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小动物日记
已到了一天的末尾,我们一定有不少所感触的事情吧,这时候,最关键的日记怎么能落下。那么日记有什么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察小动物日记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观察小动物日记 篇1
三年级的时候,因为科学课需要,妈妈给我买了一个蚂蚁工坊。我爱不释手地拿着这个蚂蚁工坊,左看看,右看看,上看看,下看看,只看到这个玻璃容器里装着一块巨大的绿糖,上面爬着许许多多只可爱的小蚂蚁。听妈妈说,只要一个晚上,蚂蚁们就会挖出一条条又细又长的隧道。我听了,恨不得整个晚上都看这群蚂蚁怎样挖,但我已经很想睡了,只好把蚂蚁工坊搬到卧室,满是期待地睡了。
第二天一早,我一睡醒就跑向蚂蚁工坊。呀!奇迹啊!蚂蚁们已经挖了一条从顶部通向底部的隧道,一群蚂蚁在角落里休息,还有的蚂蚁在悠闲地吃着糖。果然,蚂蚁是勤劳的代言词,不一会儿,蚂蚁又开工了,我把蚂蚁工坊兴起来观察,发现底上有个电源开关,我出于好奇,把电源一按,整个蚂蚁工坊一下子明亮起来,工作也都更快了,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观察的喜悦。
我心想:谢谢你们,勤劳的小蚂蚁,是你们让我懂得了观察的重要性,希望你们在蚂蚁工坊里继续快乐的生活!
观察小动物日记 篇2
这天,姥爷带我去遛早。走着走着就来到了河边,也许由于刚下过雨的缘故,所以河边的一堵墙上已爬满了大大小小的蜗牛,蜗牛慢慢吞吞的步伐让人不禁觉得它是一个蛮老实可爱的小东西,在它爬过的地方留下了一条闪闪发光的银丝,倒是很漂亮。于是,我决定捉几只带回家玩玩儿。我刚一碰它,它便察觉了,全身缩进小房子里,咦,奇怪,小小的壳竟仍粘在墙壁上。我弯下腰,用手留意翼翼地取下来,像宝贝一样怜惜地放在手心里,生怕一不留意掉在地上,摔坏它。
走进家,把蜗牛放在桌子上,我才如释重负。之后,我就立刻去找来一个小瓶子、一个塑料兜和一根猴皮筋儿。我把瓶子里倒了一些水,再放上一片生菜叶,把小蜗牛放在里面,盖上塑料兜,系上猴皮筋儿,扎几个眼儿,小蜗牛简易的小屋就做好了。小蜗牛在里面悠闲地爬着,好不自在。我便开始认真地观察它们。它们有两只机警的触角,在触角的末端有两只小眼睛,在环视四周,它们的嘴巴真是小得让人看不清,那重重的蜗牛壳,对他们来说简直是一个负担。
到了吃早饭的时间,我只好依依不舍的去吃早饭。吃过早饭,我便立刻来到“小屋”旁,一看,咦,蜗牛竟都爬到上面去了。看来它们虽然爬得慢,但是却从不停息,顽强向上最终获得了成功,不是有一句古话叫“行百里者半九十”吗?
这些小蜗牛,看来不仅仅外貌可爱,而且还有一些坚强不屈的拼搏精神。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啊!
观察小动物日记 篇3
我家有一只小乌龟,那是妈妈送给我的礼物。
记得一个星期六的上午,妈妈买菜回家,一进门就叫我:“翀翀,你快过来”。妈妈叫了几遍,我才懒洋洋地走出自己的房间。妈妈放下东西后对我说:“你猜猜,我给你买了什么东西?”我爱理不理地说:“我才懒得猜呢!”这时,妈妈才把藏在身后的一个玻璃缸拿出来。我一看,高兴地跳起来,是一只小乌龟!我早就想要一只小乌龟了,我把玻璃缸放在我的书桌上,迫不及待地给它喂食。
自从妈妈买了小乌龟后,我每天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它喂食,看着它心里觉得特别高兴。乌龟个子小小的,有人看它的时候,它的头就缩在里面。不过,因为我经常看它,他好像不怕我,会伸出头来看看我。它的壳像盔甲一样坚硬,背甲和腹甲都是有规律的`花纹,背甲上有三圈图案,一圈是四边形,一圈是五边形,另一圈是六边形,都是绿色的。腹甲像一片椭圆形的叶子,上面有黄色的花纹,看起来非常漂亮。它的脚扁扁的、脚上的爪子无比锋利,抓食物的时候非常有力。
最开心的事情是看小乌龟吃东西,特别是它很饿的时候。国庆节我们回老家了,小乌龟一个星期都没有吃东西。回到家里,妈妈去超市买了一块肉,切成小小的几块,叫我喂小乌龟。我把肉放进玻璃缸,它很警觉地把头缩进身体里面。我看它总不肯吃,心里很着急。这时,妈妈告诉我,小乌龟是害怕才不敢吃。所以,我就走开了一点,耐心地等他。过了一会儿,小乌龟才伸出头来,它看到了肉,很快用前面两只脚按住一块肉,像饿虎扑食一样把肉咬在嘴里,迅速吃下去,看来它真的很饿。但它还是很谨慎,接着,它又看了看周围,发现没有动静,又同样把第二块肉吃下去。就这样,小乌龟一连吃了五块小肉片。最后,它终于吃饱了,在玻璃缸里懒洋洋地游来游去。
小乌龟天天陪伴我学习,做作业累了,它就陪我解闷。它虽然不会说话,但好像能听懂我说话。所以,即使爸爸妈妈要上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乡下,我放学回家除了做作业,就没有小朋友玩,有小乌龟做我的伙伴,我也不会觉得孤单。
观察小动物日记 篇4
我家楼下的一棵大树上有一只蜘蛛。它长着大大的眼睛,小而尖的嘴巴,身体圆滚滚的,还有八条又细又长的腿。
它在辛苦地织着网,一圈一圈地吐着粘稠的丝。细长的丝上还沾着晶莹的黏液。小蜘蛛不断的编织着自己的网,埋头苦干,全然忽略了外面的世界。我猜它肯定在想:这回,我一定要粘住好多好多的虫子,美餐一顿!
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网上,不一会儿,蜘蛛网就被打得破破烂烂的。小蜘蛛也许见惯了这样的场面了吧,一点都不灰心,等到天晴的时候,又开始辛勤地织网。
太阳公公出来了,笑眯眯得看着小蜘蛛,好象在对它说:“你真勤劳,不怕风雨不怕困难!”
是呀,小蜘蛛真像劳动人民!我们也要学习这样百折不挠的精神!
观察小动物日记 篇5
有一天,父亲带我去山庄吃饭,我看见酒店门口有一个铁笼子,里面有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猴子。
我很喜欢小猴子,因为它在动物中恐怕是最聪明的。我们来到它面前,它用明亮的眼睛盯着我们。它的长相很奇特:一个很小的鼻子向里凹着,一张凸起的小嘴发出“吱吱”的叫声,浑身的毛不但亮而且黑里透黄,小耳朵竖着,两只小爪子不时地挠着头皮,做出怪模样,使人发笑。
我拿了一块西瓜皮给它吃,不料,它没有接,只是先用眼睛看看我。过了一会儿,它抓起西瓜皮,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了,吃完后又用央求的目光看着我,伸出爪子向我要吃的,于是我又扔了几颗瓜子给它,看着它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我笑着走了。
观察小动物日记 篇6
星期天,我在家睡觉, 突然有一只小白猫从楼上轻轻地走了下来,小狗不停地叫,我怎么喊它也不停,一点声音也没了,小狗还在不停叫,我出去一看一只小白猫在那里休息,我把门关上,我又回去回去睡觉了,我以为小狗不会叫,不,我错了,它而且叫得更猛烈,我再次出去,看小猫在那里趴着 ,、这我才知道,原来小狗嗅到了小猫的气味,所以它才不停叫,我把小猫赶走了, 它这才不叫了。
我们再说说小狗的鼻子吧,一天,我要上店了,我把小狗关在了笼子里,我就上店去了,嗒……嗒……时间过得真快3点20了,我和爸爸来到了欧尚,买了排骨回家了,我一进门小狗就在笼子里扑腾,我迷惑不解地问妈妈小狗为什么在笼子里扑腾,妈妈说因为小狗是闻到了排骨的香气所以才不停地扑腾,我把小狗从笼子里放了出来,之后,小狗就围着我不停地打圈圈。
原来小狗的鼻子比小狗的耳朵敏锐多了,怪不得科学家模仿着狗鼻,发明了电子鼻。
观察小动物日记 篇7
7月8日 星期天 晴
今天,我们家来了一个特殊的成员——一只小白鼠,我叫它豆豆,豆豆是个响当当的“男子汉”,小家伙的毛是花色的:头和屁股是浅褐黄色的,身体中间是白色的;三角形的头上一双小黑珠子似的眼睛总是那么有神,滴溜溜直转;耳朵似尖又圆且大大的,总是竖得挺挺的,很精神。
我给它安排了一个兰色的小铁笼别墅。豆豆在这个新环境,一切都很好奇,爬上爬下,这瞅瞅,那望望,高兴得直叫唤。豆豆从一开始就不拿自己当外人,小家伙挺能吃,吃起干面条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仿佛面条从口直入肠底部了;面条一到嘴边,就毫无差错地猛地咬上去便一口气吃完。感觉很好养。
7月12日 星期二 晴
豆豆是个淘气包,我可算是知道了,才来两天,就受不了笼子里的寂寞,急于想出来看热闹,到处爬,到处啃,这家伙肯的时候,两腿分得开开的,以便于发力,用自己的大板牙,把笼子啃的咔咔响,用小尾巴支撑身体。
它天天咬,天天啃,天天钻,就这样,两天才过,小家伙就闹了个红眼泡,眼睛天天肿的睁不开,眼屎糊的到处都是,名副其实的金鱼眼,可这家伙还不死心,还在继续工作,坚贞不屈,这种精神实在让人敬佩。
7月16日 星期六 晴
豆豆是个攀爬高手,所以他得了个既俗气又别致的雅号——“鼠猿泰山”,鼠猿泰山一日不可少攀爬,不只是因为淘气,是本来爱攀爬,四只小爪吧嗒得快极了,倒挂金钩是它的绝技,你瞧它,两只后爪紧紧抓住笼子,还时不时荡一荡秋千,它那紧握笼子的小爪像极了婴儿的小手,粉粉的,可爱极了。
8月3日 星期四 阴
豆豆不仅是个攀爬高手,还是个好吃鬼。你什么时候看他,他总在吃东西,对于豆豆来说:“有好吃的,不亦乐乎”。就在我欣赏豆豆吃东西的样子时,我发现了一个秘密。
那天,我给豆豆喂吃的,豆豆并没有细嚼慢咽,而是把面条咬成一段一段往嘴里送,好像喉咙里安有运输带,一整根挂面转眼之间就没了。望着豆豆鼓起的两侧腮帮子,我觉得很好玩,食物把他三角形的脑袋撑成了扁方形,真好笑。突然,豆豆开始躁动不安起来,他找了一个角落,居然小心地用前爪一下一下把食物从嘴里拽出来。我楞住了,它要干什么?我为豆豆的古怪行为百思不解。以后几天里,我不停地观察,冥思苦想;一般的,豆豆吐出的面条、豇豆大多是二至三厘米长,有时,它吐出的食物里尽有长达一寸多长的。忽然有一天,我又看见豆豆把食物
快速吃下去,储存在腮帮子两侧时,我眼前一亮:它这样做,可以把找到的食物尽快保存为己有以防被对手抢走,也可以将食物搬运回家。啊!我为我的解答感到愉悦。
小老鼠,真有趣。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zuowen/danyuanzuowen/sinianjishangce/202203/2570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