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小学生作文 > 三年级作文

我所知道端午节200字:端午节作文200字

admin 三年级作文 2021-05-03 04:01:18 作文

端午节作文200字

我请爷爷讲端午节的来历。饱学的爷爷用苍老的声音,将我带到楚国。楚国时,人民怨声四起。有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连续几次写出改革朝纲的奏折呈给皇帝。但是皇帝不但没有采纳屈原的正确主张,还把他拘禁起来……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屈原以死抗争,屈原的爱国精神感动了人民。划着竹排小舟沿江找寻屈原,就无奈地往河里撒一些白米,希望鱼儿们不吃屈原的尸体。鱼吃不到怎么办?于是有人就想到包粽子的方法。往里面塞上糯米,再用细细的马莲草缠好包成一个个粽子,鱼儿就可以吃饱。

端午节来历200字左右。

屈原贾生列传”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端午节也称诗人节)。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6]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续齐谐记》。

端午节资料200字左右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比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喝雄黄酒等。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端午节又叫“而挂菖蒲、喝雄黄酒。奶奶在家里包粽子,总是包不好。

关于端午节日记200字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有许多活动,比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喝雄黄酒等。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端午节又叫“诗人节”。而挂菖蒲、喝雄黄酒,则是为了避邪。 这一天,奶奶在家里包粽子,我也学着包,一开始包动作很笨拙,总是包不好,后来在奶奶的耐心指导下我终于学会了包粽子,奶奶还夸奖我包得好呢!我心里美滋滋的。 这个端午节我过得真有意义啊!

摘抄关于端午节的资料200字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我国各地都有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这种世代相传的古俗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可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纪念屈原呢?原来在屈原故乡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屈原投汨罗江之后,屈原故乡的人忽然都梦见屈原回来了。只见面容略带几分忧戚与憔悴。乡亲们高兴极了,屈原一边还礼,一边微笑着说:谢谢你们的一片盛情,楚国人民这样爱憎分明,话别谈旧间,众人发现屈原的身体已大不如过去,就关切地问道:我们给你送去的米饭,你吃到了没有?"谢谢"屈原先是感激,接着又叹气说,遗憾哪;你们送给我的米饭。都给鱼虾龟蚌这般水族吃了,乡亲们听后都很焦急;要怎样才能不让鱼虾们吃掉呢;屈原想了想说;如果用箬叶包饭;做成有尖角的角黍,就不敢去吃了,第二年端午节;乡亲们便用箬叶包成许多角黍,可是端午节过后。屈原又托梦说,你们送来的角黍;我吃了不少,大家又问他;屈原说;有办法;你们在投放角黍的舟上。

端午节资料200字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200字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节日起源:端午节起源说法众多,一般有纪念屈原、伍子胥和曹娥的说法,但其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1、纪念屈原说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端午节也称诗人节)。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2、纪念伍子胥说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在死前对邻舍人说,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3、纪念孝女曹娥说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过端午节。加上许多故事传说,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女儿回娘家,悬挂菖蒲、艾草,赛龙舟,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绉纱蜘蛛。绮榖凤麟,又葫芦瓜果,加以幡幢宝盖,钟铃百状,不可胜纪,挂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佩戴于发际身畔”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山西《河曲县志》云:饮雄黄酒,……谓可却病延年,端午节时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以五彩丝系臂:令人不病瘟,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或系于小儿之背,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以彩线贯之,缀之以绵。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避五毒,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夏小正》载,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引《荆楚岁时记》佚文;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蟆”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还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这种捉蛤蟆制药之俗,又如湖北监利于端午,采百草。亦采药草之俗,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才于此日形成此俗;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熬凉茶喝。挂艾草、菖蒲、榕枝:艾、菖蒲和蒜被称为“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再粘贴艾叶于其上,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宝山县有谚语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蒜头作锤子,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也有地方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躲端午,是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陆游《丰岁》诗有,遣鼓龙船共赛神“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时民间岁时占验习俗“俗信端午节下雨,此种俗信在很久以前即已存在: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提要录》云“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此闽中谚语,又许月卿《次韵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临川人谓端午日雨”鬼旺人灾。清赵怀玉诗自注亦引有:端阳无雨是丰年。划龙舟;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飞龙兮翩翩,《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粽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荆楚岁时记》载:谓之浴兰节:竞渡。竞采杂药”在划龙船时“又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船歌流传,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是在四月龙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时止,跳钟馗“跳钟馗、闹钟馗”自晋代以来跳钟馗、闹钟馗,赐福镇宅就是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内容,2.悬挂钟馗画。最早的钟馗画:据说出自画圣吴道子之手“据北宋沈括《梦溪补笔谈》记载,唐明皇患疾近一月。忽梦二鬼,小鬼窃得皇上玉笛及杨贵妃之紫香囊奔逃,大鬼乃捉小鬼刳其目。然后擘而啖之”臣为钟馗,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唐明皇醒后,嘱其按梦中情景画钟馗捉鬼图,道子挥笔即成“明皇见后”竟与所梦一模一样。钟馗画渐渐走入民间。绘制钟馗画大都作于五月端午节这一天:或者端午节的前后几天:江南苏、浙一带的居民大都在农历五月于大门或堂中挂钟馗图一月。以期驱邪除害、祛凶引福。汉以前不见斗草之戏。(《历代社会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无考:车前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路边、沟壑旁、田埂等处,无茎。具多数细长之须根,叶自根际丛出;薄纸质,具五条主叶脉,全缘或波状,或有疏钝齿,具绿白色疏生花;果实成熟后会如盖子般掀开;释出四至六颗棕黑色种子,其长长的花轴,用来斗草的好材料,字状并各自用劲拉扯”端午有射箭之戏:重五日插柳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簇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为上。每射必发鼓以助其气。是把鸟雀贮于葫芦中射之。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持棍打球。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北京还有游天坛风俗。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xiaoxue/snjzw/348584.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www.15033.cn/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