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
当前位置: 校园网 > 知识百科

农村丧事点戏都有啥 农村丧事有唱戏的环节,这种风俗源自哪里?寓意是什么?

更新时间:2023-05-28 10:55责任编辑:林小花关键词:农村,哪里,寓意,风俗,丧事

网友提问:

农村丧事有唱戏的环节,这种风俗源自哪里?寓意是什么?

优质回答:

农村丧事有唱戏的环节,这种风俗源自哪里?寓意是什么?

农村丧事中有唱戏的环节,这一般是去世的人年岁较大,寿终正寝,民间称为老喜丧的。从未听说年轻人去世,有唱戏或者吹鼓手的。

其实喜丧文化是中国传统丧葬文化中的一部分,是国人正确面对生死,一种超然大度的人生理念。从庄子鼓盆而歌,就显示了人们面对自然规律的无畏和超然。生老病死,谁也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一生中能修个德行圆满,寿终正寝,那也便是令人欣慰之事。所以,没有必要一说到喜丧,一些所谓卫道者便跳出来骂人,“死了人是令人悲伤的事情,怎么能说是喜事呢?”

这件事情,就分你怎么去理解了。当然,父母无论活到多大,去世后总会让我们悲伤。但父母也有人生的豁达,他们早就比我们看透了生死,他们在老年以后,如果以为自己活得值,活得还算圆满,自然会希望自己的葬礼风风光光,这也许是他们最后的虚荣吧,那么,做子女的,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为什么不能为老人办一个隆重的喜丧呢?

其实,前面我已经回答过两次关于喜丧的问题。过去都说人过七十古来稀,人无百年,到了八九十岁,那就是耄耋之年了,生活质量也大不如前了,这时候无疾而终,怎么不能算做功德圆满呢?

喜丧的风俗来自于何时无从考证,应该和最早的僧道超度音乐有着一定的关系。《清稗类钞》载:“人家之有丧,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于喜。而俗有所谓喜丧者,则以死者之福寿兼备为可喜也。”这是所能见的喜丧的最早记载。这个记载说出了喜丧的要点,就是说这个去世的老人,应该要达到福寿全归,也就是全福,全寿、全终。全福是说死者生前家族内人丁兴旺,子孙满堂又都有出息,逝者本人是族中长者,辈份高岁数大,德高望重。全寿就是说岁数要超过古稀,起码要到耄耋之年;全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善终”,生前积德行善,死时“无疾而终”。

由此可见,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办喜事的,虽然现在不那么讲究了,但起码全寿这一条是讲究的,就是说老人去世时必须岁数比较大,八十岁以前去世的人,极少有办喜丧的。喜丧事的主要特点,是隆重而详和,不那么悲伤,甚至有一些欢快的气氛。在过去,喜丧最主要的特点,是雇佣吹鼓班子。吹鼓班子的乐器主要是大小唢呐、笙、管、笛、箫等民族乐器,以唢呐为主,民间统称为吹手,也算民间文艺的一种。唢呐的音调高亢,最适合于丧事音乐。

如果我们不认同这种喜丧风,我们可以想一下僧道音乐,过去的僧道大都通晓韵律并擅长庙堂音乐,而这些音乐,都是用来为逝者超度亡灵的。那么,我们可不可以以为,民间的这种吹鼓乐,也是为逝者超度亡灵呢?

在旧社会,喜丧风俗主要流行于有钱的人家,达官贵人们,有钱有势,老人也能活得长久。穷人家难有大岁数的老人,即使有,也办不起风光的大葬。新中国成立后,这些传统风俗在移风易俗中消失。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好过了,这一风俗又有所抬头,不过在抬头中发生了演变。

现在的所谓喜丧,往往只看去世者的岁数,并不看其是否德高望重,也不看其是否善终。尤其是一些富豪,往往靠不法手段敛财,并无积德行善,只是因为有钱有势,家中老人去世后极尽铺张,风光大葬。也有部分人日子过得并不好,但喜欢讲排场,老人去世后为了显示自己的孝顺,请吹鼓手,甚至请戏班子,给老人风光大葬。甚至,有不少喜丧事,都是老人生前所要求的。而最重要的是,随着时间推移,过去老一代吹鼓手都已去世,民间传统的吹打乐大部分消失,那些专门用于办丧事的音乐也很少流传下来,所以现在的喜丧演出渐渐变了味道,往往出现流行音乐和小品歌舞等纯娱乐性的演出,甚至有些所谓乐队,把“今天是个好日子”这样的流行歌曲也带到丧事演出上来,这就有点亵渎亡灵了,难道这真是庆祝这老东西终于死掉了?

所以,对待喜丧演出这事情,我们不必反感,但是,对于演出班子,一定要认真筛选,对于演出的曲目,更要好好把关。虽然老丧变喜,但毕竟和喜事不同,还是要注意分寸,不能亵渎亡灵,也不能让世人笑话。

其他网友回答

老家不少长辈去世的时候,家里置办丧事都非常隆重,除一系列丧仪之外,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请道士做法事,还有请人来唱戏的场面。

请和尚道士超度做法事,这是很好理解的,毕竟这是传统,希望故者能早登极乐。

不过在传统的丧仪之中,都是要大摆筵席吃饭的,也就是所谓的“吃席”,而除了连日吃喝这种事情之外,也有请来戏班子唱戏的环节,这是很常见的。

当然,白事上唱戏,都是一些凭吊哀伤,感怀故人的内容,不同于一般的戏曲,像是什么《三娘教子》之类,都是一些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曲目。

为何有这样的风俗呢?

一,礼天敬神

自古以来咱们国家就是个崇拜天地、祖先的族群,对于这些十分崇敬,上古时期因为科技并没有那么发达,人们什么事情都能与神牵扯在一起。

最早进行白事的时候,是没有唱戏这种活动的,但却又祭祀舞蹈。

随着时间的发展,后来人们觉得在办白事的时候唱歌跳舞不是很合适,所以唱戏出现,人们要请专业群体来唱戏敬奉神明,早期的戏,也就是“神戏”。

不同的人扮演着不同的神灵,主要就是希望故者能往生到另一个世界之中,与此同时礼敬天地神灵,希望能够保佑现世的人们,表面唱戏,实际上就是在供奉诸神。

二,传统祭奠的需要

从先秦时期开始,所有的一切都要合乎礼法,当时的礼乐制度盛行,不管什么样的祭祀活动都无法脱离礼乐制度,这样的传统影响深远。

虽然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但是还是有许多相关习俗被保留了下来。

在行哀礼的时候,配上各种哀戏也是当时流传下来的礼俗,尤其是在关中与中原地区,这样的风俗更加盛行,之后被移民带到全国各地,逐渐盛行起来。

白事上所唱的戏曲,无一例外都是寄托哀思的,并非是在随便演戏,那种搞笑的喜剧绝对不可能出现在丧仪上,那并非是为了娱乐,而是祭奠的需要而已。

三,表示孝道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华传统重视孝道。

以前古代并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尤其是对于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听戏看戏也都是非常难得的娱乐了,当家里的老人去世了,也算送最后一程。

老一辈的人与以前古代的人,基本都喜欢看戏,毕竟也没别的消遣。

在停灵、送灵的时候,能够借此机会再尽一尽孝道,也算是对家里的老人最后的孝敬。

不仅如此因为办白事的时候,通常会有大量的人来帮忙,尤其是老人,唱戏也是给前来帮忙的人们一起看的,也算是一种比较博爱的活动。

在办丧事的时候,搭台唱戏到底什么时候出现,已经无从考起,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至少从先秦时代,周礼制度确定的时候,已出现雏形。

白事的确悲伤,但唱戏并不代表对于故者的不尊重,反而是一种礼敬。

以前在白事场合并不是唱戏这种,而是有一系列的舞蹈、祭礼等等,而随着时间发展,开始出现了类似于后世戏曲的各种艺术形式,发展之后,就成为了白事上的戏曲。

丧仪上的戏曲,是为了祭奠故者,为了感怀与凭吊,并不是为了娱乐消遣,最多也就是为了酬谢前来帮忙的客人而已,这是必须要搞清楚的事情。

其他网友回答

办丧事时唱大戏,这种风俗的意思是丧事喜办。其实早年间,这种风俗,不仅仅存在于农村,城里也是一样的。

寿终正寝是体面的事。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既重视生,也重视死。比如,《孝经》开宗明义: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有始有终,才可能趋于完满。所以,寿终正寝,无疑也是一个人的福分;那么,也就值得生者为之大肆鼓吹啦。另外,儒家常说慎终追远。所以,隆重的葬礼,就成为了人的一生当中,最后的也是必备的礼仪啦。

一个人一生无憾,才可能安然地寿终正寝。所以,前来吊唁的宾客不悲却喜,或者悲中夹带着喜,就成为了惯例。这就是为什么,在我国民间,长期以来,有所谓“红白喜事”的说法的缘由了。既然阳寿已尽,就要安排一场大戏,在锣鼓喧天的气氛中,奔赴另外一个世界继续享福了。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句话体现了中华民族豁达的情怀。我们的先人,率先打通阴阳二界,一方面是自我安慰,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期盼永永远远安宁幸福的心情。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旺盛的生命力,也与此不无关联吧。

说到葬礼上唱大戏,早年间,在城里也不罕见。我依稀记得,湖南省城长沙城里,就有“唐四郎”的说法。熟悉长沙话的都知道,”唐四郎”的意思是“弹四郎”。即某人去世(弹了即长沙话去世的谐称),生者搞弹四郎(唱戏和鼓吹也)之类的仪式,用以悼念死者。

如果是夭折或者横死,又怎么办呢?我没有详细考察过。估计,在这种情况下的丧事喜办,就得慎重吧。

总之,丧事喜办是中华民俗的一种。丧事喜办的风俗,源远流长。丧事喜办,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坦然面对生死的豁达的态度。可以说,这样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农村丧事有唱戏的环节这种风俗源自哪里寓意是什么.jpg”/>

与农村丧事点戏都有啥相关文章

校园网——收录全国各地学校网站。
网站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4-2023 www.15033.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5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