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美丽的云南作文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丽的云南作文 篇1
小时候,我们一家去了云南大理这个地方。
到达云南大理时,天还未亮,在墨兰的天空中,一颗颗小星星,眨着眼睛,正在看着我们呢!只有东方泛着微微的鱼肚白,此时,苍山显得格外神秘。
天渐渐亮了起来,我们打车赶往美丽的沧海,一下车,我惊呆了!眼前的就是港湾,巨大的湖泊一望无边,碧蓝的湖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小鱼游来游去,像可爱的孩子们玩耍嬉戏。
离开了洱海,我们又来到了苍山。只见峰峦雄伟壮观,苍山如一把剑插在云霄上,主峰被云雾覆盖,十分神秘。我回头望一望洱海,像山水中长着绿绿的水草,小溪绕过一座座山峰,在前面形成水瀑布,只见水花飞溅,如烟、如雾,如尘。水花随风飘起,形成了一条五光十色的彩虹。
逆流而上,是一处山涧峡谷。小路边怪石嶙峋,那是一块块似老人,似巨象,似亭亭玉立的仙女,似卧倒在地的壮士,形态万千。远处,有一座铁索桥,过了桥,顺涧而上,到了个小山包。放远处看,洱海全景尽收眼底。湖面上如一面大明镜,一条条小舟在湖面上划出又细又长的水痕,在太阳下射来,湖面仿佛湖中不是水,而是黄黄的黄金一样,给人全新感觉。
天空云雾迷蒙,让你感觉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呀!”
美丽的云南作文 篇2
人生之路是自己的,没有谁能帮我走下去。但是,我,用不着战战兢兢地生怕影子的黑暗吞没了太阳明亮的光线,人生中有那么一次面对朝阳也是一种荣耀。
——小引
列车
羚羊奔跑时如闪电划过夜空,也似一辆疾驰的赛车;流水奔腾而下时像千军万马咆哮而过,也像一辆从不停息的赛车;时间如白驹过隙,兔走鸟飞,也像一辆从不等人的赛车。 而高考也像一辆车,不同的是它是列车,载着各个奔向不同方向的人,呼啸而过。 我便是列车上的一个乘客。我使尽了浑身的力气,紧紧抓住车的边缘,害怕被凹凸不平的路和列车忽快忽慢的速度甩出车厢。偶尔也会花点心思,留意路旁美好的景色,看那儿风飞缱绻,云卷缠绵,姣花弄影,碧柳摇青,暖风熏人欲醉,旭日温和暖身……正当我沉湎于前所未有的景致时,脚下一阵猛烈的摇动,一阵临空的逍遥,背上椎心的疼痛——我掉下了列车!
美丽的云南作文 篇3
今年夏天,妈妈带我去云南旅游,刚下火车到昆明,天空中就出现了罕见的两条彩虹欢迎我们,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昆明。
我们先跟团去了石林玩。在往石林的途中,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我们经过的路周围的山上不像我们这边山上,山上的植物种类特别多,有的时候还会发现有一大片的仙人掌。我还发现了山上有些人在攀岩,问了导游才知道原来那不是攀岩,而是上山采草药的当地人,有的人年龄都很大了还上山采药,所以云南十八怪中有“老太太爬树比猴快”的怪事。那个导游说:“我们今天先去小石林,下午再去大石林。”所以我们先去小石林绕了一圈,去了观景台看了一下就去吃午餐了。导游说:“团队餐等于减肥餐。”把大家吓了一跳,结果吃的还可以。在导游介绍后我明白了,石林是全国5A级风景区,是喀斯特地貌的精华,我想象着自己是一只小鲸,可以在石林中游来游去。进入石林给我很多震撼的就是那些奇形怪状的石头,有的像小老鼠啃面包,有的像阿诗玛,有的像剑直穿云霄,还有的像汹涌的海浪,我一口气走过最狭窄的小道到达最高点的观景亭,回头看石林的全貌,感觉自己真的像是在游泳的小鲸,特别自在。虽然游人很多,但是在石林里,我还是发现了很多的彝族人,他们都称呼为“阿黑哥”或是“阿诗玛”,他们在跳大三弦舞,我还在大三弦琴上弹了一把呢。
回来的车上,妈妈给我讲解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因,我一边想着石林形成的过程,一边不舍地离开了石林,希望有一天还可以再来。
美丽的云南作文 篇4
今天,我们一家人来到了云南,刚刚走上这片美丽的土地,我就感受到了云南的无边青翠,让我们心旷神怡。
走进当地的一处村落,热情的云南人民就争先恐后的出来迎接我们,我们一边跟他们打招呼一边随着主人走进家中。这时,主人对我们说“今天我们有一个活动,希望各位宾客能加入。”说着,他指了指一对向山中爬行的小队。我们笑了笑便答应了。
来到山前,望着这座雄伟的高山,就如同站在一座高大的巨人身边一样。走进这片山林中,小鸟在向我们热切地问好;风也在亲切地打招呼。来到一颗大树前,仿佛感受到了他经历生命生的轮回,我自己也好像融入了这棵树一样。这时,队伍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来到了半山腰,人们在这半山腰的一处瀑布前,停了下来。人们有的在嬉戏,有的在休息,有的在观赏风景。此时,我觉得这种境界比人间的其他一切境界都要更加美好。
忽然,天上下起了小雨。人们纷纷到山洞躲雨,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飘飘洒洒的雨丝从天空中落下来,我陶醉其中。
雨停了,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我该回家了。
美丽的云南作文 篇5
我的家乡是美丽的春城昆明。昆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四面环山,南临滇池,大观楼长联生动地描绘了滇池的广阔,睡美人的故事代代相传。记得我小的时候,最喜欢的就是爬西山、登龙门,老人说摸一摸魁星点斗的塑像,长大了就能学业有成。而我更钟爱的其实是站在龙门俯瞰滇池,湖面上的船和公路上的车都变得像蚂蚁一样小,有趣极了。
特殊的地形造就了昆明四季如春的气候,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繁花似锦,气候宜人。春天,圆通山的樱花竞相开放,风一吹,花瓣像雨一样飘洒下来;夏天,翠湖的荷花把整个湖面都盖住了,野鸭子游来游去,可舒服了;秋天,植物园的枫叶红了,远远看去像是一片晚霞。冬天,西伯利亚的红嘴鸥不远万里飞到昆明过冬,这些可爱的小家伙成了昆明人的好朋友,它们或者懒洋洋地停在湖面上晒太阳,或者以漂亮的滑翔动作争抢食物,给昆明人带来了很多欢乐。如今,不但人鸥同乐的景象成为了昆明的一道靓丽风景,红嘴鸥也成为了昆明的标志之一。
说到昆明,不能不提到的还有过桥米线,香碰碰、热乎乎的鸡汤,滑溜爽口的米线,真是让人难以忘怀。然而出差在外,最怀念的`还要数小锅米线。几乎每个昆明人都是吃着它长大的,想起它的味道就仿佛想起了家乡的山山水水。
此外,昆明还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荟萃之地。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质结构,为昆明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2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在这里血脉相融,人与自然在这里和谐相处。昆明人用纯朴和热情欢迎四方来宾,用鲜花和美酒招待远到的客人。
随着经济的发展,昆明的面貌日新月异,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在发展现代化的同时,昆明人没有忘记保护环境、绿化家园。住在昆明,我可以真切的感受到“春城无处不飞花”的美景。我爱我的家乡昆明,我为生为昆明人而感到自豪。
美丽的云南作文 篇6
早就听说泸沽湖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许多迷人的风光和神秘的传说。8月18日,我们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泸沽湖。
情景一:我们站在刚进大门的第一个转弯处,向下眺望,哇,太美了!淡淡的晚霞,洁白的云朵,云雾袅绕的山峦,如镜子般的湖水上面镶嵌着宝石般的小岛,上面有青翠的松树,它们相互衬托,相互照映,美轮美奂,构成一幅人间仙景,一下子就把我们给陶醉了。我们赶快停下车来不停地照相,生怕这眼前的美景突然消失了。
情景二:第二天我们来到湖边的一处沙滩上玩耍,泸沽湖的水晶莹剔透,清彻见底,我和妈妈不停地用手拍打着圣洁的湖水。这时,一位摩梭族的小姑娘向我们走来,她脸蛋黑黑的,衣服脏脏的,看上去很可怜。她走到我身边,说:“姐姐,买包瓜子吧,我赚钱是为了学习用。”妈妈给她钱,她说:“我不是要钱的,你们买我瓜子吧。”最后我们买了小姑娘的瓜子。小姑娘高兴地跑开了,继续去做她的“生意”了。我想,和小姑娘相比,我太幸福了,我一定要珍惜。
情景三:我们沿着公路行驶,看到路边开着许多美丽的小花。这些小花人们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格桑花,它生长在高原,风愈狂,它身愈挺;雨愈打,它叶愈翠;太阳愈曝晒,它开得愈灿烂。在人们心中,它代表着洁白美丽、幸福吉祥,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赶紧下车,小心翼翼地钻进花丛中,不停地抚摸它,亲闻它,不停地和它照相,不知不觉深深地陶醉其中,那一刻我仿佛已和格桑花融成一片,分不清那个是我,那个是花。突然,一不小心,脚一滑,摔了一个脚朝天。虽然很痛,但我还是坚强得忍住了。我怕这些花儿嘲笑我,我要变得像格桑花一样坚强。
时间太紧了,草海、摩梭土司府、末代王妃故居、女儿国等景点都来不及参观,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泸沽湖——我心中的圣地,我还会再来的!
美丽的云南作文 篇7
在苍山的背后,有着一个名叫三塔的5A景点,三塔由一大二小的三座佛塔组成,呈现出鼎立之态,远远望去,卓然挺秀,英俊不凡,尤为壮观。
从远处看,三塔像三个高高的的巨人。可走近一瞧,却像三把高高的宝剑似的。我走到其中的一座塔下面,眼前立刻呈现出一个不大不小的牌子,上面的字是用毛笔脱洒一挥,写出帅气的四个字,“大理三塔”。我向殿内走去,里面到处都是佛像,有慈祥的菩萨、威严的十八罗汉。
我迎着石阶继续向第二座塔走去,第二座塔和我想象的大不相同!里面卖的是各种各样的东西,什么佛珠、手串。迎来了许许多多的游客。
我已经精疲力尽了,但为了看到美丽的风景,我依然努力向上爬。终于爬上了峰顶,我向下一看,啊!可真美啊!过了一会,天渐渐黑了,三塔灯火通明,在池塘的倒影下,显得更加美丽,之前的疲倦也早已烟消云散。当我还沉浸在三塔的美景之时,妈妈却催促我赶快回家了,于是我这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三塔!
啊!三塔,你的美丽让我不由地赞叹道:三塔,你可真美啊!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zuowen/huatizuowen/diyuzuowen/202202/2217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