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话题作文 > 其他话题

鲁迅《风筝》读后感作文

admin 其他话题 2016-11-29 08:18:00 鲁迅作文

  《风筝》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鲁迅《风筝》读后感作文 ,欢迎阅读。

  【篇一:《风筝》读后感】

  《风筝》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主要回忆了“我”小时候将小兄弟自己做的的风筝弄坏的事情,并且不让他玩风筝,认为玩风筝是那些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后来鲁迅才知道玩是儿童的天性,就像人要睡觉……痛恨当时的所作所为。想去找小兄弟说对不起的一件事。

  鲁迅先生简约的几笔,就将小兄弟进行正当游戏的愿望遭到虐杀后,那种惊惧、绝望的心情,极其形象地揭示了出来,这些描写完全符合儿童的特点。与小兄弟的形象想对照,突出了“我”的粗暴、兄长的威严。

  每一个孩子都有爱玩的天性,让他自由自在,就像蓝天下飞翔的风筝,不要扼杀儿童的天性

  这篇文章通过这件事来揭示旧的伦理道德下的社会面貌,对当时的伦理道德下的社会面貌做出了评价!

  【篇二:《风筝》读后感】

  今天的语文课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风筝》一课,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文章以风筝为引线,对“我”粗暴对待小弟的言行,作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小弟这样的人的不觉悟表示出深深的悲哀。这无疑是对封建宗族制度摧残儿童的罪恶进行控诉。读完文章才初识到鲁迅的沉重,这是初中以来学的第一篇鲁迅先生写的文章,便感受到了许多的不同。开门见山地写出了文章的主旨,对于精神虐杀的悲哀。

  “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这样的景物描写无不体现出一种悲凉的基调,这便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畅谈出自己那可悲哀,忏悔的心境。接着便想到了家乡。在故乡,每逢放风筝的时节,必然是杨柳已发芽,山桃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突然又是一个转着,故乡已过,现处北京,北京的冬季,寒冷的冬季,四面都是严冬的肃杀,对于故事的回忆只能牵挂在那伶仃的风筝上了,同时,我对文章的记忆也牵挂在那点点风筝上了,便有文章引出故事。

  其后,长篇幅的讲述了鲁迅对于弟弟放风筝的态度,在他眼里看来,弟弟放风筝的行为都是笑柄,可鄙的,因为在他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一日,鲁迅发现了自己的弟弟苦心孤诣的躲在什物房里做风筝,便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毁掉了弟弟的风筝,但没想到,这同时也毁掉了弟弟的那童年的乐趣,换来了今生难以忘却的悲哀与忏悔,这与寒心的天气,冷漠的环境岂不正好相呼应?妙就在此,字字句句无疑更沉重了,更堕落了,更冰凉了。

  之后,鲁迅中年时,在一篇国外的讲论儿童的书,顿时明白了以前的愚昧,以前的缺失,以前的过错,以前的麻木……此时,才会想起自己不应该毁掉弟弟的风筝,毕竟,玩是儿童的天性使然,鲁迅开始意识到自己童年时代的缺失,缺失那颗童心,这也是造成他悲哀的原因,原来,这些年来,都被社会、繁重的思想埋没了那颗本应拥有的“玩世”童心,望着窗外,想到一去不复返,“心就开始不竟堕下去了,很沉重很沉重地堕着,堕着。”

  最后,鲁迅想到了许多挽回方案,送弟弟风筝,“赞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实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看到此,不禁又为作者发一把同情之心,与绝望之情。或是求弟弟的宽恕,但“求”出去了,弟弟却早已将此事淡忘,何再来什么“宽恕”?仿佛看到了往事的沧桑,许多的不应该,一切的不应该,将故时抹上了灰暗的烟云,刻上了崎岖的划痕……从迷茫中悔悟过来,现实又是给作者那般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我也沉重不已,不知是不是也被生活麻木了?我不知道,更不想知道。

  【篇三:读鲁迅《风筝》有感作文】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他的文章深沉厚重,体现强烈的爱国情操和关注社会的情感。

  《风筝》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自己儿时残酷地将小兄弟的风筝弄坏的事情。鲁迅先生的本意是通过这件事来揭示旧的伦理道德下的社会面貌,从“我”对兄弟家长式的管理,反映出神圣的长幼尊卑秩序是何等残忍,愚昧无知。

  文章由回忆引起,看到风筝,“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引发了作者的记忆深处的往事。自己不爱风筝,甚至“厌恶”风筝,“以为这种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艺”,看到了小兄弟因风筝而“惊呼”“高兴得跳跃”,认为是“笑柄,可鄙的”——这些情感导致了他接着下来对小兄弟的一次精神虐杀——当“我”恍然大悟,发现他偷偷地做风筝时,“愤怒地”“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面对“我”的“傲然”,小兄弟先是“很惊惶”,“失了色的瑟缩着”,最后“绝望地”留在小屋里。这些人物描写,仅寥寥无几,就刻画了人物的个性特点,神情呼之欲出。“我”为兄长,小弟“多病,瘦得不堪”,“论长幼,论力气,他都是敌不过我的”。所以当自己骄横地踏碎他的梦想时,他毫无反抗之力。

  时间逝去,再见到风筝时,作者叙述道:“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因为中年后的他发现年少时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但自己却把它没杀了。“我的心已仿佛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我”虐杀儿童的思想根源,来自当时封建思想的束缚。旧思想无视孩子的天性,认为守规守矩的才是好孩子,文中用“肃杀的严冬”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使文章含蓄又带有深意

  作者简约的几笔,就将他进行正当游戏的愿望遭到虐杀后,那种惊惧、绝望的心情,极其形象地揭示了出来,这些描写完全符合儿童的特点。与小兄弟的形象想对照,突出了“我”的粗暴、兄长的威严。

  每一个孩子都有爱玩的天性,让他自由自在,就像蓝天下飞翔的风筝,不要扼杀儿童的天性。

  【篇四:读《风筝》有感】

  我特别喜欢风筝,喜欢拿风筝在草地上奔跑,欢喜地看着它在广阔的蓝天上自由自在飞翔。我对风筝有着一种由衷的喜爱。但是你可知道童年时期的鲁迅对风筝却是十分厌恶的。他认为风筝是那些没出息孩子的玩意。那时的少年鲁迅有一位约十岁的小兄弟特别喜爱风筝。一天,他看见后园的角落里孤零零的躺着一只撕破了的蝴蝶风筝,便小心翼翼地拿起,细心地把风筝补好。正好路过的鲁迅看见了,不仅把风筝的翅膀折断,还将风筝狠狠地掷在地下,踏扁了……当他们离开了多年后,鲁迅已是中年,他偶然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籍,童年的'往事唤起了他的回忆,原来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想到这里,他心里涌起了一股愧疚,心也仿佛成了铅

  看了《风筝》这一本书,我马上联想到了自己的生活。由于父母对于我们有很高的期望,所以从小就对我的要求十分严格。每天放学回家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写爸爸出的练习题。稍大了一些,就帮我报名参加了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我每天的业余时间几乎都在公交车上来回奔波。有时我真想快些长大,好脱离这样的生活。

  有一天双休日,我上完了课,踏着沉重的步伐,一脸疲惫地回到家。在喝水时无意中透过窗户,看见一群小伙伴在院子里跳皮筋,玩得可带劲了。顿时我忘记了疲劳,脚也好像不酸了,跳皮筋可是我的强项呀。我满心欢喜地对爸爸说:“楼下的小朋友在跳皮筋,我也想去,行吗?”|爸爸毫不犹豫地说:“不行!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天天就只知道玩,长大会没出息。你快去学习。”不管我再三请求,爸爸都没有答应。我十分无奈,呆立在窗口远远地看见伙伴们快乐地嬉戏,而此时的我心里却在痛苦地哭泣。我无力地低下了头。过了好一会,当我抬起头时,好像看见了一只风筝孤独地在灰蒙蒙的空中游荡。

  爸爸妈妈,你们可否听到我们心灵的呼唤?逛公园、放风筝、老鹰捉小鸡……难道它们真的离我们这么远吗?正当的游戏,可以让同学相互了解,更能增进友谊,能让我们的身心更健康。童年就应该是快乐、无忧的!愿天下每一个小孩都能像五彩缤纷的风筝一样,能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愿每一个儿童都能留下一个金色的童年!

  【篇五:鲁迅风筝的读后感】

  我看了《风筝》这篇文章后,知道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讲了鲁迅认为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才玩的,所以他很不喜欢风筝。鲁迅还有一个十岁的小兄弟。小兄弟非常喜欢玩风筝,而鲁迅又不让这一个小兄弟玩;每一次这位小兄弟想玩时,只好看一下天上的风筝。小兄弟不能玩风筝是还有一个原因的,就是他买不起。有一天,小兄弟在看风筝的时候,看见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非常高兴。而鲁迅却把这些行为看成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鲁迅忽然觉得似乎多日没见这位小兄弟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花园拾竹。鲁迅恍然大悟,便跑去很少人去的堆积杂物的小屋里,推开门,果然在什物中发现了他,他正在做风筝,鲁迅看到了马上把风筝给踏坏了,把小兄弟伶仃地留在了小屋里,后来他怎样,鲁迅也没有留心。

  然而,鲁迅的惩罚终于到了,他不幸地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又想起二十年前那一件事,而鲁迅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坠下去了。在那时候,他们又见面了,谈起了童年的往事,鲁迅正想求他的宽恕,小兄弟却说什么都忘记了,鲁迅的心从此只得沉重着。

  我看了这篇文章,觉得鲁迅是一个很不喜欢风筝的人,认为风筝只是没出息的小孩才玩的,最后,鲁迅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那时很后悔,因为鲁迅以为玩是浪费时间的行为,那是有原因的:就是因为鲁迅小时候家庭很困难,常要拿东西去当铺,每天都要干家务,所以他认为玩是很浪费时间的,他自己不玩,还很固执,不让自己的朋友玩,所以他长大后后悔了。

  我以后不能学鲁迅那么固执,对人要宽容。

  【篇六:鲁迅《风筝》读后感】

  星期六,我读了文章《风筝》,文章说的是鲁迅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鲁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

  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脚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要多学习鲁迅先生的优点,从中得到启发,这样人才会有进步。更加要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方法,本文以一分一总的形式来写这篇文章的。

  【篇七:鲁迅《风筝》读后感】

  鲁迅先生的《风筝》,描写的是:“我”不允许弟弟玩风筝,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待“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后,对自己的粗暴深深的懊悔,同时,也折射了旧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希望儿童能够健康成长,儿童精神不被虐杀。

  在那个很多年前的北京的冬日,鲁迅独独不喜欢孩子们喜爱的风筝,他认为那漫天飞舞的美丽风筝是孩子的庸俗和无知,以至于讨厌起来,对此更是不屑一顾,看到之后的感觉是鄙夷,对此所不齿的。当还是童龄的弟弟看着那些可以带着灵性飞上天空的鲁迅的讨厌物时,鲁迅给弟弟的是长辈的控制和教训。

  但是正如“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样的,弟弟在那个破落的隐秘地方用心做着“叛逆”的风筝,那只漂亮的、经过弟弟呕心沥血的作品在即将完成的时候,碰到了鲁迅,鲁迅带着那种不容侵犯的长辈尊严将那只可以飞翔的翅膀折断了,而且是怒不可遏。在文中鲁迅描述到弟弟见到他的表情:“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他很惊惶的站了起来,失了色的瑟缩着。”读到这里,我的眼前出现了那个可怜、惶恐的孩子的脸,那是一张多么期待能够得到属于自己童年快乐的脸,而那个美丽的梦在一阵惶恐不安中被折折,那是一种怎样的心痛阿?那种心痛是一个已不生活在童年的成年人所能体会的到的吗?那是在夺取了一个孩子渴望已久的美丽的梦的残忍,那是在占领一个孩子的美丽的心灵啊!弟弟惊呆了,因了这些,所以才有了这一番的令人默然震动肝肠的痛苦。

  终于,鲁迅懂了,他在多年以后懂了那个本该属于弟弟的梦,那个我们用成年人的眼光看似可恶的美丽!他感觉到了那种愧疚是对自己的惩罚,他要惩罚自己了。向弟弟谈起那件事情,而弟弟却以“不曾记得”的态度来抚慰着哥哥的愧疚之心。这就是弟弟的善良,这就是弟弟对于哥哥的理解。

  我读到了这篇文章中弥漫的淡淡的哀伤和惆怅。这种惆怅从看到天上飘的风筝时已被勾起来。然后记忆回溯。许多人回忆起童年,多是阳光灿烂的。因为那时简单,还不懂得人情世故。然而作者为何会想到自己无心所做的一件错事?这件事在别人看来,或许能够轻描淡写地归为淘气。而他却以为自己是进行“精神的虐杀”了,心里时常有着很沉重的愧疚。

  愧疚于他自私地折了蝴蝶风筝的翅膀,同时也无意地抹杀了弟弟作为儿童的天性。人在无知的时代总是会犯下很多错误,有一些日后意识到它曾经带来的伤害,也已晚了。无法弥补。也许那人早将这事遗忘,既然忘却了,又何来原谅呢?

  童年时所做的事情,对一个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有的人一生不断摒弃弱点,逐渐发展起健全的人格;而有人却为童年的遭遇深刻地影响着,这种影响或成为性格上的缺失,或成为心灵上沉重的包袱。

  身为一位中年人的鲁迅,为着二十年前的旧事而内疚。他一定善良,并且足够敏感。这是一种良心上的自我指责与修正。这种不断的自省使他走上正确的道路,也使得他的人格愈发高尚。

  思绪到这里,我想起了自己的学生。孩子们有的时候以为可以和老师、父母分享的快乐,而在我们大人的眼里是多么的不成熟,以至于让他们用天真所换取的是斥责和不屑。所以,课堂上、课堂外,学生们看老师的眼神变了,他们认为老师和自己再也不是同路人,老师是不能和同学们一起跳绳、投沙包和疯跑的人,老师就应该有个老师的样子。

  理解孩子,保护那片美丽的童心之园,或许你能感觉到自己的生命里多了一份自然的真切之美。

  【篇八:《风筝》鲁迅读后感】

  《风筝》写的是小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经历,从中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教学是紧扣孩子们在做、放、找风筝时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再让学生抓重点词句朗读,在读中体会感情,在体会中再来读出自己的感受。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依托文本,不断交往对话的过程。文本,作为师生共同研究的对象,作为交往的载体,对课堂交往能否很好地进行,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如何从文本找到很好的交往切入点,变成了不得不研究的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体验;学生的个性体验有了发展的空间和余地,课堂教学会生动活泼,各种情感体验在一起碰撞交流,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感悟。

  本课最明显的是第二段放风筝时,“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我们依然快活,还把它叫做幸福鸟。”“不是什么也不像吗?为什么快活?而且将他叫做幸福鸟呢?”不解决这个问题,全文的理解感悟就不可能深刻。在教学该段时,张老师指导的非常好,学生们也根据自己情况说了把风筝叫幸福鸟的原因是什么,不同的学生原因也不一样。这样一来,不仅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更拓展了幸福鸟的丰富内涵,一个人的憧憬、幸福变成了所有人的憧憬、幸福;然后再等着我们去发现……

  风筝飞上了天,孩子们的心也跟着飞上了天,突然,当自己正在高高飞着的风筝线断了,飞了,你的心情怎样呢?张老师抓住关键词语“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来体会孩子们当风筝找不见时着急、伤心难过的心情,这个时候,如果跟着学生的心情这样设计:你着急什么?你在呼唤什么?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怎样的风筝?引导孩子们去体会说话,将感情推向高潮。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被我们叫做幸福鸟的风筝;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充满了憧憬和希望的风筝;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承载着我们理想的风筝;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装满我们童年快乐的风筝。若创造性的挖掘教材的空白点并进行情境创设,得到的便是学生情感、思维与个性的创造性发挥。

  文章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借此张老师让孩子们拓展说话:幸福鸟究竟找到没有?小伙伴们还会伤心吗?他们还会充满希望吗?他们仅仅是在寻找一只风筝吗?不同的学生,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就能细致的表达自己的感情。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还要紧紧依托文本,适时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实践和运用,最后的课文续写,即顺应了学生的心里需求,有训练了语言文字。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zuowen/huatizuowen/qitahuati/202202/2398383.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s://www.wuliandi.com/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