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命之桥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生命之桥作文1
桥,是那样的默默无闻,它能把多少人马度过对岸。然而,桥也可以是一条珍贵的生命……
我曾在书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虽然故事很短,却包含着老藏羚羊为了子孙后代,不仅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怀。这则故事是这样的,在一队猎人的追捕下,一群藏羚羊逃到了悬崖边。一只老藏羚羊望见了远处的悬崖,眼睛里充满了希望,似乎在想:不能坐以待毙,可是……这时,几只老藏羚羊不禁献身而出,迈出了勇敢的一步,它想让后面年轻力壮的藏羚羊从它的身体上踏过去。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四分钟……过了一段时间,一只只老藏羚羊终于把他的子孙度过对岸,而自己却献身于悬崖两岸之间,猎人在悬崖边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不禁落下了眼泪。
读了这则故事,我不禁感慨万千,思绪如飞……老藏羚羊居然可以为了子孙后代,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让这一群藏羚羊一只一只地从这座“生命之桥”跨过去。
老藏羚羊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无私;多么的崇高。为了造福子孙,牺牲自己。要不是猎人的追捕,藏羚羊就不会跑到悬崖边,老藏羚羊也就不会牺牲于悬崖两岸之间。人类就不会为这一切落下悔恨的眼泪。
那座“生命之桥”是多么的伟大!天堂里的“生命之桥”——老羚羊,您能接受我们人类深深的忏悔吗?您能接受我们人类带有后悔的赞颂吗?
生命之桥作文2
人生旅途漫漫,我把生活诠释为一座桥,通向梦想之桥的'道旁驿站不断,我却不愿停步,期待一份轰轰烈烈,一份举世无双,直至筋疲力尽。蓦然回首,惊觉原来通向桥的道旁留下的不仅仅是残香……
依稀记得,小时候我体弱多病,总是让妈妈很担心。
一次暑假,我不小心被烫伤了,又不想远在外地的妈妈担心,就没有告诉妈妈。但在一次通话中,我不小心说了出来。妈妈担心不已,连忙从外地赶了回来,为我检查了伤口,还带我到医院检查。在妈妈的照顾下,我的伤渐渐好了起来。
还依稀记得,一次无聊的时候,我打开了相册,第一张便是我们的全家福。这是在20xx年的时候照的,照片里的我们非常幸福。但是,我却发现妈妈变得苍老了,而脸上却还笑得那么幸福。
那是临近开学的时候,我突然长了水痘,难受不已。妈妈请假在家一直照顾我,一边安慰我,一边不停地为我换药。多少个不眠之夜,妈妈一直陪伴在我身边,寸步不离,却没有一句怨言。
后来我渐渐好了,爸爸对我说:“幸好你好得快,不然妈妈会更着急、担心的。”我笑了笑,没有说话。是啊,妈妈总是默默地为我们奉献,那份爱,从未停止过。
妈妈就是我的一座桥。这座桥,让这一家的人无比幸福。为了这座桥,妈妈承受了很多很多:为了爸爸的事业,她辞去了自己的工作在家照顾我;为了我的学业,她放弃了自己的爱好。这座桥,我已走过了14年,今后我还将走得更远,然而我却不知道该怎样报答,或许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
抬头仰望,一轮我从未如此欣赏过的月儿,镶嵌在碧蓝的夜空中,闪耀着皎洁的光辉。我顿时感到,生活原来如此美好。
有了这座桥,我的人生将会更精彩、更灿烂!因为这座桥,是我的生命之桥,它蕴含了很多很多……
生命之桥作文3
黎明的时候,脱缰野马般的山洪狂奔而来,在睡梦中惊醒的惊慌失措的村民纷纷涌向通往村子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在这危急的时候,一位老汉站出来了!是他镇定自若地指挥着人民群众排好队过桥;是他揪出插队的小伙子,维持着秩序;是他和儿子最后过桥,他俩却被滚滚洪水吞没……
这位老汉是村里的老支书!
老汉是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稳和高风亮节果断地指挥,将村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之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座联系党员和群众永远不会坍塌的桥梁!
读完《桥》这篇课文,我的内心感触翩翩,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当有人喊出“党员也是人”时,老汉当机立断地斥责“可以退党”;当儿子想向前插队时,老汉突然冲上前去,把他从队伍中揪出来,并把他狠狠地训斥一顿。老汉这种铁面无私、不循私情,总为人民群众着想的精神真让人佩服!想想今天,无数贪脏枉法的“老虎”“ 苍蝇”被曝光,真是大快人心。他们同为共产党员,与老支书相比,是多么渺小啊!
老支书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遇事冷静、沉着、不畏艰险的高尚品质和无私无畏、不怕牺牲的人格魅力放射出金子一样的光芒。作为党员,对人民群众是无私的,作为父亲,对儿子要求是严厉的,这就是所谓的大爱无疆啊!
长大后,我也要做一名老支书这样的共产党员。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zuowen/huatizuowen/qitahuati/202202/2484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