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奥斯汀的简介(简奥斯汀的真实爱情史)
简奥斯汀的简介
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是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活泼风趣的文字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 中文名:简·奥斯汀外文名:Jane Austen国籍:英国出生地:英国斯蒂文顿小镇出生日期:1775年12月16日逝世日期:1817年7月18日职业:小说家主要成就: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世界名著代表作品:《理智与情感》 《傲慢与偏见》 《爱玛》 《劝导》 代表作品 《理智与情感》又名《理性与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 1811) 《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 1813) 《曼斯菲尔德庄园》(Mansfield Park, 1814) 《爱玛》(Emma, 1815) 《诺桑觉寺》(Northanger Abbey, 1818, 死后出版) 《劝导》(Persuasion, 1818, 死后出版) [/color][/b] 简·奥斯丁(jane austen 1775--1817)是一个我国读者非常熟悉的名字。她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以及据此拍摄的电影恐怕早已为大家所熟悉了。据英国广播公司最近调查统计,《傲慢与偏见》在英国人最喜爱的小说中,名列第二。《爱玛》(EMMA)是这位女作家的第四部作品,一般都认为是她最为成熟的一部作品。
简奥斯汀的真实爱情史
简·奥斯汀(1775~1817)英国女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丁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在父母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1811年出版的《理智和感伤》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和《爱玛》(1815)。《诺桑觉寺》和《劝导》(1818)是在她去世后第二年发表的,并署上了作者真名。
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英国文坛,而奥斯丁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尽管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到今年7月18日,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已逝世180周年,但其作品在世界文坛上却经久不衰。近年来,她的名著《傲慢与偏见》、《爱玛》等还被搬上银幕,而且依然走俏影坛,深受观众欢迎。
奥斯汀的艺术之树何以常青?怀着好奇心,笔者作为驻英国记者时,在一个明丽的夏日造访了奥斯汀的故居。
故居坐落在汉普郡阿尔顿小城西南一英里处的查乌顿村,离奥斯汀的出生地汉普郡史蒂文顿村仅10英里之遥。这是一幢朴实无华的两层楼建筑(见下图,本文作者摄)。房舍一面临路,三面花园环抱,芳草萋萋,绿树成荫。据说,路旁的古栎树是奥斯汀当年亲手栽的。临大路一面墙上悬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简·奥斯汀故居”。如今这里已成为简·奥斯汀博物馆,常年对公众开放。
步入故居,第一个强烈的感觉是宁静而典雅,正与主人文静的性格合拍,奥斯汀也称赞这里是她创作的“伟大的宝库”。的确,她令人钦佩的创作效率,正是得益于居室内朴素和谐的环境:坚实的木质地板,一些小摆设都放在恰当的位置,墙纸花纹简练而协调,墙上的名画色彩明朗、人头像栩栩如生,仿佛在呼唤着作家的灵感。
1809年7月,简·奥斯汀的兄弟埃德沃德把他在查乌顿的这幢房产转让给他母亲和姐妹们后,奥斯汀就定居在这里。她在操持家务之余,偷偷地进行写作。在七年半的时间里写成了6部非凡的小说:《理智和感伤》、《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花园》、《爱玛》、《诺桑觉寺》和《劝导》。后两部小说还来不及出版,奥斯汀因染上结核病而逝世。奥斯汀的哥哥亨利在她死后主持了《诺桑觉寺》和《劝导》的出版,并公布了她的真名和身份。
这所房舍有一扇著名的能发出“声响之门”,其响声能使奥斯汀事先知道“有人来了”,以便悄悄地收起她正在写作的纸笔。博物馆里还展示着奥斯汀许多作品的手稿和亲笔信,以及她当年写作用的据说是来自中国的桌子。这张桌子酷似一台缝纫机,遇有人来,纸笔放进桌内,桌面一盖便“天衣无缝”。它与“声响之门”默契配合,为奥斯汀“偷偷地写作”服务。遗憾的是,门在后来重新安装时方法不对,现在已经不能发出声响了。但它却不失为一个提示物,即奥斯汀那些知名的小说是在半秘密状态下写成的,也只有奥斯汀才知道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她写作的艰难和多少不为人知的情感。奥斯汀的辛劳创作并未给她带来多少酬劳。她一生节俭,在41岁辞世时,仅留下561.7英镑的积攒。
据讲解员介绍,奥斯汀出生于一个乡村牧师家庭,父亲能即兴赋诗。奥斯汀从小在家阅读父亲收藏的古典文学书籍和流行小说,并练习各种文体的写作。14岁时,她就写成了她的处女作《爱情和友谊》。1801年夏,奥斯汀热恋中的男友不幸去世,使她深陷痛苦之中。翌年,她曾接受一个大地产主的求婚,但第二天早晨又改变了主意。因为奥斯汀意识到:单纯为了财产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何况,自己根本不爱他,怎能共同生活?结果,她终生未婚。
简奥斯汀三部曲哪三部
《理智与情感》、 《傲慢与偏见》 、《爱玛》。
简·奥斯汀21岁时写成她的第一部小说,题名《最初的印象》,她与出版商联系出版,没有结果。就在这一年,她又开始写《埃莉诺与玛丽安》,以后她又写《诺桑觉寺》,于1799年写完。
十几年后,《最初的印象》经过改写,换名为《傲慢与偏见》,《埃莉诺与玛丽安》经过改写,换名为《理智与情感》,分别得到出版。至于《诺桑觉寺》,作者生前没有出书。以上这三部是奥斯汀前期作品,写于她的故乡史蒂文顿。
作品主题
奥斯汀笔下的人物虽然都是虚构的,但却都体现了奥斯汀本人的婚恋观。奥斯汀生活的时代,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化已经影响了各个阶层,当时的乡村贵族、地主青年在婚恋问题上也反映了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以后,资产阶级关于人性和人道的一些思想观。
例如《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充分体现了奥斯汀所向往的婚恋模式,伊丽莎白在和达西的交往当中,崇尚男女平等的原则,摒弃了传统的男尊女卑观点,并且认为高尚的情感是人们的正常需要。
同时,奥斯汀笔下的理想婚姻除了平等、尊重以外,还有自由和理解,她希望以此来帮助人们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从而找到自我,实现自我。
电影《成为简·奥斯汀》
爱情和理智在任何年龄都是矛盾的
镜头一开就是英式田园,有种熟悉的切换感,还以为是在看《傲慢与偏见》。这部电影说的就是它的作者的故事
简·奥斯汀,1775年12月生于英国汉普郡的史蒂文顿,兄弟姐妹八人。父亲是担任四十多年的教区长,是为学问渊博的牧师,母亲是在富有家庭长大,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奥斯汀虽然没有经过正轨学校,但家庭的优良条件和读书环境,给了她自学的条件,培养了她写作的兴趣。
20岁的简·奥斯汀遇到勒弗罗伊。情窦初开的她对这个聪明狡黠的爱尔兰年轻律师一见钟情。然而,奥斯汀的牧师家庭希望未来女婿拥有经济实力,而偏偏那时的勒弗罗伊还是个穷小子。而拥有6个孩子的勒弗罗伊家也执意与富贵之家联姻,因此要求勒弗罗伊返回爱尔兰。从此两人便再没有相见。当年,奥斯汀在致姐姐卡桑德拉的信中表达了无奈伤心:“终于,这一天还是到来了,我将与汤姆·勒弗罗伊告别。而当你收到这封信时,一切都已结束。一想到这些,我不禁泪流。”后来,勒弗罗伊如家人所愿地娶了个大家闺秀,还成为爱尔兰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直至晚年,他才向侄子坦言,曾与一位作家有过一段“少年之爱”。
初恋以被迫分手告终,奥斯汀选择终身不嫁,而将所有未了的情感注入文学创作
婚姻是构成社会的单元结构,这是普世俗称的公理,而单身未婚的个人不在社会单元结构这一环节。这就变成了异数
在电影中,简遇到了三个男人
两情相悦的勒弗罗伊,初见两人的唇枪舌战,却擦出了爱的火花。当勒弗罗伊准备向舅舅介绍他的所爱简奥斯汀的时候,却收到了一封信(爱慕简的第三个男人我忘了名字,就称第三)。看完信的舅舅勃然大怒,坚决反对,愤怒离去。勒弗罗伊无法摆脱舅舅的经济提供,选择放弃了简。带着心碎离开的简回到了家乡,而这时的卫斯理(俗称的富二代)一直在等着的简,他以为
感情就像害羞的花朵,以为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就会绽放。
可因勒弗罗伊的离去正伤心的简却误以为那封信是卫斯理交到勒弗罗伊舅舅手里的。
讽刺就是这样带着笑脸侮辱,简带着愤怒伤讥讽的口吻同意了卫斯理的求婚。可勒弗罗伊因无法抗拒对简的思念再次来到她的身边,当两人在私奔的途中,简无意发现勒弗罗伊掉落的信封,知道了他的真实情况
爱情和理智就像一对敌人,简对勒弗罗伊说
对你的爱如果会毁了你的家庭,我宁愿不爱,我会被漫长的内疚感和自责感慢慢地折磨疯的。事情太复杂了,我们应该微笑面对
刚私奔完又回到家的简遇到第三,他跪下来准备表白
谢谢你的真情表白,难道这个城市就没有其他女人了嘛?
原本伤心的简发现写那等信的就是第三
之后在一次路上,简遇到了卫斯理,因误会他而跟他道歉,卫斯理对简说了这样一段话:
看起来你是绝对不会接受没有爱情的婚姻,即使爱也不一定能接受。在这一点上,我尊重你的选择。我和你一样,我也不会那样做。我总是急于博得你的爱,但是我希望你能爱的人而不是我的钱?
简:我们还是朋友嘛
卫:当然了
卫:你所有的故事里都有幸福的结局嘛?
简:经历一些困难之后,故事里的人物都能得到他们应得的一切
好人不一定有好报
后来简奥斯汀跟姐姐终身未嫁,直到多年后一次聚会上,跟勒弗罗伊再次相遇,而他的女儿是简奥斯汀的忠实粉丝,他女儿的名字也叫简
勒弗罗伊一生顺遂成为法官,简奥斯汀成了有名的作家
不在任何东西面前失去自我,哪怕是教条,哪怕是别人的目光,哪怕是爱情
简奥斯汀的六部经典作品
简·奥斯丁,(1775—1817)英国女作家,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大师,被誉为“道德教育家”。出生于英格兰汉普郡的斯蒂文顿村,父亲是教区的主管牧师。在父兄的熏陶下,奥斯丁从小就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她16岁时开始写作,是第一个通过描绘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使小说具有鲜明现代性质的小说家。奥斯丁一生中共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理智与情感为(1811)、《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庄园》(1814)、《爱玛》(1815)、(诺桑觉修道院》和《劝服》(后两部出版于她去世后的1818年)小说内容多是刻画当时英国乡村的风俗民情、社交和男女恋情等。她的创作开启了19世纪30年代的现实主义小说高潮,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作品目录:
1、《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丁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这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2、《理智与情感》
简·奥斯丁在她诞生地汉普郡的斯蒂文顿繁荣而稳定的乡间长大,十二三岁就开始写作。她早期的习作都是中短篇,光是十五六岁时写的,后人就编成了两部集子。一七九七年,简二十二岁,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第一面印象》。接着开始写《埃莉诺与玛丽安》。这两本都是书信体小说,十多年后,分别改写成用第三人称叙述的长篇小说《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后者于1811年出版,等到前者于两年后问世时,后者于同年再版。所以,尽管《傲慢与偏见》的原始本子写作在前,她第一部出版的作品却是《理智与情感》。
3、《爱玛》
发表于1818年,英国女作家,奥斯丁小说。女主人公爱玛是一个“从来不在外面住 宿的天下少有的女人”,孤零零的,但是充满了感情与思想,她经过一系列误会后,与男主人 公先生终成佳偶。小说情节紧奏,细节描写生动、鲜明,语言就像作者歌颂...
4、《曼斯菲尔德庄园》
范妮是个出身贫寒的少女,10岁时被姨父母伯特伦爵士夫妇收养。在姨父母家,除了二表哥埃德蒙处处呵护她外,受到众人的冷落,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但她始终有颗温柔善良的心肠,辨是非,明大理。她坚决抵制大表哥等人要在家里排演有伤大雅的情节剧,毫不动摇地顶住了纨绔子弟克劳福德的无理纠缠,始终不渝地暗恋着埃德蒙,特别是在克劳福德小姐对埃德蒙“旧情复发”时,她告诫表哥不要被她的假象所迷惑,最终,她的高尚人品赢得了伯特伦爵士的器重和埃德蒙的爱,小说以范妮和埃德蒙喜结良缘为结局。
5、《诺桑觉寺》
痴迷于哥特式恐怖小说的乡村牧师之女凯瑟琳,有时把现实生活也当成传奇故事中的虚拟世界。她被带着去巴思社交场合见世面,结交了虚情假意的索普兄妹,并与正直英俊的富家子弟亨利一见钟情后,受亨利的父亲蒂尔尼上将盛情相邀前去他家做客。在诺桑觉寺这所幽深、古老的宅子里,凯瑟琳脑海里浮现出恐怖小说中的可怖情景,上演了一幕幕可笑的历险记。嫌贫爱富的蒂尔尼上将听信索普的谗言,出尔反尔,对凯瑟琳冷酷地下了逐客令。然而爱情的忠贞最终占用小人的谎言:教堂的钟声响了,人人都喜笑颜开。
6、《劝导》
主人公安妮·埃利奥特是个出身贵族家庭的小姐,与青年军官温特沃思真心相爱,并私自订下终身。安妮的父亲和教母认为温特沃思出身卑微,因此极力反对两人交往。安妮被迫中断了与温特沃思的恋情,但对他的感情却依然如故。八年后,温特沃思上校荣归故里,与安妮旧情难忘,在历经曲折后,有情人终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