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猫的发现作文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猫的发现作文 篇1
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生活中,一些平凡的小事,只要留心观察,就能使人有所感悟,受到启发。
早晨,阳光明媚。我正走在家乡的小路上,忽然发现前面的一棵古树上,蹲着几只小猫。我很紧张,深怕它们从树上掉下来。突然,一只麻雀飞了过来,惊着了树上的小猫,小猫一下子从树上跳了下来。我很担心小猫会摔伤,于是赶紧跑了过去。上前一看,小猫都安然无恙,没有一点受伤的痕迹。我想,这大概是小猫的身体很软,才不会受伤吧。
不过,为了求证,我先后去问了爸爸妈妈,可是他们都不知道。于是,我去查了万能百度,终于揭开了小猫从树上跳下来,却安然无恙的秘密了。
原来,猫是善于攀爬的动物,它的身体内各种器官的平衡机能比其它动物要完善。当猫从高处跳下,身体失去平衡时,它的眼睛就能感觉到,然后通知延脑,延脑及时报告中枢神经,大脑,再往下传到脊骨骼肌,骨骼肌又以最快的速度引起肌肉的运动,将不平衡的身体恢复到正常位置。这样,当猫跳下来的时候,它的前肢就已经做好了着地的准备。
再加上猫的脚底有发达的肉垫,柔软又有弹性。当猫从高处跳下时,肉垫也会帮助它不受到地面的振动而伤害身体。
通过这件事,让我联想到了人。猫能够在落地之前做好准备,而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在做事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呢?如果我们人人都能这样,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多出一份精彩,多出一份美好!
猫的发现作文 篇2
“喵喵……”咦,什么声音?原来是姑妈家的小猫——咪咪呀!它正要跳上桌子来捣乱呢,“快走开,快走开,别打扰我!”我正要把咪咪赶走,忽然发现它的眼睛和早上不一样,早上明明是椭圆形的,像杏仁一样,怎么这会儿变成一条细线了呢?
我的脑袋里充满了许多问号,带着疑惑去问妈妈,妈妈听了,摸着我的头,笑着说:“你自已带着咪咪找原因吧,我看这是咪咪在帮着你写作文呢!”妈妈的这句话让我茅塞顿开,我赶紧跑到书房,把动物百科全书拿出来,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终于知道了其中的奥妙。
原来猫眼睛的瞳孔在一昼夜中会随着外界光线强弱的周期性变化而发生变化,在白天的中午时刻,光照强烈,瞳孔缩小,呈上下竖直的一条线,夜晚时光线微弱,瞳孔充分放大,呈圆形,其它时刻呈不同的程度的椭圆形,可是,猫眼睛的瞳孔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显著的变化呢?我又有了疑惑,于是,我上网探了个究竟。
原来呀,猫眼睛的瞳孔很大,负责瞳孔收缩的肌肉很发达,收缩能力特别强。猫这种一日三变的功能就是借助于瞳孔强大的收缩能力完成的,它能够调整进入眼睛内的光线强弱,使其始终保持足以兴奋神经的水平,从而使猫不论在白天还是黑夜,都能清楚地看到外界的各种物体,这对猫在夜间活动和觅食都有巨大的帮助,忽然,妈妈走过来说道:“而且,猫眼睛的这种能调节光量和迅速变化的特殊本领,和许多夜行动物都是一样的呢!”噢,原来是这样啊,哈哈!这下秘密被我发现了!
这时,爸爸还给我补充道,“其实人眼睛的瞳孔也有这样的作用,如果瞳孔不调节光量,光线就要损伤眼底部至关重要的视网膜,人眼睛瞳孔在阳光下虽然会缩小但是因为人眼睛瞳孔的括约机是均匀地长在瞳孔的周围,缩小到一定程度,就不再缩小了,因此,在强光下时间长了会感到不舒服,这就是为什么有人滑雪时戴上有色眼镜,就是为了防止强光损伤视网膜。”
原来大自然中隐藏着这么多秘密啊!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就会懂得许多知识!
猫的发现作文 篇3
有一次,晚上我回家时看见两个亮亮的东西。我以为是两颗“钻石”,我高兴地向它们跑过去,还没跑到就看见那“钻石”动了一下,难道“钻石”也会动?我就慢慢地走过去,才知道那是猫的一双眼睛。我就没意思地走开了。可是我就想着为什么猫的眼睛会发光?难道猫的眼睛有电池?还是那只猫是机器猫?一连串的问题使我困惑不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就向无所不知的“百度先生”请教,才知道猫眼睛的视网膜后面有一小块区域会反射光,只要有极细微的光亮就能反射回来。正因为这样猫的眼睛在黑暗中也会闪闪发亮。不是猫的眼睛发亮,而是反射出来的光,猫科动物眼球的结构比较特殊,当光线透过视网膜到达眼球后部的虹膜时,被虹膜再次反射到视网膜上成像,这就是猫在夜晚也能借助微光抓到老鼠的原因。
我默默地看着那只猫,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和奥妙。我想以后我一定要更加认真地观察大自然,争取早日走进科学的殿堂,研究这些有趣的现象,揭开其中的秘密。
猫的发现作文 篇4
我们大家都见过很可爱的小猫,那么你们知道有关猫的秘密吗?
一天下午,我正在小区里玩,突然看见了一只猫在垃圾桶旁边乘凉,我想:这真是一个难得观察猫的好机会,我小心翼翼地靠近了它。
忽然它绕了垃圾桶转一圈,然后纵身一跃,从垃圾桶旁边跳到了高墙上。我大吃一惊,心想:它会不会从高墙上掉下来,会不会受伤,做这么危险的动作我紧张的闭上了眼睛。小猫的动作让我吃了一惊,只见它四脚轻盈的站在上面,像一个武林大师。它看见了我,然后用它女王般高傲的眼神看了我一眼,然后像闪电般的速度跑掉了。它为什么从下面到上面没有滑下来呢?
于是,我立刻回家里拿妈妈的手机查了一下,噢!原来是因为它脚上长有一层厚厚的肉垫,爪子分叉减轻了上墙的冲击,所以猫从地上爬到或者跳到墙上不会受伤,我这才恍然大悟。
在这次查找中我还知道了一些其他关于猫的知识。比如猫的胡须不能剪掉,猫的眼睛在黑暗中会发亮——看来猫的秘密还真不少,我终于知道了猫星人的秘密了。
我已经知道了猫的秘密,你知道了吗?许多事物需要我们留心观察,查找资料。
猫的发现作文 篇5
今年暑假,我一如既往地去堂姐家玩。因姐姐还要赶作业,因此我又得独自跟堂姐的小猫“宝贝”玩耍了。就在这时,我看着“宝贝”,觉得他的胡须显得很碍眼,便拿起剪刀“喀嚓喀嚓”地给“宝贝”收拾收拾那讨厌的'胡须。没有胡须的“宝贝”顿时年轻了几岁,样子真可爱。
由于堂姐家处于郊区,所以一到晚上就会有老鼠出没。今天晚上,全家人准备睡觉的时候,突然听见“砰”的一声,接着又从厨房里传来一声“喵”——“宝贝”的叫声。我们感觉不妙,便立刻冲向厨房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噢,原来“宝贝”捉老鼠时不小心撞到墙了,头上还起了一个包。这就奇怪了,“宝贝”从来没试过这么糊涂的,这是什么原因呢?
细心的堂姐突然大叫:“我知道“宝贝”撞墙的原因了,那是因为他的胡须不知被谁剪了。”
我瞪大眼睛,惊奇地问道:“嗄,为什么剪了小猫的胡须他就会撞到墙上呢?”
堂姐一本正经地告诉我(显然她已经知道是我剪了“宝贝”的胡须):“我是听同学说的,如果你剪了小猫的胡须,他自己就会撞到墙上去的了。不知是“谁”这么可恶,剪了“宝贝”的胡须?”
为了证实堂姐的说法,我花了一整天的时间观察“宝贝”。
原来它不仅仅是一种装饰 ,而且是猫的一种特殊感觉器官。猫胡须根部有极细的神经,稍稍触及物体就能感知到。就像蜗牛的触角,有雷达般的作用。当猫在黑暗处或狭窄的道路上走动时,会微微地抽动胡须,借以探测道路的宽窄,便于准确无误地自由活动。这说明胡须是猫极为重要的触觉器官。因此把猫的胡须剪掉,这样会大大影响猫自由活动时的判断力。
后来,我通过查阅书本还知道如发现猫胡须本身有折断现象时,最好还是把它拔除,以促进新胡须的生长,折断的胡须对猫也没有什么用处。
啊,我发现了,我发现了小猫的胡须竟有这么大的作用,我发现了小猫的胡须不能剪的原因!
猫的发现作文 篇6
生活就是一个万花筒,不时会出现各种稀奇的现象。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我们就会发现万花筒的秘密。
有一天,爸爸带回来了一个笼子,笼子里还有一只可爱的小精灵。“这是小龙猫,你好好照顾它吧。”爸爸笑着对我说。我当然很喜欢这个小可爱了,于是小龙猫就住进了我的书房。“你好!小龙猫,欢迎你!”我高兴地和上蹿下跳的小龙猫打招呼,爸爸妈妈听到我说的话,脸上绽开了笑容。从此,我每天抽空和小龙猫玩耍,渐渐地我了解了小龙猫的一些生活习性。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突发奇想:“我把小龙猫最爱吃的胡萝卜干放在笼子最上面,看看它怎么爬上去。”我先把小龙猫逗引到笼子最下面,然后把胡萝卜干放在最上面,正准备欣赏它慢吞吞爬上去的憨态时,出乎我的意料,小龙猫像个小豹子一样,“嗖”地蹿上去了。我十分惊讶,笼子高达1米,真不可思议,小龙猫一下子跳了1米高,对于小龙猫来说,这个距离可是它身高的10倍不止呀!
小龙猫为什么会跳那么高呢?它的身体里有什么跳高因素吗?一连串的疑问从我脑海里蹦了出来。我赶紧跑去问爸爸妈妈,他们也不知道,爸爸提议:“你可以自己观察思考去找答案啊!”
爸爸一句话提醒了我,于是我把小龙猫从笼子里抱起来,仔细地观察,发现它的前爪长1。23厘米,宽5毫米,后爪长2。48厘米,宽1厘米,我还发现小龙猫前爪上有5块小肌肉,后爪上有7块大肌肉。这些肌肉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我把小龙猫放回笼子里,然后再引导它蹦跳。我发现小龙猫跳跃时,主要是靠后爪的力量,看来后爪肌肉主要是用来弹跳的。那前爪的肌肉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我又陷入了百思不得其解之中,这个时候,我看小龙猫饿了,就拿了个苹果喂它,我本以为小龙猫会用嘴去叼,可是小龙猫却用前爪抢了过来。哦!原来前爪肌肉的作用是用来牢牢地抓住物体的呀!后来我又查询了各种资料,进一步证明了我的思考是正确的。
我非常兴奋,我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了小龙猫的秘密,我在知识的花园里摘到了一朵小花,在科学的海洋里捉到了一条小鱼,我将继续在生活的万花筒里找寻更多的秘密。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zuowen/huatizuowen/qitahuati/202203/2853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