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景物作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家乡的景物作文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乡的景物作文 篇1
我的家乡在景色宜人的广西宾阳中一个景色优美的村子里。那儿山青水秀,鸟语花香,座座青山倒映在那清澈的湖水上,是个让人心旷神怡的世外桃源。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要数那洁白无暇的荷花了。
在我家前不远的地方,有一个非常大的荷花塘。那香味,老远就闻到了,真是沁人心脾呀。
炎炎六月,炽热的太阳烤着大地,令人感到十分闷热。别的花儿都慵倦无力,偃旗息鼓,早已失去了神采。这时,荷花却绽放开来。洁白的荷花,似云似雪;粉红的荷花,似云霞似彩带,漂亮极了!
夏日的荷花,在雨后更漂亮了。雨像金豆般,洒了下来,夕阳把湖水照的生辉,荷花显得更加娇艳。荷花花瓣上蓄满水,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水珠滚落下来。有的水珠在花瓣上遥遥欲坠,调皮极了;有的水滴,清清的,滚来滚去,可爱极了。
走到荷花池旁,闻着那淡淡的清新的香味,看着满塘那美丽的荷花,我忽然想化身为一朵毫不起眼的荷花。如果你刚从荷花池回来,不用告诉人你刚从哪里回来,他只需闻着你身上的那淡淡的香味,就可以十分肯定地说:“你刚从荷花池回来。”看着那满塘洁白的荷花,我情不自禁地吟出了:出于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味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我想这才是荷花的真实写照吧!
我喜欢那粉红的荷花,更喜欢它的品质。
荷花,它自始至终地牢记着:自己不是被人欣赏和赞美的,而是要默默无闻的奉献果实的。它甘愿放弃它那美丽、娇滴滴的身躯,一心酝酿果实——用它的根,用它的心。
每到金黄色的秋天,荷花褪下,露出了它整个生命酝踉的.果实,被人采来食用。然而它却不需要别人的赞美和牵挂。这种谦虚的精神让我们敬佩,我油然而生一种敬佩之情。
我喜欢我家乡的荷花。
家乡的景物作文 篇2
我的家乡在登封,那里景色迷人,空气清新,是个可爱的地方。那里有一处风光秀丽的美景——嵩山。
春天的嵩山万木争荣,夏天的嵩山绿树成荫,秋天的嵩山秋高气爽,冬天的嵩山银装素裹。嵩山的四季都有诱人的景色,让人流连忘返。
春天,嵩山的树木都长出了新的绿叶,这么可爱的绿叶,是谁挂上去的呢?哦,一定春风姐姐挂上去的,泉水叮咚叮咚的响着,仿佛是春姑娘在弹琴。小草兴奋的从大地妈妈的怀抱里探出脑袋,东张西望,仿佛在说:“这就是外面的世界啊,真美!”大树变成了鸟儿的天堂,小鸟也叽叽喳喳的来为春演奏歌曲。
夏天,嵩山烈日炎炎,大树爷爷伸出粗壮的手臂,让我们坐在它的怀抱里面乘凉,看吧,有的孩子在看书,有的孩子在打闹……我和弟弟冒着汗,赶紧跑到树下面,好爽啊。
嵩山的秋天,落叶纷纷,别的花儿都谢了,只有野菊花花团锦簇。一个个圆圆的小花瓣真好看啊。你可别小看这些小小的野菊花,它的用处可大呢,可以泡茶,清热解毒的哦,每到这时候,我和奶奶妈妈一家人都去嵩山采集野菊花。
到了冬天,嵩山的泉水页不流了,小鸟也走了,一切都安静下来,万籁俱寂,我们也别吵了,让嵩山睡吧,祝愿它做个好梦。
看,我的家乡美吧?有空来做客哦。
家乡的景物作文 篇3
成都是我的家乡,在这美丽的文化之都里,还有一条宽大的、供鱼儿栖身的母亲河——府南河。
以前,成都的府南河还没有受到较大的污染,水流清清,生机勃勃,往下看是气势磅礴的府南河。它像一位朝气蓬勃的小伙子,拼命的往前跑,它越过一切障碍,伴随着鸟语花香,用巨大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鱼儿在河里尽情地跳舞,它们无拘无束,有食有家,这全得归功于它们的恩师啊——府南河!
就这个府南河,也引起了政府们的欣赏,于是,政府又为府南河建了一座美丽的桥,又为府南河加了一盏彩灯。就这样,夜晚的府南河美极了,恰似人间天堂。府南河骄傲地笑了!
而现在,由于人们的严重污染府南河。整天让府南河被折磨得半死半生,奄奄一息,弄得府南河抬不起头,像一位患有疾病的老年人,缓慢地流着,夜晚四周全是臭气,没有鸟叫,也没有蝉鸣,更没有了生机。也许,府南河在哭,因为它现在又脏又臭,没有人想接近它,甚至不想看它,它孤单极了。眼睁睁地看着人类迫害自己,自己却无还手之力,只有等待死神的降临。府南河没有了伙伴,也没有了安宁,更没有了一切……
现在,我倡议:大家可别在破坏自己的家园了,现在,不止府南河在哭泣,还有成千上万的被破坏的物种也在哭泣,人类不能自私,人类不能当败类,快快苏醒吧!如果再执迷不悟,那么,不能容纳府南河的地球,最终也不能容纳人类自己!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zuowen/danyuanzuowen/sannianjixiace/202203/2527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