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作文300字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寓言故事作文300字4篇,欢迎大家分享。
寓言故事作文300字 篇1
小猴和小熊是一对很好的朋友,今天小熊和小猴子一起去摘小熊家种的苹果 。
他们俩手牵着手一起来到了果园,小熊和小猴爬上树准备去摘苹果,小猴很快的爬上了树,但是,小熊爬来爬去每次到一半的时候滑了下去。小猴见了,笑着说:“你还是在下面接着苹果吧,我来摘吧。”小熊看见小猴在笑自己顿时火就上来了,说:“你什么意思?你就是嫌弃我爬不上来是吧?”“不是,我的意思是你爬不上来我来帮你摘苹果你在下面接着,这样不好吗?”小猴子无辜地说。“你不就是这意思吗?嫌我爬不上去!我不要你帮了!”小熊生气地说。“不要就不要,我还不稀罕呢!”小猴子也生气了 。小猴子头也不回的走了。小熊在哪儿一次又一次的尝试爬上树,可是总是不成功。而小猴子呢,在家生着闷气,渐渐的睡着了。到了晚上,小熊连一个苹果都没有摘着,气鼓鼓的回家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好朋友不应该因为一点小事而闹翻,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好朋友应该是互相理解的。
寓言故事作文300字 篇2
从前,有一个馒头,它长得又白又嫩,看上去十分美味。虽然它知道,自己随时可能像身边那些朋友一样,被人拿去吃掉,但是它对此却毫不畏惧。
有一天,它从保鲜膜盖住的大碟子里被拿发出来,好像马上就可以“殉职”了!“唉!这次的是‘早点’啊!”原来是另一个馒头在说,“也不知道我将是什么时候啊……”还没等它说完,这个小男孩便“啪”地一下关上冰箱门,背起书包往学校走去了。
到了吃自带早餐的时间了!男孩拿出其了馒头,咬了一口。“呸!”男孩叫道,“什么香纯可口啊,难吃死了!”于是他把剩下的大半块馒头扔进了桌子底下,跑出去玩了……
这时,馒头感到十分痛苦!自己的身体正在一点一点的腐烂掉,被一大群小小的`细菌咬着。“啊!救命啊!谁来救救我呀!”这时,默默不语的馒头也忍不住了,发出了痛苦的呻吟,可是却没人理它……
第二天,男孩闻到了一个极其难闻的怪味儿。他低头往桌子里一看,里面是一个毛茸茸的馒头的“尸体”。于是他习惯性的把它丢到了垃圾桶里了。
几天后,在那同一个垃圾桶里,又莫名其妙地多了好几具发臭的“青尸”了……
唉!要知道,这些粮食都“粒粒皆辛苦”啊!我们怎能浪费这些来之不易的食物呢?
寓言故事作文300字 篇3
兔子三瓣长大了,离家之前,兔妈妈反复叮嘱:“无论如何,都不要吃窝边的草。”三瓣在山坡上建造了自己的家。为安全起见,它的家有3个洞口。三瓣牢记母亲的叮咛,总是到离洞口很远的地方去吃草。秋天过去了,一切安然无恙。
这一天刮着很冷的西北风,三瓣走出洞口时不禁打了个冷颤,它实在不想顶着大风到很远的地方觅食。“我只吃一点,明天天气好了,我就出去觅食。”三瓣安慰着自己,把肚子吃得滚圆。
过了几天,下起了大雪,三瓣又在家门口填饱了肚子,不过这一回,它换了一个洞口。“我有3个洞口,每个洞口都有很多草。我不过是在天气不好的时候,在每个洞口吃一点点草而已。”于是,在每一个恶劣的天气,三瓣都找到了一个解决吃饭问题的捷径。
一天,睡梦中的三瓣突然觉得异样。它睁开眼睛,发现一只狼堵在它的家门口,正试图把洞口挖开。三瓣连忙跑向别的洞口,却惊讶地发现,另两个洞口已经被岩石牢牢堵住了!“从你第一次吃窝边草,我就知道这里有只兔子,可我知道狡兔三窟,摸不清另两个洞口的位置,不好下手。”看着到口的美食,狼得意地说。直到这时候,三瓣才领悟到母亲的教诲是多么正确!
寓言故事作文300字 篇4
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小白兔去树林里找吃的,它找到了好多吃的,有白菜、萝卜和西红柿……
正当小白兔要回家的时候,它听到了草丛中有声音传来,小白兔好奇地向草丛走去,突然,从草丛中蹿出一只饥饿的大老虎,老虎心想:终于找到食物啦,我还没吃午饭呢,这下有着落了。
小白兔吓得掉头就跑,可前面是一条小河,小兔急得红了眼圈,哇哇大哭起来。正在河边散步的大象听见了哭声,慌忙地跑了过来。小白兔向见了救星一样,快速地跑过去对大象说:“大象伯伯,救救我吧!我后面有一只大老虎在追我!”大象说:“快到我的背上来。”说完,大象驮着小白兔迅速地向河对岸走过去,追来的老虎看见到手的猎物逃走了,它只好灰溜溜地回去了。
获救的小白兔对大象说:“谢谢你,大象伯伯,还好有你,不然我一定会被老虎吃掉的。”大象连忙说:“没事没事,我们要互相帮助嘛。”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zuowen/danyuanzuowen/gaozhongdisice/202203/2756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