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节”,或叫“青龙节”。民间认为,这天是龙欲升天的日子,一般都不动剪刀,不做针线活,怕动了刀剪伤龙体。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饺子,煎煎饼,炒黄豆,煎腊肉,蒸枣馍,改善生活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包粽子、吃粽子,是端午节里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从形状上说,其它省市有袋粽、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秤锤粽和九子粽等,而河南主要是角粽,有三个角的,也有四个角的。端午节这天,民间还有许多消灾祛病、预防瘟疫流行的风俗。每逢此日,河南家家有采艾、挂艾的习惯。据说日出以前的艾性凉,可以辟邪。日出以后的艾性热,容易招邪,所以人们都要赶在日出以前上山采艾。
“七夕”的“乞巧”风俗,中原各地不尽相同,但所表达的祈求织女送巧的愿望是一致的。据《郑县志》记载,郑州地区旧时的乞巧仪式是,“七夕”,人们要把时令鲜果和酒肴供在院中或楼台上,然后讲传牛郎织女的故事,此时妇女们对月穿针乞巧;也有用一个小盒子盛一蜘蛛,第二天早上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的多少。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在中原,男子娶亲时,要准备几十公斤的猪肉给女方送去,此肉称为“礼肉”或“离娘肉”,这是数十种彩礼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离娘肉的选择很有讲究,一般多为新鲜的生猪肋条肉和猪后腿。
从婚后的第二天开始,围绕着新郎新娘,还有许多饶有趣味的新婚礼仪。新娘下厨做饭,是诸多礼仪中很重要也是很有意义的一项。新娘做饭的`主要内容就是做面条,民间称为“三天试刀”。有些人家习惯在迎娶当天,有的人家在第二天,有些人家特别讲究,一定要选择第三天作为新娘试刀的日子。众人评价新娘做面条的手艺是看她是否能达到“三光”的标准。所谓三光,即手光、盆光和面光。做到这几条,新娘就可以达到巧媳妇的标准,也许她在婆婆家的地位会由此提高,被人另眼看待。不过,现在有些地方都把新娘试刀作为一种新婚的游戏,嫂嫂常爱开玩笑,故意在擀好的面片里偷偷夹一根筷子或厚纸,好让新娘切不动,窘得她面红耳赤,大家以此逗笑取乐。
婚礼过后第二个大的礼仪活动是三天回门。所谓“回门”,就是婚礼后第三天,新婚夫妇登门拜望岳父母的礼仪。回门的时候,新郎新娘必须走迎亲时的那条路,新郎不能空手,要给岳父岳母准备四色礼品。礼品的种类可以由新婚夫妇自由选择,但一定要凑够四种,取双数图吉利。回门这天中午,岳父母要置办全桌酒席招待新婿。这一日,新婿是贵客,坐上席。女方至亲当陪客。宴前,女方的嫂嫂要给新郎包饺子吃。嫂嫂们爱开玩笑,常常在饺子内包上辣椒和草秆,想让新郎狼狈不堪,洋相百出。
新婚后的礼仪除新娘试刀做饭、回门以外,还有新郎新娘到亲戚家认门等。双方的嫂嫂们是新婚礼仪中的主角,她们不断变化花样出难题,逗得新郎新娘窘困万分。与此同时,嫂嫂们在这些活动中也得到了快乐,使婚礼的喜悦氛不断地延续下去。
小孩儿穿百家衣吃、百家饭就也很有意思。百家衣是婴儿服的一种,由一百个家庭贡献出的布片做成,故名百家衣。
中原地区新娘的嫁妆除衣物、被褥、家具、电器外,还有一种家家必备的饭食嫁妆——随身饭。随身饭名称的由来,是由于此种菜需事先由娘家备好,姑娘出嫁的当天,随迎娶的花轿或汽车带至婆家,故而才有了这个名称。
闹洞房是我国传统婚俗的一部分。中原地区闹洞房,通常进行的活动有咬苹果、咬喜糖、走独木桥、夫唱妇随等。不同的地区,活动的内容不完全相同,但给新人撒喜床的节目是必不可少的。撒喜床是在闹洞房时,由新郎的嫂嫂表演的一种边歌边舞的游戏,嫂嫂手托盘子,盘内铺红纸,红纸上放栗子、枣、花生、桂元等物。新娘坐在床上,嫂嫂抓干果往床上撒,边撒边唱。闹洞房的众人听了嫂嫂的歌唱,也随声附和,洞房中欢声笑语彻夜不断,嬉笑打闹声一浪高过一浪。撒喜床的游戏是一种群体民间游戏,所有闹房的人都是演员,而嫂嫂是主角,其他人都是配角。
河南人习惯把六十作为祝寿的起点,民间有“不到花甲不庆寿”的说法。人们把六十岁后的每十年称为“大寿”,六十岁以后的每五年称作“小寿”。不管大寿小寿,都要举行庆祝活动。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zuowen/huatizuowen/wenhuazuowen/202201/2054898.html