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处自然景观作文300字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写一处自然景观作文300字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写一处自然景观作文300字 篇1
我去过云南的洱海、苍山,也去过宝岛台湾,我最喜欢拥有壮丽景观新疆巴音布鲁克大草原的九曲十八湾。
我能到这里真是老天给我千载难逢的机会。到了巴音布鲁克,我一眼望去,九曲十八湾还真是名不虚传啊!草原上鲜花盛开犹如绿色的海面上飘着一颗颗灿灿发光、五光十色的宝石啊!羊群去在绿没的绿的草原上游荡,雪莲花般的座座蒙古包坐落其间,美不胜收。
站在天鹅湖畔,看到远处是一层层的雪山,古老的开都河从天边缓缓地向我们走来。这就是“此景应是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现”的九曲十八湾。它像是泉水和雪水汇取而成的仙女飘带穿过天鹅湖,更犹如上天为巴音鲁克这个翡翠王国披上圣洁的哈达。当夕阳从云缝中把万道霞光射向草原,蜿蜒如蟒的九曲十八湾就映出了后弈射下的那九个太阳。天边的火烧云,把整个草原映衬得金灿灿的,游客们有的拿着相机按动着快门,有的欢呼活雀跃,有的手舞足蹈,都为这个美丽壮观的景色感到惊叹!
这次新疆之行,让我感到祖国的幅员辽阔,大好河山,我们要更珍惜保护祖国的每一片土地,我爱祖国,我更爱大美新疆。
写一处自然景观作文300字 篇2
前几天,我们学了叶圣陶老先生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学了这篇课文,我喜欢上了双龙洞这个地方,今天特地去详细了解了一下,现在我来给大家当一回“导游”,告诉你们双龙洞的美丽景色。
双龙洞海拔520米,顾名思义,因为它内洞洞顶有两条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两条龙的龙头在外洞,龙的身子却在内洞,十分奇特。它的外洞面积大约有1200平方米,可以聚集千人。常年洞温都保持在17℃左右,冬暖夏凉。内洞洞内钟乳石、石笋、石幔、石柱、石钟、地下泉水众多。它比外洞大得多了!面积大约有3500平方米,差不多有10座房子那么大。外洞和内洞之间有一条孔隙,容得下一艘能平躺四人的小船进出。
关于双龙洞的双龙龙头在外洞,龙身却在内洞有一个传说:传说,古代婺州连年大旱,民不聊生,青龙和黄龙知道后,偷来天池水,拯救了百姓,却因触犯天条被王母娘娘用巨石压住脖颈,困在双龙内洞,但双龙仍顽强地仰头吐水,清澈泉水至今潺潺不绝。不过,我认为大家还是在人少的时候去双龙洞,或者不去,以免因为人多而有时间问题,听说在双龙洞的孔隙坐船得排上至少两小时的队呢!
这就是美丽的双龙洞,你听了一定很想去吧!告诉你,我也没有去过呢!
写一处自然景观作文300字 篇3
蒙山大佛位于山西省太原市的西南边,那里风景秀美,十分奇特。
今年夏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蒙山大佛。我们一进山里,路两边种着的核桃树,桃树,苹果树等不知名的树,给我们撑开一把把凉伞。走进山里,一阵悦耳的山泉声伴着悠扬的佛乐响在我的耳畔。山泉水很清澈,都能看见水底的小石子。我找来找去,就是找不见小鱼小虾,可能是水太清太凉的缘故吧。
听见佛乐 ,我却找不见音响,原来,路边的树桩是音响啊。
终于走到了大佛跟前,觉的.大佛特别庄严。只见他坐北朝南,依山而坐,两耳齐肩,双目微睁,盘腿而坐,两手重叠放在腿的中间。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打,依然显的那么宁静,庄严,镇定自若,泰然处之。任何时候都成竹在胸,任何事情都难不倒他。站在大佛面前,感觉他是大象,而我是蚂蚁。但是,大佛不也是人制造出来的吗?我们应该比大佛更自信,更能战胜挫折,不被生活中的困难吓倒。
回到家里,大佛时刻让我想起,希望大佛永远不倒,永远给人启迪。
写一处自然景观作文300字 篇4
今天早上,我趴在窗前看着外面。大雨就要来临了。
一开始天黑漆漆的像被一层黑纱包上了似的,雷公公也敲上了他的大鼓,风吹着小树,小树在风中摇啊摇。
接着就下起了倾盆大雨,雨点如豆粒般大小,打在大地上,雨大得象一层薄薄的布。雨中的汽车打着小灯,滴滴答答的按着喇叭,小雨点像一个淘气的小娃娃,学着汽车的喇叭声滴滴答答——像是在开狂欢会。雷公公帮着大雨点伴奏,雨点唱着歌,她的歌声真动听。闪电哥哥又把闪光灯打开了。这狂欢会真热闹啊!我都忍不住想去参加了!
这狂欢会热闹地开了一个上午,大雨点、闪电哥哥、雷公公等都要谢幕退场了,可花儿和小草还不想脱下美丽的“水晶衣”,彩虹妹妹穿着美丽的“七彩衣”也来到了天空中。大地还是湿淋淋的,小树也和小花儿小草一样穿着水晶装,一阵风吹来阵阵花香扑面而来,这场雨真是太美好了,我爱这场雨!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zuowen/danyuanzuowen/sinianjishangce/202203/2558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