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
当前位置: 校园网 > 知识百科

最后的才女张充和有没有后代

更新时间:2023-07-11 14:41责任编辑:孙大明关键词:后代

"最后的才女"张充和有没有后代

"最后的才女"张充和没有后代。

张充和(1914年——2015年6月18日),女,出生于上海,祖籍合肥,为淮军主将、两广总督署直隶总督张树声的曾孙女,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合肥四姐妹”中的小妹)。

张充和在1949年随夫君赴美后,50多年来,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被誉为民国闺秀、“最后的才女”。

2015年6月18日凌晨,张充和在美国去世,享年102岁。

扩展资料:

张充和一生低调,为人谦和,淡泊名利。 出于敬重,大家都唤张充和为“张先生”。她是已故耶鲁东亚系名教授傅汉斯(HansH.Frankel)的夫人,当今世界硕果仅存的书法、昆曲、诗词大家。自张爱玲、冰心相继凋零、宋美龄随之辞世以后,人们最常冠于她头上的称谓是——“民国最后一位才女”。

因为大作家沈从文的夫人张兆和是她的亲姐姐,她的名字常常会跟沈从文联系在一起——今天湘西凤凰沈从文墓地的墓志题铭,就是出自她的手笔。

她是民国时代重庆、昆明著名的“张家四姐妹”之一,集聪慧、秀美、才识于一身,是陈寅恪、金岳霖、胡适之、张大千、沈尹默、章士钊、卞之琳等等一代宗师的同时代好友兼诗友。

对张充和的才学,梁实秋说她“多才多艺”;

沈尹默说她的书法是“明人学晋人字”;

波士顿大学白谦慎教授说:“她的书法,一如其为人与修养,清淡之中,还有一种高雅气质。

中国书协主席欧阳中石认为:“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家,而是一位学者。无论字、画、诗以及昆曲,都是上乘,很难得。她一贯保持原有的风范,格调极高。像昆曲,她唱的都是真正的、没有改动过的。书法上的行书、章草非常精到,尤其章草极雅,在那个时代已是佼佼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充和

张充和的介绍

张充和(1914年——2015年6月18日),女,出生于上海,祖籍合肥,为淮军主将、两广总督署直隶总督张树声的曾孙女,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合肥四姐妹”中的小妹)。张充和在1949年随夫君赴美后,50多年来,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被誉为民国闺秀、“最后的才女”。2015年6月18日凌晨,张充和在美国去世,享年102岁。

为何张氏四姐妹老照片:张兆和嫁沈从文,张充和最长寿,个个风华绝代呢?

在我国封建社会人们常说“女子无才被便是德”,但是到了民国,随着民风的日渐开化,才女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而说起民国的才女,合肥张氏四姐妹自然是不能不提的,这四姐妹同父同母,个顶个的长寿,而且嫁的人也都是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关键这四人还有一个共同的爱好——昆曲。

老大张元和

身为家里的第一个孩子,张元和从小备受祖母宠爱,是典型的大家闺秀。受到父母的影响,张元和也十分喜爱昆曲,她小时候就带着三个妹妹在家里自演自唱,长大后她不但成为著名昆曲度曲家,找的丈夫也是红极一时的昆曲小生顾传玠。

老二张允和

由于早产张允和从小就长得比较瘦弱,但是性格开朗,24岁的时候嫁给了同学的哥哥周有光,他是我国著名的语言专家,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张允和与周有光婚后琴瑟和谐,两人育有一子一女,但是女儿在6岁的时候因病夭折。

老三张兆和

19岁那年张兆和在吴淞中国公学读书,沈从文去那里教书,两人就此认识。没多久沈从文就开始追求张兆和,但是他没有直接表白,而是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表达心意——写情书,没想到这一写就是四年,最终多亏了张允和的撮合,张兆和才同意嫁给沈从文。

老四张充和

张充和是四姐妹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也是最长寿的一个,她活了101岁。张充和是北大破格招收的学生,她考试时数学得了零分,后来由于生病休学没能顺利毕业。张充和33岁的时候还是单身,三姐夫沈从文介绍她与北大西语系外籍教授傅汉思相识,两人一年后结婚,婚后没多久就定居美国。

才貌不输林徽因的张充和都做过什么事情?

我国民国时期出现了许多才貌兼备的大美女,也传出了无数动人的佳话、情诗。在民国时期张充和无论是才学和相貌都数一数二,有的人甚至说她丝毫不输林徽因。她被卞之琳这个大才子苦恋了一生却不为所动,心如止水的她被称为中国最后的大家闺秀。

张充和才貌双全,世人常说她丝毫不输林徽因

1914年的时候张充和出生在上海的一个普通家庭,由于家中女儿众多,因此很小的时候就被过继给了叔祖母。幼年的张充和挥别的自己的双亲之后远赴合肥老家生活。这里没有大城市的喧嚣和各种聚会,有的只是藏书阁里面丰富的书籍和宁静的生活。也正是童年时期的这些经历,让文学侵染了她的灵魂,使她后来成为了一代才女。

张充和从小就表现出了惊人的文学天赋,4岁就会背诗6岁就能背古文,10岁的时候又师从名师、文化底蕴日益深厚。平时没有事做的时候她就会去翻阅阁楼中的各种古籍,这些书卷虽然泛黄泛旧,但是却始终吸引着她不停地阅读下去。

后来张充和16岁的时候被接回上海,但是常年在合肥幽静的生活已经让她不太合群了。上海的姐妹们喜欢参加聚会、讨论时髦的任务,而张充和则更喜欢一个人读书写字。姐妹们觉得她不够新潮不能融入自己的圈子,张充和觉得自己能够在书中获得更多的宁静和知识。在充满了新潮文化的大上海,喜欢书香墨彩的张充和格格不入。

19岁的张充和考入了北京大学,但是当时由于时局动乱无法安静地学习,大家都在“站队”,而张充和却对这些丝毫不感兴趣,她更喜欢国学和文学。张充和就这样在战乱中学习了许多古典文艺,戏曲也唱得越来越好。1940年她在重庆表演的《游园惊梦》更是令汪曾祺都赞不绝口。

张充和虽然身处乱世但是却有一颗平静的心,即使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也要在防空洞里学习。她在防空洞中搭建了书桌,她说饮食可以简陋,但是笔墨纸砚一定不能缺少。在这个战乱的年代,张充和把自己的日子过成了一首诗。很多人都说她的才情和相貌都绝佳,她写的诗句丝毫不输著名才女林徽因。

在现代这个浮躁的社会很多人都说读书没有用,然而读书却给张充和营造了一个宁静充实的内心世界,让她在这动荡的年代始终保持内心的平静。

被卞之琳这个大才子苦恋了一生却不为所动

常有人说张充和不仅相貌极佳,才学也十分过人。因此也吸引了很多青年才俊的目光,成为了他们心中的白月光,著名才子卞之琳就是其中之一。

卞之琳23岁的时候和张充和相遇了,并且一见钟情开始给她写情书。他不仅给张充和写了无数的情书,更是记录下来日常和她相处的点点滴滴。如果不是因为情到深处,著名的才子又怎么会为了张充和成为了一个无比细心体贴的大男孩。

然而在张充和的心里,卞之琳却不是她的最佳选择。张充和始终觉得卞之琳的性格和她不和,不仅搞不清楚他心中所想,更是觉得他十分啰嗦。于是卞之琳写的情书她一封都没有回复,即使回复也是简单的评价说他没有深度,这让卞之琳感到十分难过,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对张充和的追求。

卞之琳为了追求到自己心爱的女神,甚至多次请身边的人帮忙撮合自己,但是却没想到起了相反的作用,把张充和气到离家出走。其实张充和心中,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勉强也勉强不来,朋友劝说也只会徒增烦恼。她十分气愤卞之琳到处找人说媒,这样一来很多人都觉得她对他有意思,招惹了他又不理人,让人觉得自己在感情上不太光明。

其实张充和也不止是忽略了卞之琳一个人对她的追求,她对许多追求者都不为所动。对待感情,张充和选择了宁缺毋滥,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保持着单身。

庆幸的是张充和最后还是遇到了那个对的人,她认识了德国教授傅汉斯。傅汉斯对中国历史了如指掌,甚至在某些方面的文学造诣早已超过了张充和,她对傅汉斯十分崇拜,两人相见恨晚并且迅速陷入爱河。尽管这段感情姗姗来迟,但是她还是等到了自己心中那个对的人,能够性格相投共度余生的那个人。

不屑叱咤风云,成为中国最后的大家闺秀

张充和不仅相貌出众,精神世界也十分丰富,懂得许多国学和戏曲等等,她的生活充实而精彩。有很多人都好奇,为什么这么一个优秀的女子却没有在民国时期叱咤风云?

其实张充和不是不能,而是不想。多年来宁静安逸的生活早就让她养成了自娱自乐的习惯,她喜欢自己一个人做喜欢的事情,闲暇时间唱一唱昆曲、写一些文章,这些都是她闲暇时间打发时间的工具,而不是为了出名博出位拿来炫耀的工具。

只是她过于优秀,因此闲来无事的兴趣爱好让她的演唱被众人赞许,记录生活、纾解情绪的文章被发表收获众多读者。她原本就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如果真的想出名早就可以凭借着自己的才艺出现在大家的眼前。然而她却是一个淡泊名利一心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的人,像一个大家闺秀,眼前的名利只不过是意外所得罢了。

和其他人相比,同样是柴米油盐的普通生活,她却把生活过成了一首诗。他人眼中高大上的琴棋书画对她来说是用来取悦自己生活 工具,丰富的兴趣爱好让她的生活中充满了乐趣。我们常用大家闺秀来形容张充和,说的就是她淡泊名利的性格。

张充和年幼的时候能够忍受乡下无聊的时光,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当中;回到大都市的时候也能拒绝潮流的诱惑,安心地沉浸在读书的海洋;恰逢时局动乱的时候依旧能够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学昆曲娱乐自己;面对著名大才子的追求依旧不为所动,坚持选择宁缺毋滥。张充和是一个内心精神世界极为丰富的女孩,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

张充和的人物事迹

1944年6月4日,张充和到歌乐山拜访沈尹默,偶得他七绝:“曲弦拨尽情难尽,意足无声胜有声。今古悲欢终了了,为谁合眼想平生。”之后,她到上清寺看望战时水利工程实验处负责人郑肇径(1894—1989,字权伯)先生。他们亦师亦友,都爱好书画。郑先生是我国第一个留德学水利的,是著名的水利专家。张充和去时,郑先生不在办公室,她便捉摸沈尹默的那首诗,忽来灵感,便借桌上的纸墨欲以此诗意画一位仕女。她先画仕女的眼线,再加眉、鼻、口。此时郑权伯进来,张充和从没画过人物,害羞,欲把画作扔进纸篓。郑权伯忙止住,展读诗、画后,既赞誉沈尹默的诗,又欣赏张充和未完成的《仕女图》。郑权伯摊开画稿,让充和补画仕女的身体和琵琶,又“强迫”张充和抄上沈尹默的诗及上下款才作罢。过了些时日,张充和再去玩时,郑权伯已将画裱好,把她过去写的牡丹亭中《拾画》一段文字也裱上,并请沈尹默、汪东、乔大壮、潘伯鹰题词。次年,又在画的绫边上加上章士钊等人的题词。郑权伯将此画翻拍成照片回赠张充和作纪念。

抗战胜利后,郑权伯回南京,将此画挂在书房中。因张充和于1949年去美,直到1981年他们才开始通信。郑权伯痛心地告诉张充和,他的《仕女图》等一大批字画在“十年动乱”中遭劫,同时希望张充和能将当年他翻拍的《仕女图》照片,复制一份并在复制的照片上题词留念。

张充和恋旧,特作小令三首与复制的《仕女图》一并回赠郑权伯。

1983年张充和到南京,特地拜访郑权伯,郑取出《仕女图》照片把玩,慨叹人是物非。1990年左右,《仕女图》突然出现在苏州的一次艺术品拍卖会上,恰被充和的侄孙张致元见到,在征得姑奶奶张充和的同意后,不惜重金将此画竞拍到手。 重庆岁月,才貌双全的张充和尚待字闺中,追求者甚多。用情最专最深的当数诗人卞之琳。张充和待人之诚,让卞之琳误读。可张充和无意于他。她感到卞氏人是好人,但“不够深沉”,故对其总是冷淡、疏远。

1936年,张充和因病辍学回苏州休养,卞之琳回故乡海门奔丧后去苏州探视张充和,在张家还住了几天。

1937年,他还把自己的诗作编成《装饰集》,手抄一册,题献给张充和……充和也用银粉为诗人抄录《断章》等七首诗作。卞之琳痴情,直到1955年才成家。80代诗人赴美探亲,还专程到充和府上拜访,将他偶然得到的40 年前沈尹默为张充和圈改的诗作手稿送上,还写了篇深情款款的散文《合璧记趣》。

卞之琳虽未能得到充和的爱情,但他们的友谊长存。张家姐弟对诗人都很尊重。诗人曾多次到张家老宅做客,受到热情款待。2000年,卞之琳过世,张家自办的小杂志《水》上,还专发悼念文字,称他是张家所有人的朋友。

校园网——收录全国各地学校网站。
网站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4-2023 www.15033.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5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