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热爱生命的作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写热爱生命的作文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写热爱生命的作文 篇1
中秋过后,就是菊花盛开的季节了,我们走过了菊花诗词之旅,这可真是一个奇妙的旅程啊!好想让我进入了菊花丛中似的,我们和菊花相遇,以菊花为伴,同菊花诗人一起作诗作词,是多么美好啊!
最早写菊花的诗人是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鹰”。他和别人不一样,白天喝木兰花上掉下来的露水,傍晚咀嚼菊花飘落的花瓣,其实就是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进入诗意境的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难上”。他和菊花为伴,好像和菊花成了好朋友。“璀璨黄金裙,亭亭白玉肤”在吴履垒的笔下,菊花像金裙,白菊像白皮肤一样,菊花,是多么高贵、圣洁!“寒花开已尽,菊惢独盈枝”。寒冷的冬天,百花已经凋谢,唯独菊花在尽情开放,菊花这种不畏严寒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菊花还有很多好处呢!可以用来泡茶,泡好以后,气味芳香,可以消暑、生津、润喉、养目、解酒呢!菊花还可以恢复视力,每天喝一杯,可以抗眼睛疲劳,喝3、4杯,可以让你的视力慢慢恢复呢!菊花还可以进汤,鸡汤、肉汤里放些菊花瓣,只要菊花的香气扑鼻而来,就会让你直流口水。
刚开始菊花诗词时,教室里有一盆菊花,香味浓浓的,快结束时,教室里又多了一盆,是紫色的菊花,花瓣飞流直下,非常漂亮。
我爱菊花,菊花埋在我的心中。
写热爱生命的作文 篇2
这盆月季花是六岁的时候买的,初见她时,它既没有玫瑰的娇嫩艳丽,也没有茉莉的芬芳浓郁。
我把这盆月季花和其它的花一起放在阳台上。在群花面前,它显得很不起眼,身上又长了许多刺儿,所以被我移到了角落里。每天浇花时,它总被我落在最后,有时喷水壶里没水了,嫌麻烦就让它干渴着。
有一次长假,全家人去福州玩了两天,一回到家我家,我便到阳台上浇花。当看到月季花时,我吃惊地发现它开花了!它就像是一个戴着花冠的小姑娘,羞答答地藏在繁花绿叶之下。我把它端出来,盆里的土已经干得裂缝了。“呼——呼——”我似乎听到了它缓慢而深沉的呼吸声,听到它无声的乞求:“好渴啊,快点浇水吧!”我给它浇了一大勺水,它“咕咚咕咚”地喝了个饱。
生命只有一次,要真实的活着,但活得尽可能的精彩和珍惜生命的人为数不多。在每一次风雨之后,让心灵感受生命拔节的人更为寥寥无几。许多人认为财富是最珍贵的,他们用生命换取所谓的财富,却把生命耗费在名声、权力或金钱的积蓄上,直到临终时才感叹:“我只是使用生命,而不曾珍惜生命,享受生命。”可这时后悔早已迟了。
植物都有顽强的生命力,为什么我们人类都不懂得珍惜生命呢?陶渊明曾经说过:“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同学们,好好学习,珍惜大好时光吧!
写热爱生命的作文 篇3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做《热爱生命》,它是由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写的。
这本书是由一个个小故事组成的,主要写了人是怎样在人迹罕至冰天雪地的条件下,怎样战胜恶劣的环境,甚至还要战胜自己,才能够生存下去的故事,当然人类也是很聪明的,在极度严寒的条件下,雪橇就成了人类最好的帮手,它不光能拉人拉东西,甚至在极度缺乏食物的时候还能让人充饥,还能保护主人的安全。
但是人类在战胜大自然的同时,为自己创造了利益,但大自然却遭到了创伤,“黄金谷”讲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这个地方是峡谷的绿色心脏,这里面还住着一头雄鹿,在池塘的一旁有一小片青草地,斜坡上覆盖着绿茵茵的青草——青草中点缀着一些五颜六色的鲜花,有橙色,紫色还有金黄色,形成了一个隐蔽的小避难所,充满着甜蜜,丰满和温柔的`情调。这里所有的一切都归于寂静,这时,来了一个人,他是一个淘金者名字叫做比尔,他没日没夜的干活,他的工作就是从山上挖土,然后放到溪流里一遍遍筛选,直到筛选出金子为止,他挖到的金子越来越多,最后他满载而归的时候,只有草地上的蹄痕和被破坏的山坡记录了生命残暴的痕迹,证明他们曾打破这里的和平,他们曾经来到过这个山谷。
我读完了这本书,非常敬佩那些战士大自然的人,他们用自己强健的体魄和顽强的意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但是为了积累自己个人的财富而破坏大自然,我认为这样是不可取的。
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草一木每一个动物都是有生命的,它们与我们人类的命运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凡是地球上的一草一木我们都应该保护它们热爱它们,保护地球上的每一个生灵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为了我们人类子孙后代生生不息。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zuowen/danyuanzuowen/sinianjixiace/202203/2740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