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大海的古诗
年代:魏晋 作者:曹操 作品:观沧海 内容: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品注释 注释: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古乐府《相如歌·瑟调曲》。“ 夏门” 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 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 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 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 “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 《龟虽寿》四解(章)。 当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乐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 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 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 害。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 弟和乌桓。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 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 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 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 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关于曹操东临碣石,过去多以为是北征乌桓去时的事,其实,这种看法与史实 不符,不可置信。我们用《三国志》《武帝纪》和《田畴传》的记载来核对,曹操 当时是在北征乌桓的归途中登上碣石的,因为去时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 改道走徐无山那条小路前往辽西。“九月,公引自柳城还,……十一有至易水”, 他应在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临碣石”、“观沧海”。至于碣石山位于现今何处, 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或以为此山已沉入现今河北省乐亭县境的大海中,或以为就 是现今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不管怎样,在曹操登临时,它应是傍海一带较高 的石山。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 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 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 像绘画的粗线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 么”,是叹美之词。“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 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 它们点缀在平阔 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 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 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 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 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 悲秋意绪。在我国文学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自宋玉《九辩》 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 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 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 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 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 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 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 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 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 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参见《古诗归》卷七钟惺评语)言为心声,如果 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 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 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霸气”当然是讥评,但如果 将“霸气”理解为统一中国的雄心,那么,这种艺术鉴赏的眼光还是可取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 了。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 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 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 的厚爱。值得指出的是:客观自然景物反映到诗人头脑中,必然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 --理解、融会、取舍、强调,然后形成艺术的产品。这种产品,既是客观世界的 反映,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凝结。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 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因此,即使是纯属写景之作。因作,即使是纯属写景之作,也不可能是纯客观的照 相式制作。 另外,曹操现存二十余首诗,虽然用的都是乐府旧题,但内容却是全新的。沈 德潜指出:“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古诗源》卷五)这在我国文学史 上,也是一个大胆的突破。这种重视反映现实生活,不受旧曲古辞束缚的新作风, 大大推进了我国文学现实主义精神的发扬。曹操这个功绩,也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关于大海的古诗
踏浪惊呼。任将蠡测笑江湖。我欲乘桴。钓得六鳖无。水气浮天天接水,站立在海边,远望那茫茫大海,直令人不由得惊呼了。面对大海,我想起了古人所说的道理,故任那浅薄无知者去嘲笑吧。大海沐浴了光芒四射的太阳,又好像给月亮洗了澡。我要乘着木筏到海上去看个分明。乘桴于海上垂钓,可曾钓得大鳌吗?其实那钓竿也只是轻拂珊瑚罢了。要想知道这巨变,只有问麻姑了。白浪滔天,哪得见蓬壶?观沧海作者: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星汉灿烂,来观赏那苍茫的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顾炎武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我愿平东海,大海无平期,西山衔木众鸟多,世间万事没有绝对的公平,你何必自寻无来由的烦恼?衔着木头填海要填到何时。我也愿意填平这东海,即便身体沉入海中心也拒不悔改。但是只要大海没有被填平,我填海之心将永不泯灭。西山之上的飞禽虽衔木者众多,但都在自己忙着筑自己的巢歇息!北固山看大江清代:绝顶高秋坐落晖。眼见长江趋大海,青天却似向西飞。孤零零的镇江城被四围的青山环绕,秋天登高,站在北固山的山顶放眼眺望,大地沐浴在秋天夕阳的余晖中。滚滚长江向东奔流。
描写大海的古诗大全
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鹊楼》百川东到海,——乐府《长歌行》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大漠孤烟直,——王维《使至塞上》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曹操《观沧海》浮天沧海远,——钱起《送僧归日本》俯首无齐鲁,——李梦阳《泰山》海内存知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海上升明月,——张九龄《望月怀古》海水无风时,——白居易《题海图屏风》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口衔山石细,——韩愈《精卫填海》楼观沧海日,——宋之问《灵隐寺 》茫茫东海波连天,天边大月光团圆。——黄遵宪《八月十五日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描写大海景色的诗句
东临碣石,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日月之行,作品注释 注释:《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古乐府《相如歌·瑟调曲》。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 行》,与题意了无关系,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 《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乐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 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 害,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 弟和乌桓,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 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出庐龙塞,直指柳城,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 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 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关于曹操东临碣石。过去多以为是北征乌桓去时的事,不可置信,我们用《三国志》《武帝纪》和《田畴传》的记载来核对。曹操 当时是在北征乌桓的归途中登上碣石的,因为去时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 改道走徐无山那条小路前往辽西,公引自柳城还“……十一有至易水,他应在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临碣石”观沧海“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或以为此山已沉入现今河北省乐亭县境的大海中”或以为就 是现今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在曹操登临时,它应是傍海一带较高 的石山,东临碣石。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诗人登上碣石山顶,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概由此拓展而来: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 像绘画的粗线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其,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澹澹“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 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 深入描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 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 悲秋意绪”在我国文学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自宋玉《九辩》 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胸襟,日月之行:星汉灿烂,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 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 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观沧海》这首诗,海水、山岛、草木、秋风,全 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值得指出的是:客观自然景物反映到诗人头脑中,必然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 --理解、融会、取舍、强调,然后形成艺术的产品。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凝结。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即使是纯属写景之作,也不可能是纯客观的照 相式制作。曹操现存二十余首诗,虽然用的都是乐府旧题,但内容却是全新的。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古诗源》卷五)这在我国文学史 上。也是一个大胆的突破”
描写海的古诗有哪些?
1、《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宋代: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雨绵绵风不停老天爷也应该放睛。云忽散月儿明用不着谁人来点缀,长空净沧海色本来就是澄澈清明。虽乘船渡大海空怀孔子救世之志,仿佛听到了黄帝咸池优美的乐声。被贬南荒虽然九死一生吾不悔恨,这次远游是我平生最奇绝的经历。2、《望海楼晚景 / 望湖楼晚景》宋代:苏轼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电光时掣紫金蛇。大风吹打雨水斜着飘进望海楼,壮丽的景观应该用华美的辞句来夸赞。风雨过后潮水平静江海碧澄,时时闪过的电光形成紫金般的龙蛇。3、《浪淘沙·白浪茫茫与海连》唐代:白居易白浪茫茫与海连,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白浪一望无边,岸边的沙子也是一望无际。年复一年.海浪从不停歇地淘着沙子,于是沧海桑田的演变就这样出现。4、《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唐代:岑参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阴火潜烧天地炉,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热海炎气为之薄。我听阴山人们说过多回,西方热海之水好似煮沸。海上各种鸟儿不敢飞翔,水中鲤鱼却是大而肥美!岸边青草常年不见哀歇,空中雪花远远融化消灭,沙石炽热燃烧边地层云,波浪沸腾煎煮古时明月。地下烈火暗中熊熊燃烧,为何偏把西方一角烘烤!气浪弥漫西方月窟太白,把那广大边塞地带笼罩。置酒送君在那天山城郭,热海之畔夕阳正要西落。君居柏台威严好似寒霜,热海炎气因而顿觉淡薄!5、《浪淘沙·望海》清代:踏浪惊呼。任将蠡测笑江湖。沐日光华还浴月,我欲乘桴。钓得六鳖无。水气浮天天接水,那是蓬壶。站立在海边,远望那茫茫大海,直令人不由得惊呼了。
描写海的古诗
明【作者】:李梦阳【作品】:不信万山开。日抱扶桑跃,君看秦始后,望海潮【内容】:潼关高压秦头。山倚断霞,野烟萦带沧州。虎旆拥貔貅。看阵云截岸,西风晓入貂裘,恨儒冠误我,却羡兜鍪。三明老将,贺兰烽火新收。谁识归舟?剩着黄金换酒,羯鼓醉凉州。南宋【作者】:陆游【作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内容】:
描写海洋的古诗(全诗)
《观沧海》【作者】曹操 【朝代】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星汉灿烂,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高耸挺立。丰茂的花草,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日月的升降起落。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sucai/guwenshici/322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