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革命英雄的资料
有关革命英雄的资料
1,黄继光
黄继光(1931年1月8日-1952年10月20日),民族英雄。1931年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5师135团9连的通讯员。1952年10月20日在朝鲜上甘岭地区597.9高地牺牲,年仅21岁。
2,董存瑞
董存瑞(1929年10月15日—1948年5月25日),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长,1945年8月参加八路军,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9年9月10日,董存瑞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3,邱少云
邱少云(1926年—1952年10月12日),出生于重庆市铜梁区少云镇(原四川铜梁县关溅乡)玉屏村邱家沟,革命烈士。
邱少云9岁丧父、11岁丧母、13岁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第15军第29师第87团第9连战士。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2年10月12日因美军燃烧弹发落在邱少云潜伏点附近,火势蔓延全身,为避免暴露,放弃自救壮烈牺牲,年仅26岁。
4,王二小
王二小(1929年1月22日—1942年10月25日),本名阎富华,化名王朴,中国少年抗日英雄,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人。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1989年1月,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在牺牲46年后终被追认为烈士。
5,成本华
成本华(1914—1938),女,安徽省和县人。1938年初日本侵略者侵入安徽省和县,和县人民奋起抵抗,成本华指挥战斗,最终被日本侵略军俘获,她宁死不屈,视死如归,被残忍杀害。牺牲时年仅24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成本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二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邱少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董存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继光
先烈英雄人物有哪些?
1、王朴:王朴生于1929年,牺牲于1943年,河北省完县人。他生长的太行山石岭下的河北省完县野场村,11岁时被大家推选为儿童团团长,牺牲时只有14岁。王朴诞生在村里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在他开始懂事的时候,日本强盗发动了“七七”芦沟桥事变,侵占华北,战争的火焰烧到了他的家乡太行山。日寇烧杀抢掠的凶残行为,在王朴幼小的心灵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
2、杨靖宇:杨靖宇是我党我军优秀的高级军事指挥将领。他原名马尚德,字骥生。1905年出生,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7月,任中共南满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等职。他率部长期转战于长白山麓、松花江、鸭绿江畔,活动足迹遍及30个县,是我国的英雄。
3、董存瑞: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后任某部六班班长。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他所领导的班获“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
4、黄继光(1930~1952)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农历1930年11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一个山村,他自幼家境极为贫寒,六七岁时父亲因受地主欺压,病恨交加而死。黄继光从小就给地主扛长工、割草放牛。1949年冬,家乡解放,村里组织起农会,黄继光不但成为农会第一批会员,积极斗争地主,还当上了村里的民兵。
5、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人称李姐。四川省宜宾县白花镇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民族英雄,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赵一曼1935年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于1935年11月被捕,1936年8月就义。赵一曼留有诗篇《滨江述怀》,其故里宜宾有“赵一曼纪念馆”,相关电影有《赵一曼》《我的母亲赵一曼》等。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扬州的名人有哪些?
1、袁江
袁江(1662年—1735年),字文涛,号岫泉,清代著名画家。江都(今江苏扬州)人,雍正时,召入宫廷为祗侯。袁江是我国绘画史上有影响的画家之一,原为宫廷画家,转工山水楼阁界画。在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楼阁工整山水当以袁江最有名。
当时还有他的侄子袁耀同齐名。他们两人曾受扬州的山西盐商的聘请,到山西作画,作品在北方流传较多。他擅画山水、楼台、师法宋人。山水画主要学宋代闫次平,画石多鬼皴,楼阁主要学郭忠恕,工整严密。他的绘画素材多为古代宫苑,尤长于界画。
2、江上青(革命先烈)
江上青(1911―1939),原名江世侯,江苏扬州人,出生于一个中医兼职员的家庭。1927年考入南通中学高中部,受刘瑞龙、顾民元革命思想影响,当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9年7月29日,江上青遭到地主反动武装袭击,壮烈牺牲,时年28岁。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3、楚青
楚青(1923年3月—2016年2月21日),原名詹永珠,祖籍江苏省扬州市。 父亲詹克明是一位银行家。于1938年在皖南参加新四军,1939年3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1年,18岁的楚青与34岁的粟裕在新四军司令部结为终身伴侣。2016年2月21日上午10时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4、赵丹
赵丹(1915年6月27日-1980年10月10日),原名赵凤翱,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中国内地演员、导演、编剧,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1932年,参演个人首部电影《琵琶春怨》,从而开始了电影生涯。1937年,主演剧情电影《十字街头》。1939年,主演剧情电影《中华儿女》。1945年,执导了茅盾的话剧《清明前后》。
1949年,凭借剧情电影《乌鸦与麻雀》获得中国文化部优秀影片个人一等奖。1950年,主演剧情电影《武训传》。1957年,主演剧情电影《海魂》。
1958年,由其主演的传记电影《林则徐》上映。1965年,主演剧情电影《烈火中永生》,这是他生前拍摄的最后一部影片。1980年10月10日,赵丹因患癌症在北京病逝,终年65岁。1995年,赵丹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最佳男演员奖。2005年,赵丹获得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奖
5、庄则栋
庄则栋(1940年8月25日—2013年2月10日),中国男子乒乓球运动员,生于江苏省扬州市,自幼喜爱乒乓球运动,14岁加入北京市少年宫业余体校乒乓球小组,1957年,入选北京市乒乓球队,同年参加全国比赛。
1959年,入选中国青年乒乓球队;庄则栋曾获得第26—28届世乒赛男子单打冠军,是20世纪60—70年代中国男子乒乓球队主力队员之一;1971年4月,在日本参加第31届世乒赛期间,冒着风险,结交美国运动员Glenn Cowan,打开了中美两国友好的大门。
曾任国家体委主任,中共十届中央委员,第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2013年2月10日,在北京佑安医院去世,享年73岁。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袁江
百度百科—江上青
百度百科—楚青
百度百科—赵丹
百度百科—庄则栋
江上青的人物年表
1911年4月10日 出生于扬州江都县仙女镇上的一个中医、职员家庭,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父亲江石溪为其取名江世侯。
1915年 南通大达内河轮船公司聘江石溪为协理,举家迁至扬州东关田家巷。
1918年9月 入扬州琼花观小学(即扬州第九小学)读书。
1919年秋 随姑父朱右村学习唐诗、古文,由此奠定了坚实的古典文学基础。
1921年9月 转入扬州第一高等小学读书。
1924年9月 考入扬州代用商业学校学习,成绩优良。
1927年7月 偕七弟江世伯到南通长兄江世俊(号冠千)处游玩,参加了南通中学招生考试。
1927年9月 被录入南通中学高中部读书。
1927年11月 在进步同学顾民元等人影响下,积极投身进步学生活动,并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8年9月 转回扬州中学高中部读书,继续从事学运工作。
1928年12月 在江家桥家中被反动当局逮捕,后押解到苏州,关进司前街监狱。开庭后虽经律师有力辩护,仍被拘留半年。
1929年5月 释放出狱,仍豪态不减,不为扬州中学接纳。
1929年7月改名江上青,投考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七弟江世伯同时改名江树峰。
1929年8月 到上海艺大读书。团组织关系转至上艺后直接转党,参加中共上海艺大支部的活动。
1929年10月 上海艺大党支部改组,中共法南区委指定他担任支部书记。
1929年11月 积极参加和领导学生运动,并经常深入工厂开展活动。在此期间,结识了左翼作家郁达夫等,受他们的影响,创作了新诗《新世界的贺仪》、《十月的旗帜》等。
1929年12月 在上海北四川路粤商酒楼参加党的会议时被反动当局逮捕,关押在上海提篮桥监狱,化名张玉清。
1930年1月 反动当局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判处江上青一年苦役。后被押到苏州,关在第三监狱。他对前去探望的同志充满信心地说:“坐牢没得关系,放出去再干!”在狱中,先后写下了《赤裸着身体》、《冷漠的世界》、《饿是武器》、《缝衣人》、《我重新来到了这里》、《八个人了》等诗篇,表现了共产党员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1930年12月 押回上海,开庭审讯后获释,即回扬州。
1931年2年 因在狱中备受折磨,身患严重的哮喘病,身体极度虚弱,被父亲接到南通养病。此后,仍革命意志不减,陆续写下了《血底启示》、《饥寒交迫着灾民》等诗。
1931年8月 受党组织派遣,到上海暨南大学社会学系学习,听了李达、邓初民等人讲授的社会学等课,同时继续秘密从事学生运动工作,写下了《前进曲》、《旋风》等诗。他先后写下的白话诗,充分表达了一名共产主义战士不畏艰险、勇猛战斗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1932年2月 回扬州,与陈君冶等志同道合者创办《新世纪周刊》,并在刊物上化名发表文章,鼓动扬州旅外青年学生抗日会积极开展抗日活动。
1932年9月 应聘到扬州淮南职业中学担任国文教员。
1933年1月 辞去淮南职中教职,应聘到仪征十二圩中学担任国文教员。积极在学生中宣传进步的革命文艺思想。
1933年9月 父亲病故。其时,由于革命陷入低潮,党的组织遭到破坏,加上哮喘病严重,心情郁闷,写下《哭父》一诗,表达满腔愤懑之情。
1934年6月 辞去仪征十二圩中学教职,在朋友邀请下,南游苏、常,到常熟养病。
1934年7月 从常熟归,时久旱无雨,盛夏奇热,病疴未愈,多生烦恼,常“展转无眠更漏迟”。
1934年8月 病体稍复。受友人之邀,到东海民众教育馆做研究辅导工作。其孤身在外,倍感寂寞,面对日非国事,更激发忧国忧民思想。
1934年9月 由母亲头桥范氏孺人作主,与姑丈外甥女王者兰订婚。
1934年10月 到灌云大伊山、赣榆沙河、沭阳吴集等地开展社会调查,进行民众教育工作。在沐阳曾为土匪所掳达半月之久,后被放回,曾以诗记之:“兼旬卧匪窟,忧心且戚戚,官兵换盗魁,凯旋浮大白。……”
1934年11月 经土匪绑架归来,与七弟江树峰及友人到东海富安乡等地访友,几近春节方归。外咸风寒,哮喘病再发。
1935年1月 回扬州度春节,曾作《乙亥新年》一诗:“强浇浊酒换桃符,饥馑声中旧岁除。不厌家贫常觅句,因怀国破乱翻书……”
1935年2月 返回东海,接母亲同行。
1935年3月 母亲生病,常为无钱医治着急。
1935年4月 与友人到鸿门等地进行社会调查。
1935年7月 辞去东海民众教育馆职务,奉母同回扬州。
1935年9月 接受扬州平民中学聘请,担任国文教员。不久,与王者兰举行婚礼。
1936年4月 泛舟瘦西湖,有友人回首往昔,深为功名不就感叹,作《陌上花》一词劝慰。
1936年5月 携王者兰同游扬州梅花岭史阁部祠,面对国破山河,忆往追昔,发出感慨:“忽忽匆匆,朝朝暮暮,登临暗把流年数,徘徊怅触北邙山,空叫俯仰人千古!”
1936年7月 生长女江泽玲。
1936年11月 同于在春、顾民元、王石城、江树峰等人发起创办《写作与阅读》杂志,担任编辑,并以上青、藩臣等笔名先后在杂志上发表《芦沟晓月》等文章,宣传抗日。
1937年3月 《写作与阅读》改由上海新知书店出版,改任杂志发行人。
1937年8月 同陈素、王石城、莫朴等发起组织“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同时创办《抗敌周刊》。
1937年11月 组织“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溯江而上宣传抗日。陈素予以协助联系,接转党的组织关系。
1937年12月 宣传团到达六合,大力开展各项宣传活动,每次演讲,听众均深受感动。
1938年3月 生次女江泽慧。作宣传团《团歌》,由沈风作曲,教大家演唱。
1938年5月 宣传团分赴颍上、固始等地开展工作。在田家庵开展慰问前线将士活动。章汉夫于商城采访宣传团,在武汉《新华日报》发表通讯。
1938年8月 到达浠水,患疟疾,仍坚持工作。不久宣传团大部分同志分赴十一集团军所属各师工作,少数同志赴延安学习。江上青和赵敏等到大别山,在中共安徽省工委的安排下,参加安徽省战时民众动员委员会做青年教育工作。
1938年10月 和赵敏、周邨等同志组成中共特别支部,任支部书记,接受中共安徽省工委宣传部长张劲夫派遣,到盛子瑾部工作,公开身份为安徽省六专署民运科长,后任秘书。
1938年11月 随国民党安徽省第六区专员盛子瑾到达皖东北,初驻泗县郑集。
1938年12月 专署移驻管镇。建议盛子瑾创办皖东北军事政治干部学校,担任副校长并亲自讲课。军政干校为皖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培训了大批干部。
1939年1月 派遣地下党员吕振球、徐崇富分别到宿县、灵璧等地联系当地抗日青年和抗日武装队伍,为创建我党武装积极进行准备工作。
1939年2月 派吕振球以盛的名义到豫皖苏边区和新四军彭雪枫部联系合作抗日;同时派朱伯庸到中共山东分局汇报请示工作。同吴云邨、廖量之等人一起借盛子瑾名义创办了实际上由我党控制的《皖东北日报》。
1939年3月上旬 组织政治机关等在军政干校操场上召开三千军民同庆春节大会,作热情洋溢的讲话,给与会者以极大的鼓舞。
1939年3月 正式担任专员秘书。派朱伯庸接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特派员杨纯(化名陈光薇)到管镇,随即成立了以杨纯为书记的中共皖东北特委。参加特委工作,担任特委委员。军政干校首批军事大队学员毕业,分赴各部队。主持召开欢送会,并作讲演。
1939年4月 征得盛子瑾同意,先后组建由党员赵汇川、徐崇富分别领导的“六抗”第三支队和特务支队,建立了我党在皖东北地区直接控制的抗日武装力量。
1939年5月上旬 为加强皖东北民众教育工作,在泗县召开的小学校长会议上作演讲,号召要“加紧教育明日的干部”。
1939年5月中旬管镇青抗会改组领导成员,应邀出席会议,在会上作“如何发动青年搞好抗日工作”的讲话。
1939年6月 接待“抗演六队”,并不断派遣“皖动八团”等深入皖东北各县开展抗日宣传工作。
1939年7月中旬 张爱萍、刘玉柱代表八路军、新四军到达皖东北。促成盛子瑾与张爱萍、刘玉柱会谈,顺利达成合作抗战协议,在皖东北地区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局面。
1939年7月下旬 陪同盛子瑾在灵北张大路与许志远会谈。返回专署路经泗县小湾村时,遭到柏逸荪、王铸九等反动地主武装袭击,壮烈牺牲,时年28岁。
1939年秋青阳、崔集等地隆重举行追悼大会。“抗演六队”谱写《挽歌》并演唱。
江上青牺牲后,留下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女儿,妻子王者兰悲痛欲绝。此情此景,长兄江世俊、长嫂吴月卿手足情深,将读初中的次子泽民过继给江上青为子,按传统习俗戴孝祭奠。吴月卿陪伴王者兰由管镇邮差欧晓甫带路到崔集扫墓。
王者兰赋诗明志,誓育遗孤。
南通爱国人士
白雅雨 白雅雨 (1867年4月17日—1912年1月7日)名毓昆,字雅雨,号铣玉,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生于南通,居城南白陆巷。自小天资聪慧,18岁时考中秀才,为州首(第一名)。先后入江阴南菁书院和上海南洋公学就读。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890年)后任聘于南洋公学附中、澄衷学堂执教史地,1908年任聘于北洋法政学堂,同年与张蔚西一同创建我国第一个地理学会—中国地学会,任编辑部长,1910年创办我国第一个地理学期刊——《地学杂志》,是我国最早的爱国地理学家。白雅雨少怀救国之志,及长更认清清政府之腐败,革命意志更加坚强,1904年随蔡元培加入光复会(后随蔡一起入同盟会)。任教天津时,组织了天津共和会,白雅雨在教书生涯中,培养了不少革命青年,李大钊就是他在北洋法政学堂的学生,他的革命思想影响了李大钊,也团结了一批有革命倾向的青年,武昌起义后,白雅雨在北方策应发起滦州起义,成立北方革命军军政府,任北方革命军参谋长,以进攻京津为目标,直捣清朝老巢。可惜由于叛徒出卖,起义军在向天津进攻途中,遭清军阻击,白雅雨在古冶被捕。经过是这样的:1912年1月1日,新年的到来并没有给天津的老百姓们带来多少喜悦,风雨飘摇的清政府已近垂垂末日。
那晚天黑得很早,一个身影在几个随从的陪同下,闪进了清军第20镇79标标统岳兆麟部第3营管带张建功的房间,此时的张建功早已经在房间里等候多时了,见到来人便单膝下跪:“79标第3营管带张建功参见镇守使大人。”来人搓了一下被冻得有些僵硬的手,紧走了两步:“张大人不需多礼,快起身说话。”这个人就是清政府的通永镇守使王怀庆。他之所以夜来滦州,就是因为清政府接到消息,驻守滦州的清军第20镇官兵可能准备起义,为了阻拦起义,防止清王朝的京畿重地———天津受到威胁,清政府急忙派通永镇守使王怀庆去滦州。
“这里的情况怎么样?”王怀庆急声问道。“大人,在您到来前,标下刚刚接到消息,第79标第1营管带施从云、第2营管带王金铭已经发出了叛乱通电,已经造反了。他们还威胁标下一起参加。不过,他们打算后天启程,进攻天津,让标下带领兄弟们做好准备。”“这样啊!”王怀庆沉思了一下,“张大人,你现在不可轻举妄动,让乱党对你继续保持信任,仔细留心乱党的动静,我们可以在他们举事之时,来个里应外合,围而歼之。”
在昏暗的灯火下,王怀庆和张建功秘密地商定了准备破坏起义的计划。
通电全国滦州举起义旗
话分两头,早在王怀庆到达滦州前,天津共和会会长白雅雨已经到达了滦州,秘密约见了清军第20镇79标第1、2营管带施从云、王金铭。
“两位大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已经累及我泱泱大国,数十年来,国不像国,家不像家,民不聊生。试问二公,身为中国之军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二位能坐视不理吗?现在,我们有了一个可以进攻天津绝好的机会,直捣黄龙,推翻满清的统治。现在,武昌已经打响了革命的一枪,二公如现在起事,一可以先发制人,二可以为民军之声援,成千古流芳之美名啊!”
其实,施从云、王金铭二人本已同情革命,早些时候就有起事的想法,但苦于时机不对,这次见白雅雨亲自前来协商,便按不住心中的激动,马上应允起义。经过短暂的商量,他们决定,以王金铭为大都督、施从云为总司令、白雅雨为参谋长,同时通告各国驻华公使。三双革命的大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宣统三年十一月十三日(1912年1月1日),就在王怀庆到滦州的当天晚上,王金铭发出起义通电,拉开了北方武装反抗清王朝的序幕。
1月3日,“北方军政府”在滦州正式成立。驻天津的各国领事接到电报后,即公推俄国公使为代表去滦州,郑重表示承认起义军为交战团体。“于是滦州大街小巷遍贴起义反正文告”,北方的革命之火在滦州被点燃了。除王、施、白三人外,起义军又推举孙谏声为军务部长(一说为外交部长),其他各部部长、各路司令,均有人选。起义军在滦州召开全体官兵誓师大会,通电全国,声讨祸国殃民的清廷,并向京津进军,准备一举摧毁清王朝。
激战雷庄起义功亏一篑
据原天津社科院历史所所长罗澍伟介绍,滦州革命军誓师后,1月4日正准备乘车进攻天津之际,忽然发现滦州城门被关上了。起义军当时接到消息,第3营管带张建功与清通永镇守使王怀庆勾结,密谋叛变,关闭滦州城门,捕杀革命党人,并在城上向起义士兵射击。起义军还没有从驻地开拔,就受到了清政府的打击。
晚8时,王金铭、施从云等人惟恐自相残杀贻误战机,遂下令全军登车开拔。在滦州起义后,清政府急派第3镇曹锟的军队前往镇压,并在雷庄东将铁轨拆断,阻止起义军西进。5日早晨,起义军在前有重兵、后有叛变的压力下,经过激战,损失惨重,但仍与清军对阵。
王怀庆见不能短时间消灭起义军,便心生一计称,迫于起义军的声威,愿与起义军停火议和。王金铭、施从云二人不听众人的劝阻,仅带数十人到清军营内进行谈判,被清军俘获,当即就在阵前被杀害了。
白雅雨亦与部队失去指挥联络,但他下定“必与清军一战”的决心,准备返天津继续起义。他只身逃进一座古庙,躲在神像后,晚间换上便服,准备逃往天津,走到古冶被清兵捕获。王怀庆一见抓到了白雅雨,喜不自禁,立即加以审讯。白雅雨怒目斥责说:“我是革命军参谋长,请杀之,没有什么可说的!”他又笑着对周围的官兵说:“我死没有什么可惜的,倒是你们今天做满人的奴隶,来日就要做外国人的牛马,多么令人心痛呀!”白雅雨面对酷刑,慷慨陈词:“吾为国充兵,吾自当为国死!”
刑场上,通永镇总兵王怀庆令他跪下,白雅雨双目怒瞪,大声斥道:“此身可裂,此膝不可屈,杀则杀之,何辱为!”刽子手先砍掉他的一条腿,又因无辫可揪,就把白雅雨倒悬在树上,砍掉了他的头颅,时年44岁。
滦州起义的官兵为实现民主共和的理想而英勇牺牲了,而那些镇压他们的元凶不久却摇身一变,成为缔造共和的“元勋”,实在另后人扼腕不已!烈士就义后,北洋法政学堂和北洋女子师范及南通各界人士先后举行追悼会。1912年9月,灵柩抵通,葬于狼山,1915年为纪念烈士牺牲三周年而立碑,碑文“白烈士雅雨之墓”为张謇所书,碑阴刻墓志铭,为江谦所撰,张詧书,1914年阴历十一月立。
白雅雨就义前曾作绝命诗一首,全文为:
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
革命当流血,成功总在天。
身同草木朽,魂随日月旋。
耿耿此心志,仰望白云间。
悠悠我心忧,苍天不见怜。
希望后起者,同志气相连。
此身虽死了,主义永流传。
这首绝命诗在国内外广为传诵,成为激励后人斗争不息的史诗。冯玉祥将军是滦州起义的初期参与者,在他的倡议下为白雅雨在北京和山东泰山建造了纪念碑。民国建立后,国民政府先后在北京什刹海和河北滦州建立墓碑,纪念白雅雨烈士。1937年国民政府还为白雅雨及其他烈士进行了国葬,并追赠白雅雨为上将。
钱素凡
通中校人钱素凡
南通惨案革命烈士钱素凡可称得上一位真正的通中校人。他父亲钱啸秋是通中教师,他自己早年求学于通中,中央大学毕
业后当教师,施教于通中,在民主革命斗争中,他遇难在通中。素凡三十五年短促一生,就有三分之一岁月是在南通中学度过
。通中给予他知识、才学,助他形成了进步的思想,他则为通中增设了一张科学和民主的讲台;通中的进步传统和革命精神培
育了这位学生向往光明,追求真理的性格,这位学生则以自己教书育人,献身革命的言行、业迹为母校校史增添了一页荣光。
素凡一九二五年就读于通中初中,据老前辈回忆,他在初中读书时就参加共团。一九二七年曾作题砚诗一首“顽石、顽石,琢
汝成器。愿共朝夕,助我构思,砺我斗志。俾挥如椽之笔,横扫人间嚣气,淘尽人间渣滓。为坚信念,契以识之。”同时,他
在《中学生》等报刊上发表了不少诗文,抒发了对日寇侵略、国民党反动派背叛大革命的愤慨和爱国的赤诚之情。
一九二八年夏,素凡初中毕业,曾先到上海沪江大学附中读高中。后因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被校方开除,回家乡插入通
中高中普通科二年级,直至一九三三年夏华业。那一时期,通中仍吸收了不少良师,如素凡的国文老师张先人(胡风),虽然
他在通中执教为时甚短,却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影响。日后,素凡曾以“镇圭”为名,在南通地方报纸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胡
风在南通》的回忆录。
一九三七年底,素凡开始了通中教师的生涯,先在沪,后随校迁往东台县角斜,历任文史、地理教员,并担任过多届班主
任。他教书极其认真负责,教人更是竭尽全力。四十多年过去了,素凡的音容笑貌、言行教导仍清晰地留在当年的学生心中。
上海师范学院的陈立性、广东肇庆星湖风景区管理处的唐天培等同志,在回忆人生历程时,都将素凡称之为朦胧时期的指路人
。缅怀当年在地理课上,钱先生如何凭借一张地图,描述祖国大好河山,控诉日寇侵占东三省的罪行,激发起学生们爱国主义
的思想。一九四三至一九四六年读书于通中高中师范班的葛名珂、朱平等同志在纪念素凡的文章中写道:作为国文教师和班主
任的钱先生知识渊博、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教古典诗词,则借古喻今,抒发爱国忧民的纯真情感。批阅作文,不仅引导我们
怎样习作,还教导我们怎样做人,还曾将鲁迅的“路是人走出来的”、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罗曼·罗
兰的“士当于恶魔斗,人非为面包生”等格言,作为学生的毕业赠言,勉励我们去奋斗。
素凡在党的领导和影响下,不仅利用讲台教授科学知识、传播革命火种,而且在课余和社会生活中热情关心学生、青年的
成长。他的寝室和家里,经常是高朋满座,讲知识、习文艺,论时势,谈人生,从而,教育、团结了一大批进步青年,影响、
指导他们陆续走上了革命道路。素凡和通中、和通中的师生员工结下了亲密的友情。他曾为在通中工作三十年的老校工陈福海
撰写了《念通中老“校人“陈福海》一文,并称其为“英雄”。在“三·一八”的斗争中,他带领学生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列,
当国民党反动派举起屠刀,同学们劝其躲避时,他说:“我不怕,有同学支持我,你们会提出抗议的!”同时,设法营救战友
,安排进步学生离城。
一九四六年四月四日凌晨,素凡在通中教员宿舍楼被国民党反动派、特务绑架,遭受酷刑,表现了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
英雄气概,次日深夜牺牲于扬子江中。
素凡一生献身于民主斗争,献身于文化教育、也献身于通中。通中没有忘记这位曾学习、工作、战斗直至遇害于通中的校
人,校史室里陈列着他的照片和事迹,“素凡文学社”正培养着新一代文学青年。通中八十年,英才辈出,硕果累累,我欣慰
地看着更新换代的教学楼群,也忧虑地追思那荡然无存的荷花池塘。而我更坚信:南通中学的优良传统和素凡的革命精神必将
发扬光大,世代相传!
(作者系钱素凡烈士夫人 现任南通市老年教育工作协会理事长
钱素凡原名钱彤 1933届校友 曾任本校教师 南通三·一八惨案烈士)
江上青
[编辑本段]1、革命家
永远的丰碑
江上青:矢志不渝救亡图存
“为什么替我们底力量担心?
悠长的午夜终要走向黎明。
地球底边缘涌起了太阳,
它奔来欢迎我们底渴望;
有一天全世界受难的朋友,
沐浴那温热的阳光!
脱去镣铐,回复‘人’底面貌,
用太阳底火融化冰雪,
地心底热流洗清了血腥;
冰雪和血腥消灭,
时代才能顺着轨道前行。”
以上是江上青烈士的遗作《前进曲》中的一节,写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三省之后。这首诗充满了祖国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对战斗的召唤。在黑夜如漆的中国国土上,它像晓天画角,惊醒沉睡的人们。它的声音,是30年代初期所有先进分子的声音;它的希望,是30年代初期所有先进分子的希望。江上青烈士正是《前进曲》这个战斗宣言的忠实执行者。
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江上青,原名江世侯,1911年农历四月出生于江苏省江都县仙女镇,1927年考入南通中学高中部,受刘瑞龙、顾民元革命思想影响,当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28年夏,江上青转入扬州高中,同年冬被国民党当局以学运骨干分子为名逮捕入狱。经祖父百般努力,聘请胡显伯大律师为其辩护,经多方营救,终以年幼无知为名,判刑半年。1929年5月出狱后,改名江上青,就读于上海“艺大”文学系,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担任“艺大”地下党支部书记,继续从事地下学运工作。1929年冬,江上青在上海北四川路粤商大酒楼参加江苏省委召开的会议时再次被捕,被关押在上海提篮桥西牢,经党组织多方营救,一年后释放。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寇侵略和国民党当局不抵抗政策所造成的深重灾难,江上青义愤填膺,饱含激情地写下了《前进曲》的长诗。这首创作于1931年的诗作,在当时曾广为流传,起到了唤醒民众,鼓舞抗日斗志的积极作用。此后,江上青与一批热血青年先后创办了《新世纪周刊》《写作与阅读》《抗敌》周刊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道理,宣传抗日救亡、爱国主义和唯物主义思想。卢沟桥事变后他发表《卢沟晓月》的文章,表达了抗日救国的激情。
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后,江上青等人组织成立了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从江都出发,溯江而上,广泛开展抗日宣传,组织动员民众抗日工作。1938年8月,江上青遵照党的指示到安徽,在中共安徽省工委领导下,参加了安徽省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第八工作团,在大别山区开展抗日宣传工作。1938年11月,皖东北地区被日军占领后,中共安徽省工委宣传部长张劲夫等派遣江上青等一批共产党员到皖东北泗县,江上青同志担任国民党安徽省第六行政区专员公署专员秘书兼保安副司令(专员是盛子瑾)、第五游击区司令部政治部主任。江上青等利用合法身份,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培训抗日干部,建立抗日武装,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工作,并在秘密党员中建立了中共皖六区专署特别支部,江上青任特支书记。1939年3月,中共皖东北特委成立,杨纯同志任特委书记,江上青为特委委员,协助张爱萍等推动形成了皖东北国共合作、团结抗战的局面。
1939年7月29日,江上青遭到地主反动武装袭击,身中数弹牺牲,时年28岁。
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为江上青烈士之侄子。 (有人说是其过继儿子)
江世侯的父亲是谁
江上青(1911.4.10——1939.7.29),江苏扬州人,1911年4月10日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县。原名江世侯,曾用名蕃臣。父亲江石溪擅长诗文音美,尤精医学,生前在江都县头桥乡(今扬州市广陵区头桥镇)岸顶河房“太和堂”药店(又名“彭泰和堂”)悬壶济世,有爱国民主思想,母亲头桥范氏孺人(今扬州市广陵区头桥镇安帖村三三组人)。
江石溪(1870-1933),清江都县仙女庙(今江都市仙女镇)人。自幼聪颖好学,早年曾随姐丈朱右村赴皖南应试秀才,后至江都丁沟镇名医周云溪处学习中医,6年业成,悬壶于头桥(今属扬州市邗江区)、仙女庙。由于医术精湛,且常为贫苦病人送医施药,深受病家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