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话题作文 > 其他话题

家乡的风俗_描写习俗的作文1000字_初三作文

admin 其他话题 2021-03-23 08:18:00 家乡作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乡的风俗_描写习俗的作文1000字_初三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家乡的风俗_描写习俗的作文1000字_初三作文1

  我的家乡有许多习俗,如过年吃饺子、清明扫墓、重阳登高,但令我印象最深的习俗还要数端午包粽子、吃粽子了!

  说到端午节包粽子,还有怎么一个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到晋代“筒粽”又被称为粽子也有祈福的寓意。

  去年端午节我也体验了一次包粽子的乐趣。那天我来到大姑家,一进大门就看见地上都是大大小小的盆,里面装着各种各样的食材和绿绿的叶子。我好奇地问:“大姑,这些都是干什么的呀?”大姑笑着对我说:“今天是端午节,这些都是包粽子的原材料呀!”“我也包!我也包!”看我那兴奋劲大姑便一口答应了。

  只见大姑从一个大盆里拿出了两片粽叶,一叠就成了一个“小漩涡”,往里面放上两勺糯米,几个蜜枣,又来回折了几下,一个精致小巧的粽子就包好了。我兴致勃勃地拿了两片粽叶照猫画虎地包起来,左边折一下,右边叠一下,折来折去,终于叠成了一个歪七扭八的像是受伤了似的“小漩涡”,接着往里面放上了两勺糯米,几个蜜枣,把剩余的叶子往圆筒上一盖,便系上了丝线。哎?怎么馅露出来了?白白的糯米就像淘气的小孩子不老实地探出头来,好像对这个“新家”不是很满意。我使劲把粽叶往左拽拽,“小淘气”又在右面露出来。这下可怎么办呢?我的粽子“露馅”了。我望着盆里的粽叶忽然有了主意。我又拿了几片叶子左一片,右一片的把露出来的糯米包了起来。现在小小的粽子就像穿上了一件厚厚的绿棉衣,胖胖的非常可爱。

  粽子下锅了,我指着锅里的一个最大,最胖的粽子故意说:“这个粽子最大,一定馅最多,一会儿谁都不许跟我抢。”开饭了,大姑打开那个最大的粽子,剥了一层又一层,边剥边说:“哎?这个粽子是谁包的?怎么只有叶子没有馅呢?”我听了笑着对大姑说:“这个粽子是我包的,因为老露馅,所以我又给它包了一层又一层的棕叶,但是我好像放糯米了,有可能它“逃走了。”一家子人听了我的解释都哈哈大笑起来。家人们围坐在一起吃着美味的粽子心里像吃了蜜一样,怪不得勤劳的蜜蜂有蜜吃呢!

  端午节除了包粽子,还有其他的风俗。如赛龙舟、带香囊、系五彩丝线等,你应该没想到,这个普普通通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竟隐藏着这么多有趣的风俗吧!中国的传统节日真是丰富多彩呀!他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还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等着我们去寻找呢!

家乡的风俗_描写习俗的作文1000字_初三作文2

  春节在全国人的心中占有崇高的地位。金都人也不例外,金都又有什么过年的习俗呢?

  腊八,既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大雪经常来捣蛋,但人们的心是炽热的总会感觉不到腊八的冷。一年中的农业展览会也是在这个天寒地冻的腊八里。展览会上各形各色,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腊八粥,腊八蒜都是传统人物了。腊八粥是用八种食材糊糊涂涂煮在锅中的,腊八这天几乎没有一家不喝粥。腊八蒜也是必须要泡的,让蒜瓣在有糖的醋中遨游几天,度过一个又一个的冷天,到年底,它们会在大雪纷飞,天寒地冻中出生。它们不再单薄,脱下白色的外衣,换上翠绿的新袄,并且能让骨扎更具有浓浓的年的味道。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其实就有一笔浓厚的年味了。当太阳步入西山下,炮杖早已响的忘情了、没命了。小孩子的嘴在这一天就会收许许多多的美味的糖果,因为今天的习俗本来就要吃糖的。年糕也必不可少。那片金黄灿烂,又软又糯,入口Q弹,香气扑鼻的年糕,代表着年年升糕。这位传统人物可以媲美腊八粥和腊八蒜了。

  大年三十,街上的车辆少了,但空寂的街道丝毫解读不出冷清的气息,大红灯笼映照得是一片一片的热闹,这便是大年三十该有这样的味儿。晚上就更不必说了,如果你从天上看,你还会看到一片形形色色得红,好似在寂静的原野里燃起了点点红彤彤得篝火,金都就这样被包裹在一片火红中,热烈的火红。过年的日子,灯火昼夜不断,炮杖点燃了了旧日的悲伤,悲伤像烟一样蒸融了,欢乐在烟中越来越清晰,一点点沉淀下来。

  守岁是跨年夜的重要的仪式,在午夜十二点前是不准睡觉的,我很喜欢守岁,因为那时可以吃第二顿饭,而且也可以看春晚,春晚上有很多好看的节目,这是多么有趣的事情啊!有一些地方在晚上穿新袄去拜年。

  正月十五,春节的第二个高潮接踵而至,人们的心又欢喜了起来。元宵是一个很好的食物。秧歌也必须要看,偶尔雪也会来凑凑热闹,大雪纷飞,四周白茫茫一片,但大雪早被人们热切的心融化了,有一些人的手都冻红了,也不当回事,一直在津津有味的看着秧歌。看秧歌队中的爷爷奶奶们一扭,一折,一回,一跃,一转,古稀老者,须发皆白,也在这秧歌中焕发了青春的活力。那一辆辆花车是多么的巨大那隆隆声时远时近使人难以分辨出车的远近。

  春节在大笑中走来,又在大笑中走去。当你喜欢上它时,有些人或许正在抓走它让世人再也见不到它。也许,在春节的最后一天晚上,它陪伴着时光一起悄无声息的溜走了,溜走的不止时光,还有那份春节的快乐。月光流,时光流,快乐流,春节也在流。

家乡的风俗_描写习俗的作文1000字_初三作文3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蕴涵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各个地方的风俗不同,当然,过春节的方式也不一样。

  我的家乡在歙县武阳乡,我们这里过春节和别的地方就不一样,因为我们的习惯不同。

  除夕,也就是一年的最后一天,我们这里便改天换地了,到处都是喜气洋洋。在这天里,人们在自家门上贴上春联,放上爆竹,一片热闹隆重的景象。大家一见面就互相道贺,乐得合不拢嘴。

  在别的地方,人们就是过年时,吃一顿好的,晚上再看一看春节晚会……而我们这却是另一番天地——热闹非凡。

  我们这呀,白天一过,夜晚就更热闹了,到处是烟花,爆竹声,天空上五彩斑斓,虽然比不上城市的烟花,但城市里都是高楼大厦,就算放烟花也只能一个人欣赏,一点都没意思,而我们这天高地阔,只要有一家放烟花,大家都能看到,这种快乐是城里人所体会不到的。因为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到了晚上5点左右,家人就聚在一起吃团圆饭,那些在外打工的儿女们都已纷纷赶回家来和亲人团聚,吃过年夜饭,大家欢聚一堂,说说笑笑,有讲一年收获的,有说对来年的愿望的,有对老人孝顺的,有对儿孙嘱托的……而老人们高兴极了,能和儿孙见面,听一听儿孙们叫他,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吃完了年夜饭,大家就在门前谈天说地,我还经常让外婆给我讲故事,外婆给我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我书上也看到过:

  从前有两个妖怪,一个叫“年”一个叫“夕”,他们每到春节就出来在人间捣乱,乱吃人家粮食,祸害别人房屋。后来人们知道了“年”怕红色,“夕”怕响声,于是人们在门前贴上红对联,“年”看见了就逃回了山上,“夕”还没走呢,人们就制造了一种一点燃线就响的东西——爆竹,“夕”一听到声响就夹着尾巴逃命去喽。从此,人们每到春节就贴红对联,放爆竹。

  讲完了故事,外婆就说:“我最喜欢这天了,因为在这天可以看见儿女们,这是我最大的幸福。”

  到了8点多,大家便看春节晚会,我家一共11人,我哥,我妹,我舅,我姨……都会来,他们对外婆外公都很孝顺,大家其乐融融,一起看着春节晚会,心里别提有多幸福了。

  看晚会时,大家要是饿了,我们便拿出家乡的特色小吃——糯米饼、肉丝面、甜酒糟,一边吃一边看。到了12:00时,也就是新年钟声一响起,大家都欢呼起来。一起到院子去放烟花,只要谁家先带头,那可是一个接一个呀,此起彼伏,那烟花在空中一现,可美了:有天女散花,有空中导弹,有牡丹盛开……如果你家的烟花放完了,不要紧,你还可以看别人家的烟花呢,这快乐的分享,心里真愉快。

  放完烟花,大家还要出门去逛逛呢,大家互相恭贺,到处是“新年好,恭喜发财”……有说有笑,真温暖。

  这就是我们过的春节,这种乡村淳朴的美在城里是没有的!这种亲情是珍贵的,是金钱无法买到的!这种快乐是幸福!春节,我们最喜欢的节日。

家乡的风俗_描写习俗的作文1000字_初三作文4

  每逢除夕的下午,我便沉浸在一片其乐融融中;每逢除夕的晚上,我便沉溺于饺子的飘香中;每逢除夕的深夜,我便沐浴在人间烟火中……家乡的除夕,没有城市的繁华喧嚣,却处处饱含着朴素的静好祥和。

  除夕的下午,可谓是这个洛阳小县城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街巷上,老旧得有些落魄的白墙黑瓦被红红的对联所装饰;超市里、肉铺那儿,总是排着长队;细细一听每家院子里,总是传来七大姑八大姨的一嗓子。外婆把几斤重的饺子肉馅放进铁缸子里,一股脑儿放上许多豆瓣酱,撒上几把佐料,不仅要放葱,还要放蒜,嫌味儿还不够重,再把堆成小山似的姜混进去。这可不只是洛阳人的口味重,其实也是他们与众不同的豪迈,就和流经洛阳的黄河一样,他们并不清澈见底,混杂着泥土黄沙,但也是这红尘中的烟火纷乱、鱼龙混杂让他们有了独一无二的豪爽、包容与开放。

  馅料已做好,厨房里的浓郁的香味再也困不住,整个院子都是香味。把一大袋面粉倒进另一个大铁缸,放入适量温水,直接下手,把面柔和成型,一大盆软软的、糯糯的面就展现在眼前,随之而来的是一股醇厚的面香。面团白得像瓷,两种香味在空气中相拥相撞,最朴素的食材,在乡里人手中跟变戏法一样,用手一揉,就成功诠释了什么是色香味俱全。

  要说什么最有技术含量,那就是包饺子了。因为要做够一家人吃的,所以外婆通常都要找好几个帮手哩!一个小厨房,黑压压的挤了五六个人,跟上街赶集似的,每个人边包饺子,边聊天,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外婆把一大缸子的馅料分了家,放到三个大碗里,做成了萝卜馅的、韭菜馅的、虾仁馅的;外公在用擀面杖擀饺子皮,每一块面皮都是又大又薄;妈妈、大姨二姨都在包饺子,挑起馅放在饺子皮中间,还不忘捞一勺辣子油,手指一动,馅与饺子皮相融合,面皮变得有了颜色,就像一位隐士,落入凡尘,就体会到了人间疾苦,也尝到了甘甜。也是同理,再不近人情的异乡客,来到这个小城镇,也会沉浸在那红红火火的辣椒油的香味中,被它如火般的热情俘虏了真心,你一定会深深地爱上这烟火人间。经历了寒风的人,总喜欢这样的光明炽热。

  冒着白烟的一盘盘饺子端上了桌,轻轻一吹,一咬,一咽,那种美味,迎合着白烟袅袅,恐怕是分不清梦境与现实,但味蕾感受到的满足却是肯定的答案——这是真实,要相信饺子的美味,人间的美好。

  除夕的最后一刻,也是压轴之时。提前来到房顶上,看到的是黑夜作幕布,万家灯火为点缀的喧嚣人间。最后的一秒,烟花在空中接二连三地绽放,五彩斑斓。即使一片漆黑,也仍会有每家的灯火充数,和烟火照亮这个小城镇,把黑夜充作白天。

  生活依旧如此循环,除夕的白天依然忙碌,夜晚仍旧明亮。月亮与落霞亲吻,来到人间漫步,得以见证这个小城镇豪放、炽热、温暖的除夕。我便如此沦陷于家乡的除夕了。

家乡的风俗_描写习俗的作文1000字_初三作文5

  黄海之滨,苏北平原,有一座盐城。那里历史悠久,盛产海盐,因此得名盐城,我的老家就在那里。要说盐城过年的风俗真是不少,除了贴对联、贴福字、放烟花,还有那年夜饭上的一道食品,就与众不同。

  记得那年,回老家过春节,我刚记事。爷爷奶奶高兴得合不拢嘴,邀请很多亲戚朋友到家,一起吃团圆饭。上菜了!红烧肉、炖鱼、烤虾、炒青菜……嗬!不一会儿就摆满了一大桌。还有一道菜!我静静地等着,只见奶奶端上来一大盘热气腾腾的大馒头。我奇怪地问奶奶:“为什么上馒头呀?”奶奶笑着说:“咱们苏北有个传统,过年蒸馒头,象征新的一年蒸蒸日上,飞黄腾达!”啊!原来如此。我看见在座的宾客都在吃馒头,我也赶紧拿了一个吃起来。大馒头又白又软,真香啊!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苏北年夜饭要吃大馒头!

  在印象中,我和奶奶做过一次大馒头。那年,回老家过春节,我已上小学了。农历腊月二十九的早晨,奶奶带着我来到石磨边,一起来磨麦子。只见奶奶把半袋小麦,一股脑儿倒进石磨顶上的小孔里面,然后开始推石磨。不一会儿,我就看见从石磨的出口,涌出了白花花的面粉。奶奶看了我一眼,说道:“大品啊,快来帮奶奶磨麦子啊!”我赶紧小跑过去,与奶奶一起推起小磨来。很快,我就累得筋疲力尽,可是小麦还没磨完。奶奶看见我的.样子,笑了:“大品啊,你累了就休息会儿吧。”当时,我很想休息一会儿,可是看到奶奶累得满头大汗,实在不好意思停下,于是回答:“奶奶,不用,我还好,我们继续吧!”奶奶夸奖我:“好孩子,真能干!”

  大约一小时后,我们终于把小麦磨完了。奶奶将磨好的面粉装进袋子里,捆紧袋口,准备离开。我赶紧接过面粉袋,扛在身上,跟在奶奶后面。回到家,奶奶将面粉倒在盆里,用凉水和成面糊,然后倒在面板上,使劲地将面糊揉成面团,再放进一个大盆里。我见奶奶没有做馒头,好奇地问;“奶奶,为什么不做馒头啊?”奶奶回答:“现在需要醒面,否则蒸出来的就是面坨,不是馒头了!”我恍然大悟:“哦,就是让面团发酵呀!那我有一个法宝——发酵粉。”说着,我找出妈妈带来的一袋发酵粉,递给奶奶。奶奶看了一下说明,拿出一些发酵粉撒到面团上,重新揉了一遍面团,在盆口铺了一层薄薄的布,对我说:“好了,晚上,我们就可以做馒头吃了!”

  傍晚,奶奶掀开盆上的布:“乖乖,发酵粉的效果真的厉害啊!这面团发得足足比原来大了一倍!现在可以开始做馒头了。”奶奶先把面团分成小份,然后再把每一小份揉成球,放在面板上。我也学着奶奶的样子,一起揉馒头。最后,将馒头装在笼屉放进锅里,点火蒸起来。这是我第一次学习磨面、蒸馒头。

  每次年夜饭,奶奶都把白馒头摆在桌子中心,其他菜品围绕着馒头,形成“一朵花”。可见,传统的白馒头,是永远的C位摆台。大馒头平淡无奇,且又朴实无华,但是人人都爱吃,人人争着吃。过年蒸馒头,日子蒸蒸日上有奔头!原来,蒸馒头有如此美好的寓意啊!

家乡的风俗_描写习俗的作文1000字_初三作文6

  天空微明,便听得一声声鞭炮炸裂声,似无理取闹的小孩儿在哭嚎,这时起,春节便拉开了序幕,不比别处热闹,显得分外严肃、郑重。

  在万物昏睡之时,这个村苏醒了,大妈大伯赶紧去集市买鞭炮,香,花捧等祭祖物品。爷爷换上干净的衣物,拿着木鼓与鼓棒,二妈穿梭于厨房之中,准备迎接中午的客人,习惯赖床的弟弟妹妹也打扮的漂漂亮亮,叽叽喳喳聊着天,三间平房,顿时充满了人气儿和柔光,忙碌而充实。

  这祭祖在老家是一等一的大事,伴着鸡鸣,越过草垛。我们才来到太爷爷的坟前。坟前散落着鞭炮的痕迹,放着几束花捧,在这片枯草地上显得格外显眼。亲戚们围坐一团,看坟前一箱一箱的鞭炮噼里啪啦的响着。巨大的声响直穿耳膜,令耳朵嗡嗡发痛。鞭炮声停,就是正式祭祖的时候。爷爷敲着木鼓,亲戚们依次跪地磕头。包括我在内的孩子通常不喜欢这样的习俗。我们仅知道跪拜的人姓“徐”被硬拉着拜完后,便逃也似的跑开,在田野上撒欢儿的跑。而最重视的是老一辈的爷爷奶奶,每一次跪拜眼中都洋溢着认真与崇敬。他们对祖先的保佑深信不疑。

  祭祖之后就是见一见住在附近的亲人,我最害怕这样的时刻。亲戚总是热情款待,边吃边聊,而我却也接不上话,又不好干坐着,浑浑噩噩的不知回答了什么,在这个时刻最想听到的就是“不早了,我们要回去吃饭了。”

  真到了饭点,那才是有热闹的感觉,爷爷家门口有个大院子,一到过年便摆满几十张大圆桌,桌桌坐满了人,这样隆重的吃饭方式通常是老人贺寿,闺女出嫁时才办的,我们这个大家族在春节时刻也能整整齐齐地欢聚一堂。

  这时候的菜都是用大锅炒的,比我的脸还要大上好几圈儿。这菜同福气一般,大家分“福”吃。小的时候我特别喜欢在厨房打下手。二妈要炒菜,我就和奶奶守在炉边一起烤火取暖,一边听老奶奶讲过去的故事,现在想想那应该是寒冬中最暖的时刻。这个村,富了之后再回来时,这间小小的厨房便被设施齐全的集成灶代替了,那之后,老奶奶就不进厨房,只坐在门前发呆了。

  每一张桌上都有大大小小十几道菜,平日里怎么也吃不完的菜,不下一会儿就被吃了个精光。除了小孩子,大人们都喝上了酒,爷爷也会给自己倒上一杯。男人聊事业,女人聊家常。孩子们则用啤酒杯装满饮料,学着大人的样子喝酒聊天。

  下午时,一天中最清闲的时刻,看电视或玩游戏或是满堂的疯跑。没人会在今天的玩闹中挨骂。

  随着太阳的落下,村中安静下来,没睡的人们仍然叽喳的聊着天,寒风在夜晚肆虐,人们再次醒来时又是一片寂静,春节,带来了团圆,留下了一家人的幸福。

家乡的风俗_描写习俗的作文1000字_初三作文7

  又是一阵淡淡的粽叶气息萦绕在我的心间,雪白的糯米在光的照耀下如清泉般的在心灵上跳舞,袅袅的炊烟慢慢地散开……回忆起那个粽子包裹着的温暖,宛如栀子花在指尖上绽开了。

  我的家乡在上海奉贤,端午节里,家家都会吃粽子。

  以前,年幼的我不知道端午节是个什么节气,只知道每逢端午节全家都会去奶奶家吃粽子。当我渐渐长大懂事后再一次提及端午节,博学的老爸都会给我普及很多知识。还是穿越到战国时期吧!相传战国时期有一位叫屈原的大人物,由于多次遭遇政敌的攻击,被楚王流放,跳江身亡。后世为了纪念屈原,端午节就诞生了。最初粽子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食物,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

  在我的记忆里,作为本地人的奶奶也是最擅长包粽子的——谁让我嘴馋呢!我总是对奶奶包的肉粽和蜜枣粽子念念不忘,记得去年的端午节,爸爸给我布置了一项特殊任务——包粽子。于是端午当天我带着激动和兴奋的心情早早来到了奶奶家,奶奶准备好提篮带上我,从原材料开始准备。我和奶奶两个人去家门口的小河边摘芦叶,这是一大片的芦苇地,在一片片的叶子中,我彻底迷糊了,到底什么样的叶子才是最适合包粽子呢?奶奶边摘边告诉我,要挑选叶子上没有黑点、没有枯斑、甚至连一个小洞眼也不能有的新鲜翠叶。我于是跟随奶奶的脚步,信心满满地开工起来。好不容易找到了几片好叶子,可是被我摘下来的一瞬间就不小心碰坏了。奶奶转过头安慰我说:“阿妹,不要紧的,奶奶小时候刚开始摘芦叶也这样,摘多了就有经验了。”我又尝试了几次,总算摘得几片自己还算满意的芦叶,回头一看奶奶已经摘满了一篮子。我热得满头大汗,脱下外套剩下短袖T恤了。

  回到家中,奶奶便去厨房淘米,洗粽叶。我也就在灶台边,心不在焉地玩起稻草来。奶奶边准备材料边帮我披上脱掉的外套。

  “奶奶,您材料准备好了没有?”我焦急又无奈地喊道。“好了,快点来吧!”我兴奋地蹦了过来,只见奶奶娴熟地把一张张粽叶卷起来,做成一个小尖锥裹成三角状,然后先放一把米垫底,再夹一个蜜枣放进粽叶里,随后用手抓一把米洒在馅上,再把米压密实平整,最后就可以翻折粽叶把预留那段的粽叶盖在米上,这样鼓鼓的粽子就成型了。可是想把一个粽子裹起来可真不容易,奶奶腾出一只手抽了围兜里的一根线,一头用牙齿咬住,另一头就开始在粽子上绕来绕去,还没看明白情况,眨眼间就包好了。第一个粽子就这样诞生了。“我也要包!”说罢,奶奶教了我一个小妙招,一卷、一放、一压、一裹,不一会儿我就在奶奶这位“粽子专家”的指导下成功完成了包粽子的任务。

家乡的风俗_描写习俗的作文1000字_初三作文8

  新年将至时,我的家乡溧阳有这样一种习俗——请车神。

  在长辈们的眼里,请车神是非常重要的年前活动,人们认为向车神献上美食美酒,车神便会保佑新的一年里出入平安,虽然听起来是一种封建迷信,但其实更多的是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的期望。

  要说什么时候请车神呢?其实并没有具体的某一天,我们这差不多是小年前两三天,其次一定要是黄道吉日。这一天,外公外婆爷爷奶奶是最忙碌的,他们要做上一顿丰盛的菜肴,拿出香醇的好酒,为家里的车子贴上红纸,这天中午不仅车神吃得好,大家也都吃的好。

  今年请车神的日子正好是周末,我已经放假了,懒洋洋的躺在被窝里不肯起床,只听“呼”的一声,妈妈把我的被子掀了开来,我冷的打了个哆嗦。“懒虫,快起来,今天我们要去乡下请车神,你再慢点我们就不等你了。”妈妈催促道。一听要出门,我来了精神,飞速的收拾好自己,跟着爸爸妈妈下了楼。

  全家出动。开着跟我们已经有了感情的小轿车来到了外婆家,天气格外的好,在寒冷的冬天感受到了难得的暖和,天上万里无云,真是个适合请车神的好日子。去外婆家的路上就看见村上的好几户人家也在请车神呢。舅舅舅妈已经到了,外公的三轮车,我们家和舅舅家的轿车并排停在外婆家的院子里。爸爸和舅舅一起搬出一张桌子,放在三辆车前面,我很清楚这是用来放上食物的。我和妹妹弟弟都挺喜欢请车神,因为在这一天午餐会特别丰盛,而且请车神多出来的糖果可都要进到我们的肚子里。时间慢慢移到中午,仪式也要开始了。我先帮着爸爸妈妈把写着出入平安的红纸贴在了车上,紧接着外婆端出了一盘盘好菜,寓意美好的鲤鱼,健康的蔬菜,甜甜蜜蜜的糖果,热气腾腾的米饭,最吸睛的要数中间的一盘猪头肉。三辆车放了三碗饭三杯酒,外公、爸爸、舅舅依次上前,把酒洒在地上,代表车身已经喝过酒了,又拣出一些菜和饭洒在地上,也代表着车神已经吃饱了。

  下一个环节人人参与,只见外婆娴熟地将纸钱纸元宝分成三份放在三辆车前,一一点燃,爸爸妈妈上前磕头,又对我说:“大宝,快来磕头保佑我们新的一年出入平安。”我立刻上前,用头轻轻地点了三下地,就连弟弟也被叫去磕头,看他可爱的模样不禁让大家都咯咯笑了起来。

  随后,大家围坐在桌边吃起了一顿丰盛的午餐,这应该是除了大小年夜饭外最重要的一餐了。

  世界上可能真的没有神,但人们依然这么做是对新的一年的期盼和祝愿,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家人们都能出入平安,小心驾驶。这样的一种习俗又有什么不好的呢?

家乡的风俗_描写习俗的作文1000字_初三作文9

  年的脚步一天天近了,春的气息一天天浓了,年前年后的一个多月里的日子里,几乎浓缩了家乡的风俗。

  在我的家乡,一进腊月人们就充满了迎春的热情。第一个节日当是过腊八,每年的这一天早晨,各家的主妇们就早早地起床,忙着洗糯米、捡各色豆类、选各种干果,备齐各种佐料,用文火慢慢熬制腊八粥,等到热气腾腾,香味弥漫整个房间的时候,腊八粥就熬好了,那份精致,那份温暖,是商店里买来的八宝粥是无法媲美的,在寒冷的冬日早晨,喝上一碗香甜可口的腊八粥浑身热乎乎的,好像年一下子就窜到了眼前,就连行走时的脚步也加快了几分。接下来的日子就匆匆忙忙起来,腊八过后,接着就是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有一个很传统的仪式,就是“祭灶”,送灶王爷上天,各家各户点上香烛,摆上贡品,在香案前念念有词:“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这时有一种食品必不可少,那就是全家人都要吃的麻糖,其用意是粘住灶王的嘴,不让他和玉皇大帝打小报告,说家里的坏事。沿袭了几千年的风俗,在现代化的今天也赋予了其新的含义,因为每年从这一天开始,在外奔波的亲人们无论身在何方,都会加快回家的步伐,于是“祭灶”也就演变成“聚灶”,送灶王上天变成了迎接在外游子的回家。紧接着便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了,打扫卫生,准备年货,家里要收拾得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厨房里备足鸡鸭鱼肉各色水果,按照老规矩要吃上七天,这就叫夹年饭,预示着丰衣足食,年年有余。除夕之夜把过年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剪窗花,贴对联,挂灯笼,包饺子,穿新衣,放鞭炮…在一派热闹非凡、忙乱有序的气氛中迎接年的到来。一家人边看电视边聊天,细数一年中的收获,分享一年里的快乐,这是全家人一年中最难得的相聚时刻,等到午夜时分砰砰啪啪的爆竹声响起时,人们怀着不舍的心情,带着幸福的期盼,在除夕之夜守岁,按当地的风俗,除夕之夜睡得越晚就会越健康长寿,有的甚至守岁到凌晨,一夜无眠。

  迎春纳百福,过年求吉祥。正月初一,是最热闹的最幸福的日子,大人小孩三五成群,结伴团拜,小辈要给长辈行拜年礼,长辈给孩子们发压岁钱,在一片寒喧声中,互致祝福。夜幕降落,各家各户红烛摇曳,大街小巷彩灯高挂,兴奋了一天的人们进入了甜甜的梦想,讲究个“早晨起得早,晚上睡得好”,预示着一年的平平安安。接踵而至的便是走亲戚访朋友马不停蹄,直至红红火火闹完元宵,随着年的脚步款款前行,年的感觉越走越远,越来越淡了…

  家乡的风俗还有很多,希望各位来我的家乡旅游,体验民间风情。

家乡的风俗_描写习俗的作文1000字_初三作文10

  河南,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众多传统民俗源远流长,也是我魂牵梦萦的故乡。五年级的寒假里,我充分感受了故乡春节民俗的风采和浓浓的亲情。

  腊月二十五的清晨,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从天空撒落呼吸着熟悉的空气,听着远处隐约传来的鞭炮声,我感到年节的味道愈发浓重了。走进屋里,一切都焕然一新,做好准备迎接新春:床单换了新的,窗户被擦的好像不存在似的,茶几上摆放着新鲜的水果,家电家具亮得可以照出人影子。我不禁想起外公春节前总会念叨的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买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今天都腊月二十五了,日子匆匆,走的可真快啊!

  盼啊盼,大年三十到了!一大早,我就听到更多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走进客厅,全家人都围坐在茶几旁,精心地挑选着春联。我悄悄地挑出一个大红的福字,在它背后粘上几段双面胶,再把它倒着贴在门上,寓意着福到了。贴得好!外公赞赏地说,我也开心地笑了。妈妈在窗玻璃上贴窗花,那窗花真是生动有趣:正中央有一头憨态可掬的小猪,小猪的脚边有一方池塘,池塘里盛开着莲花,水里有游鱼在嬉戏,正所谓连年有余!小猪的头顶有蝙蝠在飞舞,象征福到了窗外大雪纷飞,红红的窗花映衬着皑皑的白雪,窗花越发红艳而白雪越发晶莹了。瑞雪兆丰年,这个词在我脑海里突显出来。

  下午,外公在厨房里剁着肉馅,外婆揉着面团,我忍不住去偷捏一下那雪白的面团,就收获了外婆嗔怒的批评。终于能包饺子了,大家齐上阵妈妈包的像金元宝,外婆包的像小山,而我包的却奇形怪状,各不相同,有一些却不合时宜地张开了嘴,需要大人们来加工。欢声笑语中,年夜饭准备好了,大家放开了肚皮,一边尽情地享用,一边相互说着吉利恭喜的话,欢声笑语让房间里温暖如春。看着精彩的春晚,开心地抢着红包,间或着打电话给远方的亲友拜年新的一年在隆隆的鞭炮声中,走来了。

  大年初一的早上,明媚的朝阳从窗帘缝隙中射入,让我看清了床头四个鼓囊囊的大红包。我欣喜而又小心地把它们收起来,就跟着爸妈出去向亲朋好友拜年了。我们先到了五姨婆家,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是我给五姨婆的祝福,让她老人家脸上的皱纹笑成了一朵菊花。走在热闹的大街上,大人们时不时地停下脚步,热情的寒暄,彼此道着祝福。

  我们呼朋唤友一起去逛庙会。庙会里可谓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一条街上乌泱泱的都是人。在舞狮的地界儿,大家看着身体通红而鬃毛金黄的狮子,在舞狮人的操弄下,狮子嘴巴一张一合,灵巧地在木桩上腾空跳跃,做出各种惊险的动作,引得围观的人们阵阵惊叹和雷鸣般的掌声。卖糖人的,卖冰糖葫芦的,表演魔术杂耍的,唱着我听不懂的家乡戏的,还有各种琳琅满目、五花八门物品的,随着大家彼此的恭贺新春的祝福声,家乡的年俗味道就在这里蒸腾了。

  正月十九,在隆隆的鞭炮声中,春节走远了,我们也踏上了归途。不管我身在何处,不管我年方几何,这家乡的风俗和浓浓的亲情,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家乡的风俗_描写习俗的作文1000字_初三作文11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不仅有很多的传统文化,还有很多的传统节日,在这些传统节日里又有很多趣味十足的传统习俗。一起来看看我的家乡——太和县的春节习俗吧。

  从腊月初旬开始,家乡的人们就开始为过春节忙碌起来了。腊八这天,家家户户不仅要熬腊八粥,还会兴致勃勃地去买牛肉,买回牛肉后切成小块撒盐腌制,每天还要翻一翻。这些牛肉大概腌制十天左右就可以拿出来泡一泡,然后煮熟食用了。可以说,家制牛肉这道菜是我们春节桌上的一道必备菜,色鲜味美,老少皆宜。谁家要是少了这家制牛肉,就会觉得少了很多年味。

  腊八粥没喝几天,转眼间就到了腊月二十三,也就是民间俗称的“小年”,这一天的重头戏就是“祭灶”。在这一天,人们从天一亮就开始对家里进行大扫除。他们不仅要把房间打扫干净,更重要的是把厨房里的锅碗瓢盆全部拿出来清洗干净,然后把厨房里的东西摆放整齐。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是小心翼翼的,不允许有物品损坏的现象发生,因为这里面包含着祈求新年安康的愿望。“小年”这天,家人们也会尽可能的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大家都很重视过“小年”,因为从这一天开始,期盼已久的太和的春节就真的快到了。

  刚过完“小年”,大人小孩都走上街头,出入超市,为过大年做准备了。大人们会买很多鸡鸭鱼肉,买充满喜庆气氛的必备品:春联、红灯笼、窗花、花草等。小孩子会买很多美味的零食和各种玩意儿——风筝、电子花炮、魔卡等。

  盼望着,盼望着,热闹的除夕到了。家家户户门上都贴上红红的春联,窗上贴着喜庆的窗花。人人穿上新衣,喜笑颜开。晚上,每户人家都围在一起吃团圆饭。这天最有趣的要属吃饺子了。大人们会把一枚硬币提前包在饺子里,大家都想吃到那个包有硬币的饺子。小孩儿吃到了,预示着学习进步、茁壮成长;大人们吃到了,预示着工作顺利,事业有成;老年人吃到了,预示着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所以每个人都带着一种期待的心情去吃饺子,都希望自己是那个幸运儿。晚饭后,一家人会其乐融融的坐在一起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享受着精彩的节目带给大家的热闹与欢乐。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了。大年初一,家家都会拜年,人人相互祝福。这一天是小孩子们最开心的日子,每个孩子的脸上都乐开了花,因为他们会收到很多大大的红包。

  太和的春节在人们的相互祝福声中来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家家都会吃汤圆,观花灯。湿地公园的花灯花样繁多,样式新颖,惹得游人彻夜观望。

  太和的春节在正月十六这天结束了。大人正常上班,小孩走进学校,大家都在快乐与祥和中向前奔跑着,美好的生活也在希望与拼搏中创造着。

家乡的风俗_描写习俗的作文1000字_初三作文12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脚步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而在春节里,我们的习俗就可以装上一箩筐。年三十的晚上,亲朋好友都会回家,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尽情的玩,而大人们则是在房间里打牌,看电视,玩手机。直到很晚,我们才上床睡觉。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浓甜美的枣子汤,暖暖身子,喝完枣子汤后,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回响在耳边,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这种场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加上这一句诗的熏陶,春节的气氛是不是更浓了呢?伴随着一声声祝福语中,新年的拜年环节开始了,我和爸妈一起去串亲戚。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每当此时,我的腰包便变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会绽放出一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看后真让人觉得其乐无穷呢!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你们的家乡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接着就要将家里的被褥床单衣服什么的全部洗干净,将屋前屋后也要收拾妥当,做到窗明几净,干干净净迎接新年。二十五开始做馒头,馒头的面要发酵,发酵的时间就可以准备馒头馅,馅有很多种,我家一般都喜欢坐糯米肉丁馅的,青菜肉丁馅的,豆沙馅的,平安菜馅的,还有芝麻馅的。现在想来家里的馒头真是香,真好吃,比外面买的包子有嚼劲多了。

  二十八左右开始帖对联和福字,不知几何起,福字都是倒帖着了。好像以前妈妈解释倒着帖,就是福到了。现在的对联一般是买现成的,手写的少了。记得小时候在家,每年的对联都是自己写的,因此小时候是特盼着过年的,除了好吃好喝外,就是自己的虚荣心会得到极大的满足。

  大年三十这天,基本就是在家做吃的,为晚上的年夜饭准备,杀鸡宰羊,煨汤炖肉,凉菜热菜准备一大桌,晚上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享用。我们家是一大家,每年我们兄弟姐妹都会聚在一起吃团圆饭,都是用一个大圆桌来吃饭,伴着晚会上的相声小品的哈哈声,年味气氛十足。

  我们家一般在年夜饭中途的时候就去放烟花爆竹,我们兄妹几个都会抢着放烟花,点着了放孩子手里,看谁的烟花放得高,放得远,好开心。晚上会一直看春节联欢晚会守岁,等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去放鞭炮,然后爸妈打牌,爷爷奶奶会去准备芝麻杆放在门边,门槛那儿还会放一根木材,有些比我们大的孩子,就斗地主,把瓜子当钱,可有趣了。到了十二点的时候,奶奶就会开始准备汤圆了!

  然后就是吃早点,一般就是枣茶加各色点心,去村里给长辈拜年。

  从初几就开始拎着礼物走亲戚,亲戚如果多的话,要一直走到十五元宵节才能算结束。

  这就是我家乡的习俗!我是四川人!

家乡的风俗_描写习俗的作文1000字_初三作文13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通俗。”春节作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不同地区的过法也会有所不同。

  我的家乡话把过年叫做“做年”,这个叫法就可以看出过年时人们的忙碌了。大人们忙着“筅堂”,干干净净迎新春;忙着采购年货,高高兴兴迎新春;忙着贴上春联,红红火火迎新春。除夕一到,就为年夜饭忙碌开了。

  除夕夜,在城里的人都会回到老家,家里的长辈则会准备一大桌年夜饭。一家子人围坐在一起,有时候啊,椅子都不够坐的,就让给老人和小孩子,像我这样比较大的孩子也会跟大人一样站着吃饭。这顿年夜饭也是有讲究的,桌上必有一道菜――鱼。一整条大大的鱼装在盘子里,用筷子划破鱼皮,鲜嫩可口的鱼肉映入眼帘,夹一块鱼肉蘸上鲜美的鱼汁,一并吞进肚子里,这何不是一种享受呢!之所以一定会有鱼,是因为鱼预示着“年年有余”。

  吃饭时,长辈们的态度与平时截然不同,这时吃剩下的,家长不但不会用“粒粒皆辛苦”来教育你了,还会特别提醒你不能吃完,一定要剩一些,这叫“年年有余!”

  吃完饭后就要洗碗了,“当――”一声刺耳的响声刺进我的耳朵,我往厨房探了探头,呀!奶奶怎么把盘子打碎了呢?太不小心了吧!我还以为这是小孩才犯的错。怎么……爸爸的手搭在我的肩上,另一只手指着碎盘子对我说道:“知道吗,这叫‘碎碎’平安!”我豁然开朗,“碎”同音“岁”,原来打碎盘子还蕴含着好彩头啊!

  除夕又有守岁的习俗,这天大人小孩都不睡就在那儿,守到十二点也就是大年初一凌晨零点,此时就会“嘭”的一声,五彩的烟花响彻云霄,鞭炮着就会“噼里啪啦”响成一片,热闹极了!

  过了除夕,就是令小孩子最为期待的大年初一了。初一可以收到好多好多的红包!早上,大人会领着小孩去拜年,人们则会包上红包送给小孩子。我每次一拜年就会特意起得很早,早早地穿好新衣服,早早地吃完早饭,跟随爸爸一同拜年,摸着包里鼓鼓囊囊的红包,心里很满足。

  除了红包,我最喜欢的活动便是初一晚上放的“起漆花”(一种可以拿在手上燃放的烟花)。大人们放他们的鞭炮,我们放我们的“起漆花”。点燃一支“起漆花”,棒尖上一下子会跳出火花,似一支小型烟花。它好似一支神奇的画笔,随手挥舞,半空中便会出现它走过的痕迹,荧光闪闪很是好看。

  放完“起漆花”就是欣赏烟花的环节了。五彩的烟花射向天空,在空中呈现出五颜六色的图案,炸出一朵花似的图案,然后慢慢消失,接着又有另一朵大花,五彩的花在黑夜的幕布上绽放,无数的人仰望烟花祈愿在新的一年里家人健康平安。

家乡的风俗_描写习俗的作文1000字_初三作文14

  春节民俗,在全国各地大同小异。

  我的家乡,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岁首,古代的“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才把腊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的“年”叫作春节,因为春节一般都在“立春”后,因而称其为春节。

  家乡人如今仍把春节叫作“过年”,并流传下来一个关于过年的故事。在远古时,有一种叫“年”的猛兽,每当寒冬将至新春来临的夜晚。出来食人,使得人们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发现这种凶残的猛兽最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个办法,一旦“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年”一见熊熊大火,听见叭叭炸响的爆竹,就逃遁得无影无踪。后来,便逐渐形成了过年团聚、守岁、挂红灯、帖对联、放爆竹、吃年饭的风俗习惯。

  家乡农村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也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饱。过罢小年,人们便为春节做准备了。一般农家,杀猪宰羊,碾米磨面,做点豆腐,购买蔬菜,吊挂粉条,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物。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蒸馍时间。家家户均蒸几笼子馍馍,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习俗。妇女上街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袜,老年人则购买红纸、年画、冥币、黄纸等大年礼仪用品。年三十下午都要包饺子、洗菜、煮肉,以备正月待客之用。大年前两天,家乡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要“扫舍”,城里人叫打扫卫生。家家房前屋后,屋里房顶,地面,墙壁,家具都要打扫,擦抹得干干净净。年三十早,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一切准备就绪,便开始吃团年饭,团年饭根据不同的姓氏(据说远古时候家乡人烟稀少,周天子下令从异地迁居一部分人到此安居),有的是早晨吃,有的是中午吃。有的是晚上吃,那真叫一个“丰盛”。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到祖先坟前放鞭炮,烧纸钱,点油灯以祭祀先祖。之后,晚上,各家灯火通明,炉火熊熊,老少彻夜不眠,围炉“守岁”,俗称“坐年根”。在守岁的同时,合家大小依次要洗澡,换新衣,以求来年平安顺利。待到子时(相当于今23时—1时),万家鞭炮齐鸣,意为“接天星”,“迎财神”,有的还摆上香案,行跪拜之礼。据说谁家鞭炮响得最先,财神就先光临谁家。然后,便是晚辈为长辈们磕头拜年,长辈们也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给孩子。同家分居的人,便开始相互奔走拜年,通宵达旦,直到初一早上。

家乡的风俗_描写习俗的作文1000字_初三作文15

  我们家乡,节日气息十分浓烈。不管是春节还是清明节、端午节都很隆重。

  每年的春节,在大年三十夜,家家户户都要做些室内外的祭祀活动。家里,要给自家祖宗烧香烧纸,燃放鞭炮;室外要到外公家的祖坟上去祭祀;正月初一和十五天就去自家的祖坟上去祭祀,都表示对去世的长辈的哀思,还要祈祷祖宗对祭祀人及家人的保佑。

  在我们镇每年春节都要舞龙灯、跳花灯和舞狮子。特别是舞龙灯,近年来越来越时兴,正月十三是我镇的赶集日,镇政府专门设置奖项,让几十条龙龙凤呈祥,对舞得好的龙灯队成员实施经济奖励。在晚上观看龙灯更为壮观,烟花鞭炮浓烟四起,响彻云霄,观众人山人海、满街遍布。

  关于龙灯,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新婚夫妇若是出钱买下“龙宝”放置家中,来年准能生下一个胖小子。你说神不神?

  花灯,现在在我们镇就更加时髦了,很多家庭办喜事,都要请他们去“坐堂”,新式的老式的花灯舞应有尽有,档次越来越高。

  新年,新结婚的年轻夫妇,一定要到女方娘家去拜年。玩耍几天后,回家时,每家亲戚都要发给新人“红包”和一些“回篼粑”,决不让姑爷空手而归。其他亲戚之间为了表示素有往来,也要相互拜年。一般是小辈先给长辈拜年,然后长辈才去给小辈“还礼”。这样亲戚之间的感情联络得越来越浓厚。

  亲戚之间除了春节来往甚密外,要数每年的清明节了。每年的清明节,人们都要买上亲纸和炮仗以及礼物到外公家去“挂亲”——挂念亲人。生的送礼,死的烧纸钱和挂亲。这一天,可以说比春节燃放的鞭炮还要多,比春节外出的人也多得多,大人小孩熙熙攘攘、漫山遍野,鞭炮烟花从早晨连续不断地响到下午七点左右。漫山遍野的坟头都挂上了白色的亲纸,整个人间悲切沉沉、白蒙蒙一片。

  每年的端午节,也是家乡的隆重节日。我们家乡人过端午节、吃粽子很有讲究。到端午节这天,男方要带上礼物去女方家“打端午”,女方则要送给未婚夫新布鞋和一个棕丝斗笠。现在,人们经济发达了,男方都要给未婚妻买贵重礼品,如高档服装,手表,项链什么的。

  吃粽子也有传说,包粽子的人会在某个或几个粽子中隐匿小粽子或硬币,煮熟后看谁能吃到它,吃到的人,端午后会有好运气。

  特别是大端午——五月十五,县城每年都要到乌江大河举办“赛龙舟”,场面十分热闹。江面车水马龙,河边沙滩上观众比比皆是,临时摊点应接不暇,参赛船只锣鼓喧天,吆喝声连绵不断、魂牵梦萦……此情此景使人觉得比过春节更胜一筹。

  我们家乡的风土人情你了解了?还有很多的乡情待下次告之,好吗?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zuowen/huatizuowen/qitahuati/202202/2289677.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s://www.wuliandi.com/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