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
当前位置: 校园网 > 知识百科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为什么改成是人

更新时间:2023-05-23 12:38责任编辑:郑小小关键词:

天降大任于斯人为什么改是人

天降大任于斯人改“是人”是根据中华书局出版的杨伯峻《孟子译注》核对后确认的,“这本书是研究孟子最权威的一本著作”,所以以此为准(引自中华人民出版社)。

“天降大任于是人”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

1、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

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3、出处

出自于战国时期的《孟子·告子下》

1、赏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2、创作背景

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

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孟子节选一: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为什呢改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有什么根据?

“斯人”是:这个人的意思。 “是人”是:这样的人。

后面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其字是:这个人的意思)

所以用斯字,与后面才能前后搭配。

斯人为什么改成是人

斯人改成是人的原因如下:

检索古籍发现,元代王恽《秋涧集》的《克己斋记》中已有“斯人”版的表述:“仆为之说曰:‘天之降大任于斯人也,俾经纶一世之事。’”此处是化用《孟子》的语句来表达自己对克己斋主人的赞赏。古人引用经典,不像我们今天写学术论文一样要求核对引文,而是凭记忆和语感来书写。

这说明,把“是人”记成“斯人”的情况并不自当代始,而是由来已久之事。而当代“斯人”之所以能取代人教版教材的“是人”被更多人记住,可能也是因为王恽式不求精确的引用,借助影视作品、文学作品、讲话稿,甚至汉字输入法“侵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在潜移默化之中篡改了我们最初的记忆,甚至未被我们察觉。

从语义上来说,“是人”和“斯人”都作“这个人、这类人”解,二者差别并不显著。我们的争论,不应纠缠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的字句问题,更要紧的是穿透字句深入义理,了解“天降大任”之人所应具备的品质。

《孟子》提出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八个字曾鼓舞过无数仁人志士从艰难困苦中奋起,将挫折变为激发勇气的契机,最终把逆境走成了顺境。

语文教材中是否出现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一表述:

上游新闻报道称,10月26日,上游新闻记者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获悉,该出版社从1961年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以来,历套教材文章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不过“斯”和“是”两个字,都表示“这”的意思。

10月27日下午,人民教育出版社媒体宣传部一名工作人员向澎湃新闻表示,已关注网上相关讨论。对于“该出版社历套教材文章是否一直是用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有没有用过‘斯人’”这一问题,该工作人员未予正面回应,而是表示“目前正在研判”。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被改为“是人”,是“吹毛求疵”还是“求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被改为“是人”,我感觉是在吹毛求疵。因为不管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是和斯表达的都是“这”的意思,是不影响整个句子的意思的,所以没有必要吹毛求疵,只要人们能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能够正确的认识到这句话传递给我们的观点就可以了。语言之所以被发明,就是为人们的交流服务的,所以没有必要吹毛求疵。

一、关于斯和是的讨论。

很多人在印象中觉得自己学习的都是天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但是根据网友的考证和对古典书籍的研究,发现原文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居然和我们的记忆不一样,这样很多人感到惊讶,莫不是人们的记忆集体出现了偏差,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二、很多方面都有这些记忆的偏差。

其实关于记忆偏差的讨论,并不是第一次开始的,记得之前的时候,还有一个关于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朵花的讨论,很多人记得是五十六个民族,但实际上,歌词是五十六个星座,这也让人们对自己的记忆产生了怀疑。其实不管是星座还是民族,不管是“是”还是“斯”,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想要传递给我们的也是一个思想,因此没有必要吹毛求疵。

三、“是”和“斯”的意思是一样的。

通过对这个句子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这句话中,“是”和“斯”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表达的这个意思,因此没有必要去讨论究竟是“是”还是“斯”。在课本中,可能是“是”,但是在某些个电视剧中,却被改为了斯。在古文中很多文章都喜欢用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等等,但只要意思一样,就没有必要纠结了。

校园网——收录全国各地学校网站。
网站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4-2023 www.15033.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5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