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屋记忆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老屋记忆作文1
栀子花有一颗柔软的心,它是天天都快乐的花。不知不觉,季节滑入了春天,春雨绵绵。在这个诗意的季节,现在正是她吐露芬芳之时,马路上、校园里、公园里的栀子花已含羞待放,有的甚至张开了雪白的花瓣,吐着柔嫩的芬芳,连空气似乎也变得雪白雪白、香甜香甜的。几乎处处都可以看到她们的身影,感受到她们的花香。我们漫步在这个可爱的、充满花香的世界,尽情呼吸着那沁人心脾的香。
我爱栀子花,她比不得众木的雄伟,可是有了她,人间多了一些美丽。每到春天,总能瞧见在绿叶陪衬下的小白点儿。闻到一缕缕扑鼻的香,对我而言,这已足够了。
初夏,院子里的栀子花开了,花开得很茂盛。开花时节,景象似乎超出我的描述能力,那时我只不过是个孩子,恐怕无心细叙我赏花时的感受,只知道从枝叶上取一小捧花窝在手心里,然后捂在鼻子上,使劲吸气,只是闻闻罢了。只见一朵朵皎洁纯净的花朵点缀在翠绿的枝头,洁白的花蕊竞相怒放,像是身穿白色连衣裙的清纯少女,又似一朵由白玉雕成的花朵。
花朵两侧碧玉般的叶子往下垂着,有的嫩黄带绿往里卷曲,有些深绿色的叶子像匕首一样往外伸展着。一片片叶子像一个个士兵保护着美丽的花朵。一阵微风吹来,几棵栀子树随风舞动,婆娑起舞,扭动腰肢,美丽极了。
风轻轻地拂过,栀子花便随风摇曳,那扑鼻的花香,让人在艳阳似火的时刻,也会顿觉明净与清凉。我仿佛也变成了一朵栀子花,在风中舞动着。
初夏的五月,是家乡栀子花盛开的季节,菜园里,老屋檐前后的栀子花热热闹闹地竞相开放,花瓣白洁透亮、层层叠叠,似一张张含羞少女的笑靥。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清香,时不时引来成双成对的蝴蝶在花丛中相依相绕。
每当夏天的风吹起时,那一树洁白芬芳的栀子花仿佛在一夜之间就全都绽放,露出嫩黄的花蕊。那时,很小很小的我总是喜欢在树下嗅着花香,踏出一地斑斓的树影,迎风吹出一个个七彩的肥皂泡,望着他们在阳光的折射下闪耀着缤纷的光芒,然后在心底许下一个又一个的愿望。
清晨,我路过栀子树旁,树上盛开着朵朵栀子花。那洁白如雪的花瓣调皮地往里卷曲着,可以看见嫩黄的花蕊。有的还是花骨朵儿,像圆圆的蜡烛头,饱胀得马上就要破裂似的;有的羞羞答答地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像一个小孩儿探出脑袋小心翼翼地往外瞧了瞧;有的像亭亭玉立的少女随风舞动着雪白的舞裙,千姿百态,一朵比一朵更美。由于昨天晚上下了一场雨,栀子树上挂满了可爱的小露珠,像镶嵌着晶莹剔透的珍珠。
凑近前去,轻轻的闻一闻,一股淡淡的香味扑鼻而来,香味中含着树叶的清香,带着雨后泥土的幽香,夹着早晨空气中的暗香。这香味足以令人陶醉,令人回味。一大群绿叶把她簇拥着,还有她身边的那些含苞欲放的花骨朵,更是给她平添了一番姿色。
栀子花有很大的药用价值,治疗肺热咳嗽、咯痰、肿毒、痢疾等病症疗效不错。小时候,我感冒咳嗽,每当这时,奶奶总会牺牲栀子花,将它的根与冰糖炖了给我喝,这病五到七天才好。后来,我才知道就因为这个病,家中的栀子花都死了。它们为我贡献出了生命!每当面对它们的时候,我总有一种莫名的感激。
我爱栀子花,他们通人性。记得曾母弥留之际,她养了几年的`几簇栀子花也悄悄地枯萎了——那时栀子花正开得旺盛!等我们回来时,那花也枯死了。
风雨连天,这便是最近的天气,雨如天上的水龙头坏了一般倾泻下来,风像是要吞噘世上一切生灵似的。呼呼作响。我站在楼上,隔着玻璃,也感到这天的可怕,纤细的栀子花四处摇摆,像似要连根拔起。
“不,不,”我呼喊着,“天啊,请不要如此残忍,请放过这些小生命吧!”但是,我俯首又仔细一看:小栀子花手拉着手连在一起,跳起了欢乐的舞蹈,在暴雨中,在狂风中,热烈地,激情地跳着不为人知并且人学不会的舞蹈。在这风雨中,她们越跳越美丽。我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她们的激情当中。
栀子花的香气令人心旷神怡;栀子花的样子令人感到舒心;栀子花的生命力令人惊叹。栀子花一切都那么可歌可泣。我永远赞颂你,栀子花。
风停了,雨止了,她们的枝叶更青翠了。真如杜甫所说的“红取风霜实,青青雨霜柯”啊!
栀子花,你有感恩图报之心,以真诚待人。只要别人对你有少许和善,你便报以心灵的致谢,这是你有一颗赤子之心。而你的真诚使你常怀欢愉,宽恕他人也使你充满喜悦。
栀子花,我愿与你共度春秋
时光飞逝,年少的我们逐渐长大,继而都各自忙碌着去追寻青春梦想,追寻生活的真谛。在回想中,不免发现童年的快乐是多么的快乐是多么地单纯和无暇,但又是多么地丰富和多彩。
老屋记忆作文2
母亲说,天旱了一阵子了,想回去把她种的瓜秧浇点水。我想了想,反正二宝也要出去走走,就当是带她出去透透气吧。于是,我开着车,母亲抱着二宝,一起回了老家。老家离城不远,就在城郊,开车十分钟左右就到了。因为村子里的路比较窄,我把车停在村委会院子旁边,步行回去。
从我怀二宝到现在,由于行动不便,很少回来,偶尔送母亲回家也是到村委会附近就走,算起来两年多了。走在路上,看着一栋栋鳞次栉比的小楼房,感觉又陌生了许多,还有不少房子正在建设之中。快到村子了,我们钻过一个老铁路的涵洞,一直往上爬。老家在村子里处在地势最高的地方,父亲在世的时候,常常把老家戏称为小台湾,只有三轮车和摩托车勉强上得来,要是拉点庄稼什么的,非得几个大汉才能推上去。
走在村子里,却是一个人也没有遇见,这个时候正是上午十点来钟,想来是在忙着做早饭吧!正想着,就走到了家门口,还是看不到一个人。村子里静悄悄的,我有些不习惯,脑子里浮现出以前的热闹场面:洗菜的、洗衣服的,挑水浇菜的,提猪食喂猪的,孩子们在门前跑来跑去我怅然若失,询问母亲,邻居们都去哪儿了?
母亲说,这里交通不方便,大多都搬到海坝子里去了。村子里仅剩的一些人,也是因为年纪大了,不想搬,有的近两年去世了。因为要忙着回去做饭,我们匆匆忙忙浇了水,摘了点菜,就赶回城里了。夜里,我躺在床上,脑子里又浮现出老家的情景,不禁黯然。老家真的老了,曾经的热闹场面,如今都不复存在了,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正慢慢衰败,颓废是年代久了时代变了,还是人到了一定年纪就喜欢怀念了?看到老家变成了这样,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
老家的地名叫新房子村,我家老屋的房子很有特色,十余家房子连成一排,都统一盖的是两层的楼房。楼板是用木板攒起来的,房檐下有一个走廊,条件好的用木头做成精致的围栏围起来,一般点的就用铁丝围起来,条件不太好的或是人懒一点的,就什么也不围,只在上面晾晒粮食。后面再没见房子,而是一大片菜园子。小时候,我时常坐在走廊上,想父亲讲过的一个故事,说是有一个富人因为听到算命先生说他会被牛抵死,就天天坐在楼上。
结果有一天,在楼上掏耳朵时一不小心摔下来,就被挖耳勺捅死了。人们拿出挖耳勺,发现那勺子是牛角做的。父亲说,这就叫人算不如天算。我那会还小,不怎么懂得这句话的含义,就时常的想这个故事。秋天的时候,走廊上挂满了玉米、辣椒,黄色、红色、白色甚是好看。房子的后墙和侧边墙都是用泥巴舂起来的,又厚又结实,我们常常称之为山墙,想当初盖房子时,十余家人一起动工,一起舂墙,那是怎样一个壮观的场面啊!老屋留给我最深刻的记忆就是过年了。
那时候,一到年底就开始忙活起来。刷墙,裱报纸,擦窗子,贴春联母亲还会用皂角和松毛放入一块烧红的炭,把屋子里里外外都熏一遍,口中念念有词,按母亲的说法,这叫打醋坛。当然,也少不了杀一头大肥猪。我虽是个女孩,对于杀猪却是一点也不怕,还会饶有兴致地看着猪是如何被大卸八块的。每年杀猪,除了炼油,腌制火腿,父亲还会把猪头细细的拔毛,用烧红的铁棍烙一遍,再洗干净,用斧头砍开,剔除碎骨头,放到大锅里煮熟,然后加入卤料卤好,薄薄的切成片,蘸着调料吃。对我来说,这可是美味,怎么吃都不厌。
杀了猪,年夜饭也就开始准备了,炸酥肉,扣百合,扣蛋卷,扣白菜,扣韭菜根,无一不和肉相关,这些美食吃起来一点都不腻。过年了,一大家子人,一张桌子坐不下,母亲总会用两张桌子凑起来,满满的摆上两桌菜,饮料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显得更有气氛,因为平时是很少有机会喝饮料的。有时,我们姊妹几个也会上山去撕些青松毛来,直接铺在地上,再把所有的菜放到松毛上吃,一家人围成一圈,盘坐在松毛上大快朵颐,很有年味。
还记得读小学的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整排房子只有一家有电视,还是黑白的。一到晚上,那家总是挤满了人,坐着的,站着的,蹲着的,看的聚精会神。我是个电视迷,自然也是常客,每次都要看到电视剧结束才回来,结果上学迟到就成了家常便饭,还好那时管的不是很严,也很少受到父母的责骂。没有电的时候,村子里一群孩子就在外面玩游戏,月亮底下就是我们的天堂。
农村的孩子,没条件买玩具,就自己制作玩具。冬天,我们会躺在房前屋后的玉米草剁上晒太阳,拿玉米杆子做灯笼、风车、小汽车;春天,三五个小伙伴邀约玩抓石子、在地上画方格用瓦碴跳海;夏天,一有空闲,我们会在铁路的水泥枕木上用石头剪子布画勾叉比输赢更多的时候,是在放晚学时小伙伴们一起去割猪草,边割边追逐打闹。地边的瓜可是遭了殃,要么用镰刀去挖,要么就指着瓜诅咒一番,盼着那瓜结不出好果子。
玉米长到出天花的时候,看到有霉包的,就把它割来当甘蔗吃。小麦快成熟的时候,扯一把来用火一烧,揉去麦壳,就是美味童年真好啊!还记得那时的我,因为贪玩,动了不想上学的念头,最后还是父亲软硬兼施,整整做了三天的思想工作,才把我劝回了学校。记忆的闸门一打开,就怎么也合不起来了。我躺在床上,夜不能寐,辗转反侧,似乎总有个声音在我耳边说,把它写下来,写下来吧!于是,关于老屋的记忆,如同涓涓细流,从心海里流淌出来
老屋记忆作文3
我的家乡是在辽北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那里四面环山,小村依山而建坐落在山脚下。是隶属于叫联合村的一个自然屯。屯子不大,有80多户人家。改革开放前,这里是辽北有名的困难村。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来,人们依靠种地、养殖、养蚕、出去打工使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家各户几乎都新建了房屋,村里又铺上了水泥路,修了边沟。
一踏进小村,你就会被小村优美的景色所吸引:连绵起伏的山脉向远处伸展,山上一片葱茏,那层层叠叠的绿将小村包围。山崖上,山花烂漫,妩媚妖娆。山脚下,一座座充满现代气息的房屋排列整齐,街道上干干净净,街道两旁花草繁茂。村前的小河溪水潺潺,流向远方……
三十年前,这里没有一座砖瓦房,全都是土木结构的茅草房。村东头到村西头约一华里。我家就住在屯子西头的一个大院里。
屯子里有四个大院,都是三合院。据老辈人讲,这四个大院是当年崔氏家族到此开荒占地而兴建的。后来的住户都成了崔家的长工或短工,崔家是远近闻名的地主。解放后,土地和房屋都被政府没收了,分给了在此居住的村民。
各大院建筑结构相同,都有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五间,大门西侧有碾坊。房子四周有高高的围墙。围墙是用当地的茷子土堆积成的,墙足有一米厚,四米多高。大门两侧有门楼,大门是厚厚的两扇门板,里面有门栓。每个大院占地1600平方米。房屋采用土木结构,都是用上等的木料建成的。据说木料是从小兴安岭一代运来的。梁柁直径约50厘米,粗细均匀。檩子是长方体的,尺寸大小一致。柁、檩、立柱均采用丁卯连接,不见一根钉子。可见当年工匠高超的技艺。
屋顶是用当地的山草,及大甸子里的草苫的,既防寒又保暖。我家就苫过房,苫房时,将晒干的茅草用铡刀切成半米长的段,再把砸成段的茅草一层层铺到房子上,用钉有马掌钉的拍子将草夯实打紧就成了。房脊是用茅草编成好看的花样做成的。
房子的门窗都是木制的,门上有门板。窗子上有正方形的窗格子,用窗纸糊上。
我家住正房。我记事的时候,我们大院住着五户人家。东厢房已经倒塌了,西厢房住着姓刘的两家人。正房西屋两间住的人家姓聂。我家和老王家合住在东屋的两间房里。老王家住南炕,我家住北炕。五间房中间开门,三家共用一个厨房,中间有一盘磨。那时不计划生育,家家人口多,全院加起来有38口人。孩子多,免不了打架,有时说不定谁和谁就扭打在一起了,抓的头破血流。好在邻里和睦,各家管各家的孩子。小孩子又不记仇,转身功夫就又和好如初了。
我七八岁的时候,屯里还没安电,家家用煤油灯照明。晚上睡觉时我们两家都放下幔子。老王家大儿子结婚没地方住,他家就在炕上有梁柁的地方挂一个吊打隔开。由于屋里住的人口多,所以炕上很拥挤,连翻身都感到困难。如果你赶上吵夜睡不着,那就遭心了。因为夜里你会听到打呼噜的声音,说胡话的声音,咬牙咯吱响的声音,以及孩子大人起夜往屋地尿罐里撒尿的声音,感冒咳嗽的声音,婴儿哭闹的声音,大人喝斥孩子的声音……
赶上吃饭时,谁家有好吃的,另一家孩子就会眼汪汪地看着。这时,吃得好的一家就会拿一些给另一家送过来一点。大多时候两家的伙食是一样的,那时候,难得吃一回好吃的。高粱米饭、大碴子、玉米面饼子能吃上溜儿就不错了。有时怕粮食不够吃就弄一些野菜团充饥。喝稀粥吃玉米面糊糊是常有的事。
有一次老王家小两口半夜吵架,将煤油灯摔在地上,吓得我和仨弟弟用被子蒙住头,蜷缩在墙角,生怕油灯爆炸。一屋子人谁也没有睡好觉。
那时没有啥热闹,冬季农闲时,就会东家西家窜门闲聊。西屋聂家招人,每天晚上都一屋子人。屯里有个老高头善于讲古(讲故事),聂家常常将他请来给大家讲。老高头没文化,但记忆力惊人。早些年常去城里书场听书,听过就牢记在心里了。讲古的时候,聂家把平时不舍得用的带罩的煤油灯拿出来挂在梁柁上,把灯调到最亮。炕上炕下坐满里人,有的叼着长秆儿烟袋,有的怀里抱着孩子,有的磕着瓜子。老高头讲得绘声绘色,大家听得聚精会神。直到屋里接连传来鼾声才停止。我那时听过的书有:《济公传》、《小五义》、《隋唐演义》、《三国演义》等。
我至今还记得老高头在描述某英雄人物进酒店吃酒时,店家忙碌的情景:“只见店小二,脚凑火,手和面,胳膊肘子丁当倒大蒜,不多一时饭菜做好……”
如今,老屋已于十五年前就被扒掉了。虽然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但老屋依然风采依旧,一点儿也没有走样。据说当年扒房费了好大力气呢。扒出来的房木被一家家具店看中,以高价买走了。在老屋前五米处,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具有现代风格的红砖碧瓦的新居。四周的围墙也变成了红砖墙。我也从老屋走出来,搬进城里住进了楼房。可不知为什么,老屋的影子还常常在我的脑海中出现。它是我人生的一段珍贵记忆,将永远存放在我心灵的底片上。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zuowen/huatizuowen/qingganzuowen/202201/1611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