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
当前位置: 校园网 > 知识百科

肺炭疽是什么病(肺炭疽是什么病图片)

更新时间:2023-06-23 11:13责任编辑:钟先生关键词:图片

炭疽病是什么?怎么预防?

(1)病因

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热性、败血性的烈性传染病,常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绵羊最易感染。病羊体内及排泄物、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炭疽杆菌,健康羊采食了被污染的饲料、饮水,或通过皮肤损伤感染了炭疽杆菌,或吸入带有炭疽芽孢的灰尘,均有可能导致发病。

(2)症状

羊发生该病多为最急性或急性过程,表现为突然倒地,全身抽搐、颤抖,磨牙,呼吸困难,体温升高到40~42℃,可视黏膜蓝紫色。从眼、鼻、口及肛门等天然孔流出带气泡的暗红色或黑色血液。血凝及尸僵不全。

(3)预防

①发病率高的地区,每年必须坚持给羊注射五号炭疽芽孢菌苗,每只皮下注射1毫升,可免疫1年。

②加强一般性的预防工作,杜绝该病传入。

(4)病羊处理

对亚急性的病羊,当其尚处病初时可注射抗炭疽血清,第一次50毫升。注射后4小时体温不退时,可再注射25~50毫升。亦可同时再注射青霉素50万单位,一天2次,连用3天。但这仅对一些种用价值很高的病羊具有意义。至于一般的羊只,如若发现或怀疑此病发生,既要及时按照有关要求采取积极措施防止该病扩散和传播,又要立即上报有关防疫部门采取措施,组织扑灭。同时,在此过程中,每位兽医人员及养羊者都必须明白的是,炭疽杆菌一旦随着病羊排泄物、分泌物或血液排出,一遇空气,就会很快变成表面具有一层很厚荚膜的芽孢。由于这种芽孢对高温(乃至煮沸)和普通的化学灭菌剂的抵抗力极强,并且在污染物中往往能够存活数年、十数年,乃至更长的时间,一旦有机会侵入人畜机体,仍能致病。因此,对于病羊,一般均应在非常严格的条件下进行扑杀销毁。对于死尸,绝对不可随意剖检、剥皮,更不准许食用。病羊尸体,以及凡有可能被污染的垫草、粪便等要焚烧深埋。对污染物及污染处的土壤,应用10%的热碱水或0.1%的升汞溶液,5%的碘酊或20%~30%的漂白粉彻底消毒,以便杀死芽孢。否则,不仅将会酿成严重后果,而且还有可能埋下长期危及当地人畜生命安全的隐患。

炭疽病的危害有哪些?

炭疽病,就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

如果草场或土壤被炭疽杆菌污染,牲畜就很可能在活动的过程中被炭疽杆菌寄生,然后再通过食用、皮毛、兽骨等方式将病毒传播到人类当中。

炭疽杆菌不仅生命力顽强,而且还具有高度的致病性。炭疽杆菌多发生于面、颈、肩、手足等裸露在外部位,会通过皮肤破口进入皮下,或者在呼吸、进食过程中,进入肺部、食道,然后在人类体内扎根,开始大量繁殖,并且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炭疽毒素,继而引起感染部位的组织细胞坏死、水肿、血管损伤。

而且炭疽杆菌对身体的伤害属于不可逆损伤,也就是说,即使后期治疗效果比较理想,这部分损坏的部位也不能再变回感染前的样子了。

此外,炭疽杆菌还有一定概率可以避开免疫系统的攻击,进到淋巴结部位大量繁殖,并由此侵入人体的循环系统,最终引发严重败血症,情况严重的甚至会休克致死。

据统计,如果不治疗或治疗不及时,炭疽病的病死率高达20%。

总而言之,只要不接触、宰杀、食用病死或不明原因死亡的牛、羊等牲畜,就不会被炭疽杆菌感染,所以日常生活中挑选和食用肉类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正规渠道,不要为了追求“原汁原味”而轻信所谓熟人的推荐,误食染病牲畜。

炭疽病是什么

以下是炭疽病毒的各种状况、治疗方法和来源等反应:

炭疽(anthrax)出自古希腊“anthrakos”一词。意思是煤炭。炭疽是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主要因食草动物接触土生芽孢而感染所导致的疾病。人类因接触病畜及其产品或食用病畜的肉类二发生感染。炭疽杆菌从皮肤侵入,引起皮肤炭疽,使皮肤坏死形成焦痂溃疡与周围肿胀和毒血症,也可以引起肺炭疽或肠炭疽,均可并发败血症。炭疽呈全球分布,以温带、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多发。目前人类炭疽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但炭疽芽孢的毒力强、易获得、易保存、高潜能、可视性低、容易发送,曾被一些国家作为一种生物武器和恐怖行动。

炭疽杆菌是德国兽医Davaine在1849年首先发现的。Peur在1881年发现了减毒的芽孢疫苗能预防炭疽,使炭疽成为第一个能用有效菌苗预防的传染病,Sterne在1939年发现的动物疫苗,直至现在仍在使用。炭疽杆菌为致病菌中最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长5-10μm,宽1-3μm,菌体两端平削,呈竹节状长链排列,无鞭毛。在体内形成荚膜,在体外可形成芽孢,芽孢呈卵圆形,位于菌体中部。在血琼脂平板上形成较大而凸起的灰白色不透明菌落,边缘不规则,如毛发状,不溶血,在肉汤培养基中生长时呈絮状沉淀而不混浊。本菌繁殖体对日光、热和常用消毒剂都很敏感,其芽孢的抵抗力很强,在煮沸10min后仍有部分存活,在干热150°C可存活30-60min,在湿热120°C 40min可被杀死。在5%的石炭酸中可存活20-40天。炭疽杆菌的芽孢可在动物、尸体及其污染的环境和泥土中存活多年。

1.传染源:主要是草食动物牛、马、羊、骡、骆驼、猪、犬等受染病畜。食草动物因食入水草中的炭疽杆菌芽孢而感染。人与人的传播很少。

2.传播途径:直接或间接接触病畜和染菌的皮、毛、肉、骨粉或涂抹染菌的脂肪均可引起皮肤炭疽;吸入带炭疽杆菌的气溶胶、尘埃可引起肺炭疽;进食带菌肉类可引起肠炭疽。其中皮肤接触病畜及食用病畜肉是炭疽的主要原困。

3.人群易感性:各年龄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较持久。

4.流行特征:呈全球性分布,主要在南美洲、东欧、亚洲及非洲地区。我国全年均有发生,多数为散发病例。有职业性,多发于牧民、农民、屠宰与肉类加工和皮毛加工工人以及兽医等。夏季因皮肤暴露多而较易感染。

潜伏期皮肤炭疽一般1-5天。肺炭疽可短至12小时,可长至12个月;肠炭疽24小时。自然感染炭疽以皮肤炭疽为主,生物恐惧相关炭疽以吸人炭疽为主。

皮肤炭疽

最为多见,约占炭疽病例的95%。分为炭疽痈和恶性水肿。

1.炭疽痈:多见于面、颈、肩、手和脚等裸露部位皮肤,初起为丘疹或斑疹,逐渐形成水疱、溃疡,最终形成黑色似煤炭的干痂,以痂下有肉芽组织,周围有非凹陷性水肿,坚实,疼痛不显著,溃疡不化脓为其特性。发病1-2天后出现发热、头痛、局部淋巴结肿大等。

2.恶性水肿:累及部位多为组织疏松的眼睑、颈、大腿等部位,无黑痂形成而呈大块水肿,扩散迅速,可致大片坏死。局部可有麻木感及轻度胀痛,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如治疗不及时,可引起败血症、肺炎及脑膜炎等并发症。在未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皮肤炭疽病死率为20%-30%。

肺炭疽

只有少数人会得肺炭疽,临床上亦较难诊断。肺炭疽多为原发吸入感染,偶有继发于皮肤炭疽,常形成肺炎。通常起病较急,出现低热、干咳、周身疼痛、乏力等流感样症状。经2-4天后症状加重,出现高热、咳嗽加重、痰呈血性,同时伴胸痛、呼吸困难、发绀和大汗。肺部啰音及喘鸣。Ⅹ线胸片显示肺纵膈增宽,支气管肺炎和胸腔积液。患者常并发败血症、休克、脑膜炎。在出现呼吸困难后1-2天死亡,病死率在8O%-100%。

肠炭疽

临床上较少见。患者出现剧烈腹痛、腹胀、腹泻、呕吐,大便为水样。重者继之高热,血性大便,可出现腹膜刺激征及腹水。并发败血症,因中毒性休克在发病3-4天死亡,病死率为25%-70%。

其他类型

口咽部感染炭疽,出现严重的咽喉疼痛,颈部明显水肿,局部淋巴结肿大。水肿可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压破气道可出现呼吸困难。

肺炭疽、肠炭疽及严重的皮肽炭疽常引起败血症。除局部症状加重外,患者全身中毒症状加重,并因细菌全身扩散,引起血源性炭疽肺炎、炭疽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病情迅速恶化而死亡。病死率几乎100%。

1.接触史:有与病畜或其皮毛的密切接触史。

2.临床表现:皮肤炭疽的焦痂溃疡,肺炭疽的出血性肺炎,出血性肺炎,肠炭疽的出血性肠炎,败血症的严重全身毒血症与出血倾向等。

3.确诊:需要细菌涂片染色检查,细菌培养以及动物接种等。

鉴别诊断

皮肤炭疽应同痈、蜂窝组织炎、丹毒、恙虫病、野兔热等鉴别;肺炭疽应于大叶性肺炎、肺鼠疫、钩端螺旋体病等鉴别;肠炭疽应同沙门氏菌肠炎、出血坏死性肠炎及其他急性腹膜炎等鉴别;败血症应

同其他细菌引起的败血症鉴别。

辅助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增高,10*109-25*109/L。甚至可高达60*109-80*109/L。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血小板可减少。

2.细菌涂片与培养:根据临床表现可分别取分泌物、痰液、大便、血液和脑脊液作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可见粗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培养可有炭疽杆菌生长。

3动物接种:将上述标本接种于家兔、豚鼠与小白鼠皮下,24h后出现局部的典型肿胀、出血等阳性反应。接种动物大多于48h内死亡,从其血液与组织中可查出和培养出炭疽杆菌。

4.血清免疫学检查:有间接血凝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免疫荧光法与ELISA法等检测血中抗荚膜抗体。炭疽患者发病后3天开始产生此抗体,1周后大多呈阳性。恢复期血清抗体较急性期增加4倍以上,即为阳性。EⅡSA、免疫荧光法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阳性率达80%-I00%。Ascoli沉淀实验主要用于检验动物毛与脏器是否染菌。

炭疽治疗原则是严格隔离,早诊断,早治疗,杀灭机体内细菌。

给予高热量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必要时静脉补液。严重病例可用激素缓解中毒症状,一般用氢化可的松100-300mg/d,短期静脉滴注,但必须同时应用抗生素;对于皮肤炭疽者的局部伤口切忌挤压及切开引流,否则会引起感染扩散和败血症,可用1:5000的高锰酸钾液湿敷,或以1:2000的高锰酸钾液冲洗后,敷以抗菌软膏(如红霉素软膏),再用消毒纱布包扎。肺炭疽、颈部皮肤炭疽病病人,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严重者输血治疗。循环衰竭者应在补充血容量的基础上给予休克治疗。

炭疽杆菌对青霉素敏感,临床作为首选用药。一般首选青霉素G,孕妇只能使用青霉素,老年人首选多西环素(强力霉素)。青霉素用量:皮肤炭疽240万-320万U,分3-4次肌肉注射,疗程7-1o天;恶性水肿800万-1000万U,分3或4次静滴,疗程2周以上;其他型炭疽1000万-2000万U,静脉滴注,并可合用氨基糖苷类药物,疗程2-3周。青霉素过敏者,可用氯霉素2g,分3次或4次口服。多西环素0.2-0.3g,分2或3次口服。环丙沙星0.5g,每天2次口服(儿童禁用)。红霉素1.5g,分3次或4次口服。对于恐怖相关炭疽患者,因病情较重、病死率较高,可选用环丙沙星、氨苄西林等联合用药治疗。先静脉给予环丙沙星400mg/12h或多西环素100mg/12h,病情稳定后可口服环丙沙星每次500mg,每日2次,或多西环素每次100mg,每日2次,疗程60天。

5.炭疽皮肤试验:用减毒株的化学提取物皮下注射,症状出现2-3天后,82%的患者出现阳性结果,4周后达99%。

隔离:炭疽病病人应该严格隔离至痊愈,其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的物品与场所,均应按杀灭芽孢的消毒方法进行彻底消毒,不可随意丢弃。患病或病死动物应焚烧或深埋,严禁食用。

检疫与防护:加强对炭疽病的检疫,防止在动物问传播。小量实验操作可用2级生物专柜,若操作量较大则应用3级生物专柜。当怀疑有炭疽杆菌气溶胶广生时,除一般个人防护外,还I讧佩带眼罩和呼吸器。战时,个人应穿防护服、戴防毒面具和防疫口罩;无防护器材时,可用手帕或其他纺织品捂住口鼻,并扎紧袖冂和裤脚,将上衣塞入裤腰,颈部用毛巾围好,戴手套,外穿雨衣。集体防护可构筑工事或利用地形地物等。

疫苗接种:对有关人员接种疫苗。目前采用皮肤划痕法,每次疫苗用量0.1mL;国外多采用保护性抗原肌注。对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8天,必要时尽早进行药物治疗。当前的疫苗具有效力不稳定、对吸人性炭疽的保护率低、免疫程序繁琐、存在副作用等缺点。近年来人们在改造传统疫苗的同时又有一些新的发现,如保护性抗原(PA)的抗体,在体内可杀死芽孢;通过黏膜免疫能够诱导机体分泌IgA抗体;抗多聚谷氨酸(γ-D-GA)抗体可以同炭疽杆菌的繁殖体作用,从而杀死繁殖体,寻找到新的免疫原。DNA疫苗、活载体疫苗的出现为新一代安全、免疫程序简单、具更高保护率的疫苗奠定了基础。

炭疽恐惧症的预防:首先,应加强部队对炭疽杆菌等生物武器袭击的防护措施训练,保证部队在战时或重大事件后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伤亡;其次要增强部队的凝聚力,提倡团结协作、互相关心和奉献精神,鼓舞官兵斗志,坚定必胜信心,从而增强对战时各种威胁的心理承受力,减少恐惧症的发生;第三,平时加强对部队的科普宣传,在官兵中普及炭疽杆菌等生物武器的知识及其基本医学防护知识,以减少恐惧心理。

病人因伤口渗液多, 而肠炭疽病人又不能进食, 因此造成蛋白质的大量丢失。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给予患者补充氨基酸、白蛋白。待病情缓解后, 进食高蛋白容易消化之软食以补充丢失的蛋白质, 增加病人的抵抗力。不能进食者可鼻饲高蛋白易消化流质饮食。

1.应做好伤口的处理, 避免其分泌物的污染。局部可用 1 2000高锰酸钾液湿敷并用消毒纱布覆盖,或涂 1%龙胆紫液。更换病人所有的用物包括衣、裤及伤口敷料, 将更换下来的用物焚毁, 以避免扩散。

2.一般护理: 患者大部分来自边远牧区, 语言不通, 卫生条件差, 患者单间病房隔离, 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此病的危害性, 传播途径及隔离、预防措施, 以及排泄物、分泌物的处理, 避免因缺乏卫生知识造成其他部位的感染。

3.心理护理: 因患者来自牧区, 生活习惯上的差异, 保健意识淡漠加上语言不通, 经医护人员讲解, 对该病有一定的认识, 同时对该病也产生了恐惧、失望心理, 甚至拒绝治疗。针对这些心理因素, 医护人员应耐心细致地做好每一次治疗护理工作。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防止感染性休克的发生, 是治疗炭疽病的关键。

5.房间床、桌、椅 用的福尔马林液煮蒸消毒。隔日 1 次, 连续 3 次, 再用漂白粉液擦洗后作细菌培养确定无炭疽杆菌存在空气时, 方可安置其他人。

畜牧业生产地区为炭疽的多发区。因此,首先做好预防工作是控制和减少炭疽发生的重点。其次应加强宣传,提高人民群众对此病的认识,意识到其危害性,进而自觉预防此病发生。第三、畜牧部加强畜间检疫,并协同做好人畜预防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第四、医护人员应提高对此病的诊治水平,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减少此病的误诊、漏诊,有一定现实意义。

希望我提供的资料能够给予你帮助~

炭疽病是一种什么传染病

炭疽病

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食草动物的急性传染病。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人因接触病畜及其产品或食用病畜的肉类而发生感染。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坏死溃疡、焦痂和周围组织广泛水肿及毒血症症状,偶而引致肺、肠和脑膜的急性感染,并可伴发败血症。

[病原学]

炭疽杆菌 系一需氧或兼性厌氧无鞭毛的粗大杆菌,长4一8μm,宽1一15μm 。菌体两端平削呈竹节状长链排列,革兰染色阳性。在人体内有荚膜形成并具较强致病性,无毒菌株不产生荚膜。炭疽杆菌生活力强,在一般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炭疽杆菌繁殖体于56℃2小时、75℃1分钟即可被杀灭。常用浓度的消毒剂也能迅速杀灭。在体外不适宜的环境下可形成卵圆形的芽胞。芽胞的抵抗力极强,在自然条件或在腌渍的肉中能长期生存。在土壤里可生活数十年,在皮毛上能存活数年。经直接日光曝晒100小时、煮沸40分钟、l40℃干热3小时、110℃高压蒸汽60分钟、以及浸泡于10%甲醛溶液15分钟、新配苯酚溶液 (5%)和20%含氯石灰溶液数日以上,才能将芽胞杀灭。

炭疽杆菌的抗原组成有荚膜抗原、菌体抗原、保护性抗原及芽胞抗原4种。荚膜抗原是一种多肽,能抑制调理作用,与细菌的侵袭力有关,也能抗吞噬,有利于细菌的生长和扩散;菌体抗原虽无毒性,但具种特异性;保护性抗原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芽胞抗原有免疫原性及血清学诊断价值。

炭疽杆菌繁殖体能分泌炭疽毒素,此毒素由第I因子(水肿因子,EF)、第Ⅱ因子 (保护性抗原,PA)及第Ⅲ因子 (致死因子,LF)所组成的复合多聚体。3种成分个别注人动物体内均无毒性,但保护性抗原加水肿因子或致死因子则可分别引起水肿、坏死或动物死亡。

[流行病学]

炭疽散布于世界各地,尤以南美洲、亚洲及非洲等牧区较多见,呈地方性流行,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近年来由于世界各国的皮毛加工等集中于城镇,炭疽也暴发于城市,成为重要职业病之一。目前本病在国内的发病率已逐渐下降。

(一)传染源 患病的牛、马、羊、骆驼等食草动物是人类炭疽的主要传染源。猪可因吞食染菌青饲料;狗、狼等食肉动物可因吞食病畜肉类而感染得病,成为次要传染源。炭疽病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也具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 人感染炭疽杆菌主要通过工业和农业两种方式。接触感染是本病流行的主要途径。皮肤直接接触病畜及其皮毛最易受染,吸入带大量炭疽芽胞的尘埃、气溶胶或进食染菌肉类,可分别发生肺炭疽或肠炭疽。应用未消毒的毛刷,或被带菌的昆虫叮咬,偶也可致病。

(三)易感者 人群普遍易感,主要取决于接触病原体的程度和频率。青壮年因职业 (农民、牧民、兽医、屠宰场和皮毛加工厂工人等)关系与病畜及其皮毛和排泄物、带芽胞的尘埃等的接触机会较多,其发病率也较高。一次感染后有较持久的免疫力。

全年均有发病,7一9月份为高峰。吸入型多见于冬春季。

[发病机制与病理]

当一定数量的芽胞进入皮肤破裂处、吞入胃肠道或吸入呼吸道时,如果人体抵抗力低下或减弱,病原菌借其荚膜的保护,首先在局部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导致组织及脏器发生出血性浸润、坏死和严重水肿,形成原发性皮肤炭疽、肠炭疽及肺炭疽等。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致病菌即迅速沿淋巴管及血循环进行全身播散,形成败血症和继发性脑膜炎。皮肤炭疽因缺血及毒素的作用,真皮的神经纤维发生变性,故病灶处常无明显的疼痛感。如人体健康,而进入体内的芽胞量少或毒力低,则可以不发病或出现隐性感染。

炭疽杆菌的致病主要与其毒素中各组分的协同作用有关。炭疽毒素可直接损伤微血管的内皮细胞,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导致有效血容量不足;加之急性感染时一些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增加,从而使小血管扩张,加重血管通透性,减少组织灌注量;又由于毒素损伤血管内膜,激活内凝血系统及释放组织凝血活酶物质,血液呈高凝状态,故DIC和感染性休克在炭疽中均较常见。此外,炭疽杆菌本身可堵塞毛细血管,使组织缺氧缺血和微循环内血栓形成。

炭疽的主要病理为各脏器、组织的出血性浸润、坏死和水肿。皮肤炭疽局部呈痈样病灶,四周为凝固性坏死区,皮下组织呈急性浆液性出血性炎症,间质水肿显著。末梢神经的敏感性因毒素作用而降低,故局部疼痛不著。肺炭疽呈现出血性支气管炎、小叶性肺炎及梗死区,纵隔高度胶冻样水肿,支气管及纵隔淋巴结高度肿大,并有出血性浸润,胸膜及心包亦可累及。肠炭疽的病变主要分布于小肠,肠壁呈局限性痈样病灶及弥漫性出血性浸润,病变周围肠壁有高度水肿及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腹腔内有浆液性血性渗出液,内有大量致病菌。脑膜受累时,硬脑膜和软脑膜均极度充血、水肿,蛛网膜下腔除广泛出血外,并有大量菌体和炎症细胞浸润。有败血症时,全身其他组织及脏器均有广泛出血性浸润、水肿及坏死,并有肝、肾浊肿及脾肿大。

[临床表现]

潜伏期1一5日,最短仅12小时,最长12日。临床可分以下5型。

(一)皮肤炭疽 最为多见,约占95%,可分炭疽痈和恶性水肿两型。炭疽痈多见于面、颈、肩、手和脚等裸露部位皮肤,初为丘疹或斑疹,第2日顶部出现水疱,内含淡黄色液体,周围组织硬而肿,第3一4日中心区呈现出血性坏死,稍下陷,周围有成群小水疱,水肿区继续扩大。第5一7日水疱坏死破裂成浅小溃疡,血样分泌物结成黑色似炭块的干痂,痈下有肉芽组织形成为炭疽痈。周围组织有非凹陷性水肿。黑痂坏死区的直径大小不等,自1一2cm至5一6cm,水肿区直径可达5一20cm,坚实、疼痛不著、溃疡不化脓等为其特点。继之水肿渐退,黑痂在1一2周内脱落,再过1一2周愈合成疤。发病1一2日后出现发热、头痛、局部淋巴结肿大及脾肿大等。

少数病例局部无黑痂形成而呈现大块状水肿,累及部位大多为组织疏松的眼睑、颈、大腿等,患处肿胀透明而坚韧,扩展迅速,可致大片坏死。全身毒血症明显,病情危重,若延误治疗,可因循环衰竭而死亡。如病原菌进入血液,可产生败血症,并继发肺炎及脑膜炎。

(二)肺炭疽 大多为原发性,由吸入炭疽杆菌芽胞所致,也可继发于皮肤炭疽。起病多急骤,但一般先有2一4日的感冒样症状,且在缓解后再突然起病,呈双相型。临床表现为寒战、高热、气急、呼吸困难、喘鸣、紫绀、血样痰、胸痛等,有时在颈、胸部出现皮下水肿。肺部仅闻及散在的细湿啰音,或有胸膜炎体征,体征与病情严重程度常不成比例。病情大多危重,常并发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偶也可继发脑膜炎。若不及时诊断与抢救,则常在急性症状出现后24一48小时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三)肠炭疽 临床症状不一,可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型和急腹症型。前者潜伏期12一18小时,同食 者可同时或相继出现严重呕吐、腹痛、水样腹泻,多于数日内迅速康复。后者起病急骤,有严重毒血症症状,持续性呕吐、腹泻、血水样便、腹胀、腹痛等,腹部有压痛或呈腹膜炎征象,若不及时治疗,帝并发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而于起病后3一4日内死亡。

(四)脑膜型炭疽 大多继发于伴有败血症的各型炭疽,原发性偶见。临床症状有剧烈头痛、呕吐、抽搐,明显脑膜刺激征。病情凶险,发展特别迅速,病人可于起病2一4日内死亡。脑脊液大多呈血性。

(五)败血型炭疽 多继发于肺疽或肠炭疽。由皮肤炭疽引起者较少。可伴高热、头痛、出血、呕吐、毒血症、感染性休克、DIC等。

[实验室检查]

(一)周围血象 白细胞总数大多增高(10一20)×109/L,少数可高达 (60一80)×1O9/L,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高。

(二)涂片检查 取水疱内容物、病灶渗出物、分泌物、痰液、呕吐物、粪便、血液及脑脊液等作涂片,可发现病原菌,涂片中发现病原菌时可作革兰或荚膜染色,亦可作各种特异性荧光抗体(抗菌体,抗荚膜、抗芽胞、抗噬菌体等)染色检查,以作进一步的鉴定。

(三)培养 检材应分别接种于血琼脂平板。普通琼脂平板、碳酸氢钠平板。血标本应事先增菌培养。检材明显污染者可先加热65℃30分钟以消灭杂菌,并于肉汤内增菌4小时后接种于平板。如见可疑菌落,则根据生物学特征及动物试验进行鉴定,如青霉素串珠和抑制试验、噬菌体裂解试验等。

(四)动物接种 取病人的分泌物、组织液或所获得的纯培养物接种于小白鼠或豚鼠等动物的皮下组织,如注射局部处于24小时出现典型水肿、出血考为阳性反应,动物大多于36一48小时内死亡,在动物内脏和血液中有大量具有荚膜的炭疽杆菌存在。分离出的可疑炭疽杆菌应作鉴定试验。

(五)鉴定试验 用以区别炭疽杆菌与各种类炭疽杆菌 (枯草杆菌、蜡样杆菌、蕈状杆菌、嗜热杆菌等),主要有串珠湿片法、特异性荧光抗体(抗菌体、抗荚膜、抗芽胞、抗噬菌体等)染色法,W噬菌体裂解试验、碳酸氢钠琼脂平板CO2培养法、青霉素抑制试验、动物致病试验、荚膜肿胀试验、动力试验、溶血试验、水杨酸苷发酵试验等。

上述各种检查宜在有专门防护的实验室内进行。

(六)免疫学试验 有间接血凝法,ELISA法、 酶标-SPA法、荧光免疫法等,用以检测血清中的各种抗体,特别是荚膜抗体及血清抗毒性抗体,一般供追溯性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之用。

阿斯可里沉淀试验,对已腐败或干涸的标本,作细茵培养有困难时可采用本试验。如病人、病畜的病灶痂皮、尸体组织及血液、染菌的皮毛及其制品等标本,加水经煮沸或高压提出抗原成分与炭疽沉淀素血清作环状沉淀试验,以间接证明有无炭疽杆菌感染,但本法常出现一些假阳性,对其结果判定应慎重。

[诊断和鉴别诊断]

病人的职业、工作和生活情况,如与牛、马、羊等有频繁接触的农牧民、工作于带芽胞尘埃环境中的皮毛革、皮革加工厂的工人等,对本病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皮肤炭疽具一定特征性,一般不难作出诊断。有关工厂工人发生呼吸道感染时,尤其当症状与体征不相称时应提高警惕,需想到肺炭疽的可能。确诊有赖于各种分泌物、排泄物、血、脑脊液等的涂片检查和配养。涂片检查最简便,如找到典型而具荚膜的大杆菌,则诊断即可基本成立。荧光抗体染色、串珠湿片检查、特异噬菌体试验、动物接种等可进一步确立诊断。

皮肤炭疽须与痈、蜂窝织炎、恙虫病的焦痂、兔热病的溃疡等相鉴别。肺炭疽需与各种肺炎、肺鼠疫相鉴别。肠炭疽需与急性菌痢及急腹症相鉴别。脑膜炎型炭疽和败血症型炭疽应与各种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败血症相鉴别。

[预后]

本病的预后视临床类型、诊断与治疗是否及时而不同。皮肤炭疽的病死率已降低为1%左右,但位于颈都、面部、并发败血症或居于恶性水肿型的皮肤炭疽预后较差。肠炭疽的急腹症型、肺炭疽、脑膜炎型炭疽、败血症型炭疽等,由于病情发展迅速而又较难及早确诊,故病死率可高达90%以上,病人常于发病后数日内死亡。

[治疗]

(一)一般及对症治疗 对病人应严格隔离,对其分泌物和排泄物按芽胞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处理。给高热且流质或半流质,必要时于静脉内补液,出血严重者应适当输血。皮肤恶性水肿者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控制局部水肿的发展及减轻毒血症有效,一般可用氢化可的松100一200mg/天,短期静滴,但必须在青霉素的保护下采用。有DIC者,应及时应用肝素、双嘧达莫(潘生丁)等。

(二)局部治疗 对皮肤局部病灶除取标本作诊断外,切忌挤压,也不宜切开引流,以防感染扩散而发生败血症。局部可用1:2000高锰酸钾液洗涤,敷以四环素软膏,用消毒纱布包扎。

(三)病原治疗 以青霉素为首选。对皮肤炭疽,成人每日160万一320万u,分次肌注,疗程7一10日。对肺炭疽、肠炭疽、脑膜炎型及败血症型炭疽,每日剂量应增至1000万一2000万u,作静脉滴注,并同时合用氨基糖苷类 (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疗程需延长至2一3周以上。

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采用环丙沙星、四环素、链霉素、红霉素及氯霉素等抗生素。

抗炭疽血清治疗目前已少用。如有供应,则对毒血症严重者除抗生素治疗外,可同时应用抗炭疽血清肌注或静脉注射,第1日100ml,第2一3日各30一50ml,应用前需作皮试。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病人应隔离治疗至创口愈合、痂皮脱落或症状消失、分泌物或排泄物培养2次阴性(相隔5日)为止。

严格隔离并治疗病畜,不用其乳类。死畜严禁剥皮或煮食,应焚毁或加大量生石灰深埋在地面2m以下。

(二)切断传播途径 必要时封锁疫区。对病人的衣服、用具、废敷料、分泌物、排泄物等分别采取煮沸、含氯石灰 (漂白粉)、环氧乙烷、过氧乙酸、高压蒸汽等消毒灭菌措施。用Ascoli沉淀试验,检验皮毛、骨粉等样品,对染菌及可疑染菌者应予严格消毒,最好用0.8kg/m3甲醛消毒,密闭24小时,可杀死病菌和芽胞。畜产品加工厂须改善劳动条件,加强防护设施,工作时要穿工作服、戴口罩和手套。

(三)保护易感者

1.加强卫生宣教 对流行区人群进行卫生宣传教育,个人应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防止应肤受伤,如有皮肤破损,立即涂搽3一5%碘酒,以免感染。

2.健畜和病畜宜分开放牧,对接触病畜的畜群或经常发生炭疽的畜群进行无毒芽胞菌苗接种。

3.对从事畜牧业,畜产品收购、加工、屠宰业等工作人员和疫区人群,每年接种炭疽杆菌减毒活菌苗1次。目前采用皮上划痕法,每次用菌苗0.1ml,滴于上臂外侧皮肤,划一“井”字即可。四联菌苗(炭疽杆菌、土拉杆菌、鼠疫杆菌和布鲁菌)也已证明有效。

国外采用保护性抗原作预防接种,第一年肌注3次,各相隔3周,6个月后接种第4次,继每年加强注射1次,每次均为0.5ml。

密切接触者应留验8日,必要时早期应用青霉素、四环素等,对疑似病人可采取同一措施。

疽病是烈性传染病,肺炭疽到底有多可怕?

肺炭疽是一种特别可怕的传染病,和新冠肺炎是同一级别的传染病,严重者在数天之内就可能失去生命。

校园网——收录全国各地学校网站。
网站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4-2023 www.15033.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5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