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自古多情,而情由心发,心为事动,正是他们的苦难造就了现在多种多样的文化。
文化表现在人们的素质,素质好的人文化程度无疑文化程度也有一定高度。就最近发生的几件社会时事,我想谈一谈我的观点。
在美国,有多数男人表示,他们反对女人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并且在社交网络上发表自己的“靓照”,他们认为这是不自爱的表现,如果这种女人因此而遭受不测也是她们“自找的”;相反,他们在表达自己的不满时,也会经常在社交网络上发表图片以秀自己的健硕身材。这个话题一经提出,就引发了各国网名的巨大反响。有人认为,这种现象是对女性的歧视,是社会的.“双标”。所谓“双标”,就是双重标准——对男性是一种标准,对女性是另一种标准,然而对女性的标准往往比男性的要苛刻得多,对于女性来说,这是极不公平的。
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利,我们不应该在性别上对人们有差别待遇。
在瑞士,每个孩子在启蒙时期时,他们的父母就会教育他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男孩可以喜欢裙子和布娃娃,女孩也可以喜欢汽车和拳击,我们应当尊重他们的选择。我们是不是应该传承并发扬这种文化呢?
大多数古人类都是母系社会,母亲从孩子还是一个受精卵的时候就在无私的喂养孩子,直到母亲死去。在公共区域为孩子母乳,怎么会是一件“伤风败俗”的事呢?为了孩子的健康,母亲暂时克服了她们的羞耻心理,这么伟大的动作,我们不应以文明为借口曲解她们。此外,在公共场所为哺乳期母亲设置专门的哺乳室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这种理解与包容的文化更应被发扬光大。
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让自己的根扎得越深。
陶渊明归隐后写出了《归去来兮辞》,李白被贬后写出了《将进酒》,王勃在被贬回乡的途中写下了《滕王阁序》,苏轼在贬谪途中写下了《赤壁赋》,哪一篇不是脍炙人口,千古流芳的好文章?
注明台湾已逝女作家三毛,如果没有那一次次刻骨铭心的让她遍体鳞伤的爱情和在撒哈拉大沙漠的经历,她能写出《撒哈拉的故事》吗?
文化生于苦难,苦难早就文化,不要害怕苦难,因为苦难能锤炼文化,使文化更加精深。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zuowen/huatizuowen/qingganzuowen/202201/1595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