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炯炎老师说阅读的动机分四个维度,分别是:消遣、学以致用、精神享受、好奇心。
根据李老师所述的四个维度,我梳理了一下自己在读书生涯中的动机。我小时候特别爱读书,那时候书籍比较少,我把自己能看到的字都要读一遍,记得奶奶家老房子屋顶上是用多张报纸裱糊的,屋顶比较高,为了能读完所有报纸,我就踩在小凳子上仰头看,奶奶说“小心把你脖子拧断了”,这种如饥似渴的劲头的内驱力就应该是“好奇心”。
屋顶的报纸上曾经有一篇诗歌,名字叫做《崛起的青春》,歌颂的是身残志坚的张海迪,是个还比较长,我愣是站在凳子上把它背下来(那时候很傻,不知道先抄下来再背),后来用这首诗参加学校举行的朗诵比赛,还得了第一名,这应该就是“精神享受”这一维度。
因为爱读书,输入的多,写作的时候也是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上学期间我一直都被同学和老师公认为“才女”。
再后来,我上高中后,学习压力加大了,为了集中时间和精力学习,老师不但经常没收我们的课外书,还批评读课外书是不务正业,为了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我就一步步的放弃了读书。
上大学后,有大把的时间阅读了,那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有没有了那种如饥似渴的`感觉,除了读了几本武侠小说外,名著几乎都没有看过一本,记得在图书馆借到《漂亮朋友》《双城记》《荆棘鸟》等书籍,每每都是看了个开头就放弃了,还调侃自己“看不懂名著”。
这样无书作伴的日子一直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阅读开始限制在读一些杂志上,再后来成家有了孩子,杂志也放弃了,过上了“不看书、不读报、不看电视”的三不生活,自以为很悠闲,殊不知自己已经远远地被时代抛弃了。
重新读书是在20xx年,偶然听到一个朋友说读书的家长对孩子多么有益之类的话,就决定要为自己的女儿树立一个爱读书的榜样,于是重新捡起书本开始阅读。
刚开始阅读的时候,确实是不知道该读什么样的书,于是在网上搜书单,流行什么书就读什么书,比如《我不想过低配的人生》《在时光中盛开的女子》《大风中的行李箱》等,这一类书籍都是消遣型的,这一类的书籍我每月读5本,一年下来读了60本。
到了20xx年,我开始有目的的阅读理财类的书籍,比如《富爸爸,穷爸爸》《解读基金》《股市稳赚》等等,这一类书籍一年读了40多本;紧接着我开始带着明确的目的去买书,比如管理类的、人物传记类的、金融类的,我最喜欢的还是心理学类的,这几年一直都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包括个人成长、婚姻家庭等,我读过的这一类的书籍有《少有人走的路》系列、《战胜心魔》、《自卑与超越》《心灵地图》等几十本,我自己认为我看这些书都是有目的选择的,带有“功利性”,算得上“学以致用”。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zuowen/huatizuowen/qitahuati/202202/2461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