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快乐闹钟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快乐闹钟作文1
我有一个神奇的闹钟,叫快乐闹钟。那是英语老师爱文思在回国之前送给我的,他说是圣诞节时一个老爷爷送给他的。他悄悄地把快乐闹钟的秘密告诉了我,我听了喜出望外。
今天期中数学考试的成绩已经发下来了,我接过卷了,一看上面的分数,头上冒出了冷汗,天哪——94分,离妈妈的最底标准还差一分。回去怎么向妈妈交待。我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了家,打开门妈妈笑咪咪地问我:“回来了,今天发成绩单了吧。给妈妈看看卷子。”
我哆哆嗦嗦地把卷子从书包里拿出来,妈妈一看到我的卷了,脸一下子就变了,就是变脸大师也没有妈妈的脸变的这么快。我知道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了。于是我悄悄地拿出了我的快乐闹钟,把分针向后拨了10分钟,转瞬间我又回到了刚进门的时候。
我又重进门拿出卷子给妈妈看,她看了仍笑咪咪地说:“虽然没有到达最底标准,不过下次努力就行了,你饿了吗?吃饭吧。”一场风暴就这样平息了。
可是第二天还有更大的一场风暴,数学张老师抱着卷子以比平时快一倍的脚步走进教室,她的眼睛瞪着大大的,非常生气地说:“这次考试很另人不满意,有很多同学都很粗心,现在就要批评这些同学。”我看大事不妙,把手伸进书包拿到快乐闹钟,把闹钟向回拨了10分钟。
一切都回到了张老师刚进教室的时刻,张老师笑容可掬地走进来,对我们说:“同学们,这次期中考试虽然不是很理想,但我相信同学们以后会努力的,我们一起加油吧。”看着老师从没有过的好脾气,同学们都受宠若惊。我偷偷地笑了。我知道以后我再也不用怕考试没考好了。
我想你也知道了快乐闹钟的秘密了,那就是让时间倒转以后,它会改变人的心情和心态,让一切从快乐出发。
快乐闹钟作文2
我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我的.家庭就像一个大闹钟,而我们一家子分别是闹钟上的零件。
我的爷爷是我家的总指挥,那当然是闹钟上的数字啦。爷爷的心很细,就像钟面上的刻度那样细;爷爷的思路很清晰,就像钟面上的数字一样清晰。因为细和清晰,所以我和爸爸、妈妈、奶奶从来不走错路,也不做坏事,他的数字也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我们生活的节奏不能快,也不能慢。
奶奶是个看时间看得很牢的人,所以她就成了闹铃针。记得有一次,我正在看书,她冲进了书房,说:“王又立呀,快快快,再不出发兴趣班就吃到了,马上 出发,马上!”我听了这话,赶紧抓起兴趣班的袋子,和奶奶一起奔向兴趣班的教室,刚到教室的门口,上课铃就响了起来,我不禁向奶奶竖起大拇指,她嘿嘿嘿笑 了几声便一把把我推进了教室。她是不是很准?
爸爸,是一个超级无敌慢性子,当然是时针。有一次,我起床起晚了,我轻手轻脚走进爸妈的房间,突然一跺脚,大喊一声:“起——床——啦——!”妈妈 “蹭”地一下跳了起来,爸爸翻了个身打了个哈欠,居然又睡着了!我和妈妈齐心协力一起把爸爸搬了起来,爸爸终于下床了,闭着眼睛走进卫生间,在卫生间洗了 一把脸终于把眼睛睁开了,到了8点,他才慢腾腾送我去上学了。
妈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快性子。
快乐闹钟作文3
“铃铃,叮铃铃,我是快乐的小闹钟,每天早上唤主人,其它时间走不停。”一听这首《闹钟进行曲》你就该应该知道;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闹钟。
我的身体是浅蓝色的,中间有一个大圆圈,里面写着一至十二这十二个数字,上面还有四根指针,分别是时针、分针、秒针和定时针。每天时针、分针和秒针这三兄弟都“滴滴嗒嗒”走过不停。它们记载着时间,让小主人一看就知道现在是几时几分几秒。定时针的功劳也不比它们三兄弟小喔!每天晚上只要小主人把定闹开下来,再调好定闹时间,第二天早上,我就会按照定闹针指的时间把小主人唤醒哦!
我看上去并不复杂,可是,你错了,我里面复杂得很呢!首先,我的心脏————两快电池不能少,别看它们小,要是没有它们,我再怎么样也动不起来啦!我的血管―――电线也不能少,它们的用处是:从电池那儿“吸取营养”送到各个角落。让我告诉人们时间。没有它们的话,不是指针不走,就是闹铃不响。闹铃,在这里占了很大的功劳,如果没有它,小主人恐怕天天都要迟到,我也不可能没有它,不然的话我怎么会被人们称为“闹钟”呢!
再说一下我后背上的部分,上面有两个旋纽。右边的一个旋纽是“定时旋纽”她掌握着闹钟什么时间响。左边一个是“调时旋纽”它的功能也不小,每当我时间走得快或慢时,它就可以调整我的时间。
这就是我——一只快乐的小闹钟。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zuowen/huatizuowen/qingganzuowen/202201/1691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