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呼吁“珍爱粮食,传承美德”的同时,有人在说:“这是小题大做不就是点粮食么?”小编收集了传承与珍爱作文,欢迎阅读。
第一篇:传承与珍爱
我有幸出生在书香门第,爷爷是职业编辑,他为了培养爸爸的语文素养,在80年代初就给少年时期的爸爸订阅了《语文报》。爷爷说那时的《语文报》版面很小,印制也不算精美,却是我们家里最抢手的报纸之一。爷爷教爸爸养成阅读《语文报》的习惯,日积月累,在这张报纸的熏陶下,爸爸考上了大学,并选择了文科专业。毕业后因文笔好被招录到了事业机关从事文案工作。祖父两辈的《语文报》情结使我也从小耳濡目染,通过对《语文报》的学习和积累,使我从小对中国文学情有独钟。现已是高中生的我,自创的小文章也经常见诸报端。虽然我们祖孙三代的经历、职业不同,但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爱好,那就是阅读《语文报》。
爷爷说,《语文报》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它不仅会告诉你如何学好母语的基础知识,还能适时反映学界的信息动态,而且用不同的专栏分类向你介绍学好语文的基本技能,是课本的有益完善和补充,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好报纸。每次新的一期报纸来了,爷爷总是迫不及待地抖开来津津有味地研读,几乎每个版面都要看到。他的书房存满了已变脆发黄的报纸剪辑,有名家作品、专家评论等等,爷爷视它们为珍宝,几次搬家都要把收集整理的《语文报》用纸箱编号携带。他说家具可以以旧换新,而《语文报》却像陈酿老酒,越放越有味道、越有价值。
爸爸和爷爷不同,他说我们不仅要做《语文报》的忠实读者,还应积极给报纸投稿。他在工作闲暇之余总是不忘翻阅《语文报》,他经常在报纸的空白处打草稿、谋构思。散放在家里的报纸时常引来妈妈的埋怨,但她知道,这是爸爸的最爱,当爸爸在书房写作的时候,我和妈妈都从来不去打扰他。每当爸爸兴高采烈地向我们展示他发表在各类报刊上的文章时,我们都吵嚷着要他请客,那时他脸上的笑容是最灿烂的。日积月累,爸爸发表的文章已经可以订成一本小文集了。记得他的评论文章参加全国评比并获奖时,那个高兴劲就别提了。爸爸说有时间一定要时常翻看《语文报》,它会为我们提高文学修养提供丰厚的营养,好的`文章一定要保留下来,这是积累知识、提高修养的有效途径。爸爸说要把发表的文章装订成册,将来让我协助他补充完善这本小册子,使它变得越来越厚,传给我们家庭的下一代。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在《语文报》成长发展的三十八年里,我家祖孙三代也都分别进入老年、中年和青年了。虽然《语文报》也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推出了电子版,但我总觉得还是订阅纸质的更利于阅读、裁剪和保存,还能更加直观地感受纸制媒介特有的油墨飘香给我们带来的书卷之气。我们一家经常讨论,都认为《语文报》的办报风格一直保留着率真、坦诚、包容和时代担当,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始终保持学院派的那份清隽和傲骨。
《语文报》不因循守旧,是与时俱进的改革派。记得7年前,细心的我发现语文报社的名称改为有限责任公司了,我十分不解地去请教爷爷,他说那是为了适应国家倡导的文化体制改革而进行的创新举措。我听了似懂非懂,爷爷看出了我的困惑,解释说,就像跑在高速路上的轿车,为了跑得更快而更换了发动机,换档才能提速嘛。没错,《语文报》在这7年的时间里在飞速发展。因发行量大、内容丰富、针对性强而深受老师和不同年龄段同学们的喜爱,大家都叫她“中华语文第一报”。它所举办的丰富多彩的活动,都为广大语文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公开展示自我的机会。在《语文报》的浸润下,我的写作水平也有了不小的提高,我撰写的《旧时光的剪刀》荣获“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山东省一等奖,班里的同学都羡慕不已,也在纷纷参加投稿活动。
看来将来无论我从事什么职业,《语文报》是一定要继续订阅的,因为这是我家祖孙三代的传承与珍爱。
第二篇:传承与珍爱
在我们呼吁“珍爱粮食,传承美德”的同时,有人在说:“这是小题大做不就是点粮食么?”是的,也许你扔掉的粮食不多,可是当你了解一下“三年自然灾害”和“贵州毕节儿童自杀案”你就不会那么说了。
“三年自然灾害”是我国从古至今最为惨烈的一次饥荒饥荒饿死的人数远远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饥荒初期,人们便靠着吃树叶,草根等东西糊口度日,慢慢的想找片树叶都不容易,因此便有许多人饿死,最后还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据村中老人说:“那个时候胖点的人都不怎么敢出门,因为怕被别人打晕拖回家吃掉”,再回到现在,我们在食堂中吃饭,每次同伴吃完,便把剩下的一点,扔到垃圾箱,和同伴一起返出食堂的大门。
我曾这么做过,虽然那几口饭对于我们不算什么,但对他们来说,这几口饭能够缓解一下一个人的饥饿,想到这里我便觉得十分惭愧,如果可以时间倒流,我将不会再浪费食物。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说我们要从现在开始节约粮食,这样以后发生自然灾害,我们也就不会挨饿。
就在今年贵州毕节四个留守儿童因为饥饿而绝望自杀,这件事曾震惊了整个社会,听到这件事的我曾留下眼泪,我在想:在这个一片和谐的社会竟还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每天只吃自己喜欢的东西,不喜欢的一筷子也不夹就扔了,而他们却连选择的余地都没有,虽然这件事过去了很久,但写到这里,我的心觉得很沉重。那四个孩子,其中大的13岁,小的才五岁,他们的人生之路还漫长着,而他们的生命却在那一刻终结了,他们是有多么饥饿从而陷入绝望的漩涡之中。在我们这个解决温饱问题,在我们这个迈向小康的国家,竟还有如此贫困与饥饿实在让你悲愤、心疼、难以想象。那些拥有上千万甚至上亿资产的人,只要稍微奉献一点爱心就可以让这些悲剧避免,而他们却一餐饭吃了几千几万,点了一桌饭却没动多少,这不是浪费美食吗?如果那些孩子看到如此丰盛的饭菜,一定会冲上去吃个精光。
那些有钱人他们吃的都是面子。难道他这一个面子比人命还重要么?再看看海外侨胞,他们经常自我组织慈善救济活动,为生活极度困难的人购买食物,他们虽然经济富饶,却对粮食十分珍惜。他们虽然远离中国,却真正继承了炎黄血脉,知道怎么做一个有道义、有慈悲之心的人。要知道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每天扔掉的剩饭不多,但同样美德也从我们手中飞向垃圾筒。再呼吁一次:珍惜美食,传承美德。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zuowen/huatizuowen/lizhizuowen/202201/2067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