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话题作文 > 文化作文

重阳习俗的小学作文

admin 文化作文 2016-03-13 08:18:00 习俗作文

重阳习俗的小学作文1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重逢,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的风俗很多,有敬老、登高、吃重阳糕、赏菊并饮菊花酒等,首先我介绍敬老的风俗,这天,晚辈要给家中老人做可口的饭菜,分家另过的要给老人送礼品,出家的闺女要探望父母,祝福老人健康长寿,报答养育之恩。这天恰逢我爷爷的生日,每年这天,爸爸在饭店定好丰盛的饭菜,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共同祝福爷爷的生日,爷爷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民间有登高的风俗,故又称为登高节。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之意。

  赏菊并饮菊花酒,源于诗人陶渊明,后人效仿,才有重阳赏菊之俗,古代文人士大夫将赏菊和宴饮相结合,北宋以后,民间逐步流传。

重阳习俗的小学作文2

  重阳节的由来已久,你知道重阳节的习俗有哪些吗?

  重阳节是许多长辈的节日,对于家庭而言是对老人长寿安康的祝福,对于社会而言更是倡导敬老尊老的道德树立。主要有以下几个习俗:

  赏菊: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菊展躲在重阳举行。所以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

  登高: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放纸鹞: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

  吃重阳糕:重阳的饮食之风,除了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每个地方过重阳的方式都不一样,但是重要的是热闹。要是这个日子能回家陪陪爸妈,或是去旅游,享受一下农家乐,也是很温馨的一件事。

重阳习俗的小学作文3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习俗的小学作文4

  我想,每到农历初九的时候大家应该都要。上山去拜祭祖先,记得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可是,重阳节是怎么样来的呢?

  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一天晚上,一位村民晚上他睡着了,有一位仙人托梦给他,仙人说:“明天你们村里会有一场灾难,在村里的村民会很危险的,第二天,村民把神仙的话告诉了全村的人,有些一人相信,有一些人不相信,相信的人跟着他去上山,突然,山洪爆发了,在村里的人都被冲垮了,人们回来了,看见在村里的人们全死了。所以,为了记念重阳节那一天人们在农历初九那天,买一个小风车,拿着小风车一起登高。

  历史学家研究,原来,九月九日山上的果子熟了,人们都上山摘果子。所以,九月九日重阳节形成了一个登高风俗。

  其实,现代人也喜欢登高他们时不时也会去登高,因为他们为了身体健康还有现在大城市里的空气非常的不好。所以,不是重阳节人们也会去爬到山上去呼吸山上清新的空气。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zuowen/huatizuowen/wenhuazuowen/202201/2022623.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s://www.wuliandi.com/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