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资料(上甘岭战役资料简介)
上甘岭战役资料
简介如下:
上甘岭战役,美军方面称之为三角山战役(Battle of Triangle Hill),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展开的一场著名的战役。
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先后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防守地约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发起猛攻,志愿军防守部队进行了顽强抵抗,阵地多次失而复得。
双方随后不断向上甘岭地区增加兵力和重武器,使上甘岭发展为局部战役规模。激战持续至11月25日结束。在持续43天的战斗中,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志愿军共击退“联合国军”900多次冲锋。最终志愿军守住了阵地,取得了胜利。
扩展资料:
上甘岭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
从宏观层面说,一是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成为了世界战争历史中相当经典的防御战争;容二是上甘岭战役的胜利使得当时的中国开始风靡一阵“上甘岭精神”,到现在为止上甘岭精神不管是在国家建设还是在企业文化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而对于抗美援朝战争来说,一是上甘岭是对志愿军以坑道为骨干防御体系的严重考验,通过这次战役显示了坑道在敌优势火力下进行防御作战的巨大作用,使志愿军取得了依托坑道进行防御的初步经验;二是上甘岭战役的胜利使联军的信心彻底丧失;三是稳固了当时的中国志愿军在正面战场的地位使志愿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上甘岭38个英雄
1、597.9高地也是双方争夺的焦点,民族英雄黄继光1952年10月20日在上甘岭地区597.9高地牺牲,年仅21岁,在零号阵地英雄黄继光用身体挡住了敌人碉堡的枪眼,使得后续部队能够攻下597.9高地,用年轻的生命捍卫了我军的尊严。
2、胡修道在排长牺牲之后,阵地上只剩下他一个人,胡修道在三号阵地依靠仅剩不多的弹药,奇迹般地打退了敌人十几次的进攻,以一人之力等到黄昏时候大部队赶到,也就是这一天创造了志愿军战士一人一天歼敌280余人的记录,守住了阵地,2002年英雄战士胡修道在南京逝世,享年71岁。
3、英雄战士龙世昌同样在这片高地用胸膛顶住爆破筒与敌军同归于尽,年仅24岁,1959年他的家乡贵州省松桃县沙柳乡改名为世昌乡。英雄战士于树昌在被敌军包围无法突围的情况下,对着步话机另一头的团长说:“我是8521,我是8521,向我开炮,祖国万岁”,最终与敌军同归于尽。
4、英雄战士包安廷在上甘岭身受重伤被战友救回,深埋功名当了50年的护林员,他说他算不上英雄,真正的英雄永远留在了上甘岭。在英雄儿女的浴血奋战之下,最终达到了此次战役的目的,用鲜血捍卫了祖国的尊严。
扩展资料:
在1952年秋季,为了配合大选增加谈判筹码,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动了代号“摊牌行动”的进攻。美军把战线的突破口选在了上甘岭地区,五圣山是上甘岭地区的最高点,也是北部地区中线的门户,一旦失守,防线将后撤两百公里。战前美军计划用6天200人的伤亡代价拿下上甘岭。
事实证明,这只是美军的一厢情愿罢了,这是一场敌攻我防的战役,上甘岭地区地形狭窄,无法进行大规模的行动,如果五圣山失守,美国的机械化部队将进入平康平原。美七师和韩二师面对的是志愿军15军和12军,两军在这里持续鏖战了43天,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我军击退了敌人900多次的冲锋,上甘岭村也因为炮火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上甘岭战役到底死了多少人
上甘岭战役是朝鲜战争后期僵持阶段的一次主要战役,英文称为Battle of Triangle Hill。战役由美国第9军发动,以争夺朝鲜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南麓村庄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的控制权为主,属于“联合国军”金化攻势(Operation Showdown)的一部分。此役前后历时43天,在3.7平方公里的地区,共发射炮弹超过230万发,双方伤亡约3万人。此战在中美两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战部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12军,美军第八集团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
伤亡
“联合国军”伤亡25498人,伤亡率在40%以上。上甘岭战役,志愿军先后打退敌人900次的进攻,志愿军十五军阵亡5200余,伤6200余;十二军阵亡1900余,伤2300余,合计阵亡7100余,伤8500余,共伤亡1.56万,伤亡率在20%以上。击毁敌大炮61门,坦克14辆。“联合国军”伤亡率和日平均伤亡数,对美国人来说,确实是个可怕的数字。过去美国人认为他们在战争中最高伤亡率是太平洋战争中的硫磺岛战役,但也只有32.6%。血肉横飞的场面,在上甘岭战役中司空见惯。
美方宣称杀伤志愿军1.9万,自身伤亡0.9万。“联合国军”共消耗炮弹190余万发,航空炸弹5000余枚。最激烈时一天中就消耗炮弹30万发,航空炸弹500余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