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读后感1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这个耳熟能详的名言,充分体现了高尔基对书的重视,对知识的重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部高尔基的自传体充分体现出了他对知识的渴望以及他孜孜不倦的求精神。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实为三本书,每一本《童年》主要写的是主人公阿廖沙儿时在社会的所见所闻。《在人间》讲述的则是阿廖沙在社会的艰苦环境下开始不断求学并开始孜孜不倦的读书以增加自己的知识。《我的大学》讲述的是阿廖沙在社会这所大学里所懂得的知识。总的来说,这三本书讲述的就是阿廖沙在社会这所学校的所见所闻以及所学到的知识,阿廖沙那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以及当时俄国青年反抗沙皇统治的故事。
看完这三本书,我被阿廖沙那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那废寝忘食读书的毅力给折服了。在《在人间》里有这样一段:阿廖沙在主人家里发现了很多书,在经过主人同意以后,他就天天在打工的空隙和夜晚看书。但是主人家里的人不准他浪费蜡烛,因此,阿廖沙只好收集蜡油,然后点了来看书。但是蜡油点火以后会让人眼睛感到很涩,会不断流泪,而且光也很微弱。很难想象,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阿廖沙把主人家里堆积成山的书全部看完了,这是需要多么强大的毅力才能完成的啊!如果换做是我,我一定受不了这样的环境。极度的困意加上白天的劳累以及微弱的光和十分涩的眼睛,这样的样子想想都让人感到害怕,感到难受。但就是这样,阿廖沙在这样的环境下,读完了一本又一本的书,是什么在支撑他的意志?是那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吧,是那急切地想要获得知识的心吧。也只有这两样东西,才能让那时的阿廖沙拥有顽强的`毅力。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三部高尔基的自传体作品,充分的描写了高尔基当时那孜孜不倦的精神,也正因如此,才会有现在的高尔基,如果他当时不想获得知识,那么就会浑浑噩噩的度过一生,也就没有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高尔基了,也就没有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这句话了,更不会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的自传体三部曲了。高尔基用这自传体三部曲告诉了我们:唯有孜孜不倦,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功。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读后感2
在我读的书目里,我最喜欢的就是《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本书。
读完了这本书的第一部分《童年》,我不禁泪流满面;读完了《在人间》这部分,我又为旧俄国的黑暗制度而气愤;读完了第三部分《我的大学》,我被主人公在社会大学锻炼的精神所深深打动。
这本书里讲主人公阿廖沙小时候父亲病故,9岁时跟母亲来到外祖父家,亲眼看见毒打儿童等令人作呕的丑事。但是,外祖母却给他讲了许多故事,他被外祖母的故事所吸引,因此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11岁时由于外祖父家业破产,无法养育他,他便到社会上打工,独立生活。他曾经在鞋店、圣像作坊、画师家和轮船厨房做工,受尽了屈辱。可是,书籍使他找到慰藉,在探索文学的路程中,阿廖沙又一次开始了新的人生。
在16岁那年,阿廖沙获得了自由。他重新结识了许多朋友,他一直想上大学,可是那时的大学对穷苦学生是关着大门的。终于,有一个“特别大学”——专门收留穷苦学生的学校向阿廖沙敞开了大门,阿廖沙终于开始了新的生活。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在生活上,阿廖沙和我比真是差得太远了,我从小就有父母的关心、爱护,是“小公主”、“掌上明珠”,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顶在头上怕摔着。可是我却总说自己父母如何如何不如别人。在学习上,我时不时嫌学习闷啊,烦啊,一点儿也不主动,对比起来小阿廖沙把学习当朋友,而我却把学习当成了自己的敌人。
小阿廖沙的生活是艰难的,可是文学给他带来了希望,他的生活在自己的勤奋努力下逐渐走向光明。我生活如此轻松,那么我就更应该像阿廖沙一样去好好地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将来建设祖国的明天贡献力量。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一书,像明灯、像丰碑,闪烁心头;像多彩的阳光,伴我踏向繁花似锦的征程。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读后感3
最近,班里流行起一股“童年”风,每天到了教室,一本本《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便出现在面前。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是一本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这本书里总共有三个部分。
书中讲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在父亲去世后,随外祖母和母亲来到外祖父家,在这里,阿廖沙度过了自己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字里行间涌动出了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在这个部分里,高尔基用幽默生动的语句描绘了一个慈祥的外祖母,两个自私的舅舅和一个暴力的外祖父,让人回味无穷。
第二部分是1871年至1884年的事,这便是《在人间》,在这段时间里,他为生活,与外祖母摘果卖钱过活,为了挣钱,阿廖沙不惜当绘画馆的小学徒,船上的洗碗工,圣像作坊的徒工。尽管在人生道路中经受磨难,但是各种书籍最深深地吸引着他。他怀着自己坚强、坚定的信念奔赴喀山。
到了《我的大学》,整本书便接近了尾声,虽然阿廖沙来到这里,没有实现梦寐以求的大学梦,而这里的贫民窟、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在码头、面包店、杂货店都看到过他的身影,后来,阿廖沙阅读了大量革命民主主义的书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直到参加了革命。在喀山的四年,他的思想、学识、社会经验得到了长足进步。
读完这篇本书,我不禁被高尔基妙笔生花的写作方法感到震惊,尤其是对人物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仿佛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比如《童年》第一章的一句话“她低下头,默默地站在那里,直到墓穴被填平”,读了这句话,我好像真的看到外祖母满脸樵椊,看着父亲的棺材被两个乡下人埋到地下去。令读者也不禁感到悲痛。
在这本书里,高尔基埋下许多伏笔,剧情一波三折,让人难以琢磨,给人以神出鬼没的感觉。让读者也有时喜笑顔开,又有时悲痛欲绝,又有时为人物命运而担忧。既表达了自己对苦难的认识,和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倔强、富有同情心和不断追求的青少年。
相比起高尔基,我们的童年该是多幸福、多美满啊!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zuowen/huatizuowen/redianhuati/202202/2249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