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动物的启示1
有许多动物都有他们各自的特点,其中蚂蚁也是我最受启发的动物之一。
今天,我在草地上玩耍,无意间看见一群蚂蚁和一只西瓜虫。我本以为他们是朋友,可我错了。两个小不点竟然打起来了。西瓜虫仗着自己体形庞大横冲直闯,想凭着自己的力气击垮蚂蚁。小蚂蚁们知道凭借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战胜西瓜虫的。就在这时,奇迹出现了。蚂蚁们迅速变换队形,组成了一堵蚂蚁墙。西瓜虫向蚂蚁墙撞去,蚂蚁墙松了一点,但马上就又恢复了原样了。
第二次攻击又来了,还是和第一次一样,西瓜虫只是徒劳。就这样,西瓜虫连续撞了十几次墙还是完好无勋。很快西瓜虫就没有力气了,转眼间,蚂蚁们又变换了队形。迅速爬上了西瓜虫的身体,这时,西瓜虫已经缩成了一个小圆球。蚂蚁也不是好惹的,小蚂蚁们用自己那小而有力的夹子,使劲的夹着西瓜虫。很快,西瓜虫就被夹死了。同时他们也为自己争取了食物。蚂蚁虽小,但他们靠着强大的团结精神和精明的头脑战胜了体积,力量大自己好几倍的西瓜虫。
现实生活中,也有好多事情需要我们团结才能解决。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的做到呢?我们不应该学习他们么?
作文动物的启示2
在漆黑的夜里,听见“砰砰”两声枪响,原来是一位解放军战士在黑夜里练习射击。在漆黑的夜里,他居然能百发百中,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人们从猫的眼睛上得到了启示。
我们以前看过猫在夜里捉老鼠,每次都能百发百中。猫是不是能在夜里看清所有东西呢?科学家研究了猫的眼睛。猫眼的视网膜上具有圆锥细胞和圆柱细胞,圆锥细胞能感受白昼普通光的光强和颜色,圆柱细胞能感受夜间的光觉。一般只能在白天活动的动物如鸟、鸡等,它们的视网膜中常常只有圆锥细胞;而另一些只能在夜间活动的动物如猫头鹰,其视网膜上只有圆柱细胞,此外,猫眼还有一个特点,在它感受弱光时,瞳孔能够随着光的不同强度而自动调整。在光线十分微弱的晚上,瞳孔又能放大呈圆形,以便保证在黑暗中也能看清楚各种物体。
知道这个原因后,人们就从猫的眼睛里得到启示,发明了一种“夜视仪”,它能像猫一样在夜里看清东西,让人们更好的观察黑夜。
乌贼是一种快速海洋动物,最大时速可以达到每小时一百五十公里,这主要靠它那简单的结构和那可靠的高速喷水推近器。科学家模仿它制作出了有喷水推进器的侧壁气垫船,能在不足一米深的水里以每秒四十千米的速度航行。
人们还从许多种动物身上受到了启发,发明了各种实用的'工具。我们要好好研究动物,在它们身上受到更多的指示!
作文动物的启示3
我们都知道动物在人类的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人们从牛羊的身上获得肉类、奶类和皮毛;用猫来捉鼠;用狗来看家。然而人们不仅获得这些好处,还从动物身上得到了很多启示。今天就由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动物对人类的启示。
动物对人的启示可能是微小的,但即使是微小的启示也能产生巨大的作用,比如说:
屋顶瓦楞模仿动物的鳞甲,船桨模仿了鸭的蹼,就连平常所用的锯子,也是鲁班根据锯齿草发明而来的,这难道不是微小的启示吗?然而绣闼雕甍,桂棹兰桨,均是因为这些小启示而存在的。
动物对人的启示也可能是巨大的,就比如说人们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已研制成功一种电子蛙眼。这种电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样,准确无误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物体。把电子蛙眼装入雷达系统后,雷达抗干扰能力大大提高。在国防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动物给人很多启示,最近兴起的仿生学,就是以动物的习性进行创新的一门学科,可见人类已经意识到动物身上所蕴藏的巨大利益,在高新技术产业盛行年代出生的我们,更应重视这细微但是意义重大的启示。
作文动物的启示4
人类社会已经存在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变化当中,不乏有每代人摧残了环境,砍伐树木,围湖造田,我们不知道这样的行为会有怎样的后果,但是一些东西却给了我们消极的反馈。
21世纪了,人类的历史留下了很多古迹,让我们后人去领悟,书籍,发明和科技,朝着深入的轨道去发展,但是有些东西去朝着负面去进行,那么它通过什么来反馈给我呢?答案就是动物,蜻蜓夏季也变得异常多,并且个头非常大,蚊子的数量剧增,颜色很黑,有些动物濒临灭亡,有些动物基因突变,耗子的个头超过以前的尺寸,它们在告诫我们,人类排放过多的车尾气,工厂排放的污染物,使得环境质量变得恶劣,影响了动物的正常生长。如果换做是我们人类,幸亏免疫力强,否则我们将会变成何等摸样。
再者说来,动物畸形,不但是人类作用于环境,同时人类研究的核武器,有辐射性,对动物的负面影响也是难以想象的。
为什么现在的食堂会出现耗子肉,超大个头,当做如白鸽肉,原因是我们对环境做了什么,导致耗子突变,人类利用个头大的耗子去当肉吃,归根到底,是我们人类自作孽。如果爱护一下环境,多植树造林,少排放尾气和工厂废气,也不会给我们下一代留下后患。请爱护环境,珍惜动物。从自我做起!
作文动物的启示5
我曾在书上看到过一组漫画:有一住在井里的小青蛙,它想出来见见世面,就从井里跳了出来。可没想到,外面都是野味餐馆。它吓得赶忙跳进井里,不出来了。
看了这组漫画,我感慨万千:这些小生灵是多么可怜呀!这些人是多么残忍呀!难道他们不会换位思考一下吗?如果被捕杀的是他们,这些人还会这样吗?
就像这只小青蛙,它本该在丛林里无忧无虑的和同伴们嬉戏,玩耍,捉小虫子吃的。可这些人破坏了他们的家园,捉走了许许多多的小青蛙,让这只小青蛙无家可归。小青蛙连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都不敢了,只好做一只真正的“井底之蛙”。我相信,不久之后,这只小青蛙也会成为餐桌上的菜肴……
还记得20xx年那场灾难吗?对!那就是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那场可怕的瘟疫,那场人与疾病的殊死较量!而这一切,只是由于一种野生动物——果子狸引起的。其实,只要人们不去捕杀、吃果子狸,就完全可以避免这场瘟疫!
请您保护野生动物吧!请您给野生动物一个温暖的家吧!
作文动物的启示6
说起动物,大家一定会想到它们可爱的身形,和机灵的样子。有好多动物爱好者,他们义无反顾地保护着这些可爱的动物们,的确,动物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我们的好多发明都是动物给予的启示,这个是不争的事实。例如人们看到鱼儿在水里游泳,自由自在的样子,于是就根据鱼的胸、鳍发明了船和桨。人们看到鸟在天上飞,就发明了飞机,实现了人们“飞向蓝天”的愿望。
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确实是这些动物教会我们的。就说说狗,现在好多人都把狗狗当做宠物来养,其实狗狗的看家本领也是很不错的,因为它的耳朵很灵敏,所以能够让你放心地睡觉,而不会担心小偷来了你却不知道。现在春天已经来了,其实在我们这边春天是很短暂的,因为夏天迫不及待地抢了春天的风头,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苍蝇的到来,本人是最讨厌苍蝇了,我想大家也都讨厌它,它非常的脏,带有很多的细菌,可是我们忽略了苍蝇其实是非常灵敏的动物,尤其是在嗅觉方面,研究昆虫的昆虫学家就发现,其实苍蝇的后翅会退化成一对了不起的平衡棒。当苍蝇在飞行的时候,平衡棒是以一定的频率进行机械振动,可以调节翅膀的运动方向,是保持苍蝇身体平衡的导航仪。所以,根据苍蝇的这个规律特性,科学家就原理研制成一代新型导航仪——振动陀螺仪,大大改进了飞机的飞行性能平稳能力,可使飞机自动停止危险的滚翻飞行,在机体强烈倾斜时还能自动恢复平衡,即使是飞机在最复杂的急转弯时也万无一失。这个发现真的是特别了不起,因为飞机在空中没有好的平衡力,真的很容易出现飞行失误。让人们大跌眼镜的启示确实是来自我们讨厌的苍蝇“先生”。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绝对不要轻易小瞧一个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动物,它们的法宝可能就是人类技术的一大进步呢。希望我们能够学会观察这些可爱的动物,以便获得更多的收获。
作文动物的启示7
如果你问别人:朋友,你是否敬佩过蚂蚁?大概有百分之七十的人都会说没有。是啊,谁会敬佩这卑微的蚂蚁呢?但如果听听它们的故事,这种想法应该就不会再有了。
知道蚂蚁窝失火时蚂蚁们会怎么做吗?仓皇逃窜?就地等死?都不是,而是众多蚂蚁抱成一团,形成一个球,尽量快速地向洞口滚动。虽说这样会让很多蚂蚁丧命,但尽管身为一个人,你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了吧?
你能想象在火海中,最外一层的蚂蚁噼里啪啦的烧焦声吗?那是团结的力量,用少数蚂蚁的牺牲,换来整个家族的生还!多么伟大的力量。这力量,多数人都是做不到的。
现在的人们,都是绞尽脑汁想着如何获利,这难道不是自私的表现吗。现在有几个人能在绝境中不顾自身的安危,去拯救其他人呢?恐怕那是极少数。所以,卑微的事物不一定是渺小的,渺小的事物不一定就比人类卑微。
蚂蚁家族团结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作文动物的启示8
我八岁那年,蚂蚁给我留下了深刻得启示。
那一年,我对蚂蚁出于好奇,用泥土把一个蚂蚁洞埋了起来,然后用脚踩的平平的。正在我得意时,去外边觅食的蚂蚁回来了,它们一看到自己的家被埋住了,就马上放下食物,挖起自己的家来。
快挖开时,另一个蚂蚁洞的蚁王趁“人”之危,想独吞别人的蚁洞,便马上派兵去占领那个蚂蚁洞,这个蚂蚁洞去觅食的工蚁大部分去挡住外来的蚁兵,一点儿也不敢放松警惕,一直等那几个剩下的工蚁把洞打通,那个蚂蚁洞终于被打通了,里面的蚁兵出了差不多20只向蚁王的军队进攻时,工蚁才肯退回洞里。
蚁王不肯就此罢休,他就给那个蚂蚁洞门口放了一只大毛毛虫不一会儿,一只蚂蚁出来时发现了这只毛毛虫,它马上回到洞里,给蚁王说,不到几分钟,从洞里出来了一大片兵蚁,他们像是拼了命跟毛毛虫搏斗着,厮咬着。可是兵蚁自己也好不到哪去,不是死就是伤了,当那只毛毛虫精疲力尽的时候,蚁兵全军进攻,把毛毛虫撕成了碎片,一点一点的运回了家。这时,那个一国的国王才知道自己打不过人家,所以他只能撤退
蚂蚁让我知道了团结就是力量!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zuowen/huatizuowen/chengchangzuowen/202201/1881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