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治疗案例(家庭治疗案例一家四口)
如何运用结构家庭治疗法案例分析
案例介绍:
这是一名我诊断为社交(以害怕上学为主)恐怖症的病人,家庭中有一个19岁独生女,青春期后期起病,父亲是成功的推销员,在外地工作。患者以害怕上学为主要表现,治疗开始时,第一次治疗时母女俩儿一直为她不能上学而哭泣,她一上学就头疼、胃疼,一到学校就想起不愉快的事情,无法坚持上学,这一个案表面上看与家庭无关,但当我挑战了诊断,挑战了学校引起的恐怖症状,也就是考虑把个人的症状引入到整个家庭的关系问题上的时候,奇迹发生了,原来她每次在父亲从外地回家时,躯体不适的症状就会减轻,而且可以上学;可是父亲一走,母亲因担心她会精神分裂,就默许她不去上学,也就是说,母亲的软弱才是她不能上学的真正原因。
我首先提升了母亲的能量,开始要求母亲尽量控制她的情绪,表现出她面对困难时的坚定,她很快成了我的协同治疗师,从第二次治疗开始,她已经能在女儿哭泣时,坐得很直,而不是全身前倾,表现对女儿的特别关注了。此后的治疗中,我稍稍坐在女儿后方,鼓励女儿直接与母亲沟通,反复强调她是一个19岁的青少年,并让她站起来于母亲比个子,暗示她已经长大,即提升了孩子的能量。当她在我面前表现出成熟的一面时,我提醒母亲,她在她的面前却像个孩子,隐喻她有成长的能力。由于父亲远在昆明,所以我只见了母女两人,我有一个假设,是母女之间纠缠太紧,因为她们朝夕相处,父亲则无法进入她们的系统,所以在第三次治疗中,我试图让母亲了解到,不能与孩子太接近,因为这样,孩子就无法去面对外面世界,这不仅伤害了孩子,还使父母都陷入痛苦的深渊。在治疗中,我故意显得并不比家庭成员更能干,让他们感觉到只有他们自己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同时,还告诉她们,问题并不那么严重,这样就把家庭正常化起来。
当母亲说孩子欺负她,还说其实孩子与父亲是很亲密的时,只是由于父亲脾气很大,孩子只是害怕父亲发脾气而已,我从孩子有两个不同的父亲入手,活现出家庭的图景,原来父亲是经常发脾气的,母亲则很传统,是典型的中国妇女,逆来顺受;实在忍不住时,就会哭泣,或者不理丈夫,这时丈夫的行为就会收敛一些,做家务或者哄妻子,但不久依然故我,这时,我起身于母亲跳舞,并把家庭比喻成三步的舞蹈,丈夫发脾气――妻子忍受――丈夫收敛,并问母亲,她喜不喜欢这个奇怪的舞蹈。
从这个个案中大家可以看到孩子的问题往往是父母关系问题的产物,她痛苦地挣扎在害怕父母因为吵架而离婚的恐惧中,每次她一不能上学,她父亲就必须从外地回来,她牺牲了个人,维护了家庭,巧妙地把父母拉在了一起;母亲也正因为同样的需要丈夫回来,才默许孩子不去上学。
要想改变家庭中这种奇妙的舞步,就要让他们学会发展对其他家庭成员的新的行为方式,我一方面鼓励孩子的成长,另一方面鼓励母亲的放飞孩子,在第五次治疗中,利用已经成了我的协同治疗师的孩子,提升丈夫的能量,要求他多与妻子沟通,使他能够把妻子从女儿身边拉回来,这样就重整了家庭的结构,使夫妻之间建立在正常的家庭结构中应有的配偶同盟,并建立夫妻双方与孩子的界限,分开父母在心理上与孩子的距离,促进孩子真正的成长,自己去面对困境。
在这个个案的治疗后期,父母开始讨论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他们对孩子的要求很高,希望孩子考上重点大学,这时,我找到了治疗进入第二阶段的入口,也就是要把家庭的问题引入到整个社会这个大系统上去,也就是说家庭的小系统还要受到整个社会这个大系统的影响,由于社会的压力,家庭不得不与学校联手给孩子压力,孩子生病也正是对这种双重压力的反抗与控诉,减轻这个社会大环境的压力不是我作为治疗师的责任,但是帮助这个家庭应对大环境的压力却是我可以做到的。我帮助孩子与父母一起深入的讨论学习的问题,如何应对整个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和孩子的双重压力,让父母和孩子联手,因应他们共同的困难。
从这个个案中大家可以看出,如果我始终在家庭中保持中立的立场,同情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表面上看我做了很多,实际上却会什么也没做!我们从开始学习心理治疗起,就开始学习如何保持中立,实际上中立的真正意思是:在治疗中的不同阶段,我们只会支持家庭中的一个人,但是从治疗的全过程来看,我们会让家庭中的每个成员表达他们的痛苦,让灿烂的阳光照耀到家庭的每一个角落。
家庭与夫妻治疗
个体心理、行为问题来源于与家庭成员的互动关系,而不是单独存在的。
本书由结构式家庭治疗创始人萨尔瓦多·米纽庆博士、美国威廉-玛丽学院心理学教授迈克尔·尼克尔斯博士,以及香港大学家庭研究院总监李维榕教授联合著作而成,旨在将家庭治疗上的临床经验汇集成册,为青年学者指明发展方向,让大众更全面的认知家庭关系对个人心理的影响 。
接下来,我将从认知家庭治疗、家庭治疗的4个步骤,以及如何用这4个步骤治疗家庭成员的行为及心理问题这两个方面,带你感受家庭治疗的魅力。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什么是家庭治疗。
一般来说,以家庭为对象实施的团体心理治疗模式被称为家庭治疗,它的目的是协助家庭消除不良情况,恢复健康的家庭关系,其主要特点表现在治疗过程中,会更多将焦点放在家庭成员间的互动与关系上,而非个人的状态与问题,会更多从家庭这个大系统的角度,去解释个人的行为与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当家庭中某个成员A表现出异常的行为,比如焦虑、暴躁或是抑郁,家庭治疗更倾向于从成员A与其他家庭成员的互动中去寻找原因,而非认定这种焦虑、暴躁或抑郁是成员A自身因素导致的。
接着,我们将结合一个案例,来看执行家庭治疗的4个步骤,以及如何用这4个步骤治疗家庭成员的心理问题。
步骤一:拓展目前的主诉。
这一步会运用在家庭治疗的初始阶段,并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
一般来说,当某个人出现异常行为,特别是对家庭产生影响时,家庭成员很容易对他下某种定义,甚至达成共识,认为这是这个人的问题。
举个例子。在一个西班牙家庭中,22岁的二女儿Sara被精神科医生诊断为抑郁症且伴有自杀倾向。在她已经出嫁的姐姐看来,Sara太过于努力了,不仅要完成大学的课程、在课余教授乒乓球,还会主动承担家庭中照顾2个弟弟的责任;在她们父亲看来,Sara的责任感太过了,这让她经常因为压力大而哭泣;而在她们的母亲看来,二女儿是因为觉得母亲太过辛苦,所以主动包揽2个青春期弟弟的所有事情。
从这些叙述中不难看出,他们整个家庭都达成了某种一致性——就是Sara是一个太乐于帮助家庭成员的人,而她对家庭产生的过度责任感,以及抑郁症都是她个人原因造成的。在这种一致性下,Sara心理问题的真实原因被掩盖。
所以,想要真正帮助到Sara,治疗师首先会打破这种“一致性”,他开始为Sara贴上一些看起来诙谐幽默,实际是用于打破大家对Sara固有认知的“标签”。比如当大家都认为Sara是因为太喜欢帮助家庭成员,从而去承担不属于自己的工作时,治疗师会问Sara,她做这么多是想保护谁吗?
在Sara的叙述中,我们发现,她的行为并不是因为她是个特别喜欢帮助别人的人,而是在她看来,自己的母亲非常辛苦,假如她不帮忙承担照顾弟弟的工作,母亲就得去做这些事情,但母亲其实每天已经超负荷了。
通过第一步,治疗师打破了家庭成员对于患者的固有认知,帮助患者的家庭用新的方式去看待他的问题。
第二步:着重探索维持问题的互动。
当家庭某个成员产生问题并影响家庭时,大家很容易将这名成员“中心化”,所有的处理方式都会围绕着这名成员产生,比如指责他不要这么情绪化,或是劝他想开一点。
但其实,没有一种行为是单一存在的,个体的行为与情绪更多来源于与他人的交互关系,而非自己内部单独产生。
还是以Sara的案例为例。
她一般是怎样和家庭成员相处的呢?
当父亲要求两个儿子去做某事,而儿子不愿意做的时候,Sara就会主动去管教弟弟,或是承担这部分工作,但两个弟弟并不会服从姐姐的管教,甚至会嘲笑姐姐。
当母亲感到忧虑的时候,Sara总能非常敏感地第一时间察觉到母亲的脆弱,并走出来承担母亲的工作。
从这可以看出,这个家庭的结构并不是由父亲母亲在照顾4个孩子,而是父亲疏离于家庭,母亲过度操劳,因为大姐嫁人离家,所以身为二女儿的Sara潜意识里成为了弟弟们的“母亲”,承担帮助管教弟弟的工作和责任,但处于青春期的弟弟们并不服从她的管教,这让Sara无助而难过。
通过第二步,治疗师进一步打破了家庭对于患者的固有认知,让他们重新开始思考是否是自己的做法,对患者产生了不良影响。
第三步:结构化地集中探索过去。
在前面两步的治疗中,为了打破家庭成员对于患者的固有认知,治疗师会将问题的核心引导至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关系,但这种引导很容易让家庭中父亲或母亲这样相对比较权威的角色,成为被指责的核心,认为是他们没做好,从而导致其他成员产生问题。
所以,在这一步中,治疗师会通过探究家庭核心成员的过去,来寻找他们行为产生的原因,避免让他们产生不必要的负罪感。
依旧以Sara的案例为例。
治疗师让Sara的父母回忆他们童年的故事。从这些回忆中了解到,Sara的父母都成长于只有母亲的单亲家庭,并且母亲都从事着非常辛苦的纺织厂的工作。所以,Sara的母亲从小承担着照顾三个弟弟妹妹,甚至照顾所有家人的工作,这让她非常疲惫,因为她其实也想像自己的弟弟妹妹一样,童年只需要玩耍就好了。
而Sara的父亲有一位非常负责的哥哥,在自己的父亲去世后,哥哥成了母亲的好帮手,照顾家里,他只需要照顾自己就好。
从这可以看出,母亲不自觉地将Sara变成了第二个自己,而父亲也因为不擅长承担责任,从而不自觉地让自己在家庭中边缘化了。
通过第三步,治疗师帮助家庭成员找到了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让他们正视了彼此间的相互关系对于患者的影响。
第四步:探索相关的改变方式。
在家庭治疗中,最好的治疗方式就是鼓励家庭成员通过合作,来改善现状,通过相互间关系的改变,来帮助患者走出之前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继续以Sara的案例为例。
因为Sara的家庭是父亲在外辛勤工作,母亲全职照顾家里,所以很多时候为了让父亲不那么辛苦,家里其他人很少会因为家庭中产生的问题求助于父亲,比如两个弟弟打架了,Sara和母亲会更倾向于将问题处理好后,才告诉父亲,而不是让父亲处理问题。
所以,治疗师首先要做的,就是鼓励父亲去承担更多的责任,并告知Sara和母亲,不能剥夺他作为一个父亲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以及因为承担了责任后享受的孩子们对他的尊重。
接着,治疗师要求Sara的父母学会欣赏自己的2个儿子,并让他们了解到,两个进入青春期的男孩,其实已经拥有了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他们不该成为家庭的麻烦与负担,不需要母亲或者姐姐时时刻刻去处理他们的问题。
最后,治疗师让母亲学会求助自己的丈夫而不是女儿,从而真正帮助Sara从家庭这个圈子里走出来,用更多时间去和自己相处,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并通过改善患者与家人的互动关系的方式,帮助患者从原本的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获得新生。
好了,读到这里,这本书的内容我们已经了解得差不多了,下面我来为大家总结一下。
个人的行为和心理问题不是孤立产生的,更多是来源于不健康的家庭关系,所以在家庭治疗中,治疗师首先要打破家人对于患者的固有认知,让他们从自身行为进行思考,而非认定患者是自己产生的问题;其次要引导家庭成员去思考,是否是他们与患者的不良互动,导致其产生异常行为或心理问题;再次,治疗师不能将这种不良互动简单归结于家庭某个成员的错误,而是应该追根溯源从这位家庭成员的成长过程中,找到这种不良行为的真实原因;最后,治疗师需要鼓励家庭成员一起去改善彼此间的互动,从而帮助患者得到疗愈。
家庭治疗案例(一个抑郁症家庭疗愈的真实案例)
心理咨询师是永远在成长的,因为随着自己心智的成熟,看事物角度的不同,对问题把握就会不同,过去做心理咨询遇到抑郁症患者不咨询的,很多的时候我们就无能为力了,现在我们可以从家庭关系里面,看到问题的症结,家庭为什么会出问题,这个家庭的问题出在哪里,如果家里有一个承担责任的人能够站出来做心理咨询,整个一个家的情况就会改变。
最近做一个咨询,一个抑郁症的妈妈,一个精力疲惫的爸爸,一个中学辍学无所事事整天玩游戏的孩子,疗愈就从爸爸身上开始。爸爸是一个公职人员,在单位是一个上下都受尊重的老员工,因为家里爱人长年抑郁不能上班,所以在家里大事小事都是他一个承包,每天上班之外,还要买菜做饭擦地收拾房间,孩子不上学玩游戏,爸爸还要给孩子花几千元买装备。孩子还总要穿名牌,品牌手机,他对孩子讲了很多道理,孩子都不改变,万般无奈之下才来到我这里做心理咨询。
爸爸出生在一个穷困的山区,从小他的爸爸就是脾气不好,和妈妈感情不和,喝酒耍钱,所以他对自己的爸爸深恶痛绝,自己发誓长大了一定不要做像爸爸一样的人。所以长大后他对自己非常严格自律,要求自己绝不做不道德的事,而且非常疼爱自己的爱人和孩子,对爱人和孩子真的是做到有求必应,从小给孩子买的玩具堆积如山,爱人有一点头疼脑热都会很紧张的端水喂药的,最后爱人变成抑郁症,孩子变成一个网瘾孩子而且辍学,所以他不明白,自己的爸爸那么不爱自己,自己伤痕累累的自己都熬过来了,怎么给了爱人和孩子这么多的爱为什么家里孩子出问题了。爸爸看了很多家庭教育的书,最后还是很困惑,从头条上看到我的文章就找到了我。
很多时候自己在父母那里受到的伤害,没有人会让这种伤害着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发生,因为自己想做一个不像父亲那种不负责任的男人,所以自己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咨询中遇到很多这样的抑郁症孩子,她的家庭多数都是孩子在溺爱下长大的,父母过度的爱都是自己渴望成为一个好父母。很多父母付出的爱都是很绑人的,不管你要不要,我的爱就是往出付出,不管孩子的感受,因为我要当一个好妈妈,因为我要当一个好爸爸,这种爸爸妈妈多数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匮乏,所以他不能倾听孩子要什么,我只是一味的付出,我在父母身上缺的,在孩子身上来补偿自己的缺失。
所以当看到自己的孩子打游戏,尽管自己心里非常不舒服,有时候甚至都是愤怒,可是他还要陪着孩子玩一会,他怕当一个不好的父亲,因为他怕自己成为像爸爸那样的人。所以每天勉强让自己微笑,装作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来伪装自己是一个好父亲。因为他知道自己不能对孩子发火,不能对妻子发火,因为发火即使意味着他背叛了当初自己的诺言。即使很累,一天他还要端一盆热水给爱人和孩子洗脚,看到孩子不爱洗头,他要亲自给孩子洗头,关键是孩子都十七岁了,他还是把孩子当成一个小孩来养。
有人说做父母真累,怎么都不对,不爱不对,爱也不对,老师到底怎么才是对。我很难一句话回答,我常常说人如果不觉醒,怎么都不对,因为人总是极左或者极右,很少有人会中道。当然这个爸爸困惑的也是很多家庭困惑的,在我咨询中每天都会遇到许多困惑者,我那么用心培养我的孩子,孩子为什么会出现抑郁症或者双相,而且我对我的爱人那么好,为什么他会出去赌博喝酒找女人。所以很多人都很委屈,自己明明是一直对他们付出了爱,他们为什么会出现这么相反的行为,很多人自己接受不了这个结果,会很绝望和无助。
很多家庭成员都有问题,咨询者反而身心还算健康,当然很多时候他都会觉得是她们的问题,自己是一个受害者或者说无辜者。咨询中就要层层扒开家庭中爸爸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是为别人着想,可能正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很多时候都是出自于自己的愿望,核心是我想当一个好爸爸,有的心理学家说,过分的爱还不如不爱,该拒绝的时候却一味的给与,那就变成伤害。一直无条件的照顾一个人,不管是妻子还是孩子,都扼杀了她们的成长,造成了他们的依赖,所以要改变这种情况,先要改变自己的思想,在改变自己的行为,一切才会慢慢好转。
要放手让她们学会自己去照顾自己,不能一味的付出,应该表达出自己的不满,爱不是无原则的接受,而是需要必要的拒绝和适当的批评。经过咨询几次,这个爸爸慢慢开始学会放手,让妻子买菜做饭打扫卫生,对儿子也学会了拒绝和批判,要求孩子你要买装备就要自己挣钱自己买,老婆和孩子开始时还很愤怒,觉得这个男人、这个爸爸怎么变了一个人,怎么不关心我们了,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他的妻子也从做饭擦地打扫卫生中找到了自己的乐趣,同时自己也能独立出去找原来的朋友们去做瑜伽和一些野外旅游,妻子慢慢的能吃能睡,身体心理都有起色和变化。随着爸爸不再关心孩子的问题,不再要求他应该回学校,每天不为了孩子的辍学着急的时候,这个孩子主动说要回到学校去上学。
一个好人永远活不了自己的全部,一个好丈夫一个好爸爸也是一样,一个人应该具有多面性,否则都是在刻意压抑自己,同时也压抑了别人。当自己能够接纳自己父亲的行为时,自己才会允许自己像自己的爸爸一样也做一个过去拒绝或者说很反对的爸爸的样子。慢慢他看到,爸爸对家庭的不负责任,恰恰让自己过早地学会了理解生活的苦难,让自己立志考上好的大学,立志要把家庭过成一个幸福快乐的家庭,当自己能够接受过去自己受的苦给自己带来身心的成长时,他也就选择原谅了爸爸。妻子孩子都完全好了,他自己也轻松起来了,过去下班他出去吃饭就会内疚,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爸爸,现在他允许自己和同事们出去小酌几口,放松一下自己,这样整个家庭都活跃起来了,因为自己的改变,带来家庭的变化,所以我在咨询中常常说,一个人变了,一个家庭就变了,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你承担起来家庭的责任,你的爱人孩子都会改变。
很多人的爱都是爱的感觉,我觉得我爱我丈夫、妻子、孩子,就像很多网络上爱父母的家人一样,你爱他们你为他们付出了什么,很多人的爱都是停留在口头上,自己心中认为自己非常爱自己的孩子或者爱人,自己却做出相反的事。真的在家陪妻子的时候反而会很不情愿,陪自己孩子的时候更是不耐烦,所以很多人的爱都是在自己的口头上,都是自己头脑里想象的我爱你,这种行为是怕发现我没有那么爱自己的爱人和孩子自己会内疚。怕自己不是一个好丈夫好爸爸,无论哪种爱,如果不管爱人和孩子的感受,不管他们的身心成长,那种爱就是伤害的。
所以现在做咨询,对于很多心理有问题的孩子,对于很多辍学的孩子,我会更多的去治疗家长的问题,当一个家长被疗愈了,他才能看到自己家庭出现了什么问题。很多的家长疗愈后,他会允许孩子在家疗愈自己,当自己的孩子心里的脆弱创伤被疗愈很多,孩子才会接受父母的感化。如果家长还是一味地唠叨教育,孩子不会变好的,反而会越来越重,因为你的每一句唠叨,都是射向孩子内心的利剑,因为孩子越烦会越生气,有时候还真不敢表达,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逆思维的过程,过去我们总会说,她变我才开心,现在开始我先开心,他就变。
过去不明白,很多时候孩子出现问题了,父母都会觉得自己很丢脸,我的孩子怎么大学辍学了,对自己和亲戚朋友都没法提起,如果换个角度看,恰恰是通过孩子的问题才来唤醒父母,你们要为自己而活,要放下对孩子的过度关爱,你们爱自己,让自己开心起来,活出你自己的人生,那么孩子也会学着你过他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否则家长总是恐惧焦虑,为了下一代而活,你的孩子在你这里学到的也是为了下一代而活,都获得那么焦虑担心恐惧没安全感,这才是一个家庭的问题,明白了,每个人就都会活出自己,家庭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锁链,每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到一个家庭,找到问题就解决了问题,只要你去发现,心理咨询没有神秘的,只要你敞开自己,面对问题是改变问题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