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身边的雷锋作文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身边的雷锋作文 篇1
雷锋精神感动了千千万万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雷锋精神闪光,我们的班主任于老师就是突出的代表。
于老师把全部的精力和关爱都奉献给了她的学生,奉献给了她钟爱的教育事业。可以这样说,她心里装着全体学生,唯独没有她自己。多少个旭日将升的清晨,于老师早早地来到教室,迎接她的学生;多少个落日余晖的黄昏,于老师还在给学生解惑,再一个个的送回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平凡的岗位上,付出了全部的心血,洒下无数的汗水。
一天放学后,正赶上下起了大雨,我又没带雨伞,正在为难之际,于老师叫我:”儒馨,拿着!别让雨淋了。”打着于老师的伞,我一点也没淋着,望着站在雨中被淋湿的于老师,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我真想扑上去叫声“妈妈”。有一次,我和几位同学等着老师批改同步作业,我咳嗽了几声,老师停下笔,问“谁在咳嗽?”我举起手,轮到给我批改同步作业时,老师拿出一板咳嗽药,看我吃进嘴里才放心。一次临近期末考试,于老师患了感冒,不停地咳嗽,本来应该休息,为了不耽误给我们上课,她硬撑着,听着她不停地咳嗽声,我们都非常心疼。于老师的亲人患病住院,她就更忙了,可是我们一节课也没耽误。她细心地观察每个同学细微的变化,及时巧妙地引导,让我们每个同学都快乐地成长。于老师您就是忙碌和辛苦的缩写,是苦和甜完美地结合,是付出和奉献的高尚境界。
在于老师的言传身教下,我们班助人为乐蔚然成风。有的同学下雨天没带伞,不用急,马上有同学过来共撑一把伞,有的同学做题卡壳,正在为难时,“需要帮忙吗?”经过一番讲解,问题解决了。有的同学有了心结,同学们伸出友爱之手,有的讲道理,有的讲笑话,不一会儿,雨过天晴了。一个同学摔倒了,很多同学围上来,问长问短。外出游玩时,总有一些热心的同学,带上垃圾袋子,把同学们散落的垃圾装在袋子里,扔进垃圾桶。有的同学去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热心的为老人和孩子服务;有的同学经常去海边捡拾垃圾,班级备用的垃圾袋,同学们源源不断地补充着……雷锋精神在我们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让雷锋精神在我们中间永远闪光!
身边的雷锋作文 篇2
“雷锋精神”是什么?有人说,那只是一种概念;有人说,那是老一代人的记忆;也有人说,雷锋只在书本里。但我相信,雷锋就在身边!
雷锋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那些穿着明亮的橘红色的服装的环卫工人何尝不是这样?
今年夏天仿佛格外热,红彤彤的太阳高高地挂在天上,散发出一阵又一阵的热能量,刺眼的光芒直射着我,我的背上冒出了许多豆大的汗珠,忍不住心想,哎!这天!
热加上口渴,这简直是一个无懈可击的组合,我想买水,却发现自己身无分文,只能在炎炎夏日下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在心里狂喊,要是有水该多好!
我环顾四周,临天桥边一块大红色的横幅吸引了我的注意,“临安市总工会凉茶处”,那里是一个大棚,里面有几位老爷爷和老奶奶,手上别着总工会的的绣章,正在倒凉茶、发凉茶,忙得不亦乐乎。再看看,来尝凉茶的人,有清洁工、路过的人……等等。看见我来了,连忙倒了一杯凉茶,递给我,我轻轻地抿了一小口茶,清凉直透肺腑,喝下去后,心位里暖暖的,忍不住小声说了声:“谢谢!”
一位奶奶回答道:“不用谢!”
放眼望去,大棚里什么都没有,只有几张木桌、几台饮水机和几把椅子,还有一台电风扇。电风扇呼呼地吹着,可志愿者们仍然汗流浃背,一颗颗豆大的汗珠挂在脸上,只有在空闲时才会擦一擦脸上滚落的汗珠。
趁休息时,我问一位老奶奶:“你为什么要来当志愿者?”
老奶奶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她说:“这天热嘛,人在这儿走过能不口渴吗?所以我们在这儿发凉茶呗!帮助别人,做好事呗!”她的回答是那么朴素,做这些的意图是那么纯粹,仅仅是为了帮助别人,做好事。老奶奶的笑容让我颇为享受,她快乐,是因为她帮助了别人,她的笑容传染了我,让我也萌发了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念头。
雷锋虽然早已离我们而去,而雷锋精神却还在向下一代传播,这些志愿者拥有美好的品质、雷锋的精神,是我身边的雷锋,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有一颗帮助别人、做好事的心,那么雷锋就在我们身边!
身边的雷锋作文 篇3
“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从六十年代一直唱响今天,虽然我不太会唱,但是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却感动了我,为什么呢?因为我的身边就有雷锋。
我小时候身体很弱,经常生病。有一次,爸爸出差,就我和妈妈在家。在那个冬夜,我高烧不退,妈妈抱这我站在寒冷的街头打车,深夜里出租车很少。她焦急的额头直冒汗,就在这时一辆红色的出租车停了下来,司机是一位四十几岁的叔叔,他一路连闯几个红灯很快把我们送到医院门口。当妈妈要给他钱,他摆摆手说:“赶紧带小孩看病,不要耽误时间,说完,一溜烟儿开走了。直到现在,妈妈总后悔没能好好谢谢这位好心人。
还有,我记得是在一年级时候,一个下小雨的日子。妈妈骑着电动车带着我上课去,由于拐弯时刹车打滑,我俩摔倒了,电动车压在身上,动弹不了。就在我们狼狈不堪时,一位年轻的叔叔,用劲将车移开,扶起我和妈妈,当时我的心里暖暖的。
还记得,有一次,我和外公去超市,我们买了许多生活用品,出来时外面下起鹅毛大雪。我和外公深一脚浅一脚走在雪地里,一辆私家车停在我们面前,一位漂亮阿姨,打开车门亲切地说要顺路带我们回家。我当时想:会不会是辆黑车?到了地方在收费。我犹犹豫豫地上了车,路上阿姨告诉我们,她经常会在下雨下雪天顺路带些老人孩子把他们送到要去的地方,得知阿姨是义务帮忙,我不禁为自己刚才的想法而惭愧。
如今在我的成长岁月里,看了有关于雷锋的书,听了有关于雷锋的故事,有时天真地想:要是雷锋叔叔还活着多好。当我把这想法告诉妈妈,妈妈笑了,她说:“其实雷锋没有离开我们啊!”
是啊!雷锋没有离开。汶川地震救援中的解放军,志愿者们,他们无私的为灾区人们撑起了一片新天地。云南干旱时有多少企业、学校、社会团体为那里送去帮困物资,送去了甘霖雨露。还有我身边这些好心的.叔叔阿姨,他们不都是雷锋吗?
身边的雷锋作文 篇4
楼下的一位小雷锋,不但是我的榜样,更是我前进的一位导师。
晚上8点,月亮早就被夜雾蒙在鼓里。街道上罩一层薄薄的纱,遮了回家的路。周围都是黑漆漆一片,离回家的路还很遥远,大地沉睡的寂静使我感到害怕。我侧在墙上,颤抖的手在周围摸索,我不断地按点灯的开关,可马路上仍是魔鬼的身影。只见电灯“咔擦”一下闪出光又消失在黑暗中,电路应该是烧坏了。
我就像盲人一样跌跌撞撞地走去。我的心剧烈地跳着,因为我怕——走着走着,突然蹦出一个满脸横肉的匪徒,把我拐走;走着走着,一颗石子把我摔得四脚朝天,又疼又痛;走着走着,天上就会掉下一只怪物,它张开血盆大口把我吃了……
前方冒出一道刺眼的光芒,一个庞大的影子逼近了我,我慌张起来,朝后退着……直至我看见是一个小朋友向我走来,那影子只是他在提着灯笼下照出的身影——我才得以安心。我看见了那位小弟雪亮的大眼睛,灯笼上那张童真的脸。我刚想出口,可是小弟弟先说一步:“哥哥,夜很黑,你需要灯笼吗?”
我打量着他,他只有5至7岁吧。我有一些不好意思,问:“你回家不用吗?”他很果断地说:“不用,我的家就在前面!”我仍是有点疑惑,也有点欣喜,听了他这话,心里感觉暖暖的。我忍不住,好奇地问:“你这灯笼哪来的?”我指了指这崭新的灯笼。他红着脸,答:“我爸爸是电工,今天他病了,不能修路灯,我就想这既然是爸爸的工作,就由我来代替吧。我不会修电灯,就打算制作灯笼插到每一盏坏掉的路灯上,可是我做了一下午才做出这一个……”从他的眼神中,我看出他的不舍得。
我又看了看这制作并不漂亮的灯笼,愣住了。这竟是他亲手做的。我忙对他说:“你做的那么辛苦,哥哥怎么能要你的呢?”“可是,你要回家呀!”他说,“要不,我把灯笼插在楼下最靠近的路灯下吧。”他跑到前面,我看见了他的决心。他向那两米高的路灯爬着,可总是滑下来,灯笼的光摇摇晃晃,一闪一闪的。我也过去,问他:“要我帮你吗?哥哥够高。”“不行,我要做到。”他又试了几次,终于勉强地把灯笼挂好了。
霎时间,街道上变的光亮起来,这使我感到微微的温暖。他很累,却很开心地对我说:“哥哥,我回去了!”“路上小心呀,小弟弟!”我很感动他的行为。他的背影消失在余光下。回到家里,我便上床睡觉。一关上房间的灯,外面顿时就亮起来。我拉开窗帘,发现楼下正挂着两盏金灿灿的灯笼。我又微微笑了一下,睡了。
小雷锋的精神,我永不忘记。这就是我身边的小雷锋。
身边的雷锋作文 篇5
在我们身边,也有一些“活雷锋”,让我们去寻找吧!
打开镜头,把镜头转到胜采广场。那里有许多叔叔阿姨们帮老人理发,帮他们磨刀、磨剪子,还帮他们焊盆。理发的叔叔阿姨们干得十分仔细,用梳子和剪刀轻轻地给老人们理发,生怕不细心把老人的头发剪坏了。磨刀磨剪子的叔叔反反复复地磨着,想让老人们用得到和剪子快一点,再快一点。焊盆的叔叔干得十分认真,想把老人们的漏盆补得结实一点,再结实一点。
再把镜头转到教室里。张菁晗的妈妈仔细地把黑板粉刷一新;田昕子的妈妈拿来了净化空气的兰花和醋;董志远和李云柯的妈妈把教室打扫得一尘不染。在她们的劳动下,整个教室被整理得干干净净,井井有条。这就是我们身边的“雷锋”啊!
“学习雷锋,好榜样……”雷锋虽然去世了,可是雷锋精神永远活着。我们就是雷锋精神的继承人,让我们争做乐于助人、勤俭节俭的新时代的“活雷锋”!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zuowen/huatizuowen/renwuzuowen/202201/1634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