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秋天的落叶
一阵凉爽的秋风吹过,树上的叶子差不多全都落光了,整个枫树林像是给盖上了一层火红的地毯。下面是写秋天的落叶作文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作文一:秋天的落叶
秋姑娘已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你也许感觉不到她,但是她已挥动她那神奇的魔棒,让世界的万物有所变化。瞧,秋天树叶的颜色多姿多彩,有的如浓茶般的绿,有的如麦穗般的黄,有的如铁锈斑的褐,还有的如火焰般的红,宛如凡高笔下一幅美丽的油画。
咦,那边怎么会有好多绿色的球啊?我走近一看,原来是冬青树一个一个挤在一起。我不由自主地摘下了一片冬青树叶。冬青叶呈椭圆或圆形,叶子的边缘“长”满了细小的“牙齿”。摸起来,不管是正面还是反面,都是滑滑的,好像婴儿的脸。冬青是一种四季常青的乔木,在寒冷的秋天里,它竟然还能抽出新的嫩叶。这种不畏严寒的品格是值得我学习的。
我无意中抬起了头,看见一棵“金子”做的树,细看原来是银杏树啊!我从地上捡起一片银杏叶,银杏叶正过来看像一把小小的'扇子,倒过来开,像一个小小的裙子。摸起来很薄。它的纹路很特别,正反面都是一样的,纹路都是从叶柄往另一头延伸。到了秋天,银杏树的叶子就会从绿色变成土黄色。干枯的叶子飘到地上,就像是一只只枯叶蝶,有趣极了!
一阵秋风刮来,吹走了我手上的银杏叶,吹下来几片火红的枫叶。我拿起枫叶一瞧,发现枫叶就像一只只小孩拍红了的小手,上面的纹路就像小手上的掌纹一样。枫叶四周有着一排排的锯齿。据我观察,它从树上飘落下来,经过一天的时间,它的叶片就会卷曲起来,就像人们烫过的卷发。
你知道枫叶为什么回落下来吗?那是因为枫叶老了,它宁愿捐献出自己的身躯,让下一代生长环境更好,生长得更加茂盛。俗话说得好:“落叶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作文二:秋天的落叶
我喜欢秋天,但我更喜欢秋天的落叶。
我喜欢独有一人坐在秋千上看秋的落叶,一片一片的慢慢飘落,随风飘荡,像一个个小精灵门在洒脱的,无忧无虑的飞在空中。可能是向往它们的那种可以有短暂的飞翔。
它们没有思想,没有肢体,但它们仍被人们熟悉的烙印在印象中,像梅代表冬一样,在代表秋的降临与消逝。
一片枯黄的秋叶,那样的金色秋韵,人秋雨肆虐。秋风侵凌。在秋千上,偶一阵微微吹过,一片叶子离开枝头,透过旋转的叶片,我看到自由,我看到它们解脱的模样。
飘悠悠,荡悠悠,风悠悠,心悠悠,叶子依然盘旋着,但它告诉我它不留恋枝头,不埋怨自己,它是在等待冬的葬礼,化作春泥,经历生命的又一次轮回……
幽幽的从枝头姿势悠然的划落下来,没有任何叹息,是啊,短短一生,有风掠过,有云掠过,有鸟陪过,有蝶舞过。它品味春天的风雨,夏天的艳阳,留着清光的气息,浓阳的呢喃。
秋叶被我踩在脚下,不是在粉碎它的希望;因为来年,来年这里又是一方绿葱之地。
明霞的暖秋,静丽的落叶,温暖的思绪,簌簌的落下。
秋千的环绕,风儿带来了积藏已久的哀怨和彷徨,寻觅。寻觅灿烂,抓住即逝的美丽,让它闪亮,在记忆中存香。
我爱那静丽的秋天的落叶,它在我心中代表美好。
作文三:秋天的落叶
秋风骤起,满池原本亭亭玉立,碧绿袅娜的荷叶;如膏脂般丰润,带着一种欲说还羞情状的莲花,凭添了惨然的暗淡。田田如舞女的裙,莹莹似玉雕粉彻的优美,被时间的流水带走了,带到了遥不可知的天国,只把美好的记忆,留在了梦中。
池边一株高大的杨树,在秋日中飒飒低语。树叶一片一片地飘落下来,有的打着旋儿,在空中盘旋了许久,才不情愿似地落在地上。好象非常不愿离开养育它的母亲——大杨树,频频回顾,别情依依。有的从上边树枝落下,又挂在下边树枝上。那是真情地拥抱,执意的眷恋。秋风无情,秋日无语。一阵摇撼,它还是被迫离开树枝,缓缓地落在水面上。沿着池塘已是厚厚的一层落叶,猛然,在一片枯黄中,有一片深绿色的嫩叶非常亮眼。这片叶子为啥这么年青?也许是杨树最后一片绽开的叶子,它还没有走完生命的历程,还在做着青春的美梦,不想,无情的秋风,迈着不紧不慢的脚步,板着冷漠的面孔如期而至,和其它树叶一样,被迫离开树枝。
时令到了让它们最后分别的时刻,别无选择。谁会理会一片还没成年的绿叶呢?
又一阵秋风刮过,池塘喧闹起来,那声音好象在说:等来年吧。
哦!我明白了,它们没有消沉,更没有哀伤,它们是在悄悄地酝酿,在酝酿着一个更灿烂更美好的春天……
哗——一阵急雨似的掌声和孩子们的喧哗,打断了我的沉思。原来,池塘不远处是一所少年宫,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胸前飘着一角鲜艳的红领巾,正在给小朋友们讲抗日英雄故事,孩子们被故事中为国捐躯,壮烈牺牲的小英雄感动的热泪纷飞。
依然是无语秋日,飒飒秋风。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zuowen/danyuanzuowen/wunianjishangce/202203/2768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