬重,热爱、崇拜。
小结:子贡特别尊敬老师,孔子死后,子贡守墓六年,师生之情胜过父子。子贡处处维护老师的名誉。有人说,孔子的荣誉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子贡的传播。
屏显资料:子贡尊孔
圣道之显,多由子贡;圣道之传,多由曾子。子贡之功在当时;曾子之功在后世。 ——【清】崔 述
过渡:那么,孔子是否真如日月般的遥不可及、高不可攀呢?我们今天就来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 我们来看前面部分,在前面部分提到了哪些弟子?
——学生有六:闵子骞、子路、冉有、颜渊、伯牛、子游。
这几个人不同凡响,是孔门十哲中的六个。我们同学最喜欢哪个学生?(学生可能回答子路)那就来看看孔子与子路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为人?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11.13)
评点:訚訚,和颜悦色的样子;行行,刚强的样子;侃侃,说话理直气壮的样子。诸子风骨毕现。一则以乐,一则以忧。乐见诸子风骨,忧见子路好勇。乐,爱也;忧,爱复深也。夫子对弟子之爱,已臻关心终身的地步,深矣!(亦见知人)
古语说:“峣峣者易缺。”太洁白了容易受到玷 污,太高峻了容易缺损,大刚强了,则容易
夭折。孔子知人论事, 具有先见之明。后来的事实证明,子路的确不幸被孔子所言中,死 于卫国的内乱之中。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担任 卫国大夫孔俚的家臣,卫国发生内乱,子路本在城外,但他抱着 “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信念,身入危城,与暴徒血战而死。据说 孔子听到卫国内乱,曾伤心地说:“子路要丧命了!”不久,果然 传来了子路壮烈牺牲的消息。
一个人的性格和气质决定行动,刚强者往往不会委白求全,所 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孔子深 知子路的性格刚强易折,所以对他发生了叹惋。 孔子对他的学生真是了如指掌啊!
提问: 孔子很高兴很满意,却又为何说子路“不得其死然”?
答案: 子路这个人勇武过人,尽管他非常刚强。孔子一方面为他的这些学生各有特长而高兴,但又担心子路,惟恐他不会有好的结果。体现孔子对学生无限关爱、牵挂和担心。 因为子路非常刚强,但有勇无谋。孔子惟恐他不会有好的结果,话里是老师深深的忧虑和牵挂。
(前542—前480)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作季路),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子路死,孔子不食肉酱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卫国发生内乱,子路和子羔均在卫国做官,子路本在外,听说后立即赶回,遇见子羔正在出城,子羔对他说:“出公去矣,而城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害。”而子路却说:“食其食者不避其难。”于是入城,在厮杀之中,敌人击断了子路系在脖子上的帽带,子路说:“君子死而冠不免。”子路于是被乱兵剁为肉酱。孔子听说后非常悲伤,尽管他曾屡次训斥这个有股野性的弟子。子路死后,孔子把别人送给自己的肉酱倒掉了,说:“吾何忍食此!”不久,孔子也去世了。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尝食黍薯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褥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黍薯之食。为亲负百里之外。不可得也。(译文:周朝春秋时的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早年家里很穷,一家人曾经把野菜当作主食来糊口度日。为了奉养双亲,他还经常赶到百里之外,买了粮米来亲自背着走回来。后来,双亲相继去世,他南游到了楚国,做了大官,平时随从的车骑就有一百辆,还囤积了上万钟的粟米,居室内坐的地方垫着舒服的厚褥子,吃饭的时候可以摆出许多大鼎,里面装满煮好的精美的食物。尽管生活优裕了,子路却经常叹息道:“现在虽然想把野菜当作主食,想为双亲去背米,却再也办不到了。” )
不能善终,通俗点说就是“不得好死”。老师为何当面说学生不得好死?如果说你,你会怎样?
性格决定命运。不出孔子所料,子路正死于他的好勇。
屏显资料:子路风采
子路即仲由,字子路,比孔子小九岁,鲁国人。个头高大,性格粗豪,好勇斗狠,是一
把打架的好手。平时戴着一顶鸡冠似的帽子,上面还插着一支雄鸡的黄黑翎毛,衣襟上佩戴着公猪一样的饰物。
出身微贱,家境贫寒。生性豪爽,为人耿直,有勇力才艺。作过鲁国的季氏宰;做过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
六十三岁时,遇到卫国内讧,他为了救援孔悝与敌人展开搏斗。混战中缨冠被击断,他想到孔子“君子虽死而冠不免”的礼仪教导,在重结缨带时,被敌人砍死。
在孔子的弟子中,大概子路的人生最具宿命意味。孔子就像是俄狄浦斯王里的那个盲先知。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7.11)
评点:“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犹言子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是以启子路也。又是对好勇的告诫。
7·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问:孔子对子路说这话的用意何在?
在学生洋洋得意时,要及时泼冷水让他清醒,而不是一味的赞赏,呵护,让他失去理智。
【评析】 孔子在本章提出不与“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
孔子主张“用行舍藏”,说唯独颜回和自己能有这样的取向,是对颜回的奖掖。
子路好勇,自知“行藏”远不及颜回,但军旅之事不会让人,于是故意向老师提问。孔子深知子路有勇无谋,趁机进行了针对性教育。
这是对子路的鞭策。
孔子说话的用意何在?
在学生洋洋得意时,要及时泼冷水让他清醒,而不是一味的赞赏,呵护,让他失去理智。
孔子有一天对颜回说,时代、国家如果用得到我,就出来为国家、天下做事;如时代、国家不需要我,就退隐,自己藏起来。时代不需要你的时候,你能不怨天,不尤人,默默无闻的活下去,这也做不到。一个人总有自己的牢骚,尤其知识分子们总认为:“当今天下,舍我其谁?”假使让我出来,比诸葛亮还更高明。所以没有完全认识自己,隐退是很难的,因此孔子对自己得意的弟子颜回说:“只有你我两才做得到。”
子路倒有自知之明,讲“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一套修养,自己是不行,所以他说:“老师!假使你打仗,你带哪一个?你总不能带颜回吧!他营养不良,体力都不够,你总得带我吧!”
【篇二】高山仰止教案
《高山仰止》教学设计
《高山仰止》教学设计
苍南中学 周甲津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的高山之德:学高爱深。
2、感受叠句的口语化特点及其强烈抒情效果。
3、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及成语,并背诵重要章句。
【重点难点】
1、重点:体味夫子之爱的深沉。
2、难点:引导抓住关键词句和具体细节体味夫子之爱。
【教学方法】
1、诵读讨论:通过诵读感知语言,由探究词句内涵入手引发讨论,力求不离文本。 2、比较体味:采用删改比较法或者引用互补法,深入体味关键词句或形象的人文内涵。 3、分类学习:分类研读相关内容,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并实现长文短教。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感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高山仰止》。
和前面学过的篇章不同,这是孔子和他的学生自己的世界。这里有哪些学生? (学生发言)
学生有七:闵子骞、子路、冉有、子贡、颜渊、伯牛、子游。
这几个人不同凡响,是孔门十哲中的七个。孔子弟子三千,有名的七十二人,在这七十二个人中,有十个最优秀,人称孔门十哲。都是谁呢?请看——
屏显资料之一:孔门十哲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
这十个人,每个都有特长。以德行著称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能言善辩,精于外交活动的有宰我、子贡;善于治理政务的有冉有、季路;精于礼仪制度的有子游、子夏。 《高山仰止》可以算得上孔门精英的大聚会了。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走进他们的世界。
学生齐读或开火车朗读(或跟读)。(如两至三课时完成,则可在此间略讲字词句)
二、研读文本
在这个世界里,孔子最活跃,他出现在各种场合,即使不直接出场,也会在别人的口中,特别是在他学生的心目中出现。今天,我们就以他和学生的关系为切入点,来感受他的不朽魅力。
可以围绕这样两个问题展开思考和交流:(屏显问题)
1、孔子怎样对待他的学生?
2、学生又怎么对待孔子?
为了便于讨论,我们根据师生关系将人物作如下分组:(屏显人物)
孔子和颜渊(11.9、11.10、9.11)
孔子和子贡(19.23、19.24)
孔子和子路(11.13、7.11、11.15、5.7、6.28)
孔子和伯牛、子游、乡党小子(6.10、17.4、5.22)
大家可以凭自己的兴趣挑一组研读,可以同学协作,也可以独立完成。要求做到:(屏显要求)
要求:①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表情等描写;②可以通过朗读揣摩词句的感情色彩;③还可以通过模拟表演来体验。
二、交流讨论(25分钟)
下面,我们就开始来交流一下。先从颜渊开始吧。
1、孔子和颜渊(8分钟)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11.9)
评点:抢天呼地,撕心裂肺。一个叹词,一个叠句,其悲痛欲绝之情溢于言表。(可让学生朗读、表演表现其痛)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11.10) 评点:“恸”,悲痛欲绝也。由叹而至哭,哭而至于恸,孔子有些过礼。(孔鲤死时也没这么恸)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孔圣伤心为那般?特别的爱献给了特别的颜回。那么,颜回有何特别?
屏显资料之二:颜渊风采
颜渊即颜回,字子渊,比孔子小三十岁,鲁国人。出身贫贱,一生没当过官。他敏而好学,闻一知十。
他死时,孔子说:“他发了怒,很快就会消解,从不把愤怒转移到别人身上;有了错误,马上改正,决不再犯。可惜他短命死了,现在就没有这样好学的人了。”
孔子也以好学自重。大家还记得,他曾教子路回答叶公说:“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还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在门人中,颜渊最像孔子,孔子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孔子也最器重颜渊。那么,颜渊呢,他又如何对待这样一位深爱着他的老师的呢?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9.11) 评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是说老师之道高深;“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是说老师之教高明;“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是说自己之学勉力。
好学的颜回谈学习。主要感叹老师之道的高深莫测,难以追随。但是,在同门师兄弟中,恐怕也只有他最懂得老师的了。惟其懂,所以知其难。
屏显资料之三:博文约礼
见圣道之全者惟颜子。观喟然一叹可见。其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是见破后如此说。
——【明】王阳明
孔子最器重颜渊,颜渊也不愧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那么,子贡呢?
2、孔子和子贡
屏显资料之四:子贡风采
子贡即端木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比孔子小三十一岁,卫国人。口才很好,雄辩滔滔,又能料事。曾担任鲁国或卫国之相,最善于搞外交活动,曾在齐、吴、越、晋诸国间游说,使吴国攻齐,从而保全了鲁国。子贡很善经商,家境非常富有,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富商。 孔子器重他仅次于颜回,称他为“琏瑚之器”。(盛祭品的容器,很贵重)
子贡话说得好,官当得好,生意也做得好,用现代人的标准来看,是一个地道的成功人士。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19.23)
评点:室家、宗庙(百官)都喻指学问修养。“室家之好”,在墙外能见,说明学问修养尚浅;“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墙高而不得见,说明学问修养之精深。“不亦宜乎?”看起来是肯定,实则否定,巧妙批评叔孙武叔的浅薄和妄言。
叔孙武孙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19.24) 评点:“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可见老师在弟子心中的地位之崇高。“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批评了中伤者的不自量力,语颇犀利。
小结:子贡特别尊敬老师,孔子死后,子贡守墓六年,师生之情胜过父子。子贡处处维护老师的名誉。有人说,孔子的荣誉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子贡的传播。高山仰止教案
屏显资料之五:子贡尊孔
圣道之显,多由子贡;圣道之传,多由曾子。子贡之功在当时;曾子之功在后世。 ——【清】崔 述
如果说,颜渊和子贡是孔子最赏识、最放心的两个学生的话,那么子路呢?
3、孔子和子路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11.13)
评点:訚訚,和颜悦色的样子;行行,刚强的样子;侃侃,说话理直气壮的样子。诸子风骨毕现。一则以乐,一则以忧。乐见诸子风骨,忧见子路好勇。乐,爱也;忧,爱复深也。夫子对弟子之爱,已臻关心终身的地步,深矣!(亦见知人)
性格决定命运。不出孔子所料,子路正死于他的好勇。
屏显资料之四:子路风采
子路即仲由,字子路,比孔子小九岁,鲁国人。个头高大,性格粗豪,好勇斗狠,是一把打架的好手。平时戴着一顶鸡冠似的帽子,上面还插着一支雄鸡的黄黑翎毛,衣襟上佩戴着公猪一样的饰物。
出身微贱,家境贫寒。生性豪爽,为人耿直,有勇力才艺。作过鲁国的季氏宰;做过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
六十三岁时,遇到卫国内讧,他为了救援孔悝与敌人展开搏斗。混战中缨冠被击断,他想到孔子“君子虽死而冠不免”的礼仪教导,在重结缨带时,被敌人砍死。
在孔子的弟子中,大概子路的人生最具宿命意味。孔子就像是俄狄浦斯王里的那个盲先知。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7.11)
评点:“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犹言子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是以启子路也。又是对好勇的告诫。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11.15) 评点:先批评,后肯定。批评,为的是子路的好表现;肯定,为的是子路的尊严。夫子用心可谓良苦也。(爱人关乎心)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5.7)
评点:孔子一方面欣赏子路的勇,一方面又批评他的好勇。此正见孔子之爱,他希望子路能谦和一些。
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6.28)
评点:这一幕最具戏剧性。孔子指天发誓,可爱之至。(可让学生模拟表演体验)
这一幕大概只有在面对子路的时候才能发生。在孔子的弟子中,敢经常和孔子抬杠大概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宰我,另一个就是子路。但这事不会发生在宰我身上,因为他没有子路的率直。与其说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不如说他是孔子的一个诤友。在子路面前,孔子才更像一个人。(两人年龄上也相差不大,不像颜渊和子贡)
齐读7.11、11.15、5.7、6.28。
小结:子路经常批评孔子,孔子也常批评他,但子路一生忠于孔子。子路保护孔子唯恐不周,不愿使孔子遭人非议。孔子说:“自从我得到仲由,就没有听到过恶语。”
子贡与子路一文一武,犹如孔子的左右手。加上颜渊,刚好三个,我想称他们为“孔门三剑客”。一个智,一个仁,一个勇。
孔子的爱广阔浩荡,不只施予孔门三剑客,还在其他学生身上,如伯牛、子游,还有一些我们不知道姓名的。(如果一课时完成本课,第四组人物可放课后作研究性学习的作业;如果两到三课时完成,可在课堂充分讨论)
4、孔子和伯牛、子游和乡党小子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
评点:伯牛即冉耕,字伯牛,比孔子小七岁,鲁国人。以德行著称。后患麻风病,不愿见人。孔子隔窗而执,颇能让人联想到温家宝和爱滋病人握手,让人感动。(难点在隔窗而执和连声之叹,可让学生模拟表演体验)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17.4)
评点:子游即言偃,字子游,比孔子小四十岁,吴国人。言偃长于文学。他曾在鲁国做官,出任武城的邑宰,极力推行礼乐教化。其后学者在战国时形成一个较大的学派。
一个“莞尔而笑”,一个一本正经地“对曰”。一个玩笑,一个认真。孔夫子和他的学生原来可以这样轻松相处。又见其平等关系。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5.22)
评点:时年六十三岁,身在异邦,心系学生。“归与!归与”,叠句一见喜色(因“狂简”、“斐然成章而喜”),一见归心之切。由此可见,夫子之爱施及全体。(裁之,意即博文约礼)
总结:孔子怎样对待他的学生?学生又怎么对待孔子?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答案:
屏显文字:阅读小结
孔子对学生在一个“爱”字。乐是爱,忧亦是爱;器重是爱,批评亦是爱„„高山仰止教案
孔子知人善爱,学高爱更深。孔子,真是一位爱的艺术家!
学生对孔子在一个“敬”字。好学是敬,辩护是敬,批评亦是敬„„
在学生的心目中,孔子是高山,是日月„„
三、结束叹语
这座高山,矗立了三千年。
三千弟子仰望。
我们也在仰望。
最后,我想借用《诗经》里的一句话表达我们的仰望之情。
屏显文字:结束叹语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
【篇三】高山仰止教案
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之高山仰止复习
时间:2011-4-7(周四第七节) 班级:三(6) 执教:郭永慧
【指导意见】
1.背诵l7.4、9.11章。
2.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的含义。
3.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4.感受孔子渊博的学问、美丽的人格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关系。
5.理解文中叠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课前复习】
一、背诵(齐背、默写)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 ,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17.4) 颜渊喟然叹曰:“ ,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 , , ,欲罢不能。”(9.11) 答案:割鸡焉用牛刀 君子学道则爱人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偱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 注意是“割鸡焉用牛刀”,后来引申为熟语“杀鸡焉用牛刀”。
二、理解并积累成语(大声翻译)
循循善诱 斐然成章 暴虎冯河 登堂入室
杀鸡焉用牛刀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特别提醒常考成语:暴虎冯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
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水平,非“引狼入室”或“得寸进尺”义;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源自《诗经·小雅》,释为道德高尚的人 ,人们慕仰他,行为正大光明的人,人们以它的行为作为行动准则,这句话是用来赞美孔子高尚品行的,因此我们复习就是从品德修养角度来感受孔子人格魅力。我们先来看孔子的弟子们是如何评价孔子的。(不形容山高)
【课堂复习】
一、感受孔子渊博的学问(齐读、理解)
9.11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11.3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19·23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19·24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解析:能培养出如此多的专才,说明孔子是全才。颜渊也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可攀的,学问高、道德修养高,又善于使用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
弟子子贡也不能容忍别人对孔子的毁谤,在他心目中,它的老师好比太阳月亮,无人可超越,
能得到学生如此崇敬,可见孔子由内而外散发的人格魅力。
这几段话说明孔子的道德学问高深莫测,高不可及,无所不在,又善于引导教育,使用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无限崇敬之情。(记笔记)
学生对孔子是真心崇拜,孔子对学生也是真心喜爱的,我们看下面几个片段。
二、了解叠句的作用(有感情地朗读,用心感受)
5·22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6·10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11·9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解释:看到学生志向高远,文采斐然,老师情不自禁地表达了由衷地喜悦之情。 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看到学生病重的样子,也充满了痛苦无奈之情。
好学,德行、理想与心态都很好的颜渊,是孔门最出色的学生,爱之深责之切,颜渊死了,孔子哭喊“天丧予”,哀伤欲绝之情溢于言表。
本部分运用了叠句也就是反复的修辞手法,强化语气和感情色彩,体现了论语口语化的特点,体现了孔子热爱学生等魅力的人格以及师生之间感人的关系。(记笔记)
三、赏析子路的形象
13.3子路曰: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 (第二课)
7·11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5·7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画出关键语句:野哉,由也!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概括形象:直率、鲁莽、争强好胜。(记笔记)
解析:
孔子说子路虽视死如归,但有勇无谋,别人都表现出温和快乐的样子,子路却“行行如也”,就是刚强的样子,孔子恐怕他不得善终,希望他能平和一些。孔子说这话虽是开玩笑,但也暗含了对子路的忧虑和牵挂。
从这些言谈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和子路的感情是极其深厚的,名为师生,实似兄弟。比如孔子为了证明自己和名声败坏的卫南子没有任何瓜葛,曾向子路发誓,如果两人有不好的事,就遭天打五雷轰。《论语》里孔子责备、规劝子路的话很多,但都是用心良苦的肺腑之言,他知道子路刚烈卤莽,怕他吃亏,他是从内心深处喜欢这个弟子,后来子路遭遇不幸,孔子悲痛不已。
四、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7·11)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9.11)
(1)9.11这段文字体现了孔子的哪些学习观点?
(2)结合9.11这段话,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学习的理解。
(3)孔子通过平时的言行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崇敬。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学习永无止境,永远不能满足;学习应循序渐进;学习应有广泛视野;学习应有自己的思想。
(2)示例:道无所不存,无处不有。仰观之而显得更高大,钻研之则显得更为艰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奥秘无穷,包罗万象,但却没有确定的答案,常常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收获。而我们现实的教育精神却是满足于一个唯一的答案,学习盲目追寻,找不到自己的真正思想,失却的是自己真正的个性。这种学习是本末倒置的,是不值得提倡的。学习(或教育)是有规律的,我们必须遵循这个规律,循序渐进,不断学习,不断扩充自己的思想,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存库。只有这样,我们的思想才不至于被某种东西所束缚,才能在不断学习中创新、发展。
(3)第一,孔子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性格上的理解和引导。第二,孔子不仅希望自己的学生“博学于文”,还希望学生“约之以礼”,更难得的是对学生采取了“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一点一分,简要分析一分。)
【高考链接】(学生试做,然后回答,老师点评)
一、【杭高2011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4分)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论语》19.23)
(1)《论语》中经常拿屋舍厅堂来比喻一个人的学问造诣,例如上述文字中子贡就把孔子的学问比作数仞之高墙,而孔子也曾称子路的学问已经入门,但还未达到一定的境界,由此可以提炼成语 。
(2)子贡的说法发人深省,按照他的说法,“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叔孙武叔的话宜于何处?请做评价。
[参考答案](1)登堂入室 (2)子贡认为孔子的学问修养就像数仞之高墙,找不到门进去,就看不到宫室的华美;所以如果根据外表评价就看不到内涵丰富的孔子。而叔孙武叔就是这样孤陋寡闻的人,有这样的想法是很自然的。(记笔记)
二、【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2010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说说你对孔子评论子路那句话的理解。(4分)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参考答案】孔子是说“像子路那样侍奉人时还是很刚强的样子,恐怕不能善终”。这句话多少有点开玩笑的意思,但也是想提醒子路平时可和乐些,不必一本正经。(记笔记)
【篇四】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
《高山仰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2、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3、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4、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2、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3、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心目中理想的师生关系”演讲
二、诵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
1、 听视频朗诵,订正字音
2、 归纳文章主要内容梗概
(1)以学生研习讨论为主,串讲重要文言词语。
(2)文意难点,需教师深化点拨。
孔子渊博的学问(9.11 19.23 19.24)高山仰止教案
高山仰止 孔子高尚的人格(19.24)
师生之间感人的关系 真诚的关怀 (11.13、7.11、11.15
5.7 6.28 对子路的关注,理解孔子对“勇”的界定。11.9 11.10 6.10 颜渊死 伯牛病 孔子的哀伤和悲痛;17.4 和子游开玩笑,看得出孔子的幽默和风趣。)
弟子由衷的钦敬(9.11 19.23 19.24 弟子对孔子的尊敬超出了师生的界限,体现出来的是一位智者对一位先贤的评价,表现出的是对这位历史巨人的赞扬。)
三、思考讨论
问题:P60 课后练习2
资料补充:关于子路形象的材料,课文中还有:第二课13.3章,第三课17.5章、17.7章,第四课18.7章,第五课5.26章,第十三课11.26章。分析子路形象时要把这些材料综合起来考虑。
参考专题:
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分析子路性格;
子路与孔子的特殊关系;
儒学思想必须是一个社会群体思想氛围的产物,子路对孔子思想的影响;
怎样看待““门人不敬子路””?
资料:《论语》里与子路有关的一共有38篇是直接或间接与子路有关,其中有子路主动向孔子问道的,有旁人评价子路的,也有子路在场的多人对比的。
在整个《论语》里,孔子直接和间接批评的最多的就是子路,有当面批评甚至诅咒的,有背后挖苦和贬低子路的,每当在指责子路时,孔子这样一个以‘仁德’为本的人居然数次控制不住自己用恶毒的词语,甚至违背了自己一贯主张和维护的‘礼’!好象对于子路的批评和指责,孔子是从来不会去顾及他的感受的,而对其他人,哪怕是有意见,也多是等别人走了以后再表示鄙弃和指责!
子路身上有太多让我自己印象深刻的东西,比如直率;比如勇敢(当然孔子更多的是以为卤莽);比如正直;比如自信;比如不注重小节;比如重义气,丈义;比如冲动;比如豪爽;比如心直口快„„
当然,子路还有很多他所特有的东西,比如所有的弟子中,只有他敢直接指责孔子,只有他三番五次的对于孔子的言行‘不说’!只有他经常直呼孔子名讳!只有他能坦然接受孔子的任何批评!只有他能让孔子象个‘常人’一样恼羞成怒和破口大骂!
子路之死:
公元前493年,卫灵公归天,逃往晋国的卫太子蒯聩之子辄继位,史称卫出公。卫出公当了国君,实际由其表哥孔悝掌权。公元前480年腊月,孔悝被孔姬、舅舅蒯聩夺权劫持,子路入城相救。至台下,大呼孔悝,孔悝不敢应。子路取火焚台,蒯聩惧,使力士石乞、盂黶( 厌)持戈下台来战子路,子路身被刺伤数处,子路死得确实有些另类,正与石乞、壶黡生死相搏的紧要关头,帽子上的带子被对方刺断了。据史家描述,可能要掉下来,在这千钧一发之时,子路扔掉了手中的剑,说:“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可惜的是,这两位作乱的勇士没有接受过儒家理论教育,大丈夫“死不免冠”是啥玩艺,他们可能不懂,子路系帽带子的当口,反而给了他们剁肉的大好机会。结果,子路保住了帽子,却丢了脑袋。
子路死后孔子伤心异常,有覆醢之举(吃饭时见到肉酱将其盖上而不忍食),有“天断绝我”之叹,有“自吾得由,恶言不闻於耳。”之赞。
四、诵读全文,体会文章充实而激烈的情感
1、 说说文章情感特点
2、 课后练习3 体会叠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五、课堂练习
P60 课后文言练习
【篇五】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选读之《高山仰止》教案
借双慧眼透视真实的孔子
——《高山仰止》教学设计
张晓燕 永临中学
【教学目标】
1、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2、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3、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4、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文化内涵】
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2、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课时建议】
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从题目“高山仰止”导入,问其意思
明确: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问:什么样的品德才是让人仰慕的的?是不是象神仙那样让人顶礼膜拜才算是高山仰止呢? 明确;学生答
教师总结:其实,真正让人敬佩的人往往都是有血有肉,而不是神话的象神仙那样的人。很多人不喜欢孔子,那是因为孔子被神话的太厉害了。孔子师徒们实际上是一群率真的人、可爱的人,他们真诚,坦率,喜怒哀乐皆形于表。当孔子在途中与弟子们走散后,累累若丧家之犬,子贡将看门人说的这句话告知孔子,孔子听后不仅不恼怒,反而连声称道,说得很对。这说明当时孔子与学生们的师生关系是相当风趣幽默的。今天,我们就通过孔子弟子的眼睛,感受下这个孔圣人的真性情。
(二) 分析课文
1.结合注解,自读课文
出示需要注意的读音:
訚訚如也:yín 行行如也:hàng 暴虎冯河:píng
2.问:文章13个章节,主要提到了哪些弟子?
明确:子路篇:11.13 7.11 11.15 5.7 6.28
颜渊篇:7.11 11.9 11.10 9.11
子贡篇:19.23 19.24
其他:弟子总画像:5.22 11.13 伯牛:6.10 子游:17.4
总结:这里面有孔子单独的言行,有孔子和学生的对话,也有孔子的学生对老师的评价
3.问哪几则正面阐述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
明确:颜渊篇9.11 子贡篇:19.23 19.24
4.生读,并讨论这两个人对孔子分别是什么样的看法?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明确:颜渊和子贡对老师都很尊敬。子贡对老师的评价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同时又能看出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子贡对老师相当尊敬,不容忍别人对老师的诋毁,他把老师的学问比做“数仞之墙”若不得其门而入,就见不了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同时又把孔子比做“日月,无得而逾”。可见,子贡对于老师很崇拜。高山仰止教案
补充需要注意的字词:
成语:循循善诱,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5.详细分析孔子和颜渊的关系。问题:文中孔子和颜渊的关系除了9.11,还有哪些? 明确:7.11 11.9 11.10
6.孔子对颜渊的评价是什么?
明确: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你与尔有是夫。学生解释。从中可以看出这个学生谦虚好学,谨慎小心。需要注意的成语:暴虎冯河。
孔子对这个学生是相当欣赏的,孔门最为杰出的成功人士子贡,曾用“赐也何敢望回?”的句式,表达了对于颜渊的谦逊的敬意。孔子也曾经评价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乐”,可见孔子对与这个学生是相当偏爱的。
7.颜渊早逝后,孔子什么样的反应?
明确:天丧余。哭之恸
8从中看出师生关系如何?
明确:关系非常好。除了这个弟子,孔子没有这样失态过,象曹操和刘备在青梅煮酒的时候说的:“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周俞去世了诸葛亮放声大哭一样。英雄都是惜英雄的。可见,孔子和颜渊的关系不象师生,更象志同道合的知己。(板书)
9.前面讲了孔子和子贡的关系,孔子和颜渊的关系,现在我们来看看孔子和子路的关系如何?
补充:相比子贡和颜渊,孔子和子路的关系有很微妙的不同
明确:如
10.读11.13 7.11 11.15 5.7 6.28,找出能反映子路性格的句子?
明确:卤莽,勇敢。例:若由也,不得其死然也;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才。
11.分析除了勇敢子路还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耿直。比如6.28。子路很反对孔子去见南子
懂礼貌,比如P20 18.7
总结子路的性格:直率鲁蛮,对孔子的言行如果不满可以当面顶撞,受到表扬马上喜形于色,同时又很懂礼节。
12.与其他弟子相比,孔子和子路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自然,甚至有点无所顾忌,比如11.15,6.28,5.7,可适当想象模拟两人当时的神态动作和对话。注意相关词语:登堂入室 否:不当 厌:厌弃
13.补充两人的关系
明确:孔子正式办学那年,子路21岁,孔子30岁。但在这之前,子路就与孔子认识了,他们两个早已是朋友了。有书记载,子路是在19岁那年认识孔子的。关于子路与孔子的相识是一个历史之谜。所以,孔子与子路的关系很可能是从兄弟和朋友关系开始的。果说子贡是孔子集团的最成功人士,颜渊是孔子集团最杰出的学
生,那么子路是孔子教育集团中唯一能管住孔子的人。在后人的理解中,在孔子教育集团中,除了孔子,其他人都是学生,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孔子建立一个学校,必须有老师,有管理者,孔子不能身兼几任,很多学校的事务都需要专人去办理,孔子需要合作者和管理者,子路其实就是这样的人物,他的角色就象今天学校里的教务长一样。有件事可以反映出子路与孔子不寻常的关系。孔子于54岁那年由于仕途不顺,政敌威胁,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这对弟子们是一次重大考验。谁愿意前往陪伴老师?子路这时已经40多岁了,已经拖家带口,并且已经在季氏家里混得相当不错,权力很大,收入也颇丰。但看到孔子决意要出国,就二话不说地辞掉了季氏家的职务,担当起周游列国的总指挥官,在老弟子中陪伴孔子在外颠沛流离了14年的只有子路。也可以说,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是孔氏集团中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只有有了这种关系,才能使二人说起话来口无遮拦。从忠勇、道义方面,子路又以自己的行为证明了儒家的道德价值。子路为了平息卫国的政变而死,为了职责而死,至死履行了他的责任。子路是孔氏教育集团中最忠勇正义、刚直不阿的人,孔子对子路会冒死赴义这一点看得很清楚。因此,他说过仲由“不得其死然”的话,后来的事情果然如孔子所预测
14.总结: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和子路的关系既是师生,又想朋友,又如兄弟。
15.文章除了讲到这三个人,还提到了哪些弟子?
明确: 伯牛:6.10 子游:17.4
16.通过6.10可以看出孔子什么样的人格?
明确:探望有恶疾(也许具有传染性)的人,主人为了保证探望者的安全,不让探望的人到屋里,而是只让人从窗口探望,这是对他人的尊重。探望者不因为对方有恶疾而远远避开,却要拉住病人的手,这是真情的体现。面对知道人生意义而不怕死亡的人,不用虚假的言辞来安慰,表现出双方的真诚与互相理解。
17.分角色朗读17.4,分析孔子和学生的关系
明确: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学生的关系很融洽,学生并没有因为孔子是老师就觉得他的话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老师说错话同样也可以反驳。孔子在这里也表现的很有君子风范,甚至可
以说很可爱,他觉得自己说错了,马上能改过来,并没有以老师的架子来压人(可以穿插现今的某些例子)。
补充南怀瑾《论语别裁》:武城是一个地名,孔子学生子游在那里做首长。一次孔子到了那里,听到弦歌之声。这是孔子教育学生的高级方法,而子游却用这高度的文化礼乐在教育老百姓。孔子嘴巴一咧,比微笑又大一点的这么一笑说,子游真滑稽,在这样一个小地方,用这种高级教育来教育老百姓。等于杀一只鸡,动用牛刀,过于小题大作了!有人把这话告诉了子游,子游马上对孔子不客气了,立即来质询孔子说,老师,以前你不是常告诉我们,有知识的上等人要求学,学道后,能够扩充仁慈的胸襟,更能够爱人;低能的小人物更须要教育,更须要学道,因为低等的人学道就懂道理了,指挥起来就更方便,更怕是不懂道理。教育的目的在此,第一流头脑受了教育更好,下等人受了教育,自己好,对人也好。这个话,是你教育我的啊!我今日出来当地方首长,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我应该教育他们啊!孔子听了这话,立刻收回同刚才的话,告诉身边的其他学生,你们大家听好,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是开玩笑说笑话的。孔子这一下真是错了。我们不必像古人一样,把孔子塑造得那么好,孔子也是人,有时候也会说个笑话。或者不经过大脑说话的时候也是有的。由此可见他们师生之间无所不谈,老师对的就是对的,不对的就给他退回去。
结语:从这篇文章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学生之间关系很融洽,很自然,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孔子的睿智,和蔼和温逊。其实,圣贤永远都不是那个砖头一样的典籍,让你要拿着放大镜,翻着辞海非常费劲佶屈聱牙说他到底说什么呢。如果端着架子,那不是真正的圣贤,其实圣贤的价值就在于千古之前,他们那些有价值的生活经验可以穿越沧桑,走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我们仍然在他的言论中受益而已。
【篇六】高山仰止教案
《高山仰止》(语文版高二选修)
《高山仰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2、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3、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4、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二、文化内涵
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2、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3、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三、课时建议: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从题目“高山仰止”导入,问其意思
明确: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2、问:什么样的品德才是让人仰慕的的?是不是象神仙那样让人顶礼膜拜才算是高山仰止呢?
明确;学生答,教师总结:其实,真正让人敬佩的人往往都是有血有肉,而不是神话的象神仙那样的人。很多人不喜欢孔子,那是因为孔子被神话的太厉害了。孔子师徒们实际上是一群率真的人、可爱的人,他们真诚,坦率,喜怒哀乐皆形于表。当孔子在途中与弟子们走散后,累累若丧家之犬,子贡将看门人说的这句话告知孔子,孔子听后不仅不恼怒,反而连声称道,说得很对。这说明当时孔子与学生们的师生关系是相当风趣幽默的。今天,我们就通过孔子弟子的眼睛,感受下这个孔圣人的真性情。
二、解题
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
2、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3、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郑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
4、宋朱熹则解释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朱熹的“高山”,就说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喻义;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5、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或高尚;景行,大路,比喻行为光明正大。
三、积累成语
1、斐然成章【解释】斐、章:文采。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出处】《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
【示例】一二小友以为此虽不足以饷名家,或尚非无稗于初学,助之编定,~。◎鲁迅《小说旧闻钞•序言》
【近义词】情文并茂、奇文瑰句
【反义词】废话连篇、词不达意、平铺直叙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2、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出处《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sucai/chengyudaquan/283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