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
当前位置: 校园网 > 知识百科

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是什么(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哪些原因?)

更新时间:2023-07-11 02:35责任编辑:吴小雨关键词:原因

网友提问:

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哪些原因?

优质回答:

戊戌政变之后,慈禧太后对光绪帝异常不满,不仅重新训政,还把光绪帝圈禁到了瀛台。一系列举动之后,朝廷上下都在传言,慈禧太后将要废掉光绪帝,另立新君。

然而,就在慈禧太后即将采取下一步行动时,西方列强们跳了出来,出面干涉清廷,明确反对废黜光绪帝。

按理说,光绪帝要“维新变法”,要使得清朝更加强大,西方列强应该反对他才是,为什么这时候却蹦出来支持他呢?

而慈禧太后最终没有废掉光绪帝,真的仅仅是西方列强反对吗?

一、

维新变法后期,面对各种反对势力的阻拦和攻击,光绪帝有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被废呢?

要说他没有这方面的考虑,那真就把光绪帝看低了,这些年来,光绪帝做任何事情,都会顾忌到慈禧太后的看法,必然也会考虑最好的结果和最坏的结果。

其实维新变法最关键的一步是整顿官制,类似于精简机构,撤除或合并一些部门和机构,提高各部门办事效率。

这才是变法受到的最大阻力来源:

“京中已有裁撤六部九卿,而设立鬼子衙门,用鬼子办事之谣。”

真正引发光绪帝执政危机的却是他撤掉了礼部六位堂官,实际上是这六位抗旨不尊,光绪帝想杀一儆百。而且这也是光绪帝亲政以来第一次行使官员罢免权,实在是忍无可忍的前提下。

作为大清国皇帝,且已经亲政,本应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行使官员罢免权,是太正常不过的一件事。但光绪帝此举却触犯到了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在变法开始之前就发布了一条谕旨,二品以上高官都要去她那谢恩。等于是告诉光绪帝,二品以上官员的任免和罢黜权并没有下放给皇帝。

随后事后慈禧太后只是在光绪帝请安的时候训斥了他一番,但按照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中记载,早在这件事之前,慈禧太后就在“隐谋”废掉光绪帝了:

“盖彼之计划早已定,故不动声色也!”

二、

真正迫使慈禧太后叫停变法,圈禁光绪帝,并产生废黜想法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第一件事便是刚刚提到的某些顽固派大臣的控告,荣禄就不讲了,他是坚定站在慈禧太后这边的。其中的内务府大臣立山,他曾被慈禧太后派往天津跟荣禄密谋,商量怎么对付光绪帝。

他回来之后,跪请慈禧太后训政,但慈禧太后一开始并没有答应,于是他诬告光绪帝:

“上派太监往各使馆,请去西后!”

第二件事,则是光绪帝召见了伊藤博文,这让那些守旧官员大为不满,毕竟甲午战争才刚刚过去两三年时间。

本来变法是自己人在变,就算是过分,好歹都是国人,出发点都是为了大清。但光绪帝召见了伊藤博文,等于变法力量中加入了外国势力。这让慈禧太后警惕万分,一旦维新派中增加了大量外国人,那时候再干涉就会引发列强不满,也会让慈禧太后更加难以施展手脚。

第三件事,则是维新派误信谣言,误信慈禧太后将在秋天天津阅兵时,废掉光绪帝。

实际上去天津阅兵是荣禄的主意,主要是为了逗太后高兴,当时众臣争论的焦点也是太后和皇上坐火车去天津是否合适。

而慈禧太后是非常想去的:

“太后则甚以为乐,谓己从未坐过火车,今初次乘坐,视为有趣之事。”

三、

光绪帝却不愿意让太后去,认为太后去不妥,这让慈禧太后愤怒了。于是维新派就认为慈禧太后将在天津废掉光绪帝,才有了谭词同去见袁世凯之事。

维新派都传遍了慈禧太后将要废掉光绪帝,慈禧太后必然也会听到风声,再加上维新派的一系列动作,最终惹恼了慈禧太后。

由此可知,真正引发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重新训政的原因中,有两条是跟国外势力相关的,或者说,是她自己认为相关的。

那么慈禧太后到底想不想废掉光绪帝呢?

如果单纯地从慈禧太后的一系列行为中看,她确实是有这种想法的:

圈禁光绪帝是第一步,第二步便是试探一下西方列强的态度,于是慈禧太后宣布光绪帝病了,并以皇上的名义召天下名医来给光绪帝看病。

但看病讲究望闻问切,给光绪帝看病却是慈禧太后再讲光绪帝的病情。医生摸脉也是虚按在光绪帝手上,根本看不了病,开方子也只能开一些调养身体的上去。

后面的医生去了,也基本都是同样的结局,这时候慈禧太后将要废掉光绪帝的传闻,就已经路人皆知了。

一方面对内宣传光绪帝病了,要看病,另一方面却对外国公使讲光绪帝身体健康,不用看病,于是引起了各国公使的关注。其中法国公使态度坚决,要派人去看看光绪帝到底病没病:

“现在各国会商,要验看大皇帝的病症,本人奉本国政府的电令,非看不可!”

虽然慈禧太后一肚子不满意,也抱怨大清皇帝病了,跟你法国人有什么关系,但迫于形势,还是答应了。

四、

那么西方列强为什么反对废掉光绪帝呢?

有好几种原因,首先就是观念问题,就类似于现在他们仍然不理解中国。很多在西方人看来根深蒂固的观念,放到大清,就不一样了,价值观不认同:

在欧洲各国,哪里有太后这么一个职位,国王还活着,他才是掌权者。而且他们认为,妻子比母亲重要,可以妻以夫贵,不能母以子贵。他们能理解大清的一夫多妻,却不能理解太后权力比皇帝大,竟然能废掉皇帝?

而且光绪帝并没有干什么错事,说他不孝?说他执政有问题?说他要政变?说不过去啊,本来大清国就是光绪帝的,他自己反自己?

其次,更换光绪帝不符合西方列强的利益:

光绪帝不管怎么说,也是变法维新派,有向西方靠拢的想法,慈禧太后确是守旧派。他们也清楚,在西方势力繁杂的情况下,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单独把大清变成殖民地。维护一个完整的大清,有利于他们做生意,赚钱,包括两次鸦片战争,主要目的就是逼着大清跟他们做生意。

光绪帝如果被废,一方面大清可能会陷入内斗,另一方面,换一个皇上,或者还是慈禧太后当政。都会给西方列强跟大清经商制造不必要的麻烦,这不符合他们的利益。

再有便是维新派的游说了,毕竟这之前维新变法轰轰烈烈,他们跟西方列强沟通较多。他们会想方设法告诉这些列强们,光绪帝的新政将非常有利于你们,毕竟变法的过程就是不断在咨询你们的。

而如果废掉光绪帝,你们想想以后即将当权的那些人,跟他们打交道容易,还是跟我们容易?

五、

那么光绪帝为什么最终没能被废掉呢?

刚才提到了,西方列强反对是一方面,国内反对是另一方面:

此时的清廷已经不是过去的清廷了,当年为了镇压太平天国,清廷给各地方大员下放了很多权力。后来八国联军来的时候,东南互保就是各地大员抱团对抗朝廷的展现。

这些掌握着军政大权的巡抚、总督,不仅有各自的税收来源,还掌握着军队,清廷的任何政策颁布,必然要得到他们的同意。

所以,当时慈禧太后要废黜光绪帝的消息传到各地大员耳中后,他们基本都是反对的。比如当时地方三巨头,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原直隶总督李鸿章均反对。

实际上,对于慈禧太后自身来讲,废掉光绪帝,对她同样不利:

光绪帝一天还在,她就能一天控制朝政,圈禁光绪帝其中一条原因,也是在宗族势力的压力之下进行的。

她重新训政的时候,也只说光绪帝错了,至于错哪了,她并不说,就是怕被宗族势力抓到把柄,一心要废掉光绪帝。

迫于压力,也是为了安抚他们,慈禧太后决定立端王载漪子溥儁为大阿哥,造成一种即将让光绪帝传位的假象,其实这也是慈禧太后对付端王载漪等人的一个手段。

而真正在宣传慈禧太后将要废掉光绪帝消息的人,恰恰就是端王载漪一伙,他们希望朝政变乱,越乱越好。同时他们也向各国公使发文求助,希望能得到他们的支持,显然,最终各国激怒了端王。

义和团运动越演越烈,清廷从一开始的围剿改成招抚,这其中就是被端王一伙利用了,因为仇恨洋人,才利用义和团给清廷施压,给洋人施压。

实际上立端王载漪子溥儁为大阿哥之事,也引发了朝廷上下的不满。比如上海电报局总办经元善就明确通电朝廷,明确表态支持光绪帝:

“力疾临御,勿存退位之思……”

而且,他们还通告各省:

“如朝廷不理,则请我诸工商通行罢市集议。”

当时一起签名的有1231人,可都是政商界大佬,这将会影响到西方列强的利益,这也是西方列强干涉的原因之一。

后来八国联军来了,端王势力几乎消亡殆尽,从西安回来后,端王载漪纵容义和团,获罪祖宗,大阿哥溥儁也因此被废掉了。

后来,慈禧太后宣布对十一国宣战,很有可能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端王集团势力,当然,这仅仅是一个猜测。

也是因为她的这一举动,彻底把中国拖入了深渊……

参考资料:

《清史稿》、《清史通鉴》、《走向共和》、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向斯《老佛爷吉祥》等……

其他网友回答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从字面就能看出这是一次失败的变法,自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行变法,到当年9月21日被慈禧太后扑灭,历时仅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慈禧及守旧派在1898年9月21日发动了戊戌政变,政变的当天囚禁了光绪帝,下令逮捕变法的骨干分子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康、梁二人得到消息潜逃到了租界,然后辗转流亡到了日本。

清军只抓住了谭嗣同、杨秀深、林旭、杨锐、康广仁、刘光第等六人,仅过了七天,“六君子”没有经过任何审问就被拉到北京菜市口砍了。

(康有为)

值得一说的是,谭嗣同当时有机会像康、梁一样逃走,但是谭嗣同勇敢面对死亡,他说要用鲜血捍卫“新法”,试图用鲜血唤醒民众,谭嗣同临刑前写下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诗句,其英雄壮举令人肃然起敬。

过去书本上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卖国贼袁世凯向慈禧告了密。随后慈禧和守旧派发动了戊戌政变,诛杀了变法主要骨干,免去了一些大臣的官职,废除了所有新法,把光绪软禁到了瀛台(中南海南海一孤岛),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随着时间的推移,史学家有了新的看法,戊戌变法失败不是袁世凯告的密,至少不是第一时间告的密。有可能是慈禧通过观察和通过别的渠道获知了光绪和维新派要“围园杀后”的计划。

原来光绪在康、梁等人怂恿下要向西方学习,改革旧官制,一切向西方看齐,说实话,当时大清确实需要改革变法,慈禧当初其实并不反对,但是接下来这些维新派有点过分了。

(光绪帝)

改革不是急于求成的事,这好比一个病入膏肓的人,你让他一下子吃许多补药,让他一下子强壮起来是不现实的,大清需要改革的地方太多了,维新派应该循序渐进的改革。

但是这些人急不可耐,一下子推翻了原来的旧制度,要打破重来,这样就得罪了许多老臣,新政和老臣形成了对立,这些守旧派就有了让慈禧归政的想法。

其实仔细想想不难理解,光绪想推翻一切重来为了什么呢?仅仅是为了新政吗?

答案肯定不是,他要组织自己的内阁,乘此机会把太后安排的人排除在权利中心之外。可惜他用的这些维新派人士政治水平忒低,看看之后康有为的所作所为,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回头说袁世凯没告密的事。

(慈禧和荣禄)

光绪变法时受到了慈禧的制肘,慈禧虽然表面不管政事了,但是很不放心光绪,知道他不是一个水平很高的皇帝,“谁打下的江山谁心疼”。慈禧当政40来年了,一下子放手有点不甘心。

光绪就向维新派人士哭啼诉苦,谭嗣同说“不如发动政变逮捕慈禧,必要时不听话就干掉她。”这就是“围园杀后”的计划

要发动政变首先要有军队,维新派想到了袁世凯,为何想到老袁了呢?

原来光绪的老师徐世昌和袁世凯是把兄弟。袁世凯恰好受诏面见圣上,光绪为拉拢他升他为侍郎候补。这时慈禧的情人、也是袁世凯的老上级荣禄催促袁世凯早点回天津,荣禄是个老狐狸,他怕袁世凯投靠了光绪。

谭嗣同于(1898年)9月18日到法华寺夜访袁世凯,开门见山让袁世凯调兵擒住慈禧,老袁一听没敢当场答应,只是敷衍说让光绪去天津,然后把他保护起来。

(袁世凯)

两日后(9月20日),袁世凯回到了天津,史书记载说他把维新派要“围园杀后”的计划密告了荣禄,荣禄马不停蹄坐火车来到了北京密报了慈禧。慈禧21日凌晨发动了戊戌政变。

史学家从中发现了漏洞,首先那时火车没有夜班车,再就是北京城晚上关门,不许任何人进出。再就是慈禧21日凌晨发出的拘捕令中没有谭嗣同的名字,谭嗣同是找袁世凯密谋的主要人,没有他的名字说明袁世凯没有第一时间告密。否则不可能没有谭嗣同的名字。

史学家推测最可能是这样的:袁世凯得知慈禧发动政变后,为了自保事后他向荣禄供出了谭嗣同等人的计划,这也是谭嗣三天后才被逮捕的原因。

袁世凯事后补救的做法,得到了慈禧和荣禄的宽恕和原谅,这也是老袁后来受重用的原因之一。

(慈禧和荣禄)

综上所述,不管袁世凯当时告不告密,我认为光绪和维新派不可能成功,光绪错估了他们的力量了。当时虽然他是皇帝,但是慈禧这么多年的耕耘,朝中的力量远远大于光绪的实力。所以说急于求成的变法都不靠谱,国家和人的身体一个道理“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虎狼之药”只能加速死亡。

【欢迎转发、留言、关注和点赞】

其他网友回答

光绪皇帝已经亲政了,至少名义上他现在是大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祖宗江山基业的第一责任人。尽管光绪皇帝一直被慈禧太后的阴影所笼罩,被迫充当傀儡角色,可是光绪皇帝这位年轻人,有着先祖们同样的进取心,他不愿自甘堕落,更不想成为亡国之君,他渴望主掌朝政,成为一位名正言顺的皇帝。因而,他与慈禧太后之间的矛盾只会是愈加激化。其实,这戊戌变法就是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这对名义上的母子之间矛盾爆发的一个“产物”,也是光绪皇帝命运走向万劫不复的转折点。

在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德国人又借机敲诈大清政府,抢占我胶州半岛,此时之中华真的是雪上加霜。面对如此窘境,光绪皇帝更加坚定了他的改革决心,于是他启用一些维新派的一些年轻人,如谭嗣同、刘光地、杨锐和林旭四人为四品军机章京,想法是以维新派控制军机处,方便皇帝命令尽快下达。同时,光绪皇帝加快部署和实施以康有为和梁启超提出的改革大纲,改革就这样如火如荼的开始了。

图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1908年),即 光绪皇帝

当然,尽管光绪皇帝摆出大干一场的架势,但是其实影响的范围十分有限,问题就是他不是实际掌权人。就是为了争夺这个权力问题,光绪皇帝以及维新派们开始铤而走险,光绪皇帝开始触碰慈禧太后最为敏感的人事权,他开始对在京一、二品大员,以及实际掌权衙门进行人事变动。这一下慈禧太后立刻跳脚,立刻出面横加阻拦,并且发布懿旨收回皇帝对于二品以上官员之任命权,这是慈禧太后对光绪皇帝的警告。面对慈禧太后的警告,光绪皇帝马上面如土色,认怂!

虽然光绪皇帝怂了,但是维新派依然激进,他们认识到了慈禧太后依然是大权独揽,但是他们却做了愚蠢透顶的错误决定,发动政变欲除慈禧太后而后快。

图 慈禧与外国公使夫人们的合影

而通常关于这场变革的失败,就必定会提及一位争议人物“袁世凯“。关于袁的争议无非以下几点:

1、事情的结果几乎是取决于袁世凯的抉择,作为一名中上等军官的袁世凯,当时有那么厉害吗?

2、老奸巨猾的荣禄和袁世凯怎么就不那么义无反顾的跟着慈禧太后对抗光绪皇帝?

3、以慈禧太后的政治敏感性,能够完全不知情,甚至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几位大臣的选择上吗?别忘了,此时的慈禧太后已经是亲自领导过两次政变的风云人物了。

其实,早在谭嗣同找到袁世凯之前,慈禧太后就已经时刻盯紧光绪皇帝这伙维新派人的动向,而且做了针对性的准备。当光绪皇帝一纸调令将袁世凯从天津调到北京的时候,慈禧太后就已经明白了维新派人的意图,她早已安排妥当,就等君入瓮。袁的精明之处就在于,这等决定命运之事要懂得“慢半拍”,看看再做决定。

图6 袁世凯(1859年—1916年)

果然,就在还没等维新派出手之前,慈禧太后掌握一些证据之后率先发力,以迅雷之势迅速将光绪皇帝控制住,同时逼迫光绪皇帝就范,开始捕杀维新派人士,史称戊戌政变,这也是慈禧太后一生领导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大政变。慈禧太后三下五除二,轻松摆平了维新派,戊戌六君子也在菜市口被处以极刑,康、梁二人流亡海外。结果就是慈禧太后则再次光明正大的继续执掌朝政,光绪皇帝彻底成为慈禧太后的阶下囚。要不是迫于洋人之阻挠以及保皇派大臣们的极力反对(荣禄和袁世凯都是保皇派之一),那光绪皇帝的结局也会很难预料。

这次变法最后以政变的形式悲惨收场,真正能够名垂青史的也只有那几位的无私奉献而流血牺牲的君子们了。

文:王金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其他网友回答

很多人认为,如果戊戌变法能够成功,中国也能够像日本那样变成世界列强之一,再也不用受人欺负,通常人们认为袁世凯和慈禧太后是导致变法失败的罪魁祸首。其实,戊戌变法的失败康有为难辞其咎,他要为变法失败负很大的责任。

康有为改造孔子形象,不为士大夫接受

康有为所写的《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是康有为变法的理论基础,在这两部书中,康有为把孔子改造成一个变法的支持者,改变了孔子的固有形象,而且用自己的想法解释了孔子的思想。

康有为原本想利用孔子来支持自己的变法,然而他没有想到他这样做犯了一个大忌,孔子的思想和形象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经被广大读书人、士大夫所固化,突然一个人改变了孔子的思想,并且将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孔子的著作中,而且这个人又不是孟子、朱子那样的大儒,以康有为在学术界的影响很难服众,所以他的这两本书反而起了一定的反作用,让一些正统的士大夫走到了变法的反面。

其实,当时的士大夫并不是铁板一块,有人反对变法,但是也有人支持变法,如果康有为不强行自己解释、删改孔子的思想,还是能够争取到很多的士大夫站到变法这一边的。

没有团结实权派,如李鸿章、张之洞等

自古以来,成功的变法需要强有力的政治或军事力量的支持,所以康有为要想变法成功,必须取得中央或地方实力派的支持。慈禧和满清贵族不可能指望,他们能保持中立已是最好的结果。但是一些掌握中央和地方大权的汉族高官还是可以争取一下的,比如李鸿章、张之洞等,他们作为早期的洋务派,对光绪、康有为的变法并没有排斥,甚至可以说两者还有共同点,如果能够将他们团结过来,有了李、张等中兴名臣的支持,慈禧太后即使想要发动政变,没那么容易,也需要掂量一下。

而且,实际上也有事迹表明李鸿章对变法是持支持心态的。李鸿章曾经派人捐款给康有为的强学会,表示对变法的支持,然而康有为根本不领情,因李鸿章签了《马关条约》,康将李视为汉奸,不愿与之为伍。康作为一个变法的领袖,眼界太低,李鸿章签约不代表他卖国,而是中日两国的实力差距使然,李签《马关条约》也是无奈之举。失去了李鸿章的支持,变法成功的可能性则更小了。

另外,作为中国东南的实力派,张之洞也是很支持变法,梁启超去拜访张之洞时,张之洞甚至要开中门迎接,以示尊重(中门是迎接平级官员才开的门)。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康有为等维新派却对张之洞不冷不热,张之洞热脸贴上冷屁股,讨个没趣,自然也不会对康有为的变法提供坚强的后盾。

失去这两大实力派人士的支持,戊戌变法成功的可能性更小了。

变法过早的触及了顽固派的利益

既然是变法,肯定有人利益受损,最受到打击的是满人贵族。在戊戌变法中,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经济收益都受到了限制甚至打击,所以必将遭到他们的反扑。其实在变法的过程中,完全没必要过早的触及他们的利益,应该在维新派站稳脚跟之后,再慢慢的削弱、剥夺顽固派的利益,康有为等操之过急,最终导致了反对派的反扑。

康有为、梁启超变法的想法固然是十分正确且出于一片爱国热忱,但是他们的政治经验不够丰富,特别是康有为的个性过于自傲,没有团结一切支持变法的力量,最终导致了变法的失败,令人惋惜。

所以说,戊戌变法的失败,与其怪罪袁世凯的两面三刀,怪罪慈禧太后的顽固不化,还不如怪罪康有为自己的盲目和冲动,可以说戊戌变法失败的罪魁祸首不是其他人,正是康有为自己。

其他网友回答

毛泽东主席说过,要以革命的暴力,对付反革命的暴力。

戊戌变法只是改革,换汤不换药。

戊戌变法寄希望于光绪,一个光杆司令。

而戊戌变法的强大对手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既得利益的保守顽固派。

这些保守顽固派,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安于现状,遵守祖训数百年。

但尽管你闭关锁国,可世界在变化,这些保守派墨守成规,属于井底之蛙。

现在你放眼全世界 ,让国家发展进步 ,剥夺他们的既得利益,他们当然不答应。

老百姓讲,你不叫我过,我就不叫你活。

慈禧太后是最高统治者 ,他们手里有刀,她统治天下就是用刀统治的。

戊戌六君子是知识分子,他们觉得改变天下,要靠皇上大人,因为天下的事他们说了算。

那些皇上大臣,天天醉生梦死,得过且过,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天下稍有变化,他们都心惊胆战。

天在变,知识分子们感觉到,中国也要变化 ,因为他们看到了落后就要挨打。

但是改天换地,靠的是天下百姓,不能靠皇权。

只有打破一个旧世界,才能建立一个新世界。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哪些原因.jpg”/>

校园网——收录全国各地学校网站。
网站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4-2023 www.15033.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5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