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泉州城东13公里,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下面是游洛阳桥的作文,欢迎参考阅读!
【篇一:游洛阳桥】
洛阳桥是中国现在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位于泉州东郊的洛阳江上,是世界桥梁伐形基础的开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桥,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
有时候,洛阳桥非常美,夕阳夕下,晚上灯火辉煌的时候。还有在龙眼熟透的金秋季节,水波潋滟的洛阳江有如纤尘不染的明镜,淡淡的烟霞笼罩下的洛阳古镇,好像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
一条一里半长的跨海梁式浅灰色花岗岩桥体在阳光下遍体磷光,远望一条银龙横卧碧波一条银练飘向大海。
现桥长73·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桥墩,645个护栏,104只石狮,1座石亭、7座石塔,桥之中亭附近石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碑石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
洛阳桥建成使洛阳天堑变通速,对泉州海外交通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篇二:洛阳之桥】
如果说起惠安,你第一个会想起什么呢?有人说是石雕,有人说是惠安女,也有人说是崇武古城。要我说嘛,都对,但是大家总不会将那远近驰名的洛阳桥忘了吧!
据了解,洛阳桥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座海上大石桥。又称为“万安桥”。
当你站在洛阳桥身边时,你才能领悟到“洛阳之桥天下奇,飞虹千丈横江垂”这句诗。洛阳桥它虽历经千年沧桑,确保有当年那覆长
波,垮江海,势若飞虹的雄姿,仍然吸引着幕名而来的旅客。
洛阳桥是惠安人民的骄傲,我为它感到自豪!
【篇三:东亚文化之都——洛阳桥】
中国谚语云:“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也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桥——中国第一座跨海大桥——洛阳桥。
当我站在桥头,才知道“洛阳桥之桥天下奇,飞虹千丈横江垂”的真正意思。洛阳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海上石桥。它虽历经千年沧桑,却保存有当年好履长波,跨江海,势若飞虹的雄姿,仍然吸引着慕名而来的游客。
桥头有一棵老榕树。它枝叶郁郁葱葱的,像一个帐篷,这棵榕树万古长青,榕树下有它悉心呵护的石碑,记载着有关洛阳桥的历史文化。原来,据说古时洛阳江四周都是高低无律的民间住宅,虽然小屋只有黑白两面色,但还是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屋顶两檐微微翘起,那层层叠叠的墨黑色砖瓦连绵不断,时起时伏,远远望去,不正是像一条乌龙盘旋在上吗?
现在的洛阳和之前的洛阳真是天壤之别。在洛阳西北面建了一座新的洛阳桥。古桥是用石头砌垒起来的,而新桥是用水泥和钢筋造成的,架在奖赏,犹如彩虹卧波,十分壮观。新桥与古桥更牢固,虽未经沧海桑田,但来来往往的车辆川流不息,江河的冲刷,桥仍毫发无损,正因为有了这座桥,才能保存着它经历的兴衰。
洛阳在日新月异地变化,不只洛阳,泉州各地也崛起一幢幢高楼,广厦拔地而起,商业区繁华似锦。宽阔的道路两旁,满眼绿色,像一条条别在道路腰间的绿色的绸带,无不章显东亚文化之都的魅力。看,蔡襄雕像正远远地看着远方……
【篇四:游洛阳桥】
星期天的早上,太阳出来了,蓝色的天空中,白云浮动着,带着一丝丝凉意,让人不再浮躁。小鸟在枝头上唱歌,空气显得那么清新、明朗。我们来到了久负盛名的洛阳桥。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泉州城东13公里,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漫步在洛阳桥上,两旁风景尽收眼底。波光粼粼的江面泛着绿光,远远望去,像一块光滑的绿色绸子在一瞬间铺下、展开,映入眼席,涌入视线的绿让人产生一种极大的心旷神怡之情。微风袭来,抬眼间便望见了太阳折射出的彩缎,染出一片红,一片黄,相互缠绵。
秋天的季节,漫步在洛阳古桥上,让人思绪万千。看那凋谢的树叶,已一去不复还,而那古桥还是那么的光芒四射,这体现出古人的智慧。物是人非,山水依旧。古人留给我们的是宝贵财富,我们能留给后人的是什么呢……
【篇五:游洛阳桥】
今天是祖国的生日,今年是祖国成立65周年纪念日,举国欢度。
在祖国生日当天,我和姑姑一起去洛阳桥玩。我们坐上了去洛阳桥的19路公交车,窗外车水马龙,车内也挤的没有落脚的地方。车很快就驶到了桥南,我们下了车,我和姑姑由南至北地向洛阳桥走去。姑姑说:“我们到洛阳桥上走走,去感受一下桥上的风光。”洛阳桥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也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长834米,宽5米。走在洛阳桥上,每隔几米就用五块大石板铺起来,铺得整整齐齐。远远望去有一尊雕像,我没看清是谁。我还看到几只狗装饰在桥栏杆边上,走到洛阳桥的北尽头,我终于看清了这是一尊蔡襄的雕像。这尊雕像很高,许多小朋友都在雕像下玩耍,我也凑上去玩了个不停。我们慢慢地从洛阳桥上往回走。我了解了洛阳桥上的.历史、文化。
这次去洛阳桥,我也了解了蔡襄这位伟人的生平事迹。通过洛阳桥之行,我感触很深,我又认识了一位泉州历史人物。
【篇六:雨中漫步洛阳桥】
雨打在窗户上,发出“噼哩啪啦”的声音,惊动了趴在窗台上痴痴看雨的我。
“叮铃!”屋里响起了急促的电话铃声。
我慌忙地跳下窗台,去接电话。电话是丹丹打来的,她邀请我与她一起去洛阳桥游玩。
去洛阳古桥?太好了,我喜出望外,连连答应下来。
因为修路,我们颠簸了近两个小时,终于来到目的地——洛阳桥。我和亦丹一人撑着一把雨伞,撒腿就往桥上跑。
桥太古老了。细细的纹路,清晰地刻在石条上,好像倒映出了闽南人亲切的面孔,因为岁月的变化,这些面孔有的苍老,有的清秀,但不管怎样,面孔上都洋溢着浓浓的笑意。
正当我全神贯注地研究石条的纹路时,亦丹突然发出了一声惊叫,我的注意力全部倾到了她那一边,鞋带都没来得及系好,就急忙站起来,“啪”地摔了个嘴肯泥。
系好鞋带,我才匆匆跑到亦丹身边,顺着她的目光向桥下看去。
哎呀喂,我的天哪!就在河边的淤泥上,满河滩的小洞洞跟着它们的主人——螃蟹铺天盖地向我飞来,吓得我立刻闭上了眼睛。
是一阵鸟鸣声把我叫醒的。我睁开眼睛,朝着声音传来的地方看——哦,是一只体型修长的白鹭哪。飞行时,它把两脚并拢缩起,张开宽大的双翅,露出下面黑色的羽毛,转了几个圆圈之后,它便落在了一颗红树上,用它那洁白的翅膀轻巧地拍打着水面。
我正要拍摄白鹭在红树林漫步的过程时,我的背突然碰到了一个冰冷的东西,回头一看,原来是一只张开血盆大口的狮子。再仔细一看,原来还有踩着绣球的小狮子,抱着小狮子的母狮子,龇牙咧嘴的公狮子呢!
那这座古香古色的洛阳桥到底是何人所建?据妈妈说,这是一位聪明至极的人创建出来的,此人名叫蔡襄,他发明了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种蛎固基法”,人们根据他的想法,在岩石和桥基侧面都种上了牡蛎,用它们来填补岩石间的缝隙,使桥更加牢固。当人们发现这些种在岩石上的牡蛎特别肥嫩时,便突发奇想,将牡蛎全部种在岩石下面,不够胡就用小石板来代替。以至于我们今天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在红树林的周围,插着一块块长短不一的石板,上面长满了牡蛎,当浪花轻轻拍打石板的时候,牡蛎心里也许会升起一团幸福的微笑和满足感……
这次洛阳桥之行,不仅加深了我对家乡历史文化知识的理解,更让我和丹丹之间的友谊桥梁更加结实、坚固。
【篇七:游洛阳桥】
四月中旬,我旅游到了福建泉州,有幸在小弟陪同下观赏了位于福建泉州东郊13公里处,闻名中外,历史悠久,气势宏伟,中国宋代以来的第一座梁式海港大石桥——洛阳桥。洛阳桥原名万安渡,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这么巨大的建筑工程,在经历千年沧桑的今天,它仍然是福建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国历史的魂宝。它以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参观展览千年历史文化。它流传下许多古老优美的民间传说,为泉州名城增添了奇丽的光彩。
当我站立桥头,才知道“洛阳桥之桥天下奇,飞虹千丈横江垂”的真正含义。她虽历经千年沧桑,却保存有当年好履长波、跨越江海、势若飞虹的雄姿。桥头古老的榕树,枝繁叶茂,千古长青,像一把巨大的伞罩着,仿佛是悉心呵护着榕树下的石碑,和那见证着洛阳桥建造的历史文化、亭台、巨石。
雨丝微凉,我与弟打着伞从桥的这端走到另一端,再返回原点。弟解说:这座桥是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造,从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历史有记载),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式大石桥。洛阳桥全部由坚硬的花岗岩筑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桥。不仅首创“筏型基础”建桥墩,而且因地制宜种植海蛎固桥墩,既科学又经济,是我国古代遣桥工程的重要发明,在施工中,利用潮汐运按梁桥的“浮运法”,到今天还沿用。初建时桥长360丈,宽1.5丈,武士造像分立两旁。造桥工程规模巨大,工艺技术高超,名震四海,记载:当年花费多两银子,全是人民自动捐献的。蔡襄也卖了家里160多亩地,捐献洛阳桥。建桥九百多年以来,先后修复十七次。现桥长731.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桥墩、645个扶栏、104只石狮、1座石亭、7座石塔。
江南的细雨下起来毫不吝啬,我们在烟雨朦朦中行走,但丝毫没有影响我们观赏古桥的兴致。此刻,烟雨中的千年洛阳桥,更显朦胧而神秘,幸而我是和福建泉州的弟一起来的。弟在福建泉州已生活二十多年,是个本地通。弟知识渊博,讲起蔡襄建桥历史头头是道,引人入胜,连我这个木讷的游客都听得在心入神了。说他是个优秀的“导游”一点也不为过。这座石板桥如此坚固、宏伟、壮观、深深吸引了我。我想:现代人也建桥,且投巨资建桥多如牛毛,数不胜数。但是,有哪一座桥的坚固性能与这座历经千年沧桑的石板桥有可比性呢?
品味洛阳古桥的沧桑与魅力,感悟我们汉族劳动人民的勤劳与伟大。我们都应自豪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发展于隋,兴盛于宋。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桥、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连接着祖国的四面八方。中国古代桥梁的建筑艺术,有不少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与才能。这座洛阳的千年石板桥是我国四大古桥之一。
顺着弟手指划下的方向,一眼望去,看见桥下叫牡蛎的生物为古桥的坚固生息繁衍延用至今的痕迹,作为一个西北人,自幼对海类生物毫无概念。不论弟用其闽南话讲也好,还是国语讲也好,我仍然疑惑地向弟问个不停。我想搞清楚叫牡蛎的生物到底是怎么样的,这么神奇,在千年以来能为坚固桥墩起决定性作用呢?弟看我还是不懂,就在桥的一角抓起几片牡蛎的壳让我看,我伸出手指摸摸,就是个硬硬的壳,怎么就有这么大的坚固性呢?我依然似懂非懂。
我想能把这种生物活用在石桥的坚固上,这是一种何等的智慧!我绞尽脑汁也无法想象这么厚重且的石板在千年以前是怎么利用潮起潮落的时机将其一条条石板架在这么高的桥墩上的,而且虽然历经千年沧桑,可它依然坚固无比,如一条巨龙横跨在洛阳江水之上。我敬佩!更多的是惊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与才能!
烟雨如诗,我静静地置身于桥上,展望这座美丽富饶的历史文化名城,烟雨中的福建泉州洛阳桥沧桑壮观,朦胧神奇!任心灵穿越时空,追寻千年古桥的建造奇迹!
福建泉州的洛阳石板桥的建造集我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勤劳为一体,这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放眼遥望,桥两侧的红树林一眼望不到边,仿佛与天际相接,茂密碧绿,在烟雨中更显绿的光亮鲜活。红树林为这古老民族的丰碑——洛阳桥,静静地守候着……春天绿了,秋天红了,冬天黄了,岁岁年年。
洛阳桥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遗址。桥墩下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岩石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万安桥记》宋碑,立于祠内,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一绝是工程艰苦浩大,二绝是《万安桥记》简洁,三绝是碑石、碑字艺术精雕。
蔡襄书写的《万安桥记》全文仅153字,碑文极其简洁。记述了建桥始起时间、意义、资金来源,及其主要职员和竣工通行时间,郡民欢乐情况,碑文洗练粹美,是篇绝妙好词。碑文曰:福建泉州万安渡石桥,始造于皇祜五年四月庚寅,以嘉祜四年十二月年来讫功。累趾于渊,酾水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长三千六百尺,广丈有五尺,翼以扶栏,如其长之数而两之,靡金钱一千四百万,求诸施者。渡实支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职其事:庐锡、王实、许忠、浮图义陂,善宗等十有五人。既成,太守莆阳蔡襄为之合乐宴饮而落之,明年秋,蒙召还京,道由是出,因纪所作,勒于岸左。
全文不赘一词,不脱一意,精简凝炼,抑杨铿锵,充分体现了蔡襄文风上要言不繁的特点。碑文分别刻在两块石碑上,每方碑高2.98米,宽1.64米,厚0.30米,碑字六行,除一行10字外,其余均为13字,每字1.5×1.8公寸。
缅怀古人蔡襄书写的碑文,深刻感受古人蔡襄的书法的绝笔。 蔡襄品格谦虚,碑文一点也不吹嘘自己的功劳。他是宋四大书法法家之一,此碑文是他的杰出之作。其书法浑宏劲道,刻工精细传神,手艺高超,冠绝一时。历史上评价极高,《皇宋书录》说:“蔡公万安桥记,大字刻石最佳。”南宋周必大说:“蔡忠惠公大字端重沉着,宜为本朝第一。”洛阳桥上皆入书法冠冕也。故明代王世贞说:“万安桥天下第一桥,君谟此书雄伟遒丽。当与桥争胜。”
美丽富饶的泉州,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若来了福建泉州,没有参观这千年历史的洛阳石板桥——泉州的地标,那可以说等于白来泉州!虽然我的衣服被雨淋湿了,身体被冷风吹得嘚瑟,可我庆幸千里迢迢来了,真真切切地走在这千年石板桥上,感受体味它的风雨沧桑,目睹“筏型基础”的建桥墩、海蛎坚固桥墩的科学壮举,这是何等的幸运啊!
福建泉州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也是闽南文化的发源地和发祥地。泉州地处祖国东南沿海,北承省会福州,南接厦门特区,东望台湾宝岛,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同时泉州也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海滨邹鲁”、“光明之城”的美誉。泉州是福建省的经济中心,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有“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之称赞。泉州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古闽越人就已开始。在如此美丽富饶的历史文化名城,走一走,看一看,感受闽南民族的万种风情,体会我国东南沿海的文化底蕴的深邃,不虚此行!
【篇八:游洛阳桥】
洛阳桥,乍见这个名字,还以为是在河南洛阳市呢。其实,它离洛阳市有几千里远。它架在福建省的泉州市附近的泉州湾和洛阳江汇合的地方。
洛阳桥是我国这第一座跨海的大石桥。它始建于1053年,整整花六年时间才建成。石桥一共有1200米长,5米宽,有44座桥墩。桥上两边有扶栏。如今石桥只剩下31座桥墩,1188米长了。
洛阳桥在建筑上许多创新。它采用“筏型桥基”,在沿桥梁中线的河底下,用许多大石条垒成桥墩。这里水深流急,石条抛下去后就会被大水冲走。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能工巧匠们反复试验,寻找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等待风平浪静,潮水低落时,同时出动许许多多装满石条的船只,把它们同时填进江里。就这样,在水底垒起了一座长500米,宽25米的桥基,长长的桥基宛如一条水下长龙,静卧江底。
为了把水底那些堆积在一起的石条凝聚成为一体,使之不被大水冲塌,造桥的工匠们又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海底有一种长有贝壳的软体动物,名叫牡蛎。它有两个壳,一个壳附在岩礁上或者另一个牡蛎上,互相交结在一起,另一个壳则盖着自己的软体。牡蛎繁殖能力很强,而且无孔不入,一旦跟石胶成一片后,用铁铲也铲不下来。工匠们利用牡蛎的这个特性,在桥基上种牡蛎。
果然,没出几年,牡蛎把零散的石条、石头连成一个整体,又把冲散的石头也胶合在一起。洛阳桥基历时900余年而不垮、不散,牡蛎功劳不小。这件事,可以说是建筑史的一大创造。
铺设在洛阳桥上的都是10米多长、又厚又大的石板,据估测,每一块重达二三十吨。怎样把这么重的石块运到高高的桥墩上去呢?修筑桥梁的工匠们又从潮涨潮落中受到启发,采用浮运法。
工匠们等到涨潮时,把石块用木排运到桥墩跟前,借用涨潮的浮力,把石块放置在石墩上。洛阳桥上的300多块石板和上万块石料,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架上去的。
洛阳桥被人誉为“天下奇”,由此看来,是很有道理的。今天,洛阳桥头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海内第一桥”。
洛阳桥的建成,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为我国石桥建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zuowen/huatizuowen/qitahuati/202202/2486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