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小编收集了山西春节作文,欢迎阅读。
第一篇:山西春节
山西的春节,在腊月就开始了。腊八一到,家家熬腊八粥,接着买皇历,麻粘儿,是山西民间特产,用芝麻与糖做成的,孩子们最爱吃。
过了腊月二十,进入节前最忙的阶段,山西谚语:“二十三,打发灶君上青天;二十四,写呀么写对子,二十五,擦摸打扫笤卒;二十六,黑的白的蒸啊两不鹿;二十七,关住门门洗了局;二十八,胡拾掇;二十九,提啊坛坛打酒酒;角儿(角儿就是饺子)捏啊三不鹿。”
小年到了,山西人传统要祭灶,祭灶多在黄昏之时举行,先把灶饼、芝麻糖等物品供奉在灶王爷像前,然后在像前点三柱香,一家老小要给灶王爷磕头,再把芝麻糖到火上烧成稀,糊住灶王爷的嘴,再把草料扔到厨房顶上喂“天马”。然后把灶王爷像揭下来,一边焚烧,一边祈祷。之后,燃放鞭炮为灶王爷开路。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起来,吃起来酥脆香甜。
大年三十到了。炒冷荤,蒸扣碗,拌馅包饺子,都是要干的事情。男人们贴对子,门神,女人们摆供品,灯瓜瓜,也就是桌灯,大年的灯是通宵的,不能熄。
晚上,各处都是放鞭炮与花炮的,大人们放“大礼花”,一道金光冲上了天空,竟然变出了一颗颗红宝石,红宝石边上还壤着黄色,美丽极了,紧接的道道金光变成了五颜六色的花朵,有的像玫瑰花,有的像菊花,接着炮仿佛如流星一样过来,孩子们一般放窜天猴,一下就飞上天的那种,还有小蜜蜂……接着又熬年守岁。
子时一到,钟声一响,第一件事情就是开门上香,据说这是旺香开门,谁家早点,谁家就预示一年兴旺,第二件事情则是上庙上香,越早越好,商号一般是掌柜的去,衣帽整齐。
大年忌讳多,语言上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如饺子破了得说“绽了”。
初一不管男女老少都要给长辈磕头拜年,互赠礼品,还要祭祖拜神。
传统正月初五不出门,所谓破五。正月初七称为人节。
一直到正月十五,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家家户户吃元宵,元宵是一种甜而不腻、脍炙人口的民间小吃。尤其是孩子们,特别爱吃。
最重要的是还要挂花灯啊!从十四到十六,每晚都开,处处张灯结彩,五颜六色,花灯样式很多,数不胜数。有动物的,有猜谜的,有宫灯,如意灯,飞机式的灯,料丝灯,玻璃灯,走马灯……形形色色,异彩纷呈。
孩子们与大人们都要放烟花,毫不逊大年三十的炮火。
从十四到十六,连续三天各县、各村都要组织大大小小各种样式的汇演,有民间艺术,晋剧,有古老乐曲,有代表喜庆的演出,有代表幸福的演出,还有古老传说的。
一直到正月十七,春节结束了,但还留着浓浓的年味……
第二篇:山西春节
我是山西的`孩子,从小就在山西长大,对山西过春节的习俗还算了解,因地域而异,现在我就我所居住的区域的过年习俗而作一下简单的介绍。我的家乡在山西的北部,接近内蒙古的地方。进入农历十一月,人们即开始准备过年了,年轻的姑娘、媳妇们开始他们的针线活—纳鞋底,鞋底的原材料是一些旧的衣服,用浆糊粘在一起,上面再粘一层新的黄色、白色或者红色的洋布,在上面画上各式各样的花鸟图案,或者是字样,然后用各种颜色的线绣好。之后,人们就会买新衣、新鞋、新袜,寓意着新的一年新的开始,人们也应以全新的面貌开始全新的生活。
山西人在腊八节过后,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过去太原有一段民谣:“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夜这天传说是灶王爷升天回宫的日子,这天在北方地区的传统做法是糊两个褡裢似的纸袋,一个里面装的是毛驴的草料和豆子,一个里面装的是灶王爷的盘缠和干粮,在灶王爷像前烧掉,同时还用那种棍棍糖(一般用球状的,原料和棍棍糖一样),在火炉炉口糊一圈,听说是为了糊住灶王爷的嘴,让灶王爷在天上不要乱说,只说好听的,一般灶王爷像前的对联这样写: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变革,人们省去了许多的繁文缛节,在小年夜这天吃麻糖,和家人一起吃饭。
腊月二十四扫尘,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据典籍记载,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清嘉录》卷十二记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尘埃’”。 腊月二十四“扫房”,对庭院内外进行彻底的大清理。可见,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也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在冬季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传统美德。 在我的家乡,人们要有白土或者大白刷屋顶。
之后的几天,人们会蒸花馍、炸麻花、炸麻叶,煮买回来的牛羊肉,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做准备。期间,人们也会贴上窗花、年画、喜字、福字,窗花和喜字都是人们自己用剪刀剪出来的。在当地还有一个风俗,叫“请王”,就是供奉自己的已逝去的祖先。在三十这天,人们会在家里空出一个位子,用白纸在上面写上祖先的名字,在每一个名字下摆一双筷子,然后放上一些祭祀的食品,在每天吃饭的时候夹出一点食物用来祭祀,一直到正月十六下午由家里的男子送走。年三十这天对对大人们来说应该是比较忙的一天,妇女们在家准备年夜饭,男子们要贴春联、门神,门神大都是“大门门神”,一般都为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由于我所在地区的煤炭资源比较丰富,所以在这天,家里的大人们还会垒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孩子们围起一圈,转三圈,以图来年平安健康,万事如意。此时也是接神的时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正月初一的时候,在一些农村人的家里“要忌荤”,这一天,主要是为了家里的牲口,以祈求来年家里的牲畜健康,没有疾病或死亡。但是,现在大部分家里都不在遵循这一禁忌。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每年都会有专门的人分析财神的方向和位置,人们会在这个地方放炮竹。若是没有去的人,会由去的人带件衣服,说明自己也祭过了财神。正月初三是迎喜神,方法和祭财神一样。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正月初八俗称谷日,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在这天,人们会吃五谷杂粮做的食物。正月十五俗称元宵节。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在北方一些地方,正月十五还要几个村子聚集在一起演社火。社火里包括踩高跷、跳钟馗、花车等等。在县城里还会垒一个大的旺火在县城中央,人们会围着旺火转圈,祈求来年健康平安。然后会有各个村子里的秧歌进行比赛,最后评出冠军。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随着时间的流逝,关于春节里的很多风俗都发生了变化,但一些最基本的东西还是被保存了下来。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zuowen/huatizuowen/diyuzuowen/202202/2236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