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话题作文 > 文化作文

民风作文

admin 文化作文 2021-12-21 08:18:00 民风作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推荐】民风作文(精选2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民风作文 篇1

  清明过后“三月三”,草长莺飞,柳绿花繁。溱水与洧水交汇的河边,一犁杏雨幽幽,三径桑云淡淡,万物萌动,春情勃发,春泥春草和桃花杏花混合在一起的新香蜜味愈发浓烈地氤氲在河的两岸。河水对面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消灾除邪的祓禊仪式,青年人在河边或是相互追逐,或是撩水嬉戏。这时一对少年男女踏着柔软的青草,各自手拿一棵兰花,心领神会地踱到河边,走到一起。女孩仰着头调皮地问男孩:你怎么不到那边会场上呢?男孩说去过了。女孩就说:再去一次嘛!如果先到溱水,然后再到洧水,那个场面又大又好玩呢!男孩同意了,还赠给她一束芍药花。然后拉起女孩的手,两人肩并肩说笑着向远处的花林深处走去……

  这一幕大约发生在2500多年前中国周朝的情景剧,让当时的采诗官记入《诗经·郑风·溱洧》篇中:“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士与女在“三月三”这春情盎然的时日里,趁万物复苏,在清澈的河水旁嬉戏,在踏青郊游中幽会,互赠定情信物。健康、大胆、奔放与自然的爱情从“三月三”的溱河与洧河边荡漾开去。后人很重视这首诗,认为这就是“三月三”中国情人节的生活情态。因为这首诗,让原本在河南新密市郑庄公墓附近汇合后流入双洎河的溱洧二水也赋予了新的意义,“溱洧”从此变为男女游乐之处或男女私情的代名词,而“洧外”、“洧津”两词也成了男女谈情结爱之处的专用语。

  “三月三”能成为中国情人节是有着古老传说、民间风情和官方提倡等诸多基础的。三月三原称上巳节,因是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而得名,也称元巳。由于每年的三月上巳都不固定,但又都在三月三日前后,为了好记,魏晋以后统一将上巳节定在三月初三,《晋书·礼制》则说:“汉仪,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于东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而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晋中朝公卿以下不至于庶人,皆禊洛水之侧。”根据这个节俗的内容,民间又将“三月三”称为三月节、三月会、情人节、定情节、女儿节、求子节、游春节等。

  据古老传说,上巳节这一天是伏羲、女娲交合造人的日子,直到今天在一些地方还有“三月三”祭祀伏羲女娲的习俗。这说明上巳节的产生最初当和人们祭祀神灵、祈求生育子嗣有关,因而这一天也是青年男女相互交往,谈情说爱和众人游乐的日子。并从三皇五帝以至禹汤,都承续古制将三月上巳这个习俗延续下来。周朝时虽然已在仪礼中严格规定了婚嫁六礼,但为了人口的繁育,仍规定了上巳会男女的仪礼内容,以此顺应天时节令,使适龄男女都能有家有室,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天,宫廷女巫主持祓禊大礼,周天子率后妃亲往祭祀,斋戒沐浴,祭祀人祖。由于天子的倡导和礼法的规定三月上巳成为一个盛大的节日,每年这一天,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庶民百姓,人们都穿上新缝制的春装,倾城邀约而出,或到江河之滨嬉戏沐浴,或到深山幽谷采摘兰草,或到郊野陌上宴饮行乐,认为这样可以祓除不祥。而未婚嫁的青年男女更是节日的主角,他们载歌载舞,自由寻找或约会情人。《周礼·地官·媒氏》中说:“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官方给了“三月三”情人节一个法定的地位。于是后来的“三月三”不仅就有了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等四十余人于兰亭集会,曲水流觞,欢饮之间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雅事,更有了杜甫《丽人行》诗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暧昧、香艳情景。有了崔护“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去年今日”之相思。从此,“令会男女”成为“三月三”节日中最核心、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让青年男女相会于野外水边,自由挑选意中人,谈情说爱,顺应了气候和人体生理发育的自然节令,也有利于人类的自身生产,繁衍后代。同时“有情人终成眷属”,更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文明进步。

  宋以后,对妇女特别是未婚女性和婚姻的禁锢日益严重,一般禁止女性与陌生男子接触说话,外出聚会找情郎这样的事更是难以想像。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三月三”自然就失去了存在的环境,到了近代,汉族地区“三月三”的活动渐渐消失,它的情人节功能也最终被人遗忘。只有西南少数民族如白、苗、瑶、黎、壮、畲等仍然保持了“三月三”这一节日风俗,每到这一天,阖族男女都会在白天全体盛装出动,举行歌会,对歌、抛绣球,狂欢终日。夜幕降临,河岸边燃起堆堆篝火,小伙子撑开花伞,姑娘们的银饰及贝壳饰物在火光下闪闪烁烁。男女青年饮酒对歌,跳舞狂欢至深夜。至到今天,这些少数民族都以“三月三”为“谈爱节”、“情人节”,或是“甜茶情人节”。在个别的汉族地区,“三月三”情人节的习俗也有保留。如河南等中国北方就有“三月三,吃鸡蛋;三月三,砍枣尖”的民谚。太行山下的姑娘有“三月三,桃花浴”的习俗。山东济南有“三月三,相亲千佛山”的活动。在扬州,至到今天仍有《请允许我三月三》的清曲传唱:“俏人儿,请允许我三月三在那酴醾架下等候……”这些说明,“三月三”做为中国最为古老的情人节的习俗,在我国仍有顽强的延续性和生命力。

  近些年,西方情人节在中国有越过越盛之势,因此,许多人呼吁中国人应当过自己的情人节,于是,七月七日的“七夕”被当成了中国的情人节,而忽略了“三月三”的存在。我想,中国人应当有自己的情人节,但不应是“七月七”,而应是“三月三”。

  首先,判断一个节日的性质,关键要看它的习俗内容。传统上七夕根本没有青年男女相聚欢会、谈情说爱的习俗,它是古代女子乞巧的日子,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等等,与爱情并无直接关系。

  其次,七夕更多地是与节气紧密相关,而与爱情无涉。当农历七月初七日黄昏“织女”升上头顶的时候,正值暑气渐消、秋凉乍起、妇女纺线做寒衣的时节,因此,这颗星就被称为“织女”。此时银河横贯夜空南北,织女星和牵牛星隔河相对,这一景象,触发了古人的想象,将其与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联系起来。我们不能因为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以及由这个故事引发的关于爱情的想象和创作,就想当然地把它当成是情人节。

  其三,“三月三”由上古伏羲和女娲神话演绎而来,情人游春幽会的习俗已形成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而“七月七”最早的记载是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两厢比较,“三月三”的习俗要比“七月七”早1000多年。

  其四,春天是爱情的日子,春天的爱情,协和万物,萌动青春。情人节只有在春天的时日里才会符合自然规律;七夕则是七月流火,阳气盛极而衰,更多的是秋日里凄切的闺怨,不是完全的爱情。

  其五,将原本两颗永远不能相会的牛郎、织女星意会为中国的情人节,更多地是给人一种凄苦的审美感觉,难怪在秦代占卜文献《日书》上就曾明确把牛郎、织女视为对婚姻不利。

  由此看来,做为情人节,“三月三”要比“七月七”悠久得多,典型得多,合理得多。将“三月三”做为中国的情人节,无论从节日文化内容来看,还是从现代中国人的心理认同感来看,都是既顺礼俗又符民情的一项举动。

  民风作文 篇2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满族就是这五十六朵花中鲜艳的一朵,满族的服饰也有着自己的特色。

  满族服饰是对我国现代服饰影响最为显著的少数民族服饰,至今及以其独有的魅力,成为大家喜爱的服饰。

  男子的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质乌拉。

  女子服饰多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制成。有的将旗袍上绣成一组图案,有的在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处镶上精致的花边。脚着白袜,穿着盆底绣花鞋,裤腿扎青、红、粉红等各色腿带。盘头翅,梳两把头或旗髻。她们的腰间或衣服上挂上荷包等。这样又给旗袍增添了一道色彩。

  当然,满族不仅有独特的旗袍,还有漂亮的头饰。旗头,满语称之为“答拉赤”它是满族妇人在一般礼仪或婚礼上佩戴的头饰。是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绒或青纱为面的扇形头饰。上面还绣图案,镶珠宝或插各种花朵。戴上这种饰品,再加上长长的旗装和高底旗鞋,使她们分外稳重、文雅。

  满族的服饰真是又漂亮又独特啊!

  民风作文 篇3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凉茶

  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就是身体的保险公司,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就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全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我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进去好几片陈皮去苦。

  广东迎春花市

  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就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广州种花为业,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早在五代南汉时代,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就有许多素馨花田,南汉王刘怅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的种花女。金桔象征“大吉大利”。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诚膜拜,飘逸肃穆,深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腊月初,市面上有从福建漳州运来的大批水仙头,人们买回后,精心培植,通过对水温和日照的调节来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团圆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开放,这情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俗语说,“花开富贵”,这正巧取了个好兆头。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所以家家必备。

  当然,广东还有好多民风民俗。比如:煲汤、舞狮、种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还有舞牛的……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它呢!

  民风作文 篇4

  可能大家对高山族不是很了解,因为我之前有去那边游玩过一次,所以对那边的民俗有点了解。

  高山族分为阿美、排湾、泰雅、布农、赛复、曹族和雅美、卑南、鲁凯、平埔等部分人,因而服饰各具特色。泰雅、赛夏及部分阿美人,不论男女都穿着麻布裁制的无袖胴衣。购农有长有短,长到膝头的叫"鲁靠斯",短到肚脐的叫"拉当"。以白衣为底的盛装上,还在胸背织有精巧的几何图形花纹。市农族和曹族男子多数用兽皮做外背心,胸前挂有方形斜折胸袋,既是装饰又很实用。排湾和阿美人则喜欢在衣服的袖、领、下摆镶上细条的衬色花边,腰部系半源裙,用黑布或鹿角做为头冠。高山族男女都喜欢赤足,爱佩戴各种多姿多彩的头饰、耳饰、手镯、脚环和项链等,排湾人的男子头冠比女子头冠更为复杂和美观。

  高山族的饮食以谷类和根茎类为主,一般以粟、稻、薯、芋为常吃食物,配以杂粮、野菜、猎物。山区以粟、旱稻为主粮、平原以水稻为主粮。平埔人还特产香米、喜食“百草膏”(鹿肠内草浆伴上盐即是)。昔日饮食皆蹲踞生食,现在饮食、烹饪、享用十分考究。高山族嗜烟酒、食嚼槟榔。

  高山族过去是依山傍水,巢居穴处,或辟竹编茅,架木为屋。现在住宅类型有木屋、竹屋、茅屋、板岩石屋、草顶地下房屋等,但十分讲究造型和实用相结合。大都呈长方形或四方形,有门无窗。

  高山族还有黥面、文身、凿齿、涅齿、穿耳、除毛、束腹等身体装饰习俗、身体装饰一般出于成年、美观、联姻、纪功、尊贵等目的。

  高山族的婚姻行一夫一妻制,禁止近亲结婚。男女大多自由恋爱结合,如泰雅人以吹口哨表示爱情,有的阿美妇女到男方家赠物表示相思。丧葬形式,泰雅人、布农人、曹人多行屋内葬,埋尸于死者床下。排湾人、雅美人行野外墓葬,阿美人将死者埋葬在屋前后空地,对恶死者,一律就地埋葬。

  高山族在古代以裸为美。仅以幅布遮阴,毛皮围腰。但接触汉文化以后,逐步形成男穿长衫女着裙,讲究服饰美。衣服除兽皮、树皮外,多用自织麻布并加彩纹装饰。男子衣饰类型,北部常见无袖胴衣、披衣、胸衣、腰带;中部常见鹿皮背心、胸袋、腰袋、胸衣、黑布裙;南部常见对襟长袖上衣、腰裙、套裤、黑头巾等。女子衣饰类型包括短衣长裙和长衣短裳。雅美人服饰简单,男子以丁字布遮下身,上穿背心;女子通常上穿背心,下着筒裙,冬天以方布裹身。

  高山族的民俗还有很多,比如排湾人的婚礼,跑步迎新娘,在这就不一一跟大家说了。

  民风作文 篇5

  大家一定知道,每个国家在迎接新年时都有自己的传统民俗,而中国作为礼仪之邦、文明古国,在这方面的内容更为丰富。下面,就让我给你们介绍一下过年时最常见的几种习俗吧!

  在过年时,人们往往都会在自家的门上贴上写着吉利词句的春联,在窗上贴上鲜红的窗花和倒写的福字,以此来辞旧迎新。其实它们的来历还都从一个古老的神话说起呢!传说在过年时,有一种怪物会出来为祸人间,但它惧怕红色,于是人们就想出了贴对联、剪窗花等红色装饰来驱赶年怪、确保平安。同时,人们希望来年更幸福,于是就把好听的话语写在对联上,讨个吉利。

  在除夕夜里,大家一定会聚在一起吃一年一度的团圆饭。这顿饭最受人们重视,平时不管大家相隔多远,也会尽量赶回来和家人团聚。年夜饭不仅最为丰富,也是一大家子人欢聚在一起的时候,一边吃饭、一边谈话,互敬互爱、其乐融融。

  当然,大家最熟悉的习俗就是拜年了。春节期间,大家都忙着走亲访友、彼此送上一份浓浓的新年祝福。当晚辈恭敬诚恳地给长辈作揖拜年时,往往能领到一份装着压岁钱的红包,那代表这长辈对晚辈的希望。

  虽然上面只介绍了几种习俗,但过年的传统还有很多很多。我们的民族文化是多么的富饶啊,这正是我国的特色。中国的过年,不但隆重,而且包含着亲人之间浓厚的情意。

  民风作文 篇6

  坐了一天的火车,终于从杭州到了南昌,开始了我们的江西之旅。先介绍一下我的小伙伴吧,最小的是李炯延,才上二年级;与我年纪差不多的是李筝,只比我小几个月;还有王笑飞,说到王笑飞,他可是大有来头,这不,最近考上了杭州外国语学校,妈妈还让我去请教一下呢;还有一位“大朋友”,叫王腾飞,已经考上了大学,还是重点大学呢!

  一到南昌,我们放好行李,吃完中饭,就“飞奔”到了“腾王阁”。才到了一会,我、王笑飞,王腾飞,就冲了上去。你可能很奇怪,我们干嘛要这么急,告诉你吧,我们要比赛谁看得既仔细又快,胜出的人可获得晚上打扑克的名额。

  第一层到了,其实是一个半地下的展厅,里面有许多古代的文物,有官服、官帽、兵器……最有趣的要数那一双双绣花鞋了,那可真是小得不得了,连一个婴儿的脚都穿不进去,我这下,可算是见到了裹脚的威力了。

  如果要我用一个字来形容二楼,那就是“小”。不是楼房小,而是物品小,告诉你,二楼全部都是微雕,那微雕可真是精细,一块指甲般大小的石头,能刻上长长的一篇文章,得拿显微镜看才能看清。

  三楼没有展厅,不过可以到阳台上去看江景。

  四楼是些姓氏文化,值得一提的是五楼,五楼有一个高倍望远镜,可以把江边的风景看得清清楚楚。我一看,江边真是好风光,八一大桥与南昌大桥横跨在赣江上,远处是秋水广场,与腾王阁遥遥相对,衬出了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再远处还可以看到一个摩天轮,据说是全亚洲最高的。此时王笑飞突发其想,编了首打油诗:“今天星期六,我去腾王阁,爬了几层楼,热得大汗流。”笑得我们前仰后翻。

  要是你去腾王阁,六楼是个休息的好去处。要是运气好,就能欣赏到歌舞表演,非常好看。就算运气差,也能坐在长椅上聊天吹空调,多好呀!

  腾王阁还不错吧!

  民风作文 篇7

  今天,我们畲族将举行四年才一次的隆重庆典活动。

  在祖厝里,有许多摆桌:有生猪、生羊、鸡鸭、兔子,还有许多用黏土制作成神仙模型,还有酒,衬托着五彩缤纷的彩灯,还有红龟。有一只红色的大乌龟,背上背着几只小乌龟,它可不是一种动物,而是里面包豆沙的乌龟型的甜食,猪和羊的嘴巴里都咬着一颗橙或苹果。

  晚上十点左右,最引人注目的“烧龙船”准备开始了,这是一艘很大的木头船,经过装饰,就像一艘正在风平浪静的湖上行驶的船。

  路上的鞭炮声震耳欲聋,天上的烟花很美,散开的烟就像一只张牙舞爪的大章鱼,跟其它的烟融为一体。

  到了沙滩,举龙船的人把龙船从推车上举下来,不时的喊“一二三!”他们缓缓移动,终于把龙船抬到了沙滩。

  有些人拿了一大堆的“寿金纸”堆起来,就像一座小山,有一根像柱子长的大香,我们这里的人都做成剑的样子,大约有二人半的高度。

  开始烧船了,在烈焰下,我的脸热得要命,“寿金纸”在空中飘来飘去,果然是壮观又名不虚传在庆典。

  龙船在皎皎的月光下继续燃烧。

  我不会忘记这个热闹的日子——农历十月十八日。

  民风作文 篇8

  元宵节,俗称“月半”,因在农历正月十五而得名,从腊月二十四(小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之中就叫年。

  元宵节,当然要吃元宵。一大早,我便第一个起床,因为我说我要自己煮元宵。我打开冰箱,找到了事先准备好的元宵,开始煮元宵啦!把水烧到沸腾,发出“吐嘟嘟”的响声,好像在示意我要将元宵倒进去。将元宵倒进去后,水立刻不沸腾了,大概是水“吃饱了”元宵,不再饥饿了。不一会儿,元宵便个个都浮了起来,这是熟了的象征,可是还不能盛在碗里,要等一会。等到水呈乳白色的时候,这便可以了。再撒上一撮芝麻,更加香欲扑鼻,让人“口水一流三千尺”,吃上一口元宵,令人回味无穷。

  元宵节,除了吃元宵,还有一件重要的,便是与春节,清明节一样要祭祖,乞求一年有个好收成。在祭祖过程中,烧纸钱是必不可少的。现钱,早已准备好了,我一看:哇!都是百亿千亿,还有万亿。“我想,祖宗那的钱也太不值钱了吧?”

  祭完祖之后,一家人照例要吃上一顿饭,但这一顿,必须要在家中吃,不能去下馆子。这一顿,必定要与年饭一样丰盛,也必须有鱼。

  这就是我家的元宵。

  民风作文 篇9

  23日是小年,拉开了过年的序幕。24日,我们拿着扫帚,拖把,抹布,准备大扫除,这一天可把我们累坏了。

  等到贴对联时,我站在椅子上,用胶布把对联贴工整,再把一个大大的爱字斜着贴在门上,红红的对联,就像给门贴上了红衣裳。

  除夕晚上12点钟,春节联欢晚会结束了,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新年终于开始了。新年第一天,我们就回老家探望爷爷奶奶,还领了压岁钱,祝贺我们永远像小孩子一样的年轻。

  俗话说,过年要吃饺子,负责会冻坏耳朵。这是古代医师发明的,要我说饺子一点都不好吃,所以我一点都没吃。

  等到元宵节,也就是新年的最后一天,我们一家六口坐在一起吃元宵,元宵就是汤圆,吃了汤圆,祝贺我们一家团团圆圆。

  待天明,新年就这样擦肩而过,上学的时光即将又重返生活。

  民风作文 篇10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这天人们总坐在月亮下,赏月光,吃月饼。这不,我们一家也不例外。

  妈妈告诉我:“每年农历8月15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此中秋也称仲秋。因为秋季天高气爽,八月十五的月亮看起来总是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被叫做‘月夕’。”

  中秋节的晚上,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相传,那天晚上如果你仔细看月亮,就会发现圆月上有黑色影子,那就是广寒宫里的嫦娥,吴刚,玉兔和桂花树,在忙着飘散花香,分发月饼,和人间一起过节呢。

  虽然说“月到中秋分外美”。可今天的月亮似乎周身绕着一抹叫”思念”的愁云。这令我想起了远在他乡的爷爷奶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阳圆缺,此事古难全。”大概就是我此时的心情吧,不知他们现在是否也望着月亮,思念着远方的我们呢?

  月亮似乎读懂我了的心思,那抹愁云渐渐飘散,这一刻的月亮显得特别亮,就像一只雪球高悬天空。皎洁的月光像水似的泻向大地,几朵灰白色、轻纱的云在她身旁不远处飘动,宛若仙女舞动纱巾翩翩起舞。我的周围被月光照得雪亮,月光透过斑驳的树梢丝丝缕缕地挂了下来,在地面上涂上了一层碎银。月光照着树木下斑驳的黑影,婀娜多姿柳树的倩影,别提有多美。

  月光洒满了我的衣服,温暖着我的心。我总觉得太阳的温暖过于热烈奔放;星光又孤独了些;只有这温柔恬静的月光,才能这般恰到好处。

  我凝望着月儿,嘴里嚼着月饼,听着妈妈讲着月亮的传说,我又想起了在他乡的爷爷奶奶,直到很晚……

  民风作文 篇11

  傣族在普洱全区均有分布,以景谷、孟连、澜沧、江城、宁洱、墨江、普洱居多。景谷、孟连的为傣那支系,澜沧芒景、芒那的为傣绷支系,江城土卡河的为傣社毫支系。景谷傣族多住平房,土木结构,以茅草或瓦覆盖,进门为中厅,设煮饭、烹茶、取暖用的火塘,支有铁三脚架,厅中铺床,供待客用,中厅左右两厢小房为主人寝室。房屋结构有落地式和干栏式两种,干栏式的掌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堆放柴禾和生产工具。干栏式房屋冬暖夏凉,以竹木为建筑材料,以杂木为主,多用红毛树、锥栗树、黑荆树当柱,以竹片或木片做椽。房顶盖草排或板瓦不等,房屋分上下两层,上层用木板或竹笆围墙,楼后搭有晒台,孟连、澜沧、江城整董等地傣族居住干栏式屋。江城土卡河傣社毫支系人居住落地式鸡罩笼房。

  景谷傣族的服饰,男子头缠白头巾,节日期间爱戴毡帽、身穿白布对襟衣,宽裆子。妇女穿统裙、上衣为宽袖敞领,领口上衬白布。多数人喜欢白、蓝、黑三色,老年多穿深色,少女喜穿浅色。老幼均喜戴银耳环、玉手镯男子有纹身习俗,从四肢到胸部、背部都可纹,纹身图案较多,有动物形态、花卉图案,更多的则是刺些祈愿祝福之类的傣文,或是佛经中一些有影响的名言。傣绷人服饰,妇女喜爱紧身短上衣,深色长统裙,系银扣腰带,耳坠小巧的银耳环,喜欢白包头,多数用自纺自织的横幅红花条纹包头。新中国建立初期,也有以此花纹布为裙的,故被他族称为“花腰傣”。傣绷男子服饰趋于汉化。老年人穿大摆裆土布裤子,对襟土布上衣,戴毡帽或包白布包头。妇女留长发,不编辫子,只是挽结在后脑上插上银发针,然后用花包头盖上,傣绷人普遍喜欢黑色服装。傣社毫男子不纹身,不镶牙,已流行时装,妇女上身穿紧身白布衣服,两襟对开,钉有12对银质双纽扣,下身穿青色统裙,坠耳环、头包头巾。

  傣族青年谈情说爱称为“另卜少”、意为串姑娘。有邀伴进行的,有单独进行的,相爱后要互相送信物如花边带子、耳环、首饰等。结婚无须双方父母同意,但须按婚俗完成各项聘礼,方许成婚,婚龄一般在20岁以后。结婚聘礼较多,景谷江东傣族婚前下聘,男家须给女方家长酒2壶、肉5斤、面条4把、红糖20余斤,柴1500斤,吃奶钱100元。此外要送给媒人猪头一个、枕头一个,鞋子一双,还要送给头人若干斤米和肉。婚后回门要给女家2元4角钱,一丈布。傣绷人的婚姻较自由,只要双方相爱,即可告诉父母请媒提亲,用钱做聘礼,数量多少根据各自财力而定。由于受婚配条件限制、傣绷人普遍为近亲结婚,没有同姓不婚的限定,婚礼较简单,穷困的备办些芭蕉、甘蔗等果品和烟酒,请亲友来祝贺举行仪式即可,富裕家杀猪请客吃饭,不搭棚不抬轿,也不吹拉弹唱,举行婚礼时由长者拴魂线,教以做人的道理,祝福贺喜,夫从妻居较为普通,从居多少年,由双方商量决定。

  景谷傣族行火葬和土葬,正常死亡行土葬。非正常死亡要火化。死人后要请佛爷念经超度亡灵,主人家备办佳肴殿给佛爷和尚,要杀猪牛井招待亲友和帮忙的人。超度亡灵后把尸体抬到林里埋葬,头朝东,脚朝西,用白布裹尸后用木板或竹笆出殡,葬后不垒坟,不立碑,后人也不扫墓。年节日到佛寺赕佛、滴水,由佛爷念《滴水经》,把后人献给的祭物献给亡灵。有名望和僧侣等级高的佛爷和尚死后要竖碑,形如佛塔,从“撒迪”级起,地位越高碑塔级越多,碑上刻花卉图案,无文字。傣绷人死后,要请佛爷和尚念经超度,家人为死者做功德,然后用木板做棺材埋葬。正常死亡行土葬,非正常死亡行火葬。傣社毫人死后行土葬;殡殓用棺,垒坟为志,但无碑文,仅用石块围圆。成年人死后,要杀一头水牛、一头黄牛作祭品,出殡要请哈尼族“嫫庇”推算选择。

  民风作文 篇12

  侗族最古老的盛装上衣是侗族辛地衣,用于牯藏节或芦笙节,亦称芦笙衣。上衣为左衽长袖式,下为草条式帘裙,饰有白羽。盘蛇纹与游蛇纹图案绣在深色布面上,既华丽又神秘。其“连环锁丝绣”技艺精湛,历史悠久。

  北侗最华丽的服饰是镇远县报京地区的姑娘服饰,头上系一银花环,发髻上,插满放射状的银花,后脑吊一组银花。上衣右衽无领,长及膝上一、二寸,衣领四周镶深色坎肩,衣袖镶深色花缎,胸前系一齐衣长的围腰,围腰配有色彩艳丽,绣工精美的刺绣纹样。戴银耳环。银项圈两三只,胸挂大银牌,戴银手镯,穿长裤,衣裤同色同料,裤脚镶有五寸宽的深色花边。脚穿绣花翘尖鞋。

  南侗最典型的妇女夏装:从江贯洞地区的妇女夏装,头上挽髻,略偏于左侧,髻旁饰有鲜花或银花。戴耳环,环下吊有三四颗亮珠。上衣白色,为自织的侗布。胸前开襟,相距三寸,敞胸,衣内系一菱形围腰、青色,围腰上方衣领处,饰有对称的三角形挑花纹,图案多为蝴蝶的变形。围腰上端有两条线带,垂于背后,系在一个呈双圆形∽的银垂饰上,既是围腰的组成部分,又是背上的重要装饰,有的是呈多面球体的银背砣。衣袖细小,袖口有花边。上衣长及大腿中部,两旁开叉五寸,显得修长飘逸,下穿青色百褶裙,长及膝盖处。小腿上着青布绑腿,脚穿草鞋或布鞋。整套服饰优美、简洁。行走时,长衣袅娜,短裙摆动,不仅充分展示了女性的形体,更显现出侗族姑娘独特而动人的风韵,无不与服饰的选料、款式、色调,做工丝丝入扣,天趣自然,使人倾倒。

  最典型的侗族男子服饰:黎平县黄岗地区的青年服饰,头包花格帕,为蓝、青、白色自织侗布,包法呈左右向上交叉状,包头较大。上衣为紫色闪光的特制侗布,款式独特。上衣无领,开襟从领口正中横向右侧二寸处,又直下至腰部,再向左横至正中,再直下到下摆。衣扣分圆银珠和蚕形布扣两种,六对,每对为双排扣。上衣短小贴身,衣袖紧贴手臂,腰系布带,显得紧扎壮实。穿长便裤,裤脚宽大。脚穿青布鞋或草鞋。戴银手镯,有的将精致的银烟盒吊于上衣摆右侧。衣裤上紧下松,大有粗犷阳刚的男性美。

  民风作文 篇13

  在绍兴,一跨入农历十二月,人们就忙着准备过年。

  腊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上天,供奉一种富有粘性的糖,借此粘住灶神的牙齿,使他没法向玉皇大帝陈说人们的过失。送灶神之后,除夕之前,每户人家总要选择一个祝福的吉日,这是每家一年之中最为隆重的大祭典。所祭的神像绍兴人叫作祝福菩萨、大菩萨,据说是宋代的皇帝。祭神像的“五牲福礼”(噢,抱歉,忘了说了,五牲福礼就是考究的鹅及牛肉或羊肉)煮好后,盛放在木制的朱漆大盘里,其摆法都有一定的规矩。祝福时桌子是照桌面的木纹横摆的,祭祖时则改为直摆;祝福时祭扫者朝外行礼,祭祖时则朝内跪拜。祭祖后,便用煮福礼的汁汤烧年糕或面吃。

  绍兴过年最大的特色要数社戏了。“稽山鉴水社戏热”,绍兴人自古有看社戏的习惯。每逢庙会和大年,社戏成为水乡绍兴最“露脸”的演出。戏台搭在湖中央,戏台前的湖面上挤满了小划船、出畈船、乌蓬船。随着“锵锵”的锣声,社戏开始了,所有人都伸长了脖子,宛如鲁迅笔下的绍兴风情图。社戏深深地植根于绍兴人的心中,“水乡观戏”成为绍兴人一道必不可少的新春“大餐”。

  说完过节,那我就为大家来介绍我们绍兴的特色——黄酒。

  绍兴人生活在酒香飘逸的古城,他们的个性,早已与绍兴黄酒融为一体:外柔内刚,厚积薄发。绍兴的黄酒是全国有名誉的,它如果适量的喝能舒筋活血,增强身体。所以它也是国家的一种宴酒。

  在许多人眼中,绍兴酒是极富内涵的。绍兴酒入口温和,酒精度仅16度左右,须慢慢品尝才能品出其醇厚的滋味;但绍兴酒又是刚烈坚韧的,后劲十足,能壮胆添力,振奋精神。这种温柔与强劲的统一,精细与奋进的统一,正是绍兴人性格和气质的主要特点,也是绍兴酒影响于人的性格和气质的最集中表现。

  酒习俗是乡情风俗的载体。绍兴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其风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酒俗即是其中之一。

  在形形色色的酒俗中,有一些特别具有酒乡色彩。像“剃头酒”,“得周酒”,“寿酒”,“白事酒”,“忌日酒”,“清明酒”等等,他们都用在各种酒席中。

  绍兴酒之所以为众人所喜爱和推崇,不仅因为绍兴酒有其优越的传统酿技和独特的风格,还有其超越其他许多酒类的营养和药补价值。

  怎么样,绍兴是不是很特别啊!

  民风作文 篇14

  在我美丽的家乡上海,就有许多不同的民风民俗。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除夕夜,合家同堂,摆酒聚餐,或邀至好友亲朋同食,开怀畅饮,称“分岁酒”。因为除夕是新旧年交替的分界线,吃分岁酒,意即新旧岁由此夜而分。因此,这餐饭不论贫富,都要尽量办得丰盛些。温州人很讲究吃“分岁酒”,又称“年夜饭”。吃时最讲究吉祥。一般席上用十只朱砂高脚红碗,盛着十样冷菜,叫“十全”。其中除鸡、肉外,要有落花生(谓结子)、柑桔(谓大吉)、鲤鱼(谓跳龙门)、豆腐(谓家门清洁)等,而且每碗必须要有一块切成薄片的圆形的红萝卜头盖在顶端,以示讨彩。此外,中间上的大菜中,决不能少了“芋”和“鱼”。温州方言,芋的谐音为“余”和“裕”,意思是说,吃了芋头,会使人明年家庭收支有余,逐步富裕。吃鱼,也是象征“年年有余”之意。席上第一个菜一定要是年糕,表示“年年高”(现在也有用“面条”,表示“长寿”),而最后一道菜必是“八宝饭”,象征“发财进宝”。

  大年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洪亮清脆,最为吉祥。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纸花满地,灿如云锦,行程了满堂瑞色,喜气洋洋。

  每年除夕入夜,家家户户也要放鞭炮,这叫“打关门炮”。

  拜年的纸蓬包

  按旧习,温州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到一般亲戚家里去,都要带礼品。50年代以前,礼品比较简单,大都是桂圆、荔枝、红枣、元枣、红糖、柿饼等,用特种草纸包上,上面封有红纸(有的印有祝贺新年的花边字样),故称“纸蓬包”,又名“高包”、“红包”。没包装礼品半斤左右,需要送多少包,则根据所走的亲戚情况所定,旧时的南货店,每逢春节,买红包的人特多。

  从十二月二十起,没晚9时后,店员们就忙着包红包到深夜,每人还能吃上一碗芥菜炒年糕当夜餐。生意好的话,要包到元宵节之后。有的店在一个红包内只装二十多个红枣。说来可笑,经过东家送西家,西家再送南家,最后,包破了,包中红枣被孩子们挖个洞摸着吃了,有时只剩一个,还在送来送去。

  民风民俗,是每个民族的特色,也是每个民族的代表,民风民俗,代表着这个民族的文化,也是这个民族的独特之处。

  民风作文 篇15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抱着这个信念,一日千里,踏上了云南的土地,领略旖旎的“大理国”风光,旅行社可能是为了生意吧,让我们必须选了少数民族歌舞和白族三道茶。没办法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尽到了白族民居,听着他们未加修饰的原生态的歌声,以及风趣快乐充满异域风情的舞蹈,欢快的展示了白族婚礼的风俗和礼仪。当中为我们上了免费的“白茶”,对于免费的东西我可是来者不拒哦!身着少数民族服装的帅哥、美女端着大大的茶盘,顶上摆满了白瓷茶碗,这是白教第一道茶,名曰“苦茶”。我心里暗暗得想:哎,能有多苦啊!举起茶杯,足足地饮了一大口,霎时满嘴的苦涩让我猝不及防,我的五官拧到一块,忍不住“啊”了一声,真苦啊……紧接着帅哥、美女们又送上了第二道茶,“甜茶”。我最喜欢甜的东西了,正好冲冲我嘴里的苦味,这次我又是一饮而尽。哇,太甜了,甜得发腻,甜得糇嗓子。失望的我暗暗地盼望着第三道茶,“回味茶”。这次我可长记性了,微微的品了一小口,结果是有的苦,有点甜,还有点儿麻,真是五味杂陈聚在其中。哎呀,这是什么破茶啊,不是说白族人很热情吗,难道就这样待客吗?

  带着点小小的不悦,返回大巴,导游为我们讲起了白家三道茶的意义。

  苦茶是代表着:面对困境时,我们唯有学会忍耐并让岁月侵透在苦涩之中,才能慢慢品出茶的清香,体会出生活的原汁原味,从而对人生有个深刻的认识。

  甜茶是代表着:经过困境的煎熬,经过岁月的浸泡,奋斗时埋下的种子终于发芽、成长、最后硕果累累。这是对勤劳的肯定,这是付出的回报。当我们在鸟语花香里、明月清辉下品尝甜美果实之时,我们又怎能不感到的生活的快意?

  至于回味茶吗,因集中了甜、苦、辣等味,又称回味茶,代表的是人生的淡境。一个人的一生,要经历的事太多太多,有高低,有曲折,有平坦,有甘苦,也有诸如名利、权势、富贵荣华等等的诱惑。要做到“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需要淡泊的心胸和恢弘的气度。如果一味沉湎于成功或失败之中,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太过执着,就会作茧自缚,陷入生活的泥潭不能自拔,丧失了许多人生乐趣。所以,这道茶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我们不妨看得轻些淡些,不要让生命承受那些完全可以抛弃的重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人生境界。

  这些道理对于只有14年人生经历的我来说,有些懵懵懂懂,但是我也体会出了人生的道路上必须有付出,有流泪、有痛苦,才会有惊喜、有成功、有收获。只要认真付出了,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过程,我们体会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这样才能丰富了自己的人生。

  这可能就是百家三道茶的意义吧!

  民风作文 篇16

  一天,我在电脑上看到了一个有关于年的传说。

  传说中国古时侯有一个叫作“年”的怪兽,它十分凶猛异常,年”兽每到除夕,都来村里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乡亲们像往年都忙着收拾东西准备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赶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他还是上山躲避的好,但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爆竹声,“年”兽混身发抖,再也不敢向前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落荒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搞得热热闹闹的。这风俗越传越广,就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现在,春节是我国人民的佳节,它象征着团结、兴旺,人们对新的一年寄托着希望。

  世界上真的有“年”兽吗?如果有,它又在哪里呢……反正,我们只要相信科学,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民风作文 篇17

  老家那边有一个习俗,就是除夕夜垒旺火。垒旺火是什么呢?就是……其实呀,我也不太明白,还是看看爷爷和爸爸怎么弄吧。

  首先,爷爷搬来几块大砖块,围成一个圈,接着,抓了一把枯草铺在圈里。我想:这枯草肯定是用来当燃料,用来点火的吧。正想着,又看见爸爸从后院搬来几块又大又平整的炭块。咦,这是要干什么呢?我赶紧睁大眼睛仔细看,只见爷爷和爸爸把炭块横放在转上,也围成一个圆圈,就这样一层一层往上垒,垒到高约一米时,他们停了下来。我疑惑的想:难道这样就垒完了?哈!原来不是,爷爷拿起斧子,劈了几根柴,放进了炭块堆得圆心里,把圆心填满后继续垒炭块,不过是越向上圆心越小,最后,用一块炭堵住圆心,便成了塔状,比我还高。我围着旺火转了几圈,又发现一个细节,那就是在旺火的最顶端压着一张红纸条上面写着什么呢?我瞧了半天,才看清楚“旺气冲天”这四个金灿灿的小字。

  这时,爸爸走了过来,说:“你一定很想知道旺火的来历吧?”“嗯,对呀,爸爸,你快给我讲讲吧!”“好吧。旺火呀,传说是人们当年对付一种叫‘年’的怪兽时所用的,因为这种怪兽最怕火和鞭炮声,人们为了驱赶‘年’,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每逢春节它来的时候,就放鞭炮、垒旺火,‘年’看见了,便再也不敢来了,于是这个习俗就流传了下来,直到今天。”“哦,原来如此。爸爸,那垒旺火又有什么意义呢?”我刨根究底的问。“你看见旺火上压的纸条了吧,垒旺火就是图个吉利,想旺气冲天,旺火垒得越高就说明主人的期望越高。”爸爸像个小老师,认真的给我讲着。

  “哦,明白了。”怪不得要挂张红纸条呀!爸爸给我上的这一课,让我了解了旺火的来历、意义,让我对民间的民俗有了更多的认识,真是一举两的呀!

  民风作文 篇18

  一个神话能流传下来,是因为它有一个好的故事内核;一个美好的故事,能演绎出一曲千古神话,比如农历三月三洪洞的“接姑姑”活动就是这样……

  一条弯弯曲曲的汾河,顺着山势穿过洪洞,在低窄的谷底,分割出河东、河西两块高地。河东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住着娥皇、女英两位少女。两位少女的父亲叫尧,当时已八十多岁,白胡子老长,是当时的天子。但天子也有不如意的事,这就是自己六十多岁才生出的两个宝贝女儿渐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尧经过仔细甄别“档案”,决定对一个叫做舜的青年进行考察。

  舜在河西头住着。河西山丘相连、地脊民穷,舜自然是个穷后生。因为生母早逝,家里除了小妹,人人都不喜欢他,特别是他的后母和弟弟象,总想谋害他、独吞家产。他却毫无怨言,以仁爱之心感化家人。以德治天下的尧了解了这些情况后,不由对身边的人感叹道:以仁报毒,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于是决定把两个女儿都嫁给舜。

  在历山上种地的舜,听到这个消息后,当然高兴的不得了。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尧这个老头太古板,信奉的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个道理,虽然让他白捡了两个美女,却不给女儿一点陪嫁,就打发女儿去了他家,更不用说给他个一官半职了;而是让他继续在历山上面朝黄土背朝天。舜心里并没有什么不乐意,还是带着两个漂亮的妻子在历山继续过种地的苦日子。但让他更没想到的是,娥皇、女英两位妻子,虽然出生于皇家,高贵无比,却并不高傲,除了在妻子名分上也不免俗的争过大、小外,还是贤慧的很,两人一过门,就脱掉皇家冠服、换上农家布衣,二话没说,就和他一道下地干活、操持家务了,更了不起的是,她们还关心民间疾苦,平时平易近人,急时扶危济困,几年过去后,两人脸晒黑了、手变粗了,和一般农家妇女没什么两样了,此时的舜,在两位妻子的帮助下,把他“承包”的历山治理的井井有条,已成了河西当地冒尖的富裕户、模范户。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舜和两位妻子致富后不忘乡亲,经常帮助周围百姓,就连当时死活看不上舜的家里人也和他们搞好了关系,使舜的声望直线上升,河东的人都愿意迁移到河西居住,这时候尧看时机到了,于是就名正言顺地提拔舜为接班人,还把他扶上马,又送了一程……

  而河东、河西的百姓,不仅为他们当地出了两个天子而自豪,更为娥皇、女英两女下嫁的贤慧所感动,故以其后辈自豪,争相敬奉。鉴于尧籍羊獬,舜籍历山,自尧女嫁舜以后,两地便结成了联姻亲眷。历山人称舜为爷爷,称娥皇、女英为娘娘。羊獬人称舜为姑父,称娥皇、女英为姑母。河东、河西两边以亲戚形式走动,于是洪洞后世就有了三月三接姑姑的民俗,一直流传至今……

  民风作文 篇19

  按照山西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作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时,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还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小孩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争取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技能。

  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作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合。在城隍庙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在旧社会里,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玲,到时候就叮叮的响。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腊月和正月,在农村社会里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而猪牛羊等也正长成,所以大家要杀猪宰羊,酬劳一年的辛苦。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社会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民风作文 篇20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不论身处哪里,不论事物的大小,一份做人的道理,一份做人的规矩,永远会跟随你的步伐。

  从小的时候,我就听着爷爷奶奶给我讲他们那时的故事,什么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啊,抗美援朝的。因为太爷爷是当兵的,所以爷爷从十一、二岁就开始干农活了,它经常说:“不好好读书,你就给我去赶牛”。而我也总是不理睬他。我记得有一次,别人家的牛把我家田里的'稻子给吃了一大块,事后,牛主人来赔钱,爷爷笑了笑说:“多大点事,乡里乡亲的,以后注意点就行了”。那时,我不解的问:“为什么啊?稻子长了这么久,吃掉了多可惜啊”。爷爷冲着我笑了笑,拍了拍衣服上的灰,说:“孩子啊,稻子吃掉了还可以再长,友情没了可就不容易回来了啊!你要记住这些做人的道理啊!”。

  在我的印象中,爸爸教育我总是很严厉的。有一次,我撒谎要钱去买了零食,纸包不住火,终于,有天被爸爸知道了,他要我跪下,不知从哪里找来一张大白纸,写上了“诚实、善良、尊重、认真”八个大字,他说:“以后你给我记住了,这八个字,将来会伴你一生,就看你能抓住它们不,当有一天,你真正理解并做到时,你的人生大门已敞开一半了”。

  那时的我并不理解这么多,只知道以后不撒谎就行了,而如今,或许那天我就懂了。

  一个国家的好坏,跟这个国家的人民品质有直接关联,如果每个人都想着为国争光,并付诸行动,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兴旺,发达。

  身处今天,一个崭新的中国呈现在人们眼前,它在经历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这五代领导人的不懈努力下,一步一个脚印,朝着世界前沿迈去。

  在今天,习近平主席正带领着我们走上另一个阶段,所以,我希望中国人民能够行动起来,为国争光,为子孙做榜样,让一个全新的中国面现世界的舞台。

  民风作文 篇21

  我的家乡有很多的风俗,每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其实在这些节日里我最喜欢的还是过春节。

  在我的家乡,春节是一年中最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为它是新的一年中的开始,所以春节我们就会办的很热闹。一般春节的前几天我们一家人就会老家,然后,再去买一些过年用的东西。

  我们一家共有十几口人,所以干起活来很快,也很热闹,一点也不感觉累。还不到一天的功夫,我们就把所有的是都安排妥当了。第二天,我们几个小孩一起去街上买烟花,我们逛了一天买了很多的烟花。距离过年还有两天,我们总觉得时间过的太慢。终于,打了大年三十,我们都怀着激动的心情,包起了饺子,有好多种口味的。我奶奶包的饺子是最好吃的。到了傍晚该下饺子了,但是小饺子之前要先放鞭炮,这是我们老家的风俗。一会饺子熟了我们就开吃了,我们吃这自己亲手包的饺子真香。到了晚上我们全家人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开开心心的。

  到了大年初一早晨就会起得很早,四、五点就得起床,然后还得吃饺子,吃完饺子就去拜年了。我们挨家挨户的去拜年,当然我们也可以拿到压岁钱。不知不觉中一上午就过去,在中午我们一家人还要在一起吃一个团圆饭。大家在一起很开心,难的在一起一次。新的一年我们都该更加努力的做好自己的事。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春节。

  民风作文 篇22

  春节的民俗民风有很多:挂灯笼,守岁,放鞭炮等等当然这是很常见的家家都会做,我家也不例外。

  在过年中当然少不了放鞭炮,既然要放鞭炮,当然要清楚放鞭炮的由来了——传说在除夕夜里有一只魔兽叫“年”。它一去哪里哪里就会变成废墟,并吞食牲畜,伤害人类。那年兽长期生活在海中只有除夕的时候才会上岸,因此每到除夕,人们都会跑到深山中。但是一年的除夕年兽又来了大家便慌慌张张的跑向深山却有一位老人独自在家中。当年兽来临的时候,突然一声炸响,年兽便不敢向前了。老人开了门,自己身穿红色的衣服哈哈大笑起来,结果年兽就被赶走了,那位老人留下了三件驱赶年兽的法宝鞭炮就是其中的一件。到现在人们一直都再用这一种方法。

  知道了放鞭炮的由来,现在也了解一下鞭炮的品种了吧!现在的鞭炮的品种有很多有:“金雕”,“黑豹”,“大熊猫”,“小陀螺”,“冲天炮”,“轰天雷”等等。

  虽然放鞭炮是一种很有意思的事,但是玩一种东西也要有一个度不然就会适得其反,鞭炮爆炸产生的有气体,对环境有害造成空气污染。这样你一个人玩的开心而让大家呼吸的空气不再清新好吗?所以玩鞭炮一定要有一个度。

  放鞭炮是可以的但不可以不限制的放鞭炮。

  民风作文 篇23

  我在电视上看到了鄂伦春族人的“仙人柱”,感觉很好奇,就进一步了解了鄂伦春族人的房子。

  鄂伦春族人在雪地上打猎时,如果不回家,就会用几根木棍支撑成三角架形状,四周用皮毛覆盖。

  “仙人柱”意为“木杆屋子”。它是一种用二三十根五六米长的木杆和兽皮或或桦树皮搭盖而成的简陋的圆锥形房屋。

  仙人柱的搭建是先用几根顶端带枝杈、能相互咬合的木杆支成一个斜度为60度的圆锥形架子,然后将其他木杆均匀的搭在这几根主架之间,使之形成一个伞状的骨架,上面再覆盖上兽皮或桦树皮,这样夏天可以防雨,冬天可以御寒的“仙人柱”就建成了。

  仙人柱的顶端要留有空隙,以便在里面生火时透风出烟,还可以采光。在南侧或东面留一个让人进出的门。仙人柱上的覆盖物要根据季节的更迭而变换。冬天气候寒冷多用兽皮覆盖,到了春天,天气渐暖,就可以换桦树皮了。

  仙人柱的内部陈设也很简单,主要是住人的铺位。铺位有两种:一种是地铺,即直接在地上铺上木头、干草、桦树皮、兽皮等;另一种是床铺,即在地上立木桩,架起床。每个仙人柱一般三面住人,一面是门,当中有一堆火取暖,上面吊一口小铁锅,以便煮肉做饭。

  仙人柱的结构简单,拆盖很容易,它是鄂伦春族游猎生活的产物。

  民风作文 篇24

  鄂伦春人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苍茫林海之中,以狩猎为生,与火结下不解之缘。他们崇敬火,称其为火神。鄂伦春人的节庆很少,定居前重要的节日只有春节,鄂伦春人的春节是送旧迎新庆祝狩猎丰收的日子,在除夕夜,他们户户都在门前燃起篝火,祭祀跪拜,祈盼火神保佑人畜平安,恩赐更多的猎物。

  除了春节,鄂伦春人在每次狩猎丰收归来,也要与族人一起燃起篝火,边唱边舞,庆祝狩猎归来。解放以后,由于实现了定居和生产经济从狩猎向农牧业的转变,一些传统的习俗受到了冲击。为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尊重民族风俗习惯,1996年,内蒙古人大常委员会规定:每年6月18日为鄂伦春民族传统节日——篝火节。

  每年的这一天,鄂伦春族不论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精心打扮,来到依山傍水的篝火广场,载歌载舞,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

  每当6月18日这一天,天刚黑下来(二十点左右),隆重的生火仪式就开始了。这时萨满代言人燃起火把,按民族礼仪颂唱祭文后,接着用手中的火把,点燃贵宾及德高望重的老人手中的火把。最后将手中火把交给族长,然后由手持火把的人分别将摆放好的三大堆篝火点燃。

  当篝火渐渐燃起后,三、五成群的鄂伦春人以家庭或组合为单位,或悬斧祈祷、或烤骨占卜,或用烟袋装灰等形式祭火。

  篝火节活动一般分为开幕式、传统体育比赛、篝火娱乐晚会三部分。体育比赛竞争激烈,有赛马、射击射箭、摔跤、拉钩扳腕、颈力绳赛、划桦皮船赛、采集等。所有的比赛,气氛都特别的活跃,极富有观赏性。在比赛期间,鄂伦春自治旗乌兰牧骑还表演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

  在篝火节的会场,各流域的鄂伦春妇女还会拿出精美的狍皮和桦树皮手工艺品,像赶集一样,向客人和族人展示自己精湛的手艺。整个活动场面庄严而又祥和,一直持续到傍晚。

  在鄂伦春自治旗,篝火节已经成为加强民族团结、增强鄂伦春民族凝聚力、展现新时代鄂伦春族风采的盛会。

  民风作文 篇25

  建筑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服饰

  壮族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壮族女子的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裤角稍宽,头上包提花毛巾,腰间系精致的围裙;小伙子多穿对襟上衣,腰间系一条腰带。

  婚俗

  “炮火”入洞房

  壮族的一种婚俗。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这个婚俗,在广西田阳县玉风等壮村流行。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冲锋”进门的准备,因为在门口、厅堂、洞房等三个地方分别由七八个男青年组成的“炮火”组,手拿着串串鞭炮等着新娘过来。当新娘将要靠近门口时,“炮手”们点响鞭炮,形成道道“火墙”,挡住新娘的进路。如果是胆小的新娘,这时只好退却在门外,再等第二次“冲锋”。“炮手”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做好第二次的“阻击”准备。可以说,新娘不经过两三次的“冲锋”是进不了门的。围观的客人,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新娘经过苦战跃进门口,来到洞房门前,这是难通过的最后一关,因为“炮手”要放“火炮”。这时,聪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侦察”,乘“炮火”稀疏时夹着新娘跳到洞房里。顿时欢声雷动,祝贺新娘“旗开得胜”。婚宴后到掌灯时分,客人们还要观看新娘在迎娘的指引下摸黑出门“挑水”。新娘将把水缸挑满,这是在考验新娘是否吃得了苦。就这样,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

  背字

  在广西宜山和环江县交界的一些地方,壮族青年结婚,至今流行“背字”习俗。“背字”是壮话译音,实际上背的不是“字”,而是一条长一丈四尺、宽一尺多的宽带,由女方母亲用自织自染或买来的深黑色(以此色为最优)土布缝制而成。女儿出嫁那天,让男方指派“背字”人把布带“背”回新郎家,以备外甥出世作襁褓之用。这种习俗,当地壮语称作“背字”。“背字”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生父生母双全;未婚的青少年男子;机灵识礼。“背字”仪式在女方家里的正厅举行。主持仪式的人必须是村上德高望重、当了爷爷的长者。长者首先向“背字”人敬上两杯当地名酒,“背字”人很有礼貌地双手捧杯,恭敬地给长者回敬两杯,双方都要一饮而尽。接着长者把准备好的带子从“背字”人的两肩绕过扎紧,继而又互相敬酒,说吉利之语。“背字”完毕,鸣放鞭炮,欢送迎亲者平安返回。“背字”人向长者鞠躬辞别,步出大门,打开雨伞,意为庇护“外孙”离开姥姥家。回到男方家,家主烧香放炮,欢迎“背字”人胜利归来。少倾便举行“卸字”仪式,同样由长辈主持,互敬酒后,长者轻轻解下布带,交给家母保管。新郎父母还要酬谢“背字”人。时过不久,新娘及其女伴便成群结队来到新郎家,喜日更加热闹。

  新娘过河

  流行在广西桂北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内的壮族婚俗。在桂北山区,本来只有四五十里的山路,却要涉水过五六次河,跨过三四座桥。所以成亲时,新娘过河过桥都要请人背。背新娘的人称为“水手”,多是未婚男青年。过河时,鸣炮三声,喇叭齐鸣,“水手”两掌按住自己的膝盖,弓下腰,背好后才能过河或过桥。背新娘特别讲究文明礼貌,行动上不能有半点粗野,更不能调笑。所以背新娘的人多是品德最佳者。过河时,“迎娘”(由未婚女青年担任)在旁边给新娘打雨伞遮荫,在宽约五六十米的河面上,迎亲队伍拉成一条线,热闹非常。上岸后,乖巧的“迎娘”把伞放得很低,不让别人偷看蒙着面纱的新娘。龙胜的壮族婚姻是要过“三关”闯“十门”的。先谈恋爱,后定亲,才能成亲,谓之“三关”。迎接、对歌、出门、穿村过寨、过河过桥、入门、唱调、回门、回家、入洞房,谓之“十门”。“过河”只是“十门”中的第五个“门”,“十门”过了才能入洞房。

  勒惹和卜基

  壮家妇女生勒惹(壮语,即婴儿)时,其家婆要亲自去寻找“奶妈”,以替媳妇奶孩子。这是为了让产后的媳妇能好好休息,保养身体。“奶妈”一般由产后五个月的妇人充任,不要报酬。能当上“奶妈”非常光荣,有“第二妈妈”之美誉。孩子长大后,逢上喜庆佳节,都要带上礼物到“奶妈”家拜候。四五岁的孩子如果体弱多病,父母就要找“卜基”(壮语,即第二父亲)做孩子的靠山,确保孩子身体健康。“卜基”非常尽“职”,“上任”后,常和孩子父母商量,请医问药,多方料理,让孩子健康成长起来。孩子长大后,也象对待“奶妈”那样对待“卜基”,尽其孝敬之心。

  踩高跷进村

  广西龙州县金龙地区的壮族村寨里,人们出门或进村都要踩着高跷行走。出门到村口。就把高跷挂在特定的钉子上,然后下地劳动或去其他地方。进村时就从钉上拿下高跷踩着,到家门口的石阶前跳下,再将高跷挂在门边,洗净手脚,方踏梯上楼。据说这是祖先传下的鞋,他们地处亚热带,常年多雨,道路泥泞行走不便,如带着泥脚进屋,实在不卫生,就发明了这种呈“非”字形的“高跷鞋”。

  社公祭

  是广西环江壮族每年夏历除夕祈求新的一年禾苗茁壮成长,祈求小孩不病和家畜肥壮无病的祭社仪式。

  民风作文 篇26

  我的家乡——宁乡,这个小县城坐落在湖南省长沙市的西部,这里虽然一切都很平凡,毫不出众,但家乡的闪光点常吸引人们的关注。其中,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民间传统习俗就是其中的亮点之一。

  节日的气氛最能体现出传统习俗的魅力。

  我们这儿的第一节日就是春节。春节还没到,家家户户进入腊月后会陆续杀猪,特别就是在农村里,杀猪后会请村里人大吃一顿。我的家乡除夕定会吃鸡、鱼、肉这三样菜,鸡必须是雄鸡,将它整只清炖,出锅装盘时要让头昂起,不仅喻义“步步高升”,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春节后的又一轮高潮无疑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节吃元宵,当然就是必不可少的了。软软的白面里裹着一团又香又可口的夹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里慢慢融化开来……元宵节时,什么事都围绕着“圆”,那么自然就离不开灯了,家乡有一个持续了好多年的习俗——灯会。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政中心总会亮起“彻夜不眠”的红灯笼,为家乡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是因为这样,每次灯会,现场都挤满了人,真可谓就是人山人海!所以,后到的我无奈极了。

  ……

  我的家乡虽是个小县,但却有着几千年浓厚的文化底蕴,承载了祖先流传下来的民风习俗,为中国增添了一份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方特色。

  民风作文 篇27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就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就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我的故乡浙江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过年时都有一样的风俗。如: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除了这些以外,我的家乡还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举其中一个来说吧。

  照田蚕

  也叫“烧田蚕”、“烧田财”,这就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zuowen/huatizuowen/wenhuazuowen/202201/2025235.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s://www.wuliandi.com/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