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蚂蚁日记
一天的时间眼看就要结束了,想必大家都学习了不少新知识,立即行动起来写一篇日记吧。日记怎么写才不会千篇一律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观察蚂蚁日记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观察蚂蚁日记 篇1
今天,我又蹲在蚂蚁洞穴前,不停的发呆。
一只只蚂蚁从我眼前经过,每个蚂蚁都满载而归。突然,一只小蚂蚁发现了一个猎物—一只死了的小虫,它用力的往后拉,可是拉不动,便飞快地赶回蚁穴,不一会,一只运输小队跟着那只蚂蚁,找到了那个小虫,它们爬到虫子下面轻松的抬了起来,很快,它们便把战利品运回了蚁穴。
我一直看着蚁巢,好像自己也进到里面。蚁巢里,一个个勤劳的蚁民在搬运粮食准备过冬。走进蚂蚁村,家家户户都点起了炊烟,菜香味弄的满村飘香。
走进蚂蚁王宫,一片繁华更是令我目瞪口呆......
蚂蚁们爱劳动、团结友爱,真是我们的好榜样。
这就是让人不起眼的蚂蚁。
观察蚂蚁日记 篇2
今天中午我去观察蚂蚁,它从洞穴里出来时,我看见了十几只蚂蚁,接着这些蚂蚁们向一丛草里走去。到了终点,我一看,不就是一个小黑点吗?
我再定神一看,哦!原来是一只比较小得死蟋蟀。那群蚂蚁的`力量还真不小,他们把死蟋蟀往前移了两步,但蟋蟀跟蚂蚁比实在是太大了,所以它们就搬不动了。有一只蚂蚁好像想出了办法,回到了洞穴里叫一些身体比较大一点的蚂蚁,这几只蚂蚁可能就是它们里面的“大力士”吧?还真是!这几只蚂蚁一来,就把死蟋蟀很快搬回了洞穴。
蚂蚁虽然小的不起眼,但它们一起团结起来就能把很重的东西搬回家,所以我们一定不要瞧不起它。
观察蚂蚁日记 篇3
7月的天气正热。我到外面去玩,玩累了,坐在树阴下正准备歇一会,忽然看见树阴下停着一只大蜻蜓,正在微微颤动。我靠近仔细一看,却愣住了:原来是几十只蚂蚁在抬一只死蜻蜓。蚂蚁们仿佛在嘿呦,嘿呦的喊着口号。我用手轻轻一点,被我一下,蚂蚁们全乱了套,但不一会儿又聚集在死蜻蜓旁边,一步一步的抬着他走了。
“咦?”我怔怔的站在那里,心想,“这可奇怪了,这只大蜻蜓起码有一只的蚂蚁的上百倍重,为什么蚂蚁们能轻而易举的把这只大蜻蜓举起呢?”
我带着这个疑问回到家里,问爸爸:“为什么蚂蚁能举起大蜻蜓呢?”爸爸笑着说:“这并不奇怪,他能举起比自己重一百倍的东西呢!” 我好奇地问:“ 那人和蚂蚁比赛,人肯定失败!”爸爸拍着我的肩膀说:“对,人只能举起比自己重几倍的东西。”爸爸停了停又对我说:“蚂蚁的这种本领,引起科学家的重视。蚂蚁的肌肉虽然微乎其微,但是,在他的肌肉里有许许多多的‘微型电动机’......”
真想不到,一只小小的蚂蚁竟有这么大的力量,他们真不愧是动物世界的“大力士”。
观察蚂蚁日记 篇4
“蚂蚁们都是是很勤劳的,他们分工明确,从不打架。”这句话是父亲告诉我的。我半信半疑,于是准备去做一个实验。到了楼下,我将一块儿事先准备好的糖放在地上。过了大约五分钟左右,我看见有一只蚂蚁过来了,它试图想把那块糖拖走。虽然蚂蚁们都是大力士,但是这块儿糖已经超出了他的承重范围,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呀!又过了不久,出现了另一只蚂蚁,那两只蚂蚁走到一起触角碰触角。我想,看来父亲这次说错了,谁说蚂蚁不打架,这不是打起来了吗?突然,一只蚂蚁走了,另一只蚂蚁还在糖的周围转圈。过了一会儿,哪一只蚂蚁又回来了,后面还有黑压压的一片,我大吃一惊,这蚂蚁打架怎么也拉人帮忙呀?当大队人马走到糖跟前才知道,原来是来帮忙搬运事物的。我长出了一口气,以为那只蚂蚁会命丧黄泉呢!“你以为他们是在打架吗?”不知道什么时候,父亲已经站在我的身后了,他说:“开始那两只蚂蚁是在交流信息,让另一只蚂蚁去搬援兵,所以我说蚂蚁之间很团结,是不会打架的。”
我们生活在各种团队之中,都要有小蚂蚁那种团结、互助的精神,这样才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观察蚂蚁日记 篇5
今天上午,我和妹妹来到小区里观察蚂蚁,蚂蚁们可好玩了呢!快来看看吧。
一个水滴状的身体,头上长着长长的触须,七八条腿,黑黑的,像一个芝麻点。
蚂蚁们很小,我一个手指头就能捏住它们。不过蚂蚁们很聪明,我拿了一个长条型的零食来吸引它们。一只小蚂蚁过来了,闻了闻又跑走了,我想:可能是去叫伙伴了吧!不一会儿,我的猜想实现了,一大群蚂蚁向着零食走去。
它们在零食旁,看来看去,好像在想该从哪下手。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有些累了。它们似乎商量好了,好几只蚂蚁在零食旁边,然后一只蚂蚁在前面用触须弄来弄去的,好像在命令着什么。
我跑到家里,拿本子想记录时发现零食已经不见了。后来听妹妹说,蚂蚁是抬着零食运走的。
蚂蚁虽然小,不过它们的团结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zuowen/danyuanzuowen/sinianjishangce/202203/2571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