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初夏景色的诗句有?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安坐吾敢食。新雨带秋岚。4.竹摇清影罩幽窗,谢却海棠飞尽絮,——朱淑真《即景》5.小荷才露尖尖角,——杨万里《小池》6.长养熏风拂晓吹,——徐夤《初夏戏题》7.力尽不知热,8.一夜雨声凉到梦,——《夏日杂诗》9.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10.自来自去梁上燕,——杜甫《江村》11.力尽不知热,——白居易《观刈麦》12.绿树村边合,——孟浩然《过故人庄》13.山光忽西落,散发乘夕凉,荷风送香气,欲取鸣琴弹,感此怀故人,——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14.残云收夏暑,15.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宻虫鸣处,——宋·杨万里《夏夜追凉》16.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白居易《宴散》17.水窗低傍画栏开,枕簟萧疏玉漏催。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陈文述《夏日杂诗》18.竹摇清影罩幽窗,——朱淑真《初夏》19.芳菲歇去何须恨,——秦观《三月晦日偶题》20.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22.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23.力尽不知热,——白居易《观刈麦》24.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唐·高骈《山亭夏日》25.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暑旱苦热》26.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27.竹摇清影罩幽窗,困人天色日初长。28.四月晴和雨乍晴,29.长养熏风拂晓吹,渐开荷芰落蔷薇。化作南园蛱蝶飞。——徐夤《初夏戏题》30.黑云翻墨未遮山,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一》31.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司马光《客中初夏》32.竹坞无尘水槛清,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白居易《观刈麦》34.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35.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36.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斜贴绿云新月上,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40.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但惜夏日长。
有没有描写这个初夏季节的诗句?
1、《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宋代:芭蕉分绿与窗纱。【译文】吃过梅子后,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从午睡中醒来不知做什么好,只懒洋洋的看着儿童追逐空中飘飞的柳絮。2、《客中初夏》——宋代:司马光四月清和雨乍晴,更无柳絮因风起,【译文】四月天气已是清明和暖,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没有了随风飘扬的柳絮在眼前纷纷扰扰,3、《初夏绝句》——宋代:陆游纷纷红紫已成尘,夹路桑麻行不尽,【译文】春天开放繁茂的百花都已凋谢化作尘土,在布谷鸟啼叫声中夏天已经来到。路两边种桑麻葱茏绵延不尽,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译文】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荫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里柔和的风光。小荷叶才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5、《初夏即事》——宋代:王安石石梁茅屋有弯碕。
描述初夏的古诗有哪些
宋·陆游《初夏绝句》: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芭蕉分绿上窗纱,初夏游张园 (戴敏) 乳鸭池塘水浅深,东园载酒西园醉。
描写初夏的古诗有哪些
宋·陆游《初夏绝句》:“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初夏睡起 (杨万里)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初夏游张园 (戴敏)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杨万里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初夏绝句的诗句
陆游,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初夏绝句》这首诗出自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之手,他的很多诗作多是慷慨悲歌,壮怀激烈。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北宋亡国,南宋在临安的政权不但不发愤图强,反而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前两句写夏景很传神,没有愤怒也没有呼喊。指作物生长旺盛”是指天下太平“人人都是太平之人”陆游为什么如此说呢。
乡村四月江南农村初夏的诗句是哪句
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初夏绝句古诗的意思
《初夏绝句》宋·陆游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sucai/guwenshici/361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